編按:本文作者張沈鵬為比特幣交易平台42btc.com和42qu.com的創始人,也是個神級程式工程師。以比特幣的歷史為題投稿至《36氪》,分為上、中、下三集刊出。如果想對比特幣的種種了解更多,42btc.com 上有更多說明。
2013 年 5 月19 日這一天,中國的比特幣節點有 85,220 個,雄霸全球,佔比 22.8%。美國有 75,258 個,排第二;德國有 30,395 個,排第三。
(數據來自http://bitnodes.io/)
比特幣是電子黃金。有黃金就有淘金者。
比特幣的淘金者常自稱為網絡世界的「礦工(miner)」, 與時代另一大階層碼農(《TO》編按:指底層資淺程式設計師)交相輝映,構成了虛擬社會的工農階層。
時至今日,比特幣礦業界已經歷經三次產業革命,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圍觀群眾投身其中。
很多人相信,比特幣將引發信息革命之後的第四次產業革命 — 金融革命。很多人相信,比特幣必將改變金融業,就像當年互聯網改變了傳媒業那樣。
現在,請讓我們回首那些硝煙還未散盡的往事。
1.1 史前啟示錄
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1899~1992),20 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1974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晚年寫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本經濟學專著: 《貨幣的非國家化》 。
他在書中顛覆了正統的貨幣制度觀念:既然在一般商品、服務市場上自由競爭最有效率,那為什麼不能在貨幣領域引入自由競爭?
哈耶克提出了一個革命性建議:廢除中央銀行製度,允許私人發行貨幣,並自由競爭,這個競爭過程將會發現最好的貨幣。
本書出版後在西方引起強烈反響,由此引發的爭論至今沒有結束。
1.2 盤古開天地
千百年來,如何用最科學的方式來對財富進行計價,並以最經濟的方式來交易,是一個歷史難題。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看來,太平洋小島雅浦島居民用在石幣上作記號的方式來交易,與美聯儲將黃金儲備賬單從一個抽屜移到另一個抽屜,本質並無不同。 為此他產生一個偉大的靈感:可以用計算機技術(數學)來建立比國家信用更可靠的貨幣體系。弗里德曼構思了一個自動化裝置,可以按程序來發行貨幣,從而避免各國央行無限制的開動他們的印刷機。
可是,怎麼來實現這一設想?怎樣去製造不可偽造的貨幣呢?
上個世紀 80 年代,一群天才程序員一起探討這一難題。
1982 年,大衛·喬姆(David Chaum)提出不可追踪的密碼學網絡支付系統。8 年後,他將此想法擴展為密碼學匿名現金系統,即 Ecash。
1998 年,戴偉(Wei Dai)的論文闡述了一種匿名的、分佈式的電子現金系統:b-money。
與此同時,尼克·薩博(Nick Szabo)發明了 Bitgold,提出工作量證明機制,用戶通過競爭性地解決數學難題,然後將解答的結果用加密算法串聯在一起公開發布,構建出一個產權認證系統。
哈爾·芬尼(Hal Finney)則把該機製完善為一種「可重複利用的工作量證明」。
2008 年 11 月 1 日,一個名不見經傳, 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網友, 在 metzdowd.com 的密碼學郵件組中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現金支付系統》闡述他對電子貨幣的新構想。
1.3 礦工第一人
對於中本聰的想法,當時,最好的反應也只是持懷疑態度的接受。密碼學研究人員已經看到太多低水平的新手想出來的宏偉計劃了。他們的本能反應就是懷疑。
不過,這份郵件引起一個人的注意:哈爾·芬尼。
哈爾·芬尼是在密碼圈成名已久的大牛,PGP 加密的作者之一。哈爾·芬尼早就構想過一種基於密碼學的貨幣。他甚至曾經嘗試創造過基於一種基於計算工作量的貨幣,名為 RPOW。
事實上,比特幣用到的核心技術之一,便是基於他當年提出的「可重複使用的工作量證明機制」。
而中本聰是一個發奮圖強的程序員。他不止提想法,他還寫代碼。
2009 年 1月 3日,他發布了 bitcoin 客戶端的第一版。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哈爾·芬尼通過郵件向中本聰報告了不少 BUG,然後中本聰把它們一一搞定。
很快,比特幣軟件的運行非常穩定了。所以哈爾·芬尼就讓它自己運行著。那時候,挖幣的難度還只是 1,可以通過 CPU 輕易地得到塊,根本不需要 GPU。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裡, 哈爾·芬尼開采了幾千個比特幣。
後來,哈爾·芬尼覺得運行 bitcoin 客戶端會導致計算機很燙,而且風扇的噪音也讓他感到困擾,於是就把軟件關閉了。
或許, 他沒有意識到,他會因此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就像人們永遠會記得,貝爾發明電話時,第一句話是向他的助手喊道:
「沃森,快過來,我想見你。」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