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林義雄絕食掀起公民反核一周年大檢視 兩件事 戳破政府非核家園假承諾

2015-05-18  TWM

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新推出家用蓄電池,一上市就在全球掀起旋風,而台灣期待已久的「能源革命」何時啟動?從近日的核廢料立法草案爭議,與全台第一座「公民風場」澎湖能源公司未發電即熄燈的過程看來,答案似乎不樂觀。

撰文•何欣潔

二○一四年四月,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宣布以無限期禁食方式,訴求核四停建,並號召社會大眾以行動響應,當時因太陽花學運而騷動不安的台灣社會,旋即再度掀起「反核」熱浪。在當時強大的社會壓力下,總統馬英九宣布核四封存、停工不停建來回應訴求。

核廢料立法爭議

政院推「行政法人」逃避監督學者版排除場址居民公投權然而,一周年過去,台灣是否真往非核家園的夢想邁進?又或者,除了換得核四暫時停工之外,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仍然持續原地踏步?從兩個近日發生的能源議題,或許可以窺見問題的答案。

四月二十四日,正值「反核運動占領忠孝西路」行動一周年前夕,知名反核作家劉黎兒,發出了一封憂心忡忡的信件:「請千萬注意核廢料管理立法的問題!」指核一、核二廠燃料棒貯存池早已放滿,即將尋覓核廢料地點,行政院卻打算以「行政法人」方式成立專責機構來解決核廢料,恐將使核廢料處置過程脫離國會監督。

目前已送立法院審議的核廢料立法草案,有行政院所提的「行政法人放射性廢棄物管理中心設置條例」草案,以及由中研院院士李遠哲等學者領銜連署、透過立委黃昭順提出的「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法」草案,兩個版本均各有爭議。

行政院版草案以成立行政法人做為解決核廢料的機構,業務範圍包括最終處置設施選址、設計、建造、運轉、維護等;而爭議性極高的「境外再處理」條款,也在其中。草案明訂,該行政法人未來可接管三千億元核電後端營運基金,核撥經費不受《預算法》、《政府採購法》限制,僅須受經濟部監督,不受立法院的審查,遭反核團體形容為「錢坑黑洞」。

嫻熟行政法的環保律師蔡雅瀅分析,在過往經驗中,行政法人本來就很容易產生濫權、不受監督的風險,「現在的行政院版本,更是漏洞百出,恐怕會生出一個核廢處置怪獸!」而另一個學者版草案,同樣引起爭議。雖然草案提出了核廢料基金法制化、建立專責處理機構等設計,解決部分行政院版本所造成的問題,但在眾所矚目的核廢料候選場址中,卻規定僅由地方議會同意,即可成為候選場址,並由「放射性廢棄物資訊交流委員會」就候選場址,行使最後同意權。

這形同完全取消當地居民公投反核廢的機制,不僅幾個候選場址的居民急得跳腳,反核團體也毫不留情地痛批:「(學者版草案)大開民主倒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表示,「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由反核團體共同成立的組識)的立場很簡單:目前的兩個版本都有問題,不應倉促通過。回到問題的根本來說,如果政府不願意全面廢核,核廢料問題根本無法得到解決。」他認為,政府該做的,是先讓所有核電機組停下來,確定核廢料的總量,然後才能明確討論核廢料處理的方式、場址與經費問題。

根據洪申翰的觀察,「政府動作很多,一面想推動核一、核二、核三延役,同時也從沒放棄過重啟核四;另外一手又希望以行政法人方式來處理核廢料問題,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沒有廢核誠意,卻只希望把核廢料處理「外包」給不受監督的行政法人;政府回應民間廢核力量,仍被認為是虛應故事、誠意不足。

澎湖風能夭折

投報率灌水 台汽電拒增資

首批綠電公民股東變泡影

第二個與非核家園有關的議題,則是在今年四月,台灣第一座公民風場胎死腹中。「綠能取代核能」的夢想,始終無法上路。

一四年中,澎湖縣政府宣稱,為開發澎湖縣境內充沛的風力發電資源,以官民共同入股方式,成立澎湖開發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又稱澎湖風能公司)。縣政府和台汽電各認股二五%、中興電工二○%,其餘開放給縣民認股,澎湖縣共有一千四百多位縣民表達入股意願,最後有八百一十位幸運兒中籤。原本有望成為台灣第一批「綠電公民股東」,創造典範,未料在一五年初,最大股東台汽電拒絕增資,讓美夢化為泡影。

台汽電表示,不增資的主要原因,是澎湖風場的經濟規模無法達到當初預期的最低報酬率,「原本聽澎湖縣政府講得很不錯,但後來發現,與實際狀況恐怕有一段不小距離。」再者,澎湖風能公司未來所發電力,無法與台電的既有線路並聯,若公司要自行架設電網,約需經費三十億元,台汽電董事會評估非澎湖風能公司所能負擔,最後決定放棄。

台汽電不願再增資的原因,說得委婉,但從澎湖縣政府所引起的連串風波可以窺見,地方政府推動公民風場事業,仍難免出現公司治理能力不足、「小孩開大車」的窘態,這恐怕才是台汽電撤資主因。

不僅事前欠缺周詳計畫即開始集資,澎湖風能公司揭牌成立時,內部僅有桌椅,無人員與設備進駐,遭鄉民譏為「膨風公司」。當地退休公務員、土木技師郁國麟痛批,澎湖風能當初計算投資報酬率時,未計入濱海風機鏽蝕故障的維修費用,也未考量風機設置地點的環評問題,「若要達到公司向縣民承諾的利潤,澎湖全島幾乎都會設滿風力機組,衍生的噪音、景觀、居民抗爭問題,也完全沒有處理;我早就說過,這是一個超大型詐騙計畫。」此外,縣政府表現荒腔走板、人事問題複雜,也影響台灣第一間公民綠能公司的命運。

綠能革命淪為口號

台灣應拿出魄力積極面對

澎湖風能公司原由國民黨籍的前任縣長王乾發所推動設立,未料一四年底民進黨籍縣長陳光復上任,「改朝換代」後,計畫推動過程看起來更不順利;在台汽電表明不增資後,還衍生出「新縣長不知情」的羅生門。

新任縣長陳光復對外指稱,自己並未在第一時間得知台汽電不增資消息,指責王乾發任內即擔任風能公司推手的建設處處長葉國清,未立即呈報訊息,涉嫌故意隱匿,但遭葉國清否認,暗指遭新縣長誣賴,決定提前退休,以示清白。

雖然真相如何不得而知,卻讓不少有意投資的縣民心驚,認為綠能事業與地方政治勾連過深,「下次有人再提倡什麼公民風場,澎湖人恐怕已經不會買單。」一名縣民股東表示。

郁國麟批評,從澎湖的例子可知,地方政府根本不具備經營綠能事業的視野與能力,「如果根本沒能力做,就該放手給民間業者經營,並給予最大的協助。」澎湖風能公司的失敗經驗,凸顯地方政府投資新創事業能力不足,重創台灣綠能發展士氣。不過,知名風機廠商英華威公司未放棄,仍試圖在雲林麥寮等地推動「公民風場」,卻同樣必須面對法令不友善、輸配電成本過高、居民抗爭的問題,前景難以樂觀。

歷經去年的反核熱潮後,台灣本有走向能源轉型的契機,政府卻沒有適時把握,該負起責任的核廢料工作,意圖用行政法人來規避監督;該放手鼓勵民間發展綠能時,卻又放任地方政府「自理」。

當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公司,以家用蓄電池在全世界掀起旋風時,令人不禁要問:台灣期待已久的「能源革命」,究竟何時會來?

核廢料管理立法 兩版本草案都惹議版本行政院版學者版(中研院院士李遠哲領銜連署)草案名稱行政法人放射性廢棄物管理中心設置條例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法爭議●以行政法人為解決核廢機構,缺乏立法院監督●3000億元核電後端營運基金不受《預算法》與《政府採購法》限制,遭質疑為錢坑、黑洞僅由地方議會同意,即可

成為核廢料處置候選

場址,完全取消當

地居民公投反核廢

的機制

??分鐘認識「澎湖風能」

完整名稱:

澎湖開發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實收資本額:1400萬元

股權結構:

澎湖縣政府25%、台汽電25%、中興電工20%、縣民認股30% 預期發電量:12.48萬千瓦核准成立:2014年7月清算與解散:2015年4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95

核廢料乾式貯存 「最高標準」在哪? 台灣隱憂》核一廠除役計畫 疑點一籮筐

2016-03-14  TWM

台電擬在核一廠新建第二期核廢料乾式貯存設備,專家強調,須採用國際間最高標準。然而從台電對於乾貯設備的規畫來看,距離最高標準還有相當落差。

位於新北市石門的核一廠一號機將於二○一八年十二月停機,今年一月二十二日,台電公布「核一廠除役計畫」,全文多達十七個章節,其中關於「核廢料處理」的部分,近期成為熱議焦點。

計畫中載明,台電將在核一廠廠區內規畫新建「第二期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設施」,可貯存五七二○束的廢棄核子燃料。若加計核一廠已興建完成、尚未通過水保與環保的第一期乾式貯存設施,屆時,此地將有七千四百束的高階核廢料貯存胃納量。

「新北市絕對不可以成為核廢料處置場。」消息傳出後,新北市市長朱立倫以此強烈回應;而反核團體在既定的三月十二日反核遊行中,也新增「反對在廠內進行乾式貯存」的訴求。

核電廠除役後的核廢料該放哪裡?該怎麼放?這是問題的核心。

仿效美國原地乾貯

地質、氣候相對不穩定

根據除役計畫,「用過核子燃料處理方案為先在廠內乾式貯存四十年後,再運送至廠外的最終處置場。」換言之,「廠內原地乾貯」屬於過渡性處置;台電並強調,參考國際間的核電廠除役經驗,原地乾貯是普遍作法。事實上,就連反核人士也無奈表示,核廢料是人類無法處理的難題,在過渡階段,採取原地乾貯恐怕是選項之一。

原地暫存或許可被勉強接受,但是「該怎麼放」,以台電目前的計畫內容,卻令不少專家憂心忡忡。

首先,即使國際間普遍採取原地乾貯,但若以台電經常作為仿效對象的美國薩里(Surry)核電廠乾貯設施為例,地理條件就與石門相差十萬八千里。該電廠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薩里郡,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十人,而石門的人口密度則是每平方公里約二五○人,加上地質、氣候相對不穩定,風險程度顯然遠高於薩里電廠。

因此,核一廠的核廢料即使原地乾貯,乾貯設備的材質與施作規格,都必須以國際間的「最高標準」為基本前提,不容絲毫折扣。

在除役計畫中,並未細述第二期乾貯設施的設計準則與需求,僅表示可參考先前核一、核二廠申請乾貯設施的安全分析報告。這部分,才是不少專家真正憂心所在。

舉例而言,目前核一廠的核廢料乾式貯存場,採用的密封鋼筒是使用三○四L鋼材, 三○四L密封鋼筒由多件鋼材經人工焊接(內外焊道長達五十四公尺)在台組裝而成。對此,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說,美國核管會曾說明,建在海邊的核電廠若以不鏽鋼三○四L為乾貯筒材質,因受到海水鹽分中氯離子影響,容易在鋼筒焊道出現腐蝕、裂縫。

此外,核一廠乾貯密封鋼筒的外殼厚度為十五.九mm,即一.五九公分,鋼筒總重量為四.○八公噸,這樣的規格也被核工博士賀立維認為「嚴重不足」;他表示,參考德國所使用的核廢料乾式貯存筒,鐵壁厚達三十八公分,空筒重達一○五公噸,「厚重的製造,使得它能禁得起飛機的撞擊與飛彈的攻擊。」對於所使用的核廢料乾式貯存筒採焊接方式,非一體成形,也引起專家質疑。日本「原子力資料情報室」核廢專家澤井正子,日前受邀來台參與論壇時指出,採用焊接的金屬與混凝土護箱,除了容易產生腐蝕,焊接材料也容易劣化,因此目前國際所設計的乾式貯存筒大多為「一體成形」設計。

貯存筒非一體成形

焊接材料容易腐蝕裂化

事實上,早在一三年間,各界對核一廠第一期乾貯設施的規畫即有諸多質疑,台電當時雖陸續回應,但至今無法令外界疑慮稍稍降低,其中道理其實不難理解;首先,基於地狹人稠與多變的地理條件,台灣的乾貯必須採用最高標準規格,但僅就乾貯設施密封鋼筒的材質、厚度、重量、形態來看,顯然就已不是最高標準。

其次,從這次台電對各方質疑的第一時間回應,也讓人不免產生「態度輕慢」的觀感。在面對「高階核廢料還要原地存放四十年」的問題時,台電發言人林德福表示,「四十年是上限……,最快十年就可移出。」但在核一廠除役計畫中,精確載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建造階段要到二○五五年才能完成,且強調「此目標時程至今仍有四十餘年」,兩者之間顯有落差。

至於林德福表示正在尋找無人島或準無人島作為核廢料終點站的說法,在台電一四年三月擬定的「用過核子燃料最終處置計畫書(修訂版)」中,二六八頁的內容裡更是隻字未提。

計畫與官方說法之間的矛盾,若非除役計畫有誤,就是主事者並不清楚計畫內容,無論如何,都令人感受到台電對於核廢料的輕忽。而如此態度,遑論最高標準,更是核一廠原地乾貯的最大隱憂。

核一廠反應爐的燃料池早已飽和,台電為因應,在核一廠區內興建乾式貯存場,計畫將用過的燃料棒,存放在這裡長達40年,引發民眾憂慮。

乾式貯存

乾式貯存是將燃料由反應器廠房內的溼式燃料貯存池移出,放到一個內殼是不銹鋼,外層以水泥密封的裝置。在水泥箱的上下緣,開一組通氣孔,以空氣對流的方式,將內部不銹鋼桶的高溫帶出。

撰文 / 許家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3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