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培訓五天後,雅茹正式上工。她塗上生平第一支口紅、圍起圍裙,幹練的上菜,專業架式讓主管眼睛一亮。這是她在台灣餐飲學校學到的本事。但真正的挑戰,才要開始。 拿手的事竟變考驗,連湯都舀錯「很挫折,頭一次好想回家、好想念書」 據萬事達公司統計,新加坡每人平均每月外食金額為二百六十二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千八百餘元),是亞太地區之首。也因此, Jpot火鍋店人龍總是川流不息。 首日上工,連站十小時,讓雅茹大喊吃不消。還來不及熟悉環境,iPad點餐流程就是考驗。有位客人點了餐,實際送餐卻說沒點,菜鳥的她,頓時楞在那裡,不知所措,只好請主任來,協調取消上菜,才平息客人怒氣。 她最自詡的服務態度,卻因不熟悉流程,被無從解釋給打敗。一不小心,又將客人原本要加的魚頭續湯,灌成了肉骨茶湯。挫折感,從腳衝到腦門! 全美最大人力顧問公司美世諮詢(Mercer)研究指出,「主動融入社會、認同多元文化、心態開放、情緒穩定、保持彈性」,是具備國際移動的五項隱形能力。 而這五項對雅茹都是考驗:被規定戴耳麥,隨時注意主管傳來廚房或客人服務調度狀況,但同事語音差異,「除了名字聽懂外,後面全部不知道在說什麼,」常是同事特地跑到身邊再說一次,才明瞭。 別人不說,但雅茹清楚,一次、兩次人家願意講,久了,不免有隔閡。 一週後,我的手機傳來她的簡訊:「很挫折,頭一次好想回家!好想念書!」堅持或放棄,像鐘擺般擺盪。 克服生手障礙,不懂就問同事搞懂職場遊戲規則,「我已經慢慢適應」 沒有舒適圈,只能吃苦當吃補,想法子解決。一邊處理客人要求,一邊耳麥傳來聽不懂的口音,她將耳麥打開,讓同事聽到她正在服務,不是慢半拍;一結束,再跑去詢問溝通事務。主動,讓她不會處在「受害者情結」裡。 好不容易搞清楚職場遊戲規則,突然的感冒發燒,又讓她情緒陷入低潮。「哪個父母不心疼?」媽媽說。在家人的擔憂中,自認脾氣不好的雅茹,逐漸磨掉銳氣,長出彈性。 第二週,她告訴我:「我已經慢慢適應了!」語氣中,聽得出燒了又退、退了又燒的疲累。她卻反過來勸我不要擔心,還搞笑說:「我犒賞自己,花了新幣八元買土司工坊的套餐吃,但好少喔!」 三週後,我的手機又傳來一則簡訊:「兩年後,我要升到副主任,跳兩級!」這是雅茹頭一次,堅定表達她的目標。 她,只是這批海外就業的開端,九月時,另兩位開平畢業生也將到同樂報到,未來可能更多。 新加坡媒體也注意到這新變化,七月二十四日,發行量四十萬份、當地第一大英文報《海峽時報》半版報導,斗大標題:「Foreign labour from new places(來自新地區的外籍勞力)」。 文中引述新加坡餐飲業者的話:「台灣年輕人願意到星國工作,是因為(台灣)『毫無生氣的經濟』(lacklustre economy),」還對比中國與印度外籍勞工不願來,是因經濟正處於蓬勃發展。 儘管標題與內容頗刺眼,但從客觀資料來看,台灣人流向新加坡,卻是不可擋的趨勢。 亞洲跨國人力資源公司博禹發表的「二○一三年人才報告」指出,新加坡是台灣人出國第二選擇,勝過香港、北美。 根據全球九百多位廚藝專家票選、今年首度發布的「亞洲前五十強餐廳」排行榜中,新加坡進榜數居亞洲之冠,達十家,台灣則掛零。日前,德國《The Miele Guide》發布的二○一三年亞洲前二十強餐廳,新加坡以五家居冠,香港、上海分別有四家、兩家上榜,台灣榜上無名。 處於東南亞樞紐,加上語言優勢,移民移工政策相對開放,衍生出這個世界舞台。台灣雖自詡為美食勝地,但從國際眼光看,卻輸給星國。 再看服務業與工業平均薪資,過去十年,台灣上漲一○%,新加坡卻飆升四○%;以去年平均月薪來看,台灣平均四萬五千九百元,新加坡達(新台幣)十萬五千元,是台灣兩倍以上! 對新加坡來說,台灣員工是「CP值高」的輸入來源。「台灣服務優質、餐飲教育有系統,是勝出條件,」黃翠芳分析。 為找服務業員工,她特別飛到高雄餐旅大學、嘉義大同技術學院、甚至花蓮台灣觀光學校,爭取大學生赴星實習,為留人鋪路。 松園餅之屋掌門人曾偉也承諾:「如果有台灣人願意來,我會栽培很深。」杜韻梅也強調:「我們希望把台灣員工的比率再拉高。」 不只餐飲業,就連幼教業也需求孔急。今年夏天,八位台中朝陽科技大學畢業生到新加坡最大幼稚園「職總優兒學府」(NTUC first campus)報到,她們是該機構聘任的首批台籍老師。為聘任她們,該校派出高階主管來台面試,福利包括來回機票、十四天年假,月薪約新台幣五萬二千元。 「在『彈性公民』時代,畢業後職場能延伸至國際專業領域,游走亞洲各地甚至歐美,是未來履歷加分關鍵,」朝陽科大幼保系主任倪用直分析。他們不只賺薪資、賺履歷,也賺前述五項國際移動力。 星國服務業搶人,台灣企業怎麼看?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不諱言:「新加坡回來要求至少33K起跳,那我們也要給員工33K以上,要留人,勢必釋出更多誘因。比價效應下,年輕人薪資結構也會跟著改變,有正面影響。」 既然來了,就要學到精「我一定會留下來,不會說走就走」 在全球化環境中,「移動力」已是職場競爭必備條件。或許很多人心裡不捨,但不能否認,台勞做得好,也會變人才。 台勞標籤擋不住移動的腳步,在起降頻繁的班機中,在Line、Skype的免費連線下,在海外企業招手中,新一代正試著走出自己的路。 八月七日,雅茹度過在異鄉的第一個月。她反過來安慰我們:「放心,別擔憂!工作不懂我會問。」「我一定會留下來,不會說走就走!」不過三十天,海外工作已刺激出雅茹的強悍與韌性。 她是全班第一個出國的人,但絕不會是唯一。當台灣經濟停滯,每個人,沒有跟著停滯的權利。 我們祝福她,以及同樣勇敢放膽去闖的人們。 【延伸閱讀】戴勝益:新加坡回來,我願意給她當主管! 對於青年赴星工作,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直言:「我認為海外工作兩年,對日後履歷是非常加分!」以下是口述摘要: 新加坡服務業接觸多國籍客人,從中可學到更多察言觀色、臨機應變的本事;即使(英文)不一定變好,至少磨出敢開口的自信。 況且,這表示家長願意讓孩子出國磨練,讓孩子碰到問題自行解決。能獨立解決問題,這個人已經有單打獨鬥的習慣,學會成長和忍耐,在服務業升任管理職,這很重要。 沒有突破這一關,即使有再好的服務特質,永遠只能當下屬,因為做不了示範,不敢一馬當先。新加坡回來,我願意給她當主管。 在王品兩年,學不到嗎?比較慢!遇到問題還是有靠山;但在異鄉,不是那麼容易!若覺得不足再求學,也是一種提前發現自己,知道往哪方面加強。 舒適圈待久會成為慣性,待越久,越不敢出去,對自己越不利。 不能說自己不敢出去,就批評別人是台勞,這對勇於選擇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僅看見低薪,就批評人家是台勞,這樣的眼光太近! 服務業人才要走世界市場,新加坡的規格是國際舞台,但在台灣就不是。台勞和鍍金的一線之隔,關鍵在於選擇海外工作企業形態和規模大小;大企業培訓制度、語言訓練相對多,如這次來的珍寶、同樂等,對於日後了解國際市場有幫助。 十八歲出去工作是一種壯遊,能將開洋葷的養分內化,就是替未來履歷鍍金。(整理●黃亞琪) 【延伸閱讀】她的笑容,讓星國企業揪團來台徵才 讓新加坡餐飲業飛到台灣徵人,除了缺工,背後還有一個原因:有個台灣女孩的笑容,打動了他們。 她叫張沛愉,今年十九歲,是雅茹學姊。 去年,高三的她,在開平附屬餐廳實習時,剛好同樂總裁周家萌的妹妹周家茵到此用餐。沛愉的甜美笑容、體貼服務,讓周家茵大為欣賞,立即詢問她赴星意願。 開了三次家庭會議後,她決定成行。工作前三個月,她幾乎每日以淚洗面,文化差異讓她心裡充滿問號。 書寫日記是出口。她寫下:「我要加油!不要被打敗!」「可以跟牛頭馬面的各式人種合作,那麼我到哪裡都沒問題了!」 家人是撐下去的原動力。白手起家的爸爸說:「我以前吃的苦比你們現在還多,這樣就打退堂鼓,不很可惜嗎?」媽媽也激她:「如果安逸,不把英文練好,跟在台灣一樣,不如回來!」 第一年,她撐過來了,還存下新台幣三十多萬元寄回家。比存款更可貴的是,她看見自己的不足。 「以前在學校實習時,覺得自己很厲害,出來後,才知道自己很『淺』,見識少、知識少,」坐在同樂欣葉餐廳內,她指著一位馬來西亞同事說:「他會電腦、英文又好,一人多工,」見賢思齊,反激起她想學更多的鬥志。 許多顧客指名讚美她的親切,公司也有意栽培,先前將她從外場調任收銀,學習與總公司交涉。八月初,她被調到同樂新品牌「小台北」,「表現好的話,可能升任領班,」同樂副總杜韻梅說。等於一年跳一級,薪資也會調漲。 對於她的下一步,店經理陳淑蘭有兩項建議:第一,要了解上一級的人職務內容,並多研究其他餐廳的優點;第二,做好時間規畫,例如每天半小時學英文,因為公司管理報表、收發信,都使用英文,語言弄好,更有升遷機會。(文●黃亞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