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的護城河 機器喵
http://xueqiu.com/1340904670/24748430科技公司的護城河
信達證券 陳嘉禾
坦白的說,我並不是太懂大部分的科技公司,因為那些技術實在太專業,需要準確理解它們在行業內的定位,需要的知識又太廣博。要知道,能描述一個行業、給出一些解釋是一回事,能準確的判斷一個行業的動向、並做成成功的投資,又是一回事。
但是,撇開繁雜的科技細節,傳統的經濟規律仍然可以為高端洋氣的科技公司帶來護城河,而恰恰是這種傳統的護城河、而不是高精尖的科技,在很多時候能夠成就偉大的科技公司。
讓我們來看看這一串科技公司的名單:微軟、蘋果、甲骨文、谷歌、亞馬遜、阿里巴巴、騰訊、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美國在線(AOL)。它們之間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區別?
從商業模式來說,這些公司的成功類別無外乎幾類:依靠天然壟斷構建的獨立王國,依靠資本堆砌和知識產權保護組成的規模效應,和經過充分競爭奠定的領先地位。
對投資者來說,第一類公司無疑是最理想的:壟斷難以建立,而一旦建立以後則難以動搖。這意味著這類公司會持續帶來更穩定的回報、同時可以對客戶收取更高的費用。阿里巴巴、亞馬遜、騰訊、谷歌都是這類公司的典型。
如果下次你能再發現類似的客戶越多壟斷性就越強,同時壟斷性越強客戶就越多的公司,請一定不要放走它。
第二類公司依靠長期的資本累積組成強大的資本帝國,同時發達國家先進的專利保護,使得它們能夠依據這種優勢取得優異的回報。這類公司包括了微軟、甲骨文、轉型以後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和美國在線。
資本的多少對這種公司至關重要,而缺乏資本的對手一般無法生產出類似的產品,而已經投入的資本一般都有不錯的累積性,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喪失太多的價值。
相對的,這類公司的資本開支一般都要大於第一種,同時缺乏壟斷性也使得它們偶爾也會面臨同樣規模對手的競爭。總體來說,這類公司的利潤會差一些,同時增長也不夠快。不過,穩定性還算不錯。
最後一類公司最辛苦,這些公司一般以生產相互之間沒有太大關聯性的消費類產品為主。比如說,它們生產手機和個人電腦、而不是操作軟件,這就使得它們的客戶粘性非常差。
這類公司需要不斷生產最優質的產品,而它們的產品不斷遭遇來自競爭對手的挑戰。只要稍有大意,它們的優勢就不再能夠保持。同時,由於單個產品的獨立性強,導致客戶的粘性極低。最後,由於它們生產的產品多為獨立消費類產品,導致在之前累積的資本也不能給它們帶來太多的護城河。
這類公司包括了蘋果、轉型以前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等等。雖然這類公司,比如蘋果,也成為了偉大的公司,但無論它們多麼傑出,它們仍然面臨無可逃避的挑戰。對於企業家,這種挑戰可以成就他們傳奇的經驗,但是對投資者卻意味著更多的波動性和更少的確定性:你能確定你買了蘋果、而不是諾基亞或者黑莓嗎?
回到現在A股如火如荼的網絡科技股上,屬於前兩類的公司又有多少呢?大部分的公司並沒有足夠的護城河,它們都在第三類公司的領域內拚殺。這些公司成功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呢?它們真的值得動輒上百倍PE、十數倍乃至數十倍PB的估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