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你,也可以成為上市公司董秘(12) 唐宋_元明清

http://xueqiu.com/1477305465/25480273
 在曾經經歷的上市公司中,總有那麼幾個讓你印象深刻的行業研究員和市場分析師,即使離開了你那家供職的上市公司圈子,也保持著問候,漸漸從「你研究我」的單一研究方向,變成了雙向研究,成為很好的私人朋友。

      因為資本有逐利、流動、甚至嗜血的天然屬性,與上市公司打交道的資本市場各方參與者都是在商言商,一言一行均帶有深刻的目的性,但這是在商業規則之下的現實,並不妨礙大家隨利相處的聚散離合。

      插個題外話,分享個有意思的現象,上市後與公司日常接觸比較多的市場兩大主體——行業分析師、研究員和媒體,對上市公司選擇有完全相反的偏好,分析師總是喜歡出現在形勢大好、「錦上添花」的公司裡,媒體總是喜歡出現在「水深火熱」的公司裡(證監會指定信息披露媒體除外),同樣都是探究公司,其贏利模式不一樣而使然。

      扯太遠,話題繞回來,本章主要想講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券商、基金、依託、私募的各類行業研究員、分析師如何更好走近上市公司的問題。我們先站在上市公司角度,看看更容易接納什麼樣的分析師、研究員們。

      1、分析師如何更好走近上市公司?

      本來不想寫這話題的,在各位久經市場磨礪的專業人士面前有點班門弄斧,他們都見過形形色色的公司,閱公司無數、也閱人無數。誠惶誠恐之餘,總覺得目前反應這類現象的資料欠缺點什麼。多數讀物為市場專家、學院派教授或者分析師的角度在看待和品評上市公司,極少有從上市公司的角度、從董秘的角度來描述他眼中的市場分析師、行業研究員和各類投資者。

      「元芳,分析師、研究員來訪,這事你怎麼看?」不用說,對各類投資者、研究員的調研,企業內部就如何應對早就研究過了,接待常規性調研的問題早就有現存的答案,研究得滾瓜爛熟,所以沒有經過鋪墊和備課充分的企業調研是浪費出差費的調研,還不如「百度」、「雪球」一下來得實在!

      其實一家公司如果長年沒有券商、基金、QFII等投資機構和研究機構來調研,就表示這公司快被市場遺忘了,公司選擇上市的其中一目的——廣告效應這塊就失效了。在2000餘只股票中,幾億股東在不斷尋找好的投資標的,但偏偏就錯過你,這是公司的悲哀。所以這一章節的標題我定為:分析師!你不去公司,董秘很寂寞。

      同時也有第二層意思,有的上市公司是專職董秘,常規運行狀態下的公司非定期報告和非重大融資申報工作期間,單就董秘本身的工作範圍來說是不可能完全飽和的,要保持董秘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多出來的時間一般有三個消耗方向:董事長和總經理的管理顧問、對外投資總監、與市場保持良好互動。前兩個角色不是隨時去折騰,那麼有時確實需要這些市場互動力量出現,所以:分析師!你不去公司,董秘很寂寞。

      但並不是說,上市公司需要與市場互動,就一定願意接納所有的人來訪。畢竟上市公司有其嚴苛的監管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涉及商業機密),也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資本市場之外(以後我們再討論公司如何正確對待資本運作這只看不見的手),所以你的來訪不一定能營造出良好的交流氛圍,來訪質量自然也會有所折扣。

      這一話題不包含有的分析師開口就可說「XX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跟我是哥們兒」之類的類型,因為中國的禮儀之邦、人情社會,真如你所言,交流的尺度怎麼把握就看你們自己了,非由生至熟的常規相處路徑的模式就無法評價,這裡討論的僅是常規方式的公司與投資者、研究機構的互動行為。

       那麼我們以一家剛剛首次公開發行並上市的公司為例,可能市場裡的分析師均不熟悉這家公司的任何一位董事、監事和高管。那公司最容易接納什麼樣的研究員?最喜歡在什麼時間接待研究員?和什麼類型的研究員接觸最沒有顧慮呢?

      (1)上市公司在什麼時間最願意接待分析師、研究員?

      如果你選擇在正確的時間到訪,事情就成功一半了,那什麼時間才是公司不抗拒甚至是最希望你調研呢?首先你得排除掉一些時間一定不要去,董事長、總經理、董秘都不在公司的時候你不要去,但在實務工作中,就能很多調研單位悶頭悶腦的來了,還不在少數。如果你運氣好,碰上經驗不足的證代、證券部(董事會辦公室)工作人員,肯定可以交流出許多意見之材(材料)。但只有一次,因為董秘回家聽說有人來調研過,一般都有這一幕。

      問:你都說了什麼?

      答:……

      怒:啊!這也說!定都沒定的事。

      答:……

      怒:下次記得按公告內容來。

      答:嗯。

      離開直到門口,轉身問:來的是哪一家?

      ……

      可以想像下次再到公司,不一定有太好的收穫。這裡不是想說去公司調研就一定是想獲得個什麼內幕信息,是想說如果獲得一知半解的信息,不一定是公司真正的發展方向,你對公司的價值判斷的理解就會出現偏差。

      第二、你最好不要在公司業績預告和定期報告披露前去調研,私人性質的拜訪可以,如果涉及公司的業績情況,那是太為難人了,現在監管多管齊下,一邊是朋友,一邊是「大棒」,可是當他不好選擇的時候,就只好選擇——不選擇,不做朋友了就不用選擇了。

      第三、與資本運作無關的公司性、集團性(上市公司為集團子公司)活動時,最好不要來。因為這個時候董秘的角色轉換了,有那麼多政府官員、集團老大、公司董事大人、監事大人都一一到場,董秘的這個「秘」字所賦予的功能就出來,他要周旋這些人,你再一來,你說是接待還是不接待?

      選擇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萬事可成。請選擇好一個最合適的時間(合適的時機你一定要將你的時間選擇過程告訴對方,不然誰知道你的心理活動,至於告訴的方式我想分析師都能得到滴水不漏),是你調研圓滿成功的基礎。選擇好的時間出現,也是對公司和董秘的尊重,這種尊重會相互感染,正能量傳遞。

      (2)上市公司容易最反感分析師、研究員的什麼行為?

       第一就是不預約,這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禮節,不需多言。

      第二就是用調研其他公司剩餘時間來公司的行為。企業調研安排一個區域的一併調研這是常有的事,最怕是我安排好工作檔期接待你,你說我剛從XX公司過來,馬上要去機場,只有15分鐘時間。那你來幹嘛,如果是朋友見見面就很好,他卻說是來調研的。

       第三就是調研前不做功課,本人曾經接待過一個研究員,他不是研究公司所在行業的,路過一片花香四溢的草坪,突然問我:花香有什麼用處?我還真噎著,一時語塞,太高深了。

      第四就是太過於技術派,一切都是基於數字模型和不針對行業特性的簡單推理,因為大家都知道,行業研究的各種測算模型是基於多種假設因素的變量構成,針對不同行業也有侷限性,有時在特定行業裡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但你要跟著他的思路去反駁,真會把自己繞進去。

      第五就是研究員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在裡面,不是來求證的,而是來質疑的。對待一家新公司有疑問是正常的,既然是來調研的,那麼質疑表現方式可以相對技術含量高一些。個人意見而已,每個人方式不一樣。雖然你認為對該公司的情況已經摸得爛熟,不管怎樣,既然來了就好好聽公司描述,不能讓你信服,就共同探討豈不是更其樂融融。

      第六就是最好不要直接跳過董秘與董事長、總經理聯繫,這個問題不用贅述,這是商業交往的基本規則。如果你和其他管理層親如一家,但長期跳過董秘與公司接觸,你長期下來會發現與公司的互動中,總是缺少那麼一點「可意會、勿需言傳」的東西。

      有些行業大佬可能會不屑上述6條建議,認為這只是小兒科。這確實是小兒科的東西,但在長期的實務工作的,就經常會接觸到犯這些小兒科毛病的朋友。如果多言了,就原諒我言者無罪。

      (3)跟你接觸,我沒有負擔!願意和你深入探討公司的現狀及未來。

      要實現既不違規調研,又能最大化提煉出公司的亮點,有前面的鋪墊,最好在第一次到該公司調研時,約好幾家研究機構一同前往,在泛泛而談的調研環節,人多容易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企業也不會因此有所心理戒備。良好的開端就為今後的再次調研公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交談中,最好多進行一些同行比較,多表揚企業與同行對手競爭中的優勢,只有在言談中不斷強化對方的自豪感,才會暢所欲言,言無不盡。企業和個人都有被認同的心理需求,至少本人所經歷和認識的企業有類似特點,不排除已經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境界企業和超凡脫谷的董秘。

     第三、儘量在報告發佈前向企業進行反饋。雖然說報告是研究機構獨立形成,是研究員的智慧結晶,但難免會出現尺度超過企業甚至監管機關難以接受的情況,這也是形成超越工作成為私人朋友的重要途徑之一。

      朋友是什麼?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簡單的把酒言歡,志趣和價值觀的趨同才是朋友形成的基礎。僅有惺惺相惜還不夠,還必須有一個能夠共同交流的平台,比如共同事業、觀點討論或是其他形式的經常性互動交往把大家聯繫在一起。

      第四、不能把調研以外對企業的交流內容作為分析報告的「猛料」,這會讓企業再不願接納你,甚至是一批人、一類人。最後的結果就是雙輸,企業與資本市場一個重要的交流渠道由此而阻隔,這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2、董秘如何與市場分析師、研究員交往?

      上述內容是站在公司的角度看待市場分析師、研究員,那麼董秘與他們交流時又有哪裡技巧呢?這些所謂的技巧其實都必須遵守交易所關於上市公司接待投資者和研究機構的相關規則。其實從上面對研究機構的分析要點中,已經從另外一個角度闡釋了董秘如何與他們進行交往要點,不再進行重複論述,想把空間讓出來聊聊中小投資者如何與公司溝通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