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知名文史專家的珍寶 他用上萬個火柴盒,帶你看見台灣經濟史

2015-11-30  TCW

喜愛研究台灣史的人都知道莊永明,也知道他對自己出生地相當有感情。在他今年出版的自傳《活!該如此》裡,提到自己是哪裡人時說:「我是大稻埕囝仔……,而很少說『我是台灣人』、『我是台北市人』。」

一九四二年出生的他,老家「莊協發仔店」在二○○五年以「大稻埕千秋街店屋」定為台北市定古蹟。仔店,在那個年代等同於現在的便利商店,讓莊永明從小在大稻埕庶民風景、聽著鄰里間許許多多口耳相傳的八卦事情長大。七十三歲了,他依然不服老,辦活動,一連帶四小時的古蹟導覽活動,也不顯疲態。

莊永明笑說從何時蒐藏已不可考,「因為我是一個興趣很廣泛的人。」兒歌本、文獻、古契、地圖、老照片、黑膠……,最驚人的要算是他從國小就蒐藏的十萬張郵票,以及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送給他的一萬多個火柴盒。訪談中可看得出來,莊永明的蒐藏是以「為保存台灣文化」使命慼做為中心,他曾經買到一張一八九六年時「台北天后宮」的照片(今國立台灣博物館現址),當時賣家開出了一萬六干元的價格,莊永明咬牙把它買下,「因為你不要,日本人要。」他淡淡的說。

見證繁華酒家年代火柴盒是最不值錢,卻最能看到台灣經濟發展的一樣小物品。一九六0年代台灣進入電視年代前後,當時報紙並不多,加上分區分版刊登的廣告效益不大,商家就乾脆印自己的火柴盒;那也是「飯後一根菸,賽過活神仙」的年代,讓這些圖案可愛又實用的火柴盒廣為流傳。

「庶民的東西隱藏了很多小故事,透過小故事可以解讀到大時代的部分。」他特別以中山區火柴盒為例,這一堆印上飯店、酒店、食堂的火柴盒,窺知昔時的中山區昔時風貌。

「日治時代藝旦文化結束後就有咖啡廳,隨後酒家興起(約一九五0至一九六0年代),當時中山北路有很多酒家。」壯永明表示,一九七八年中美斷交,蔣經國時代實行五菜一湯(梅花餐),奢迷的酒家便漸漸消失了,火柴盒也越來越少。

莊永明從小學開始蒐藏郵票;當時課本談到郵票與集郵冊,老師就要求同學拿郵票讓大家一起看看,「我同學有一個是李春生(編按:日治時代台灣富豪,將台灣茶葉推向國際)第四代,他帶來很多當時貿易行往來剪下來的郵票,那些都是十九世紀末的郵票。」莊永明說道,貴陽街那時候有兩問大洋行「恰和」、「德記」,「當年他們信件比較多,我就是在垃圾堆找,找到拿回去洗。」他蒐藏的郵票主題很多,有童話故事、世界名人等,還有他國小二年級蒐藏的第一張郵票,當時應日本人徵調去打仗的鄰居寄回家的明信片,有一張日本武將騎馬的郵資圖案,以及因郵資漲價而貼上的壹錢日本郵票(見本頁右上圖),時代感十足。

而一八九五年只成立了五個月的台灣民主國,當時有發行過「獨虎票」。這套郵票莊永明直到了出社會,才終於買到了三枚。莊永明笑說自己的家裡已經「走不進去了」,蒐藏了近一甲子的物品,需要更大的儲放空間。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有人可以欣賞這些骨董的「價值」,認識它們所代表的文化意義,好好珍藏它們。

莊永明蒐藏年資:60年以上蒐藏主題:各類文獻、商標、郵票、黑膠、火柴盒等最得意的珍藏:非常多。郵票類為獨虎票,昭和時期各種文契,1960年代台北地標「西瓜大王」火柴盒

撰文者曾郡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44

【專題籽】街坊文史論壇 雞煲會友

1 : GS(14)@2016-03-05 01:15:02

高卓(中)訪問當晚帶來詩句,與食客挑機行酒令,「柳前月下酒入夢,花間刻堂歌愁腸。」可惜食客接不下去。



【專題籽:舖仔小店】古有「詩人逢酒客,共聚月華樓。」今日則有酒客詩人共聚辣雞煲。位於石硤尾邨的「小甜國」,前身是一間由兩夫婦經營數十載的冰室,半年前頂讓給一位以「酒客詩人」自居的八十後網絡作家高卓(下稱詩人)。他起初堅持$28常餐平絕全區,既為幫助貧富弱小,又為尋找文人知音。最近茶室變為夜市雞煲,記者懷疑詩人變節,前往查探,才知他以煲會友。


去年,小甜國還是茶記,記者點了個常餐,聽到鄰座幾位大叔兄台,竟然日光日白與詩人開壇討論諸葛亮戰略云云,口水多過浪花,心想:「𠵱家乜年代?」幾位大叔一身街坊look:金毛頭球衣短褲,踩着人字拖,右手指間夾着一根香煙,左手一杯奶茶,似文盲多過似文士,刻下大開眼界。今年幾位茶客變為煲客的熟客仔,每周如常坐席,面前一個雞煲,續開文壇作法。詩人放下雞煲,劈頭挑機:「你們知道火鍋在中國歷史上的淵源嗎?」竟然刻下搭通地府熱線,把曹操劉備扯上枱,說:「三國時期已有煮酒論英雄。」雞煲其實是教材道具,用來打開每枱生客的話題。此話題一開,酒至半酣,雞煲滾滾,從煮酒談至諸葛亮,一瀉千里。這裏的人,全都人不可以貌相,你以為詩人出口成文就博學多才?非也。他中學畢業是奇蹟,只是偏愛文史科,「我是爺爺奶奶湊大的。爺爺是文人中的文人,熟讀中國四大名著,收藏不少經典著作的線裝書,捉棋是我們兩爺孫最大的娛樂,對碰間他向我訴說中國文史故事,啟發我的興趣。」



高卓:筆名酒客詩人,網絡小說作家,連載《網絡驅魔文獻》小說;於網台「低俗頻道」節目分享中國文學歷史;小甜國老闆。

老闆詩人認為雞煲加啤酒,比茶記蛋治更有撩起食客吟詩作對的雅興。

雞煲滾起,食客們雄辯滔滔,也文也武。



主動挑機 撩茶客高談闊論

不過,詩人想點?雞煲×文學×茶記?記者不禁大喊:「媽!我好亂啊!」詩人解說:「我希望以一間食肆作平台,向普羅大眾推廣中國文化。」詩人推廣中國文史文化的渠道挺新穎,無奇不有,他除了是一位網絡作家、在網台「低俗頻道」開節目;就連被少女現場版3D秋波圖攻陷的app「17」都有其戰績,人家波濤洶湧一對對,詩人則直播對聯一雙雙,收視率穩佔最受男性用家歡迎榜榜首,你又吹佢唔脹。幾年前,他認識石硤尾邨茶室老闆,苦求老闆一年頂讓給他,「我喜歡茶餐廳嘆茶的環境,是一個可以與人交流的地方,與茶客邊摸奶茶杯底,邊吟詩作對。」詩人說。後來老闆太太身體抱恙,決定轉讓,於是他放棄廣告業高薪厚職,四處學拉茶,落手落腳,拉茶落單捧餐一腳踢。只是,既然一心以文學作招徠,何不額頭鑿「以文會友」四隻字,或茶室多放幾本《水滸傳》?似乎文人多大話,而且詩人有市場學背景,難以服眾。他自辯:「茶餐廳寫明以文會友,你都唔嚟啦!跟大學教授在學校裏辦講座一樣?誰會去?我常參與中文大學一些文學講座,教授邀請教授,有何意義?」推廣文學,還得主動出擊。他憶述,半年前茶室有一位風水師撞來,自命不凡,詩人慣例挑機,「風水,從哪時開始?」風水師目瞪口呆,詩人即說:「始於炎黃時期。」及後二人相惜,成了熟朋友;訪問當天某位茶客更帶來一本《易經》,就是得悉詩人醉心中國文化,特意前來吹水。我說詩人,口水多過茶,為了吟詩作對而嘴形不挑。詩人與客素未謀面,如何打開文史這門另類話題?他,即使你不知李白姓甚名誰,也誓要跟你試談文史,話知你叫蛋治定叫三文治,落單都可以藉機跟你討論繁體字、粵語與唐詩之關係,總之他都能「有目標地」從生活細節扯到文史裏去。詩人說:「曾經有一位客人原本對文史科毫無興趣,一談之下,啟發他興趣,每天拿書來討論。」這就是他想做的事情。然而,難道廿八蚊常餐做唔住,向現實低頭,轉雞煲?他解說:「中午時段我忙於外出舉辦一些文學講座,和青少年戒毒義工活動,惟有將茶餐廳改做夜市。」古語有云:「撐撥詩人興,勾牽酒客歡」,雞煲啤酒,更有雅興。



起初接手茶記,詩人與夥計四出學拉茶,堅持奶茶來回拉四遍的做法,才做得滑溜。





富貴而驕 衰到冇朋友

一鍋雞煲,裊裊白煙,前事悠悠。從茶客到煲客,半年間結交知音無數,原來愛文史的街坊也慕名而來。細說從前,才知詩人有一段窮得只剩下錢的日子,「錢,我已經追求過。夠了。」曾經他唯利是圖,為了金錢,他可以不擇手段,他形容自己那時走火入魔。有幾不擇手段?他沒有透露,只說專走法律罅狙擊對手。他有一個嗜賭的爸爸,並形容爸爸為「呢條line」,在家族中總被看不起,在別人腳底下成長,壓出一副氣燄,「我發誓我要出人頭地。」中學時期,名副其實是一名逃學威龍,日間赤膊在葵涌碼頭做苦力,晚上做酒保,怎會有精神上學?盡責老師儍得說要見家長,他爸爸秒殺老師,「路,他自己選擇。你理得佢,佢搵錢仲多過你!」中學未畢業,已創業賣魚缸器材賺下第一桶金。後來加入廣告行業做了十年,月入六位數字,趾高氣揚,市儈到冇人有,但總覺得獨酌無相親,酒肉朋友醒時交歡醉後散,一個人癡風怨月,「我開始反省,我究竟出了甚麼問題?我為甚麼沒有朋友?」錢,原來不是萬能。自幼無伯樂,卻想不到老子陰魂不散,「重讀老子思想,令我體會到他的道義思想。」話說老子春秋戰國時代,眼見君臣相爭,國家吞併,兄弟反目,皆因富貴而驕,絕仁棄義而取利,詩人當頭棒喝。正所謂人心不知足,自然變得貪得無厭,想到自己也是為錢所困而不擇手段,又想到老子提出的無欲無為的境界,詩人說:「我體會到老子主張的心境虛靜,不追求功利,人心無欲無為,自然磨滅以往的傲氣。」他希望往後生命尋找意義多於錢。真是難以置信,當年記者背到嘔血反肚的老子思想,這個時代仍能改變人心。



這位客人常來嘆茶,為與「酒客詩人」吹水談《易經》。





昔日的富豪 今日的夥計

於是,他貿貿然到屯門區一間酒樓工作,希望從茶客裏多聽別人的人生哲學。誰知屯門區圍村村民居多,口裏說盡的都是錢錢錢。輾轉間認識到石硤尾茶餐廳老闆,才發現石硤尾邨才是他應落腳的地方,這裏有他要聽的故事,「原來石硤尾邨卧虎藏龍,奇人猛將多。」有一位茶客,曾經是上市公司主席,億萬富豪,卻因貪念如今一貧如洗,回到石硤尾邨與母親同住。後來,茶客做了小甜國的夥計。是惺惺相惜,還是聊以自況也好,在這裏認識的人,無論為一份常餐,還是雞煲,麻辣味道不是最重要,亮點是一份屋邨獨有的草根味,可以真正以文會友的地方,關係可以很純粹。還有,他還把店名改為小甜國,就是因為人生苦多於甜,惟盼佐雞煲以文會友,成為客人嚐甜的國度。



詩人說藍衫伯伯是石硤尾邨的有名的「天文台」,邨裏的人事盡在他口裏。插畫:慧惠

插畫家慧惠欣賞詩人放棄高薪厚職頂手茶室,更為其茶餐廳畫畫。



小甜國 石硤尾石硤尾邨20座平台



記者:陳芷慧攝影:黃子偉、劉永發編輯:黃仲兒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303/195132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745

【文化籽】罕見明清肖像畫展——五百年文史的人面洞天

1 : GS(14)@2017-10-30 00:53:45

【文化籽:藝文沙龍】何鴻毅家族基金由世界各地博物館收集明清兩代人物肖像畫,在柏林國立博物館展覽。「人物畫」和「肖像畫」是不同的品種。中國的「肖像畫」(Portrait),若與西方美術史的標準相比不夠發達,因為歐洲經歷過一場文藝復興。



十六世紀之前,歐洲西洋畫也沒有凡人的肖像畫,一切以聖經故事為題材。聖母、耶穌、天使,為教廷的宗教宣傳服務。因有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藝術成就,當時西洋畫也將耶穌馬槽降生等聖經故事畫成「人物畫」,其中骨骼肌理分明,因為醫學發現了人體解剖。到達文西的「蒙羅麗莎」出現,肖像由神話宗教發展到人間。蒙羅麗莎之不朽,不止細膩的筆觸,而且是第一次將人物化為特寫的肖像,而且由面部表情、肢體語言、透視光線等運用,流露出人的內心世界。其後荷蘭的林布蘭更收取酬金,為當時阿姆斯特丹做出入口生意的商人製作肖像。林布蘭為金錢服務,身為畫家追求舒適的日子和酬金,天公地道,而且因為天才,成為西洋美術史的瑰寶。相對之下,中國畫的肖像限於孔子儒家廟堂宗族的倫理敬拜。一名家長位尊隆,「升上神檯」,地位足以成為肖像的人物供中國人家庭的祖宗靈位擺放。因此中國的肖像,長期被指為稍遜生氣,像中人物正視前方,笑容不足,道貌岸然,因為要體現一家之主的倫理正統。但是何鴻毅先生名下的藝術基金,這次收集到中國人物和肖像畫,卻令人發現中國藝術裏的「人」其實別有洞天。


孝莊文皇后像 表情隨和悠閒

例如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文皇后,在香港的歷史博物館正展覽一幅正襟危坐的帝后全身畫像。柏林館的兩張,孝莊文皇后卻以半身特寫、便服、隨和悠閒的表情,讓畫家畫像。此一太后走下「神耛」(Down To Earth)姿態,證明中國曾有一支由人性出發的肖像畫,幾與達文西和林布蘭異曲同工。當然中國畫的筆墨不及西洋油畫的追究現實寫真,令中國肖像畫無法普及而成為一個系列,中國社會六百年也沒有人性的解放,這是中國肖像和人物被忽略的原因。柏林這次中國人物肖像展有許多文學史上出現過的名字,包括清初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納蘭是浪漫情詩的聖手,可謂中國詩詞中的濟慈(John Keats)。今日留下一幅由畫家禹之鼎留下的納蘭性德像,坐在客廳的長椅之上,前有一個茶几,撫頷正看觀眾。圖中的納蘭性德,眉目幼細,留有小鬍子,讀過其飲水詞,得以觀其人,亦可謂世紀遙隔的異數。納蘭曾在朝中任大官,肖像四圍留下歷代高官包括恭親王的題字。中國的人物肖像畫附帶的花紅是其他文人的觀後感和評論,往往化為一首七絕題在畫側,協助觀眾了解。正如紅樓夢的脂硯齋評本,讀完文需看footnotes會另有一番時空的心得。另有一幅明代文人李流芳的畫像,我也很喜歡。李流芳曾留下許多遊記,包括遊虎丘:「虎丘,中秋遊者尤盛,士女傾城而往。笙歌笑語,填山沸林,終夜不絕。」這是筆觸精幼的小品:「填山沸林」一詞講遊客人山人海有如今日的黃金周,真是生動的語言。想不到遠在柏林,有緣見識了這位心儀的明代散文家,異地相逢別有故土的感觸。


詩人陶琯像 手持桃子神態獨特

鄭板橋的畫像倒不少見,還有詩人陶琯,其像竟然側寫,手持一隻桃子,坐在一把綠椅子之上,也神態獨特,角度超然,顯見中國的人物畫和肖像,其實也各有性格。十八世紀西洋華風傳來,終於有幾張滿州武士的肖像,有油畫風格,弓挽滿月,充滿動作感。然而展品中的主角以半身或全身肖像正視觀眾者少,即使見五官容貌,也置於山水、行館、書房之中,尤是之故,清末的人物的青年畫家任熊竟然作了一張半裸的全身肖像畫,下筆大膽,風格激烈,可謂中國肖像畫中的梵高。柏林國立博物館對人物肖像的安排,以任熊的一幅作結,也別有匠心:中國的文人,要到清末,才發現內心的激情和憤慨,或許因為朝政黑暗,或許因為列強侵略,總之這位文士在這個時候,竟然露出肌肉的裸臂,戟眉森目,看着觀眾,其中別有一番戲劇心事。此一中國人物肖像畫,由另一個角度顯示了中國的美術文化原來「人」(Man)曾經在中國的文史中一度破土而出,雖然細於涓滴,但有一股壓抑的衝動,曾經想匯聚成一條大河。只是時不我與,或國運之異,中國的人物肖像即使幾乎有了自己的梵高,卻尚無蒙羅麗莎。然而卻在柏林千百張面孔之間,我發現了另一個細水長流壓抑的中國。



士中 李流芳像

士中 李流芳像

任熊 自畫 像


佚名孝莊文皇后半身便裝像

佚名 傳王致誠 璊綽爾像

傳神雅聚:中國明清肖像畫展(1368-1912)

撰文:陶傑(部份圖片由柏林國立博物館提供)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028/201965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