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十種不能碰的公司 王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65bc1010000ul.html

屈 指數來,我從事投資銀行業已經十多年了,參與過的融資、併購交易肯定過百,前前後後接觸過的公司更是數不勝數。雖然我們永遠希望有更多的客戶,但是有一些 公司即便把業務送上門來我們也會婉言謝絕。投資銀行的挑戰不是找到願意付錢的客戶,而是在對的時間為對的客戶做對的事。

 

根據我的經驗,粗粗一想至少有十種讓我們敬而遠之的公司。

 

1.       一句話說不清自己做什麼的公司或三句話說不清自己股權結構的公司

2.       熱衷於販賣關係和各種社會資源的公司

3.       總想拔苗助長在海外櫃檯交易市場買殼上市的公司

4.       把上市公司當作圈錢平台的公司

5.       同時擁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公司(基金除外)

6.       存在大量關聯交易的公司

7.       企業家行蹤詭秘的公司

8.       企業家把自己當政治家看的公司

9.       銷售1億以上但是1萬元以上的費用還需要創始人簽字的公司

10.    企業家永遠覺得自己價值被低估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67

喬布斯令人懷念的十種能力:創新力居首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33331.html

北京時間10月5日消息,在蘋果創始人兼前任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逝世一週年之際,美國科技網站eWeek列出了喬布斯給IT產業留下了值得懷念的十種能力,借此追憶科技產業這位偉大的領袖級人物。

以下是文章內容全文:

轉眼之間,蘋果創始人兼前任CEO史蒂夫•喬布斯離世已經一週年了。當時年僅56歲的喬布斯本應該擁有更多時間來領導蘋果繼續前行並開發出驚豔的新產品。不幸的是,這一切都無法變成現實了。

儘管剛剛過去一年時間,但整個IT產業都已經感受到了喬布斯離世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消費者一直猜度IT產業接下來會發生何種變化,競爭對手則一直在探索如何能夠獲得與喬布斯相匹配的深入見解,還有人質疑蘋果能否在一位有創意有遠見CEO的帶領下保持住在業內的領導地位。

簡單來說,喬布斯有很多事情值得後人留念。我們恰好可以充分利用紀念喬布斯逝世一週年來回顧一下他對全球IT產業做出的傑出貢獻以及他給人們現在的生活所帶來了影響。

1. 創新

這一點勿容置疑。史蒂夫•喬布斯被譽為全世界最具創新力的首席執行官,但現在他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他的創新精神給多個產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開創了其他的新市場。他沒有機會把這種創新力帶到其他產品和市場,這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事情呀!

2. 難以置信的熱情

喬布斯擁有對科技的無限熱情。他熱衷地認為,科技能夠解決人一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他總是在尋找實現這一目標的新方式和新技術。在由利潤定成敗的科 技產業,熱情往往被忽視。熱情在喬布斯所取得的成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可能也是一些競爭對手無法實現突破所欠缺的重要因素。

3. 追求極致

儘管喬布斯總因為其個人的傲慢姿態而受到批評,但追求極致總沒有錯。很多公司經常對能夠產生利潤的平庸產品感到心滿意足。而對於喬布斯來說,這種產品遠遠達不到他的要求。追求極致恰恰是他能夠為蘋果開發出特殊產品的重要因素。

4. 產品重視程度

在喬布斯逝世後,蘋果似乎喪失了些許市場洞察力。蘋果似乎再也無法給予旗下銷量不好的產品以足夠的重視。比如,iPod、Apple TV和Mac Pro都是如此。在喬布斯治下,蘋果的每個產品都非常重要。這體現在蘋果發佈的每一款產品過程中。

5. 趨勢洞察力

在洞察未來可能流行的發展趨勢以及開發足以讓蘋果保持業內領先的產品方面,喬布斯簡直就是個大師級人物。然而,現在的蘋果似乎扮演起了遊戲中「追趕 者」的角色,這在新款iPad和iPhone 5的發布過程中可見一斑。現在的蘋果對未來有清晰的洞察力嗎?如果有,那麼該公司還沒有拿出足夠的證據來證明。

6. 發佈會氣場

在喬布斯在任期間,蘋果的產品發佈會都會令人感到興奮。人們對蘋果產品發佈會的期待情緒總是會在召開的那一刻被燃燒到極點。而當蒂姆•庫克(Tim Cook)主持新品發佈會時,這種氣場卻在逐漸消退。這可太糟糕了。

7. 產品發佈前的神秘感

在喬布斯領導蘋果期間,該公司的每一個舉措都是不可預知的。蘋果可能在此刻推出新款iPod,隨後又可能會在下一分鐘發佈發佈一款不同於市場上已有的平板電腦。喬布斯總是讓每個人都始終處於驚喜之中。而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每當蘋果發佈特殊產品,人們總會提前有所察覺。

8. 產業保護

儘管蘋果和喬布斯總在業內扮演恃強凌弱者的角色,然而一旦涉及到在大的層面上保護科技產業,喬布斯卻總是表現得非常積極。喬布斯經常宣傳保護科技產業的價值所在,並始終讓音樂和電影公司望而卻步。此舉頗受市場歡迎,而且也確實保護了消費者。

9. 激勵對手追趕

雖然喬布斯非常擅長鼓勵蘋果員工和蘋果粉絲,他也顯示出激勵競爭對手的出色能力。當喬布斯發佈一款新產品之後,競爭對手們就競相努力進行追趕。因此,科技市場上也就出現了更具創新力和高質量的消費類電子產品。

10. 幽默詆毀競爭對手

喬布斯總是主動詆毀競爭對手。一有機會,喬布斯就會把抨擊目標鎖定在微軟和谷歌這樣的競爭對手身上,批評它們的產品低於市場標準。如果不是出於惡意的話,這完全是開玩笑。這給市場帶來了競爭意識和關切感。而這種幽默感似乎是現在的很多公司所欠缺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94

九軒資本劉億舟:創業和投資需要的十種思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15/151966.shtml

個人一直覺得,創業者即是投資人,投資人即是創業者。無論創業者還是投資人,既要換位思考,相互代入,也要遵循共同的市場邏輯和資本邏輯。

無論創業者還是投資人,經常會面臨一些抽象的戰略思考,需要根據現在的市場格局研判未來的局勢和商業模式的走向。任何一個戰略決策,通常都會面臨很多個因素(有時候甚至是相互沖突的)之間的拿捏和平衡。所以,戰略思考和決策的過程,就是一個把複雜的情況簡單化的過程,是一個把非結構化的場景收斂成半結構化或者結構化的過程。

因此,掌握一些戰略思考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化繁為簡、抓大放小。以下是我個人創業和投資經歷中沈澱的一些思考方法,不追求完整的體系,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值得補充說明的是,以下思考方法主要針對互聯網領域創業的項目。

勢和渠的思維

創業選擇項目時,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是否具有“大勢”,即所選擇的領域必須具有足夠的市場空間。假想你眼前有一杯水,如果放到800米的高樓上,肯定具有了一定的“勢”,但是這杯水倒下來,也就是下了幾滴毛毛雨。如果場景切換為長白山天池,在2744米的山頂上有著20.4億立方米的水量,無論從高度還是體量,都讓這座天池具有了巨大的“勢”。換句話說,如果砸開一個口子,就會有海量的水傾瀉而下。

有了“大勢”還得有“良渠”,否則就會洪水泛濫,在創業層面就是服務交付層面的失控。因此,建立穩固的“良渠”是創業者需要充分考慮的問題。“良渠”在創業層面通常表現為技術壁壘、運營能力、團隊建設、交付體系等方面的要素。

值得指出的是,這里的“勢”既有體量(容量)層面的含義,也有時間趨勢方面的含義,即從趨勢上來看,時間在你這邊,否則可能只是一個過渡產品。

很多創業者從自身經歷和痛點出發,有時候容易自我強化,切中的也是剛需,但是需求並不普遍,因而不具備“大勢”。這是前提,不可或缺。

用戶思維

對於互聯網創業來說,免費或者倒貼的方式通常被互聯網思維的假象所掩蓋。原來收費的產品或者服務現在免費提供給用戶了,傳統意義上的“客戶”在這里消失了。無論是智能硬件、APP工具還是O2O領域,通過免費或者倒貼的方式鉤過來的是否是一個持續黏性的用戶很重要,否則,前面的燒錢沒有戰略上的意義。

通過很多項目的驗證,我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結論:無論是智能硬件還是純APP工具,如果只是純工具屬性,其用戶粘性和平臺屬性通常較弱,比如常見的日歷工具、圖片工具、天氣工具、名片工具、記錄工具、詞典工具等,如果不能將用戶有效地引導至一個持續互動的社交場景(UGC)或者強內容場景(PGC),那麽用戶黏性和活躍度將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如果平臺缺乏必要的活躍度和黏性,那麽後續的轉化和變現將面臨較大的挑戰。這樣的項目,即使前期融到資金,後續融資也將缺乏投資邏輯的支撐。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曾經火爆一時的“臉萌”。

值得指出的是,對於那些做得比較早的,具有強工具需求的APP,也可以憑借海量的用戶獲得資本的青睞,從而在後期通過拓寬延伸性功能做實用戶黏性,最後有可能實現“軟著陸”,否則,最終也是難逃一“死”。

對於工具屬性比較強的APP來說,將用戶引導至高頻的場景只是通過了第一關,如何實現變現才是其最終的考驗。

關於這個話題,我在《智能硬件:你找到替代性拐點和第二場景了嗎?》和《從工具到社區到電商到底有多遠?》兩篇文章中有較為深入的探討。

產品思維

針對海量的用戶需求,提供具有足夠替代性拐點價值的產品是互聯網公司的使命。但是,在設計產品功能時,需要在主流目標用戶中尋求用戶需求的最大公約數,以簡單易用的產品切中用戶的核心痛點和爽點。

在定義產品時,不僅需要考慮用戶對功能和質量的期望,更需要考慮主流目標人群的成本可接受區間。以智能硬件和O2O服務來說,大部分的互聯網項目都是以“中間市場定位”切入的,即以“中低的成本”和“中高的質量”滿足最大範圍用戶的需求,如下圖所示,可實現的產品組合只能在出現在菱形中,任何超出菱形左右兩條邊的組合都是偽需求,當然最好的情形是圖中對角線所代表的產品組合。因此,產品經理為用戶設計產品時,需要在質量(或功能)和成本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

 

 

對於互聯網產品來說,遵循“普遍、顯性、剛需、高頻”的原則(有時候在頻次上需要妥協)可以更好地保證項目在用戶擴張方面不會過早地遭遇瓶頸。

此外,對於今天很火熱的O2O和2B的項目來說,我們還需要從另外一個維度進行思考。在《商業計劃書——戰略思考的工具》一文中,我曾對產品和服務進行過嚴格的區分。按照我的理解,產品和服務最大的區別在於,產品是有形化的,其生產、交付和使用三者是分離的,而服務是無形的,其生產、交付和使用三者是同步的。基於這樣的區分,我們可以把所有的項目歸在四個象限(加原點):純產品或平臺、強產品弱服務、強產品強服務、強服務弱產品、純服務。不同象限代表了不同的可複制性,從而具有不同的成本結構。

嚴格區分產品和服務對於“信息+服務+資源”的O2O類項目來說,非常有必要。因為對於O2O類項目來說,其瓶頸往往在線下的服務。如果能夠通過平臺化或產品化的方式弱化服務,則可以大大優化其成本結構,並大幅提升其可擴張性。

場景思維

俗話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個產品的細節都來源於對用戶具體使用場景的洞察。絕大部分用戶在選擇產品時都是遵循“追求最簡”和“趨利避害”的底層原則。

因此,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需要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和心智認知。比如,設計一款老人或者兒童社交產品,就應該考慮老人或者兒童社交的場景特點以及使用習慣。而對於一款智能硬件的產品來說,要將用戶從第一場景延伸到第二場景,必須要符合“情景相依”和“自然延伸”的特點,如體重秤可以讓用戶到朋友圈分享減肥戰果,但一款空氣監測設備則可能無法讓用戶每天將室內的空氣質量分享至朋友圈。再比如,上門洗車的項目需要考慮用戶對於上門洗車在“趨利避害”方面的收益,得到什麽利,避了什麽害?用戶希望洗車的場景是什麽樣的?

有時候,用戶場景是可以引導和再造的。舉個例子,傳統的中餐館設定的場景就是你坐到桌子上,然後吆喝服務員過來點菜,中間還有若幹服務請求,最後要需要服務到你的桌子邊上來買單。而肯德基給你設定的場景就是你需要排隊點餐和付費,然後自助式取餐、自助式收盤子,同時你還不介意和別人共用一張桌子。這兩種場景顯然決定了不同的運營複雜度和成本效率。

互聯網產品也可以通過不同的玩法給用戶設定不同的場景,從而造就不同的用戶黏性。

價值要素思維

一個木桶之所以能夠裝水,是因為具備了三樣東西:圍城一圈的木板、圈住木板的鐵絲以及底板。這是一個木桶不可或缺的三個價值要素。對於大部分的用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的項目來說,除了打造一個平臺建立連接之外,依然需要思考為用戶形成價值閉環需要提供哪些價值要素。你的存在為市場提供了哪些增量價值,這些價值是否傳統的交易模式轉移為互聯網交易模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比如對於,大部分的O2O項目來說,“信息+服務+資源”是一個標準範式,其中信息和資源會逐步雲端化,由平臺方提供,而服務則由本地化的商戶提供。但是作為平臺方,依然需要發揮“平臺紅利、品牌紅利、管理紅利”三個方面的價值。

作為投資人來說,重點需要考慮的是,項目在0到1、1到10、10到100、100到1000各階段,市場需要平臺方發揮的價值應該有哪些?平臺方是否有能力能夠發揮這些價值?平臺方發揮這些價值的方式從社會層面來看,是否是一種效率改進?

明確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就能大致明白創業團隊是否有能力打造一個“良渠”。

終極思維(或均衡思維)

終極思維(或均衡思維)其實是一種戰略思維。什麽是戰略?戰略就是站在未來看現在。終極思維要求創業者或者投資人站在產業演進的高度思考在未來或者均衡狀態下的產業格局和競爭格局。

創業初期大部分人都是選擇某一個細分領域進行切入。然而,隨著項目的進展,原來相鄰行業的項目會實現橫向的整合,有些過於低頻或者用戶規模較小的平臺可能會被更加高頻或者更大規模的平臺所整合。

比如,最近有位天使投資人投了一個熱點區域小區車位共享的早期項目,在經過一段時間推廣,發現物業公司普遍難以搞定之後決定轉型做代泊,然後征詢我的意見。我個人認為,拼車和代駕業務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O2O,沒法實現有效的插裝,最終拼的是用戶密度和資源密度的匹配。因此,滴滴必然是先做拼車後做代駕。那麽當滴滴做完拼車和代駕之後,會不會切入代泊或者停車領域,個人認為,從終極狀態來看是必然的。因為,以終極狀態或者均衡狀態來看,同一個海量的用戶池分別使用滴滴和另外一個停車或者代泊應用可能是不符合用戶習慣的。當然,因為停車和代泊都比重(代泊相對較輕),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插樁。所以這個市場留給停車和代泊一定的時間去發展,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做停車的應用最後一定會首先切入代泊,因為占領了車位資源後利用眾包模式吸引代泊師傅是相對容易的,還是“信息+服務+資源”。

那麽此時,對於創業者來說,需要思考的是,能否在巨頭切入之前“上島”或者“上岸”。而對於投資人來說,則需要充分考慮這個市場的格局在多大的速度上進行演變。

關於終極思維或者均衡思維,我之前提出過一個“薯片理論”,用以概括產業演進的一搬規律,並提出產業發展早期是“大市場、小作坊”的各種“私有雲”,而隨著產業成熟,產業鏈上下遊會演變成一系列疊加的“薯片狀”的“公有雲”,這種演變受交易成本規律和規模經濟效應所左右。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商業計劃書——戰略思考的工具》一文。

偏差思維(或叠代思維)

過去幾年和技術人員打交道比較多,發現很多技術人員(當然也包括很多非技術人員)都具有很強的技術性思維。技術性思維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追求完美,要麽0要麽1;2、喜歡扣小概率事件;3、不能夠容忍不確定性。技術性思維的人很容易一葉障目,容易“一根筋”,掉進自己所設定的思維陷阱而不得突圍。

創業或投資,其實都需要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因此,需要更加柔性和動態的思維,需要克服思想上的“精神潔癖”。尤其是做產品經理,更是不能“一竿子插到底”,需要在動態中把握平衡,需要在不確定性中尋求核心主線,在容忍缺陷中叠代改進。每當我碰到這種技術性思維,我的不二口訣就是“以偏差代替無序,叠代改進”。

偏差思維要求要求創業者或者投資人能夠忍受一定的偏差和瑕疵,抓住核心問題,不以偏概全。

當然,創業者更多是“證實”的思維,而投資人更多是“證偽”的思維,這是由他們各自的角色所導致的風險偏好不同決定的。

品牌思維(或定位思維)

傳統商貿和互聯網商貿的最根本變化在於,流量機制發生了變化。傳統零售終端主要依靠物理位置和品牌導流(位置性流量+品牌性流量),而互聯網商貿依靠互聯網平臺導流(平臺性流量+品牌性流量)。同樣是品牌,但其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傳統產品或者服務的品牌更加垂直化和專業化,原因在於,用戶心智很難接受內涵複雜的品牌。而互聯網商貿時代,則需要進一步區分產品品牌和服務平臺。比如京東,其所售的具體產品依然存在很強的產品品牌,但作為一個電商平臺,其平臺因為具備了品牌效應而具備了平臺性流量的能力。

由於平臺性流量具有明顯的交叉導流效應,因此,互聯網時代的綜合電商平臺和垂直電商平臺都具備一定的品牌影響力(非產品品牌)。平臺所形成的用戶漏鬥需要依靠品牌進行強化和維持,但此時的品牌已完全不同於傳統零售時代單個產品的品牌對用戶的吸附能力。

對於O2O領域來說,品牌對於破解“信任不對稱”更是非常關鍵。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品牌和品質之間具有互鎖效應。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其品牌決定的,原因在於,當品牌作為一個顯性信號尚不能為產品或服務帶來品牌溢價時,商家沒有太強的動力對其品質進行過度投入。所以,傳統的服務業態中,缺乏品牌效應的商家由於賣不起高價而以次充好就是必然現象。對於需要整合這些傳統服務商家的O2O平臺來說,建立統一的品牌背書,從而幫助商家贏得客戶的信任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價值要素。當然,品牌對於品質其實是一種弱保證,當利益和成本不對稱時,線下商家可能會存在投機行為。因此,作為平臺方,不僅要為線下商家提供“品牌紅利”,更需要為整個市場提供“管理紅利”,只有這樣才能“優幣驅逐劣幣”,實現良性業態。

對於投資人來說,考察創業團隊是否具有良好的品牌運作能力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集成思維

對於大部分O2O項目而言,“信息+服務+資源”已經成為一個標準範式。服務是水泥,資源是磚塊,如何解決服務對資源的有效集成,並突破“規模-質量-成本”鐵三角的約束是關鍵。

幾年前接觸過一個項目管理方法論(PRINCE2),不同於大家常見的PMBOK項目管理體系的是,PRINCE2是通過產品分解結構(PBS)倒推任務的分解,而不是直接建立任務分解結構(WBS)。這就是使得所有的任務的實現質量完全是瞄準最終產品要求的。建議做互聯網產品的兄弟可以借鑒這個方法論體系。

在PRINCE2中,區分了兩種最終產品形態:集成產品和組合產品。組合產品的最終價值基本不會因為組合而折損,而集成產品的最終價值則不僅僅取決於組合內產品的單體價值,更取決於集成服務的品質。比如,中秋月餅搭配紅酒和人參做成禮盒裝進行銷售就屬於組合產品,而裝修、私廚、戶外旅遊等絕大部分O2O項目都屬於集成產品。

因此,對於O2O項目來說,集成服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用戶體驗,這也通常成為這類平臺後期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如何通過技術或者管理的手段有效地解決在規模放量之後的質量和成本控制問題,是考驗O2O平臺的關鍵所在。

資本思維

我經常和創業者交流,對於那些資本驅動的創業項目來說,真正的門檻不在於業務拓展,而在於投資人心里的門檻。但投資人會說,“如果你什麽都不缺(相對來說),只缺錢”,那麽錢肯定不是問題。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創業者要找到好的軌道,好的人,好的商業模式,然後拿出執行力,最後再去跟投資人談錢。

經常碰到很多創業者跟我講,“我現在什麽都不缺,只缺錢”,但你聊一個小時之後發現,其實他(或她)是不太理解資本的邏輯的,也根本不只是“只缺錢”的問題。

對於VC投資來說,其投資邏輯簡單來說就是“跑道足夠長、引擎足夠強大、團隊足夠牛逼、產品足夠尖叫、燃料足夠充足”,其中前面四個條件是創業團隊要搞定的,最後一個是資本市場可以提供的。

對於資本來說,首先是考察你所在跑道的邏輯是否成立,其次是看項目團隊能否在這條跑道上跑出前幾名。此時,涉及到對當前以及未來競爭格局的判斷。

所有的商業模式,不外乎兩點,“賣東西給用戶,或者把用戶賣掉”,前者是做交易,後者是做媒體。但無論如何,好的商業模式,其投資邏輯最基本的要點還是“幹柴烈火”的邏輯,即市場上要有海量的“幹柴”,而團隊擁有可以星火燎原的“烈火”。

如何深入理解資本的邏輯以及如何通過一份合格的商業計劃書向投資人充分展示投資邏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商業計劃書——戰略思考的工具》一文。

後記

其實,關於創業和投資的思維,這是一個太不能言說的話題,每個人的背景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其思維邏輯必然大不相同。建立思維方法和分析框架是為了簡化決策,絕不是束縛自己的思路。無論創業還是投資,找到方法論固然重要,但關鍵時候的魄力和勇氣同樣重要。

對於投資人來說,投進去一個項目不代表一定成,否掉的項目也不代表它一定不成,投資人永遠只能“活在當下”,做當時認為正確的決定,追求當時的“相對大概率事件”。做出一個投資決策,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還可能跟投資機構當前的投資組合、投資熱點、投決會的集體決策機制、其他項目的推進等諸多因素相關。因此,錯過事後來看的好項目是常態。

集體決策的機制就好比民主的體制,選出的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也一定不會是最壞的。投資機構追求的是穩定持續增長的業績,常青樹才是王道!不能事後諸葛亮。所以,針對Airbnb創始人曬出的七封投資人的拒絕信,我認為不存在“打臉”一說。

牛逼的成功項目和“牛逼”的失敗項目往往都是牛逼的投資人投的,這充分說明了VC投資需要一定的“賭性”。不同的是,真正的牛逼的投資人在賭性上多了一些“常識、邏輯和視野”(這也是九軒資本秉承的投資方法論),而不牛逼的投資人空有常識、邏輯和視野。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億舟,九軒資本創始合夥人。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417

迷思篇》東協十個國家有十種考驗 接地氣對策:別再想亞洲四小龍了

2016-06-20  TCW

二○○八年,二十五歲的高通(Qualcomm)工程師周靖棠眼中看到的印尼,還是一個用撥接上網的網路蠻荒地。兩年後他再次前往,驚訝的發現光纖速度超越台灣,中產階級快速崛起,白領菁英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

他評估,印尼人口數達二億五千萬,在全世界僅次於中、印、美。如此大的市場,進步這麼迅速,網路卻才剛起步,「做電商一定有機會!」二○一二年,他與太太決定,代理台灣母嬰用品大廠Mamaway的產品到印尼,從電商做起,短短四年,開出近十家門市,虛實整合,如今年營收近新台幣一億元。中國電商平台京東商城今年初打入印尼市場,母嬰類別第一個找他合作,直接買斷上架。

他的成功,是繳了大筆學費後,才有今日一席之地。不只他,《商業周刊》採訪十位熟悉東協的電商業者,發現若缺乏正確心態與充足準備,貿然前往恐怕不僅賺不到錢,還可能慘賠而歸。

迷思一:東南亞是落後地方?

錯!國際化更勝台灣,M-T是C咖第一個迷思,是台灣人自以為是的優越感,認為東南亞發展遠落後台灣。

自二〇一一年起幾乎年年帶台灣電商拓銷團前往東南亞,資策會資深規畫師郭雪芬表示,五年前大家一窩蜂往中國跑,不想去東南亞,「因為瞧不起。」但事實上,「東南亞的國際化程度超乎你想像,有錢人比我們還有錢!」郭雪芬說。各國大城如吉隆坡、雅加達等,早已是歐美日韓等國際品牌爭相進駐的一線戰場。打入亞洲十一個市場、星球爆米花執行長李佳祐認為,亞洲四小龍已經是過去式,東南亞正在快速崛起,不調整心態很快就會被超越。

在淘寶擁有超過十年化妝品電商資歷,兩年前跨入新加坡的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ESA)秘書長陳宏欣觀察,東南亞市場最愛的是歐美品牌,其次則為日韓,「口灣只能排到第三線!」大

部分當地人連台灣在哪裡

都不知道。

反觀韓國品牌,近年來挾著韓劇的威力,大量做置入性行銷,「韓流」幾乎席捲了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主要市場。只要能讓金秀賢、全智賢等韓星代言,「業績馬上成長二〇%以上!」星球爆米花印尼代理商薇蒂娜塔(Rosalyn Widynanta)說。

對策:先攻對台灣好感度佳的區域該如何應對?可先找對台灣好感度較高的國家做為灘頭堡。

例如,郭雪芬認為,馬來西亞華人比率近三成,來台僑生多,對台灣品脾親近度高,台製綜藝節目如《女人我最大》、《食尚玩家》等,在當地頗受歡迎,可利用此文化優勢切入,在該國站穩腳步,再想辦法擴散到其他國家。

新加坡也有類似情形。陳宏欣指出,新加坡語言混雜潮州話及閩南語,民視的八點檔戲劇如《意難忘》、《娘家》等收視率高,若善用其劇情與演員做為行銷的梗,較能用最短的時間打開知名度。

或者,不要主打台灣品牌。像周靖棠在印尼操作Mamaway的哺乳衣,就是用白人面孔的模特兒,塑造出歐美品牌的質感,馬上一炮而紅,從第一個月起損益表上就呈現正數。

迷恩二:台灣貨全球通行?

錯!宗教、習俗差異大,當心踩雷第二個迷思,是以為台灣產品能適用世界各地。

郭雪芬指出,東南亞市場與台灣存在許多差異,十國各有歷史背景、種族多元,若未對當地宗教、文化、節慶、禮俗下功夫理解,產品迎合當地需求,根本不可能做成生意。

以食品來說,若要打入穆斯林比率高達六成以上的馬來西亞、印尼、汶萊等地,一定要取得「清真認證」(又名哈拉認證,Halal Certifcation)。

一般人只知道伊斯蘭教禁食豬肉,卻不知連牛羊雞鴨等肉品也必須要在符合清真認證的屠宰場中處理。其他如植物與微生物抽取物等,也有非常嚴格的規定。

要在東南亞賣吃的,不只口味要符合當地,要打到最大的伊斯蘭市場,從上游原料到下游供應鏈與加工廠,都要重新調整。

對策:親自前往當地,了解喜好即便抹在臉上的化妝品,也受清真認證的規範,不能含有酒精、血液、豬、兩棲動物如青蛙、蜥蜴等來源萃取物。曾有一位台商進口含有上述膠原蛋白成分的面膜到印尼,被抽查檢驗出,將近新台幣干萬元的貨被海關全部沒收。

就連衣服、配件等,都得考量到當地的時尚偏好,以及穆斯林女性不得裸露上臂、小腿等風俗。

氣候是另一個問題。東南亞氣溫高,產品配方與包裝若未跟著轉換,很容易壞掉或熱融掉。

以東京著衣為例,二〇一三年剛前往馬來西亞時,將台灣官網與當地最大本土電商平台尸Lelong對接,因在台灣名氣響,頗受當地華人喜愛,第一年營收達六千萬。

但因為沒有貼近市場,在產品選類上隨時做調整,隔年新鮮慼消退後,成長動能就不若先前強勁。

周靖棠認為,台灣產品在東南亞絕對有商機,但一定要親自前往,了解市場,「你都沒去過,沒有落地,怎麼知道當地人的

喜好?」

迷思三:東西放上網就能賣?

錯!各地「鄉民語言」差很大第三個迷思,以為把產品做好放在網路上就能賣,沒有用當地語言文化重新擬定行銷策略。

郭雪芬觀察,很多台灣業者為了省事,連最基本的網頁英文化都用免費翻譯軟體處理,這樣不可能打動消費者。

早在二〇一三年就打入菲律賓市場、台灣老牌美妝電商平台ShoPPing 99耐德科技總監彭思齊觀察,台灣人做生意普遍偏向製造業思維,會做「產品」但不會做「商品,產品做好只是第一步,後續的行銷、包裝都須用在地人的眼光找賣點。

對策:聘在地年輕人操作社群光是色彩的意義就各地不同。在香港、新加坡,黑色系是高雅、質感等象徵,在印尼卻會被聯想到死亡與喪禮。在台灣清明祭祖常用的菊花,到了菲律賓卻成為男女互訴情意的表徵。

以網路文案來說,台灣人習慣用華麗的文句包裝產品,但東南亞消費者普遍不耐煩讀長篇大論,一張精美圖片加上明星代言,更容易增加購買意願,所以照片社群平台IG(Instagram)比臉書更具影響力,「行銷效果高出八〇%!」薇蒂娜塔說。

最好的做法,是聘請當地年輕人操作社群,用當地鄉民語言與網友互動,才能打中消費者的心。

迷思四:物流、金流很便利?

錯!刷卡不普及,貨到沒錢付很常見台灣電商環境成熟,各環節都有業者可以一條龍搞定,甚至開創二十四小時到貨的驚人服務。但東南亞的基礎設施較差,物流、金流都不發達,加上政府政策多變,索賄風氣盛,增加不少隱形成本。

周靖棠就曾有過一貨櫃產品毫無預警的被印尼海關扣住,對方開口就是要新台幣二十萬元。「你不付,就沒有貨賣,消費者就會質疑,好不容易建立的品牌就毀了,」他只好付錢拿貨。

類似上述黑錢,以及政府變相索賄,三不五時制定法令,要求外來業者必須申請各武准證,都星高額的隱藏成本。

以物流來說,在台灣,一家宅急便業者可以統籌上萬張訂單,從出貨、收款到匯款可以一條龍包辦。但彭思齊說,在菲律賓,訂單必須分散給上百家不同的物流所。而且資訊系統不健全,物流業者的出貨與入帳往往對不起來,這代表業者必須一個個去確認每張訂單的細節,耗掉大量人力。

戶政系統與管理制度是另一個問題,一張訂單進來,消費者地址可能寫在某某大樹下,某某公園旁,連當地人都不見得知道確切位置。委託物流業者出貨,但司機可能嫌遠、不想送,或是送了卻沒把錢收回來。

金流同樣麻煩。東南亞信用卡普及率並不高,例如菲律賓僅六%,印尼甚至五%不到,大部分都以貨到付款等現金交易為主。但由於當地人消費習慣並不像台灣一樣會量人為出,常常貨送到家才說沒有錢付,只好算成退貨。

對策:隱形成本應反映在售價上述成本若未反映在終端售價上,就可能不賺反虧。

印尼台灣青商會會長劉仕豪說,台灣人做生意都想賺easy monwy(快錢),以為找代理商授權,這樣就能賺。事實上,人不來當地,最後不是東西賣不動,就是被代理商騙。

十個國家,十個市場,「在地化」這門功夫少不了。這準則,不只適用雲端上的電商,也適用所有想布局東南亞的企業。

撰文者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61

深創投靳海濤:創業的三十種死法

1 : GS(14)@2011-03-20 16:57:16

http://column.chinaventure.com.cn/u/jinhaitao/archives/2011/6020.shtml
            
            
                                                      創業的三十種死法
[ 2011-3-1 11:12:00 ]

  從創業者的精神、企業發展戰略、公司治理結構、產品技術及商業策略與經營模式五大層面,分析創業企業為何失敗。
  什麼是創業失敗?倒閉了是失敗;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卻陷入平庸也是失敗;預期目標和現實相差很大,也是失敗;想做大做強,但總是小打小鬧,也是失敗;一遇風雨就飄搖也是失敗。這些都是廣義的失敗。
  做創投的都要研究失敗。投資初創期的項目,可能是成二敗八;投資成長期的項目,可能是成五敗五;投資相對成熟的上市前的公司,可能是成七敗三。創業者經歷的失敗就更多了,創業者個體的失敗率非常高,所以研究失敗非常重要。
  我從五個層面並用一些案例,來說明什麼因素導致了失敗。第一是創業者的精神和道德層面;第二是企業發展戰略層面;第三是公司治理結構層面;第四是產品技術層面;第五是商業策略與經營模式層面。
  創業者的精神和道德層面
  缺乏理想 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有理想。反之,我們投資失敗的企業,失敗的首要原因就是缺乏理想和情操,把錢放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我們原來投資的一家企業做艾滋病藥研究,預期可以是個明星企業。如果這個企業還存在的話,肯定在創業板第一批上市公司陣容裡。但是它倒閉了,老闆也鋃
鐺入獄了。為什麼呢?在做企業過程中,他利用這個平台,想自己掙更多的錢。如果一個創業者把錢看得最重要,早晚要失敗,因為他可能為了錢做一些不該做的事
情。
  所以,做小生意勤快就夠,做中生意要拼智慧,如果要做大生意,必須靠德,也就是說要有理想。
  只適應順風順水,缺乏堅持的決心和毅力 我們投了一個企業,做生物新藥。在過去十年裡,它沒有一分錢收入。但是它堅持下來了。在美國的同類藥,去年賣了78億美元,而我們做的這個藥,價格可以便宜一半。這個成功是個大成功,但如果沒有永不言棄的精神,這個公司早幹不下去了。
  我們投資的另一家企業,在路由器行業興盛時做路由器,做得不是太成功,就轉向網絡安全。幹了一段,又不行。現在轉向了系統集成—一個在中國可能做不大的行業。如果這位創業者堅持做路由器,我想這家公司至少不是現在這種境地。
  過於依賴以往的經驗,因循守舊拒絕改變 產品要升級,模式要創新,管理上也要創新。任何一方面,如果依賴以往的經
驗,都可能導致失敗。我們投資過一個資源類行業企業,條件非常好。但是它死守傳統,不去開發創新的產品,也沒有開拓創新的模式。金融危機前,傳統的產品每
年能貢獻5千萬~6千萬元利潤,金融危機以後只有500萬了,處於半死不活狀態。
  我們投資東莞的一家光電企業,以前做鋼結構,後轉向高科技,現在是LED照明的亞洲老大,它的路燈已經超過3000公里。你創新了,做了一個新產品,不用擔心過去的產品,這是環境變化帶給企業的變化。
  長袖善舞,缺乏務實精神 有些創業者不是紮紮實實地干,而是投機取巧。比如說靠忽悠,靠忽悠能成一時,無法成一世。講門子、盼速成,希望一件事情很快能成功。天上掉餡餅也許有一次,不會有第二次。企業缺乏務實精神,今天不失敗,明天也會失敗。
  為上市而上市,既害人又害己 企業上市,應該是水到渠成的過程,不是靠單純的包裝。為上市巧做假賬,毛利或者淨利
突然提升。為上市拆東牆補西牆,拆一次可以,但如果遇到環境變化,那可能拆西牆補東牆也不夠。還有的企業為了上市而盲目擴張,結果不能適應市場需要,或者
沒有團隊去經營擴張以後的資產而導致失敗。
  企業發展戰略層面
  不清楚長期戰略 創業不能只知道今天干什麼,不知道明天干什麼。長期發展戰略處在一個混沌狀態,你就沒法給員工指明方向。
  我們投資做太陽能的晶科能源時,公司單一做拉晶,在行業內處於二三流地位,很快碰上金融危機。面臨金融危機,企業認真分析了行業狀況,做了戰略調整,
由原來的拉晶擴展到電池片,再擴展到電池組件,2010年在紐交所發行股票上市,前段時期又以很高的價格增發了一次。晶科2010年前三季度實現淨利人民
幣5.14億,其中第三季度實現2.59億,環比增長43.6%,同比增幅高達1865%,這家企業已經進入了第一流的太陽能企業行列。
  企業步入金牛業態後,現金流非常好,就一定要考慮轉型升級。如果金牛的時候不轉型,不做戰略調整,有朝一日可能變成瘦狗。
  戰略只在淺層打轉,缺乏探求深層規律的魄力和本領 一些企業只是在過往經驗上找出路,只在表面資源上做文章,結果導致企業都沒長大。一定要跳出來,通過創新方式使企業獲得發展。
  不敢擴張或者無序擴張 擴張是一把雙刃劍。對於創業者來講,第一,不能做小腳女人—不去擴張。第二,不能偏聽偏信資本運作者的主意,在不該擴張的時候去擴張。要按照自己的發展規律去做。擴張不及則憂,但擴張過度,比不及還差,就像一句成語「過猶不及」。
  一家位於蘭州的企業的創業者認為不需要擴張,可以滿足市場需要。隔幾年一看,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了,於是想要擴張,卻突然發現,第一錢不夠,第二競爭對手已經一大幫了。這就是「不及則憂」。
  另有一家企業,本來有合適的時機上市。但他認為規模大了以後可以賣更好的價錢,於是買了美國的一整條生產線,結果這條生產線從建立那天起就沒有一分錢
的盈利,企業現在已經倒閉了。如果他不盲目擴張,上市有了更多錢以後,再看究竟應該採取什麼方式擴張,也許已經成功了。這就是「過猶不及」。
  擴張應該循序漸進。我們投過一家做工業化廚房的企業,第一個廚房還沒有運行,就去擴張做第二個廚房。第一個廚房的運營是非常必要的,在運營中找到好和不好的地方,再根據運行的實際情況建第二個廚房。結果還沒能把第二個廚房擴張起來,資金鏈就斷裂了。
  我們現在投了一個做連鎖餐飲的項目,創業者要來深圳收購15個網點。我對他說,千萬不要一下子收購15個,極限不能超過3個。結果他試了3個點,深圳2個,東莞1個,都失敗了,因為產品不適合這個地方經銷。所以,創業如果不知道行不行,要先試,再循序漸進地推進。
  資本運作戰略出問題 很多企業家缺乏資本運作的判斷能力,偏聽偏信財務顧問。但如果企業制定了資本運作的規劃,企業家一定要自己首先搞明白,完全明白是不大容易的。要持續積累,這是非常重要的。
  大體瞭解後,還要做到兼聽則明。只聽一家財務顧問給出的意見也許會違背企業利益最大化。因為財務顧問是有特長的。比如說我的特長是做美國上市,我如果給你推薦別的地方,我的飯碗就沒有了。
  財務槓桿的戰略不當 不利用財務槓桿,沒有合理的負債,那你就不是一個很好的企業家。但如果負債過高,流動性風險就增高,正常情況下高負債還能撐得住,一遇到經濟環境變化,特別是金融危機,就撐不住了。
  企業相互亂擔保害人害己,而且喪失了被營救的條件。我們投資過一家細分行業老大的企業,一味搞擴張,錢不夠就借款。借款得找人擔保,就跟另外一家企業
搞互保,結果擴張本身失敗了。原本還有挽救的機會,但跟他互保的對象也失敗了,沒有辦法救。所以,相互亂擔保是害人害己的辦法,千萬不要為降低財務成本而
搞互保。
  公司治理結構層面
  實施家族式管理,缺乏輔助決策體系的監督 很多創業企業是家族企業,不少還是夫妻店。我的觀點是,如果一個企業想成功,必須關掉夫妻店。家族企業想成功,必須適度地進行決策陽光化。家族企業會產生什麼問題呢?第一是員工缺乏責任感。第二是碰到困難的時候,員工很難跟你同舟共濟。第三是無法做到集思廣益。
  核心創業人員持股比例過低 核心創業人員的持股比例如果低於30%,成功率就低(國有企業除外,國有企業給員工
10%或15%的股份就很好了,因為基礎不一樣)。我們投過這樣的企業,行業很好,企業水平也很高,但從這個公司出來的人,已經締造了一批偉大的公司,而
這個企業卻走向沒落。原因就是骨幹沒有股份。還有一些靠風投支持下來的公司,大股東是風險投資機構,創業團隊持股比例很小,這種企業的成功率也低。創業者
骨幹股份少,做事的心態和辦法都不一樣。
  另外,老闆不變,團隊常變不可取。遇到困難,應該讓團隊去持股而不是換一個團隊、改個產品,這種做法成功率不高。
  激勵與約束不匹配 激勵不到位,等於不激勵。該花100元的只花了60元,等於白花。我一貫的主張是,單給團隊高薪水、高待遇是不行的,應該給他股份。約束也非常重要。約束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讓人「有賊心無賊膽」。賊心管不了,但賊膽可以靠制度來管。
  創業團隊的智力結構過於單一,風格過於重合 創業團隊如果知識結構不齊全,都是一類專長的人,很容易出問題。有人
適合搞技術,有人善於搞管理,有人善於搞經營;內向的人適合搞科研,外向的人適合搞經營—應該作這樣的分析判斷,做到人員合理搭配。人才結構好的企業,成
功率非常高;人才結構不好的企業,成功率低,或者成功了也是小成功。
  實際控制人的精力過於分散 很多創業家同時做很多事情,不如專注做一件事情。如果作為老闆,你已經不專注了怎麼辦?第一,你的CEO必須持有公司股份,太少了不行;第二,你應該有人格魅力,在員工面前,你的人格魅力非常重要。如果人格魅力不夠,失敗的可能性更大。
  產品技術層面
  知識產權保護不力 知識產權的保護,對企業盈利能力影響非常大。中國也有靠知識產權作為主要營收的企業,更多的情況是,由於知識產權保護得比較好,企業獲得一個比較好的發展環境。如果在知識產權方面有重大瑕疵,這樣的項目不要做。
  技術門檻和市場門檻低 門檻包括兩個:技術門檻和市場門檻。門檻高低,不能用簡單和複雜來區分。有的企業做的事情,看起來很簡單,但門檻很高。因為市場地位也是門檻—新浪、攜程都挺簡單,但市場地位高,有規模,這樣的企業門檻很高。
  可替代性強 作為創業者,替代趨勢的分析非常重要。有三種替代:第一種是革命性的,比如說LCD(液晶)替代CRT;第二種是多樣性的,比如電影和電視劇,過去電視劇把電影贏得一塌糊塗,後來電影歸來了;第三種是差異性的,比如網下網上購物方式的長期共榮。
  有天花板 一些專業的軟件公司,市場佔有得差不多之後就下來了,又去規劃另外一個專業軟件。應該開始規劃的時候,就要多規劃幾個產品,奮鬥空間不能太窄。如果人家認為你有天花板,就不會有興趣。你想私募很困難,或者上市了股票價格走不上去,這都是天花板造成的。
  單一市場 以前中國企業能出口是好企業,現在要既能出口又能內銷才算好。兩個市場都敢賣,就說明對國內和國外的銷售都掌握了規律。單一市場有一個很大疑問—經濟週期和宏觀環境變化可能導致生存困難。
  對資源和環境的依賴大 創業或投資,朝減少消耗的方向走,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對於現有的企業來講,有兩條對策:第一要逐步減少對資源和環境的依賴;第二要提高應對環境變化的本領。在金融危機時有一個現象:需求減少了,但有限的需求會特別集中,這會造成個別企業更加優秀。
  我們扶植上市的東方日昇,做太陽能的。2007年利潤是2000萬元,2008年太陽能行業大洗牌,東方日昇的利潤漲到8000萬元。2009年利潤達到1.35億元,2010年1~9月業績1.5億元。它何以持續增長?因為有消化環境的本領。
  沒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產品與技術的水準要與眾不同。產品與技術市場基礎要牢固,市場要有一個認可度。所以我認
為,創業要爭取做哪怕很小的細分市場的第一第二,做後邊的不行。另外,產品與技術的經營管理要略勝一籌。核心就是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好了,就可能在別人不
掙錢的時候掙錢,在別人掙小錢的時候掙大錢。
  商業策略與經營模式層面
  泡沫階段趕潮流 創業也好,投資也好,不要在行業中後期或頂點進入,否則未來3~5年都是艱難的生存期。
  我們曾經投資一家企業,投資當年就是利潤最高點,因為這個行業走到頂點了。要選擇在行業的爬坡階段投資。2006年底,我們投資了做鋰電池正極材料的
企業,利潤不足300萬。在別人還不敢投的時候我們投了,結果企業高速成長,2009年利潤已經達到4000萬元,上市了,我們賺了近50倍。
  產業鏈過長 幹一件事,要考慮你的鏈條究竟有多長。我們投資了很多芯片設計公司,後來發現到終端短的企業都成功了,而到終端長的企業,情況不太好,這就叫「鏈條過長容易斷」。
  我們還投資了電視購物公司。電視購物公司在國外挺好,在中國卻沒有一個偉大公司出現。細分起來,就是因為需要搞掂的環節太多。首先,要有頻道資源,可
能這個城市簽了那個城市簽不下來。第二,要選擇好的產品也不容易。第三,購物人的觀念也非常重要。中國是一個誠信不夠的國家,大家對電視購物不相信,影響
營銷效果。第四,還有跟商家利益分配的問題,事情很複雜。因為環節太多,某一個點出了問題就不行。
  制約點太廣太多 同樣的道理,如果辦成一件事情需要蓋很多「公章」,這事就很難。產品也一樣,如果你做的產品配套環節太多,也會非常困難。
  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 這是需求分析的問題。每一個項目,你都可以這樣去考慮:它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雪中送
炭要比錦上添花好。例如,手機支付有兩種:一種可以把信用卡集成在手機SIM卡上,付款只要帶手機就可以。另一種模式是把通過桌面執行的電子支付搬到手機
上。前一種模式是雪中送炭,後一種模式就是錦上添花。同樣兩個項目,雪中送炭的應該是優先選項,如果是「錦上添花」型項目,那必須高舉高打。
  領先一大步等於賠錢等三年 要干領先一小步的事,而不要干領先一大步的事。領先一大步的事國家來幹。
  忽略新項目的凌亂美 對項目亮點的準確判斷是成功的一半。比如騰訊。十年前,騰訊找我們投資,我們看不明白,或者說對凌亂美沒看明白,沒投。如果當時投5百萬元,現在的市值應該是400億元。所以,不能忽略創新項目的凌亂美。創業也好,做投資也好,對項目亮點的判斷是很重要的。
  當雜貨舖掌櫃 每一個企業都應該專業化,如果已經專業化,就要把細分領域做精。我們也做過這樣的項目,企業本身業務是專業化的,但它沒有把專業化的一個細分領域去做精,而是每一個都去做,最後它失敗了。
  單一依賴 對單一客戶和市場的依賴也很可怕,有的時候企業家覺得單一依賴很舒服—對特定市場的依賴,是因為這個市
場提供的利潤高,換了一個特定市場可能利潤低。但應該從更長的時間點來看這個問題,因為市場環境是不斷變化的。此外,做資本運作的時候,如果你多個市場,
投資人的想像空間就大,估值就高。所以,不管從經營角度來講,還是從投資角度來講,都要儘量規避單一依賴。
  註:本文首發於3月1日,來源於中歐商業評論。
[url=http://column.chinaventure.com.cn/u/jinhaitao/archives/2011/6020.shtml][/ur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502

【男女之間】講和的十種語言藝術

1 : GS(14)@2016-02-18 00:38:39

因為現實不似預期,甚至某方的期望太高,情人節是戀人吵架高危日。不管你有否在情人節激嬲女友或老婆,也要好好保存以下由十個貼士,有需要時使用。


五個錯誤示範



1.滿口自我中心的道歉


說話中不要具有「我」字,這只不過是你一廂情願的想法及感受,怒火中燒的她只會越聽越㷫,因為聽起來像是藉口。不要試圖讓她了解你,用簡單的說話及動作,傳遞你明白她的痛苦,使她對你重拾信任。



2.明示暗示她有何不對


即使對方有甚麼不是,千萬不要在用任何方式責怪或詆毀她,這只會出現反效果。



3.問題老是常出現


如果這次吵架的導火線是一些老問題,你曾承諾會改過,可是從來沒有兌現,再求寬恕只會提醒她經歷過多少次無法實現的期望。



4.不能心平氣和地討論


在她眼中,她所做的任何事或反應,只是因為你的問題,是你欠她的。因此,如果你表現憤怒,她會更生氣。



5.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

如果你承諾悔改,但是事實並沒有任何改變,當她發現言行不一致時,她只會更憤怒。



五件應做的事



6.謹記你是在打動人心


不管問題成因,她有不被珍惜、莫不關心、忽視、不重要等,這些負面感受,所以你的目標是讓她軟化,重新獲得她的信任。她只信任明白她的人。



7.扮死狗認低威


無論你的社會地位或成就有多高,在這重要時刻,請放下自我。



8.明白她所受的傷害


她希望你了解她的感覺,請以說話與行動表示。



9.承認失當


使盡任何甜言蜜語,也不要忘一件事,就是承認自己有錯,她聽了這句話後,其後任何話也會成為修補良藥。



10.表示同情她


讓她知道你明白她,例如說出親愛的、珍惜我們一起的生活、你對我是很重要的等正能量說話。不管她說甚麼,不要糾正她,任由她表達及發洩。總括而言,就是說話的技巧,即語言藝術。資料來源:https://ultimatehusband.com記者:黃碧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217/194935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130

【廚房小知識】番茄放雪櫃會出黑斑?十種不能放入雪櫃的食材

1 : GS(14)@2016-03-11 13:32:30

香港人工作繁忙,有時會預先買好幾天的餸菜。最近天氣潮濕,不少人會將蔬果及醬汁放入雪櫃,以免變壞。然而以下十種食物卻不適合放入雪櫃,這不僅會影響食物本身的質感跟味道,亦會加速變質,最終反而會浪費食材。1.馬鈴薯:雪櫃的低溫會分解馬鈴薯的澱粉,甚至會使澱粉加速轉變成糖份,即使之後經過烹調,馬鈴薯亦會變得偏甜粗糙。想防止馬鈴薯變壞,可存放於陰涼乾爽的地方或放入易於透氣的紙袋。2.番茄:很多人喜歡將番茄或車厘茄冷藏後再進食,但這會令其失去原本鮮甜,雪櫃冷氣還會破壞番茄內的細胞壁膜,令其出現黑斑。想保持番茄原味,只要將它放入菜籃或大碗即可。3.洋葱:雪櫃裏面的濕度會令洋葱變得軟爛、加速霉變。洋葱一定要存放於乾爽通風的空間,美食作家Alison Spiegel還提及,洋葱跟馬鈴薯必須分開擺放,不然洋葱會釋出氣體令馬鈴薯加速發芽。4.新鮮香草:新鮮香草如羅勒放入雪櫃後會更快枯萎,而且香草很容易吸收周遭食物的味道,故放入雪櫃後,香草就會失去原有香味,所以最好還是準備一杯清水,再將香草暫養水中,以保新鮮。如果想存放一段長時間,也可以將香草放入密封的容器再放入雪櫃,但食材還是趁新鮮吃比較好。5.未熟透的香蕉和牛油果:由於低溫會抑制食物的生長速度,故將熟成期較長的水果,如香蕉及牛油果放入雪櫃,反而會因無法熟透而不能食用。因此將這類水果放於室溫就可以。6.大蒜:跟洋葱一樣,大蒜一放入雪櫃後就會發霉,而且質地會變成橡膠一般。然而單憑大蒜的外表,很少人會發現它已經變壞,所以烹調前最好先聞氣味,或是切一小片嚐嚐。7.橄欖油:放入雪櫃後會凝成固體,變得像牛油般,即使再放於室溫,亦要很長時間才會變為液態。一般食油不容易變壞,所以只要放於室溫就可以。8.蜂蜜:蜂蜜算是天然醃製的食品,故本來就沒必要放入雪櫃儲存。低溫反而會增加糖份結晶,令蜂蜜變成如麵糰般的質感,難以從容器中取出。9.咖啡豆:跟新鮮香草一樣,咖啡豆會吸收雪櫃其他食材的味道,其獨有香味亦因而消失。咖啡豆一般只要放在乾爽的地方,避光儲存就可以。10.麵包:將麵包放入雪櫃會令其變得乾硬,一般麵包如在四天內食用,應存放於室溫。如果四天後才食用,則可以先將其牢牢包好再放入冰箱,以保存其水份。食用前待麵包完全解凍即可。



蕃茄若長時間放入雪櫃就會出現黑斑,不宜食用。

將麵包放入雪櫃會令其變得乾硬,一般麵包如在四天內食用,存放於室溫就可以。



資料來源:Huffington Post、Lifehack記者:黃映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311/195248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6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