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又發現一個“第二地球”?歐洲南方天文臺本周五將披露細節

據外媒報道,在地球附近新發現一顆星球,擁有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 可能支持外星生命的存在。 預計英國夏令時周四晚上6點(北京時間周五淩晨一點),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將就此發表聲明。

此前,有報道稱科學家發現一顆環繞恒星比鄰星的行星,被認為“與地球類似”,而比鄰星是與我們太陽最近的一顆恒星。 研究人員將於本月底前公布這一發現,顯然相信它的軌道與其行星的距離可能會有利於生命的存在——即處於所謂的宜居帶。

比鄰星於1915年被發現,是半人馬座α星系統的三顆恒星中的一顆,該星座主要在南半球才可以觀察到。 比鄰星屬於沿半人馬座α星系統的一部分,距我們的太陽系僅4.2光年,是距我們最近的恒星,這意味著圍繞這顆恒星的行星是最接近地球的系外行星。

這顆行星被認為處於恒星的“宜居帶”——行星處於恒星的這一區域內,其表面可以容納液態水。

消息人士稱, “這顆仍未命名的行星被認為與地球類似,其運行軌道與比鄰星的距離允許其表面有液態水的存在——而水是生命出現的一個重要條件。”他同時表示,“此前,科學家從來沒有發現與地球如此接近的類地行星。”

而在過去,美國航空航天局曾宣布發現了新的行星,但這些行星要麽太熱要麽太冷,無法保持液態水;或者像木星和海王星一樣由氣體構成,而不是像地球或火星一樣由巖石構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737

2460億美元現金!蘋果創造的天文數字給特朗普出了難題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2-01/1073441.html

每經記者 孫宇婷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在剛剛公布的蘋果(APPLE INC.2017財年第一財季報告中,一個天文數字讓人印象深刻。 

現金雪球滾至2460億美元

截至20161231日,蘋果公司的現金儲備已經達到驚人的2460.9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下圖是蘋果每個財季的現金儲備變動情況,不難看出,蘋果公司近幾年的現金儲備基本維持了穩步增長。


 

2460.9億美元,這個數字比很多國家的GDP還要高,根據CIA FACTBOOK,這一數字超越了斯里蘭卡2016年的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蘋果公司可謂名副其實的富可敵國。

蘋果的現金儲備也為公司增長提供了保障,目前蘋果每個季度依舊會創造數十億美元利潤,而花掉現金的主要方式包括投入研發、收購公司、股票分拆等。

2460.9億美元意味著什麽?外媒曾經梳理了一份蘋果公司可以用現金幹什麽的清單,其中包括了270次登月任務。

特朗普的難題

然而,蘋果的這些現金大部分都不在美國。蘋果公司曾表示,約91%的現金都在海外。蘋果CEO蒂姆·庫克此前在接受采訪時透露,蘋果的現金儲存在國際銀行,他願意將現金帶回美國,但是美國的稅制不允許他這麽做。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許多美國大型公司即便總部位於美國本土,但大多數都在海外設有分公司,經過多年的經營後,有許多留存利潤以現金和短期債的形式留在海外。

大量現金滯留海外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稅法對海外現金回流按照公司稅征稅,也就是說,稅率最高會達到35%,這是發達市場國家征收的最高企業稅率。如果這些現金回流到美國並進行投資,可以帶動經濟大幅增長。不幸的是,對於這些公司來說,高額稅率使得海外現金回流付出的代價過於高昂。但只要這些利潤留在國外,所欠稅款就可以無限期遞延。

據美國國會估計,美國跨國公司共計有2.6萬億美元利潤留存在海外。從上市公司數據看,科技和醫藥企業是海外留存資金的主要持有者。下圖為彭博整理的海外現金最多的部分公司,蘋果公司穩居榜首,其次是微軟和思科。

 

在競選美國總統期間,特朗普曾經承諾,會將現金回流美國的稅率從35%降低至10%,從而吸引更多巨頭在美國本土投資。成功當選後,特朗普重申了這個承諾。但這個政策有一個限制條件:巨頭將海外現金運回美國,只能享有一次性的減稅福利。

特朗普稅務改革的第三條和第四條體現了特朗普對企業在海外囤積現金的態度:一次繳清,既往不咎,下不為例。所有留存在海外的現金會以10%的稅率計稅,十年付清,之後每年征稅(不以現金是否回流本土為界定)。

不過減稅政策推出後,特朗普能否如願,還是一個未知數。

此前的經驗表明,現金回流美國後也沒有投資於可促進經濟直接增長的領域,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是間接提振經濟。

 2004年,美國政府曾推出類似的稅收優惠政策,當年通過的《本土投資法案(Homeland Investment Act)》對海外資金回美國投資給予兩年的稅收優惠期,期間匯回利潤適用稅率為5.25%,遠低於法定稅率35%,但前提是企業將這部分資金用於國內投資、創造就業和償還債務。僅2005年,該措施就吸引了高達3000億美元的海外利潤回流,占2004年美國海外留存利潤總額的37.2%。其中,輝瑞(PFE)、默克(MEK)、惠普(HPQ)、強生(JNJ)和IBM匯回最多,合計880億美元。

該稅收優惠的影響還是相當顯著的,但並非所有回流資金都用於實際投資,事實上,有很大一部分被用來增加分紅和股票回購。例如,有研究表明,每一美元的利潤基本有60%~92%都返還給了股東。當年的政策雖有效果,但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海外現金繼續增長。

在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安德魯·亨特看來,大量現金儲備表明,大公司通常不願意投資長期項目,為此海外現金回流可能也不會促進投資大幅增長。但他認為,如果股東們利用這些資金增加消費,或政府花掉額外的稅收,也可以間接提振經濟。

華爾街也認為,如果想讓蘋果公司的現金老老實實地回流美國,一次性減稅方案可能並不夠,蘋果這樣的巨頭需要一份更長期的計劃。如果缺乏更好的投資機會,那麽股票回購和增發股息或成為主要去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30

今年料多雨打風七次天文台新增分區雷暴提示

1 : GS(14)@2016-03-16 07:30:21

■天文台將推太平山實時天氣照片方便市民。馬泉崇攝


【本報訊】天文台昨公佈全年天氣展望,今年預測有4至7個熱帶氣旋、雨量由2,500毫米至3,100毫米。而影響香港逾20個月的厄爾尼諾未來幾個月逐漸消退,但下半年有五成機會轉為拉尼娜,一旦發生拉尼娜現象,本港冬天溫度會較正常低,11、12月亦會出現較多熱帶氣旋。天文台台長岑智明提醒,近年天氣紀錄「破到離行離列」,呼籲市民減排控制全球暖化。記者:潘柏林今年1月雨量已創新紀錄達266.9毫米,是正常月雨量10倍以上。天文台預測今年雨量屬正常至偏多,最多可達3,100毫米;而本港最高年雨量則是1997年,達3,343毫米。今年風季可能於6月起開始,岑智明指天文台電腦分析今年熱帶氣旋較少,但拉尼娜現象若出現,年底會出現較多熱帶氣旋,最終權衡後預測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內的熱帶氣旋數目接近正常,約有4至7個。




五成機會現「拉尼娜」

香港過去一年多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海水較溫暖、降雨亦較多。天文台預料年中回復正常,但本港下半年有一半機會出現拉尼娜現象,屆時冬天溫度較正常低,年尾颱風較多,拉尼娜現象普遍延續逾1年。岑智明指本年初全球大部份地區天氣偏暖,「全世界好多地方話冬天唔見咗。」他提醒本港今年初溫度未算高,但不應忽略極端天氣挑戰,要做好預防措施。天文台推出多項改善預測能力措施,包括今年在政府飛行服務隊飛機使用「下投式探空儀」,可以飛進南海北部的熱帶氣旋收集數據,提升預測熱帶氣旋的能力。夏季亦會推出「指定地點閃電戒備服務」網頁,市民可自選區域,了解雷暴情況。當局部地區受大雨威脅時,天文台亦會透過傳媒和手機應用程式提醒市民。近年廣東西部新建核電廠,天文台指已在赤鱲角、鶴嘴增設更高容量空氣採樣器監察輻射水平,縮短至一日內有分析結果,目前數據正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16/195315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077

雷暴警告照升旗天文台「特事特辦」幫拖

1 : GS(14)@2016-10-02 12:07:49

根據以往慣例,雷暴警告下一般會取消升旗禮,不過今年10.1升旗禮卻在雨中及雷暴警告期間照常舉行,險與大雨擦身而過,負責升旗禮的民政事務局被質疑特事特辦。天文台昨日指,今次升旗禮有外國代表和不同團體嘉賓參與,因應民政事務局要求,考慮到嘉賓安全問題,為局方提供「好啲嘅服務」,不斷提供最新天氣資料,讓對方評估是否仍舉行升旗禮;民政事務總署昨日指,諮詢天文台意見後,得悉雷暴不大可能影響灣仔一帶,故繼續舉行升旗禮,但取消飛行服務隊飛行禮及學校合唱團唱奏國歌環節。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譚廣雄向《蘋果》坦言,今次升旗禮有機會天氣差,有可能轉發黑雨,是否取消升旗禮亦影響很多人,故天文台「因應佢哋嘅需要同安全考慮,喺專業角度幫手……佢哋(民政局)都好緊張」。譚又指,本港昨日早上雨區一度減弱,但在升旗禮舉行前,再在新雨區發展,天文台一直向民政局不斷更新天氣資料,直至升旗禮舉行前20分鐘為止。天文台台長岑智明亦在facebook透露,因應早上的大雨,他要留在家中,與預報中心的同事一同監察天氣變化,故未有出席升旗禮,強調「天文台為國慶升旗典禮提供貼身服務,當然首要考慮在場人士的安全」。由2002年10月1日起,當天文台發出雷暴警告、紅黑雨、三號或更高風球時,升降旗儀式均會取消,但過往即使雷暴警告生效,升降旗禮亦多次照常舉行,單在過去3個月已有數次。記者李鈺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02/197886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916

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房策應「港人優先」 空置稅遏外來投資

1 : GS(14)@2017-02-09 12:30:56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569&issue=20170209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林超英,約10年前已買入海逸豪園豪宅單位自住,屬樓價2003年以來大漲小回累升逾3倍的贏家之一。不過,這位曾在公務員崗位服務香港市民逾30年的天文台前台長指出,本港住宅樓價現已升至脫離市民可負擔的水平(編按:根據Demographia數據,去年第三季香港樓價中位除家庭收入中位數的比率高達18.1倍,在全球406個城市中最難負擔),令「香港人好慘」,故他建議房屋政策應該改弦易轍,以「港人住屋優先」為主要方向,例如推出物業空置稅,令樓價回落至合理水平。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在本周一陽光燦爛的清早,記者到紅磡海逸豪園商場麥當勞訪問林超英。2009年退休後,他一直入住該屋苑,由於他早於退休前幾年已買入該單位,至今估計至少升值1倍。惟林超英強調,樓價升跌對本港社會整體福祉的影響,遠較他個人財富得失重要,而他相信,「為香港人提供自住房屋,是政府對市民的基本承擔及應有責任」。

他回憶說,在1953年石峽尾木屋區大火後,殖民地港英政府即拍板興建公屋;而1967年暴動發生後,公屋興建步伐更加快,「任何房屋政策都是有歷史背景的,暴動後政府要爭取民間支持」。上世紀60及70年代,逾百萬內地人走難來港,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而港英政府上述到位的房屋政策亦適時提供數以十萬計的公屋單位,令這些新移民安居樂業,為香港經濟在上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起飛奠定基礎。

特朗普發明加價加推 托高樓價

據林超英憶述,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元朗錦繡花園獨立屋連地皮售價僅10多萬元,作為比較目前一個市區細單位售價也達數百萬元,樓價之高,對一般港人來說屬「高不可攀」,他指該問題的始作佣者,是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國發展房地產項目時與同業發明「加價加推」的銷售招數,「以前某一屋苑的全部單位是在一日內悉數發售,但特朗普這些美國發展商,當時發明限量發售首批住宅單位,等首批單位售罄後,再加價加推次批單位,擬置業者留意到『第一批平過第二批』,覺得物業會升值,於是便爭相入市;隨着第二批單位售罄,發展商又加價賣第三批,如此類推直至所有單位售罄為止。這證明特朗普真的好叻『玩心理』,之後本港發展商亦仿效此銷售方式,改變了住宅市場的生態。因為當市民發現將資金投放於住宅會升值後,大家漸漸視住宅為投資工具。以前住宅只是用來住的,只有自住需要的人才會買樓;但當市場出現一大批投資者,住宅便成為商品,帶來新增需求,令樓價升勢加快。」

在上世紀80及90年代,港人收入增幅理想,與樓價同步向上,故即使樓價大漲小回,社會各界亦可接受。惟林超英指出,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各大央行先後將利率降至極低水平,加上量寬大印銀紙,令世界各地的黑錢湧入本港,火上加油推高樓價至目前極不合理的水平,期內港人收入增長亦有限,令買樓難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港人需要應先於外國人投資

本港實施聯繫匯率制度,港息長遠將跟隨美息走勢,而外界普遍估計利息未來一段時間將續處低位。既然外圍大環境如此,林超英建議,港府應出招減低投資需求,尤其是針對外國人來港置業成風對症下藥,這樣才可避免本港住宅樓價續升至更不合理的水平,「過去8年全世界的資金來港炒高住宅樓價,令我們香港人好慘;如果不是全球化的話,便不會出現這麼大的問題。我們香港人住屋的需要,應該在港府制定房策時列為很高的優先次序,無理由海外的投資及投機的權益,比我們香港人住屋的需要更重要!新加坡早於1973年已推出住宅物業法例,表明要讓新加坡人以合理價格擁有住宅單位,因為居民有一間屋,才算是社會上的持份者;近年全球不少國家亦各師各法,阻止外國人炒高本土樓價,目標都是保障自己的居民有屋住,這些措施均值得港府借鏡」。

就實際情况而言,林超英認為,港府房屋政策的撥亂反正,可由徵收物業空置稅開始,「過去幾年世界各地有很多來路不明的黑錢,其資金成本很低,來港買樓後不自住也不出租,打算等樓價上升後再將物業出售套現;他們不介意無租收,因為無收到的租金可視為保險費。我覺得他們購買住宅後讓其長期空置,即是浪費了我們香港的土地,故此建議若住宅空置逾半年不租不賣,港府應該向有關業主徵收物業空置業,這樣可以增加投資及投機的成本,將有關需求降低,促使住宅樓價回落至港人所能負擔的水平」。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7-02-09 12:33:55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019&issue=20170209
【明報專訊】運輸房屋局於去年底公布《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未來10年的總住宅供應量維持在46萬個單位,惟現有土地供應不足以應付上述建屋目標,林超英在是次訪問中,批評有關言論「引起集體恐懼」。他解釋,港府過去多年一直高估人口增長,未來10年新增住宅需求是否如此殷切已屬疑問;供應方面,根據差估署的數據,2015年本港空置住宅單位逾4.2萬個,空置率達3.7%,林超英相信,假如港府根據他的建議推出物業空置稅,業主便會將空置單位在市場出售或放租,令供應即時增加。

公務員體制能有序提供足夠土地

林超英又帶記者到紅磡碼頭,介紹港府在黃埔花園1985年後以10年時間於紅磡灣填海,再將土地分批向市場供應,過去20年先後落成半島豪庭、海濱南岸(由紅灣半島居屋改建而成的私人住宅)等樓盤:「當年地政總署規劃得很好,由最入面的土地一路興建出來,最後批出來的土地才是臨海地,故此大部分向海的單位都會有海景。

其實自從1841年本港開埠以來,政府高層及地政總署一直放眼未來20年的需求,有秩序地穩定地提供土地,土地供應從來不是問題。」

他批評,特區政府於2000年推出勾地表制度取代定期賣地,「喪權辱國」地將土地供應權轉送予發展商,令地政總署也失去積極搵地的動力,造成過去十多年的供應斷層;但他相信,隨着特首梁振英於2013年撥亂反正地取消勾地機制,政府高層及地政總署正積極增加土地供應,料供不應求的局面將會逆轉:「屯門、元朗、粉嶺及上水等新市鎮基建完善,新增土地一路由此生長出去,最符合城市規劃及成本效益。」

[名人樓市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0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