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了公司的發展歷史。福耀玻璃的前身為水表玻璃廠。80年代汽車數量迅速增加時,汽車玻璃等配件主要依賴進口,因此,維修費用較為昂貴。曹發現了這一市場機會,遂從上海耀華玻璃廠買來圖紙,進入汽車玻璃維修行業。但畢竟行業的技術含量不高,價格競爭激烈。曹將目光放在了海外市場,90年代初進軍加拿大,但最開始因質量問題,遭到產品退回。轉而從芬蘭進口先進設備,並引入生產工藝,產品質量得到改善。其後,也進入了美國的汽車玻璃維修市場。不過,從2001年開始,福耀就受到PPG等競爭對手在加拿大和美國的反傾銷指控。戲劇性的是,福耀不僅贏了這兩場官司,也和PPG形成了良好的夥伴關係。當時,曹試圖向產業鏈的上游前進,因為維修市場的競爭過於激烈,為汽車廠商直接配套是利潤更高的市場。但生產配套產品需要與汽車廠商同步研發,也就是需要生產原材料——玻璃原片的工藝。因此,福耀與PPG商定,從PPG引入生產玻璃原片的浮法玻璃生產設備和技術,並和PPG進行國內市場的利潤分成;PPG也為福耀提供北美的物流和銷售渠道。借此,福耀就向產業鏈的上游更前進了一步。
與之相對應的,上海地區的國企耀皮玻璃以浮法玻璃起家,也是1993年上市,2000年左右進入汽車玻璃市場,算是從上游的技術拓展到下游的應用。但就目前的業績來看,其汽車玻璃的子公司卻處於虧損的狀態。當然,體制問題可以解釋一部分原因,但近乎同時起步的公司為何會在業績上有如此大的差距呢?耀皮玻璃或許可以當反面教材來研究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