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長子」出海悲喜五年

http://www.eeo.com.cn/2013/0914/249875.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向東 祝夢晴 王賽 還記得2009年走出去抄底的那些央企嗎?現在,這些曾經充當了中國企業走出去急先鋒的共和國「長子」,交出了如下答卷。

經濟觀察報從有關部門獲得的財務數據顯示,中信集團2010年年底的海外資產為3626億元,海外收入1125億元。到2012年年底時,中信集團的海外資產已經下降至2978億,而當年海外收入更驟降至602.7億。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其2010年底海外資產223億元,海外收入72億元。到2012年底,海外資產擴張至247.8億,但海外收入卻下降至46億。

中冶集團也是如此。2010年年底,其海外資產達到了308億,當年海外收入187億。到了2012年年底,其海外資產擴大到了365億,但其當年海外收入下降到了92億。海外資產增長60億,收入卻下滑了一半。

9月12日,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官員對經濟觀察報說,「中國企業走出去十年,從資產規模上看,收穫不少,但失敗教訓多於成功經驗。尤其在礦產資源等領域的投資,幾乎成為失敗收購的重災區,應當引起企業反思。」

僅從海外資產上看,中國央企拿出了一份規模巨大的海外家底。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年底,中國海外資產最大的47家央企,海外資產總規模3.8萬億,海外收入達4萬億,員工總人數達44.8萬。47家央企海外資產總量佔到全國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海外總資產的85%,成為中國企業走出的絕對主力。

現在,這個步伐開始放緩。根據普華永道發佈的數據,2013年上半年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併購數量僅為78宗,不僅低於2012年下半年的數據,而且也創下了2010年以來的新低。但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民營企業海外併購的大幅下滑。國有企業的海外擴張步伐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與兩年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相比,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也開始給中國企業走出帶來不利影響。

9月13日,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王志浩對經濟觀察報說,人民幣雖然還在升值,但空間已經不大,而貶值的風險也存在。這可能會增加中國企業未來對外投資的成本。

考驗中國央企海外資產成色的時刻到來了。

央企海外家底

經濟觀察報從中國企業聯合會獲得一份數據資料顯示,2013年中國100大跨國公司共擁有海外資產4.5萬億元,比2011年增長了17%;實現海外收入4.8萬億元,比2011年增長了9.83%。

截至2010年底,這100家跨國公司中,央企有46家,海外資產2.8萬億元,海外收入2.5萬億元,員工人數30萬人。

到2012年年底,中國海外資產最大的47家央企,海外資產總規模3.8萬億,海外收入達4萬億,員工總人數44.8萬。47家央企海外資產總量佔到全國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海外總資產的85%,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絕對主力。

2013年海外資產超過1000億元的中國企業有10家,均為央企。其中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海油、中石化等。10家中的冠軍是中石油,擁有8201億元海外資產。

龐大的資產規模,並不意味著中國央企對海外資產的經營能力有多強。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李建明說,如果一家公司的海外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超過30%,意味著該公司初步具備一定的海外規模,當海外收入佔總收入比例超過50%,才能說這家公司海外資產運營不錯。

在中國海外資產規模最大的47家央企中,截至2012年年底,海外收入佔總收入比例超過30%的只有11家,有25家央企海外收入的比例不足10%,最低的是國家電網公司。

2012年,國家電網公司總營業收入達到了1.88萬億,海外資產達405.3億,但其當年海外收入只有22.4億。國家電網2012年海外收入在其當年總收入中的比例僅為0.12%。中國移動、中國華電、中國聯通、國家電網四家央企的海外收入佔比均不足1%;中國另一家電信巨頭中國電信的海外收入佔比也僅為1.24%。

海外收入佔總營業收入比例最高的三家央企分別為珠海振戎,佔比98.1%;中化集團,佔比80.8%;中國遠洋,佔比70.43%。中國海外營業收入最高的是中石油,其2012年的海外收入超過了1.3萬億,佔當年總營業收入的49.88%。

與外界猜測不同,中國四大石油公司走出去的幾年間,無論是在海外資產還是海外收入方面都比其他央企出色不少。截至2012年年底,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化集團四大石油化工央企的海外資產總規模達1.97萬億,海外收入達2.8萬億。海外員工總人數超過10萬人。而在2010年年底時,上述四大石化央企的海外總資產不過1.37萬億,海外收入1.6萬億。

但央企海外抄底五年間,也有中信集團、中冶集團、中鋼集團等一些企業在海外資產擴張的同時,海外收入出現劇降。

失敗案例

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和規劃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和振偉對經濟觀察報說,央企走出去交易額度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往往面臨很大風險。在和振偉看來,前期投資評估不充分,決策不合理,應對機制不靈活,缺乏有效監管和制約,是較為突出的問題。

9月13日,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央企高層說:「央企海外投資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央企本身機制問題。一般來說,海外投資是需要慎重決定的,但長官意志、對短期政績的追求,不僅導致內部決策流程不健全,而且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浪費甚至損失,但是事後的追責力度又不夠。」

中信集團所屬中信泰富公司2006年收購澳大利亞SINO磁鐵礦項目,預估產能2000萬噸,合同總額14億美元,後續投資17.5億美元。但由於項目前期評估嚴重不足,該項目此後頻超預算,2009年下半年項目投資金額增加到34億美元。而今年最新的數據是,後續投資力爭控制在110億美元。也就是說項目整體實際投入達到前期評估金額的4倍。

更為荒唐的是,中信泰富在收購這一項目時,連合同條款都沒有界定清楚,這直接導致了此後中信泰富與SINO磁鐵礦項目原控股方的法律糾紛。至今,由此項目引發的三場勝負難定的官司還在等著中信泰富去應付。

中國冶金規劃院知情人士對經濟觀察報稱,中信泰富的鐵礦石項目,是典型的前期勘探評估和盡職調查不足造成的。根據測算只有國際鐵礦石價格達到160美元/噸,這個項目才不虧本。鐵礦石價格歷史高點是在2010年,達到150美元。而隨著國際鐵礦石供應量的持續釋放,未來鐵礦石價格會在當下135美元的基礎上,持續走弱。

中冶集團也是如此。此前幾年間,中冶集團先後收購了阿根廷希拉格蘭德鐵礦項目以及澳大利亞蘭伯特角鐵礦項目,後續運營困難重重。澳大利亞蘭伯特角鐵礦項目2008年收購完成後,遲遲沒有後續投資。知情人士說:「如果要開採蘭伯特角鐵礦,將會把中冶拖累得比中信泰富還要慘。」

像中冶蘭伯特角鐵礦項目這樣收購完成即「撂荒」的資產,還包括中鋼在2008年耗資93億多收購的西澳洲中西部鐵礦石項目。2008年4月至9月,中鋼與日本三菱圍繞著中西部礦業公司展開了一場長達5個月的收購競賽,最終中鋼通過每股高出最初報價近1澳元的價格拿下了中西部公司近100%的股權。中鋼拿到了礦山,卻丟掉了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更具有戰略意義的鐵路、港口和碼頭等基礎設施。對於中鋼的中西部礦山項目來說,這一基礎設施項目乃是決定其礦石運輸的生命線。據澳方估算,要完成這些基礎設施投資,總投資預算近400億人民幣。2011年6月23日,中鋼宣佈暫停在西澳洲中西部鐵礦項目,同時關閉其在西澳洲第二大港口城市傑拉爾頓的辦事處。

中鋼集團在2010年年底時的海外資產達308億,海外收入422億,到了2012年年底,中鋼集團則直接從100大中國跨國公司的榜單上消失了。

決策層監管趨緊

中國央企海外投資的步伐仍在繼續。今年8月19日,中化集團宣佈,與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簽署資產收購協議,擬以15.43億美元購買後者所持有的BC-10區塊35%權益。這是中化集團四年內在巴西收購的第三個項目。

今年初,中海油完成了中國企業對海外投資的最大一筆收購。現在,這家公司正在起草一份關於這場收購的總結匯報材料,上報國家有關部門。中海油對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高達151億美元的收購,成了中國央企走出去的典型案例。

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李建明說,中海油自2005年收購優尼科石油公司失敗之後,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反思和總結。在總結失敗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收購項目庫。尼克森就是其中的一個項目,他們跟蹤這些名單上的公司長達數年,從資產狀況、財務狀況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跟蹤,並制定預案。

對於走出去的中國央企來說,這樣的案例並不多見。國家發改委外資司相關官員以最近幾年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最多的礦產資源領域為例說,雖然已經收購下來,但大部分項目還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去做進一步的勘探、科研和基礎設施建設,最終能否開發成功還很難講。如果沒有國家的後續支持政策,很多項目將很難產生效益。

另一個正在發生的變化是,人民幣匯率的微妙處境,也導致了中國央企走出去的外部環境改變。

王志浩說,2008年底,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步伐明顯加快。當時全球經濟普遍下滑,而中國經濟和人民幣升值預期都在高漲。現在不同了,全球經濟正在恢復,人民幣匯率上漲空間已經很小,一旦人民幣下跌,對於一直缺乏匯率對沖觀念的中國央企來說,不僅投資成本會增加,未來的賬面收益也會減少。

不過,王志浩認為,匯率對中國央企海外資產的影響並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央企對這些海外資產的運營能力。」他說。

正在面臨海外投資成本增加問題的一家央企是中鋁。2011年11月,中鋁出資13.5億美元獲得了力拓集團位於幾內亞的西芒杜鐵礦44.65%的股權。但中鋁要想把礦石運回中國,至少還需要修建一條650公里的鐵路、新建3個25萬噸的碼頭泊位,僅這兩項的投資就超過了100億美元。

而目前,由於種種原因,力拓一直在推遲這座礦山的開發時間。9月13日,中鋁內部人士說,一直拖著不開發,不僅打亂了原來的計劃,而且造成了很大的額外成本支出。《2012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878億美元歷史新高,首次成為世界三大對外投資國。中國企業共實施對外投資併購項目457個,實際交易金額434億美元,均創歷史之最。

但中國企業聯合會對中國100家最大跨國公司的分析表明,中國企業在走出去之後遭遇到的跨國投資風險,近年來明顯上升。另外,儘管併購是目前跨國投資的主要方式,但國際經驗表明,跨國併購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對於中國而言,由於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薄弱,也缺乏管理國際品牌和營銷渠道的經驗,實施跨國購併的風險更大。

現在,相關政府部門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態度正在發生改變。國家發改委外資司的官員說,「中國亟需加強對海外投資的監管和約束機制,尤其是央企在進行海外投資時,由於是國有資產,需要建立更嚴格的審查和追責機制。」

國家發改委在今年初下放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審批權限,按照新的規定,企業海外投資規模在3億美元以下,不再需要報國家發改委批准。和振偉說:「放權的同時,肯定會加強海外資產的監管和約束。現在一些政策基調正在朝著這方面變化。對於央企來說,採取海外投資終身問責制將來也是有可能的。」

8月底,中國企業聯合會向國務院高層上報了一份關於中國大企業走出的建議,其中提到,「要建立和健全海外風險管理組織體系與內控制度;加快建立風險識別、評估、預警與防控體系;投資前要對擬投資項目做好調研評估和科學論證。」9月初,這份建議得到了國務院高層的批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