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萬萬沒有想到,他的一場法說會,引燃的接班議題,竟然會成為台灣科技股大跌的引信。 一席話,引發台股地震張大帥趣談交棒,市值震掉兩千億 七月十八日台積電法說會後,張忠謀循例與記者會談,當他被提問,執行長一職交棒計畫是否如常時,他不僅立刻回答「沒有改變」,而且還打趣說,二○○九年宣布時,說的是「三至五年內交棒」,今年已經是第四年了,所以要改成「四至五年內交棒」,神情一派輕鬆,即將出遊的他,好心情全寫在臉上。 不料,接下來的兩個交易日,台積電市值一口氣蒸發掉新台幣二千二百億餘元,還拖累電子股全面走低,股王大立光跌破九百元大關,台積電設備供應商漢微科還曾一度痛失股后寶座,險些被隱形眼鏡廠精華光學取代,而原本就已走弱的宏達電,似乎更形無力。 一個看似雲淡風輕的訊息,竟然引發這麼大的蝴蝶效應,連張忠謀本人也嚇了一大跳。他在法說會隔天直說:「怎麼會這樣?」台積電代理發言人孫又文不斷解釋說明,好讓張忠謀能按照原訂計畫,從七月十九日展開北歐郵輪之旅,探訪十七世紀彼得大帝的故鄉─俄羅斯聖彼得堡。 如果說,全球股市的多空,取決在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對於美國貨幣量化寬鬆政策的態度;張忠謀對台股的影響力,就如同柏南奇般強大。 今年以來,台積電股價不斷創歷史新高,現在的台積電,一家就占台股一一%市值,是台股市值第二大公司、鴻海的二.七倍。台積電每漲、跌一元,就牽動台股加權指數約九點,也讓台積電成為外資在操控台股現貨與期指的兩手遊戲時,最佳的控盤工具。 因此,張忠謀揭開台積電下半年營收成長率走緩的示警,才會演變成為科技股狂跌的大風暴。 有趣的是,在台積電法說會後,十四家外資針對台積電產業基本面所出具的報告中,美林、瑞士信貸、麥格理、德意志等近半數仍推薦買進台積電,並表示長期看好,但台積電股價卻仍然走跌,對其持股比率高達七七%的外資,甚至單日就賣超五萬張,明顯與報告看法分歧。 一位外資分析師私下表示,台積電下半年旺季不旺,法說會前從客戶端已得知蛛絲馬跡,但他們沒料到的是,「張忠謀會選在此刻爆出接班議題。」 然而,張忠謀即便今、明年交出執行長棒子,他仍然是台積電董事長,這根棒子交或不交,何時交,為什麼外資這麼在意? 這是因為,一場半導體世紀大戰,即將在二○一五年正面對決,但台積電卻要陣前換將。 這一年,半導體將進入另一個新紀元,最尖端的十六奈米製程全面量產,有資格角逐的,目前看來只有三家: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電腦處理器龍頭英特爾(Intel)、以及記憶體龍頭三星(Samsung)。 這是半導體史上,角逐者最少、競爭卻最激烈的賽事,三個菁英中的菁英對決。 然而,張忠謀卻表明,在這場大賽開戰前夕要交出執行長大位,這簡直把外資嚇壞了。 此刻的台積電,無疑正登上頂峰,今年營收可望突破新台幣六千億元大關,改寫台灣半導體新高紀錄;接連數年,製程技術領先競爭對手一至兩年,讓台積電因為占有先機而享有高毛利,營收、獲利不斷刷新。 現在台積電,前途正好營收高、毛利好,技術還直追英特爾 而台積電市值也在張忠謀接連四年的積極政策下,從二○○九年的一兆三千億元增加一倍,排除匯率因素,結構性獲利率(產能利用率八五%下所得之標準毛利率,是內部經營指標)也增加了七.七個百分點,這在「毛三到四(毛利率三%、四%)」的電子業中,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甚至於,一向溫和謙沖的台積電共同營運長蔣尚義,還在今年四月首度對半導體巨擘英特爾下戰帖,直言二○一七年製程技術將追上它!在過去,台積電總是追在英特爾後面跑,製程技術落後一至兩個世代。 然而,就在台積電營運前景呈現一片晴空萬里時,張忠謀宣布最遲明年交棒,這不禁讓外資回想起張忠謀上一回交棒時的慘痛經驗。 二○○九年六月,台積電因裁員引發內部惶惶不安,張忠謀在外界輿論下,親手拔掉培養多年的台積電前執行長蔡力行、宣布回任總執行長。謙稱「老驥伏櫪」的他,不僅當起「業務員」全球跑客戶,在資本支出上,更採取與蔡力行完全相反的策略。 知情人士指出,二○○九年正逢全球金融海嘯(financial crisis),景氣不明,「守成」的蔡力行決定撙節資本支出,保本為安;但張忠謀憑藉著數十年的半導體經驗,以及他與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德儀(TI)等業界大老深厚私交與意見交換,決定應該逆向進攻、「主戰」。 此外,頗得張忠謀信任的老臣、現任台積電共同營運長之一的蔣尚義,據說在二○○六年第一次退休時,就曾諫言「要長保台積電先進製程領先對手一年」,但最後不為蔡力行所採納,反而是張忠謀回任後執行。 張忠謀回任後的台積電資本支出大幅增加,一路從二○○九年的不到二十億美元,陡增到今年的歷史新高一百億美元。 「主戰」派的張忠謀與「守成」派的蔡力行,最後由營運績效證明前者的勝利,台積電接連在兩代先進製程(四○╱二八奈米)中,都領先競爭對手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聯電一年以上,等於這一年裡,台積電通吃相關訂單。 上次交棒,嚇傻外資四年前陰影仍在,再談交棒外資憂 競爭者越少,台積電發語權越大、不可取代性越高、議價能力也越高,這個優勢在今年第二季,把這家公司的營收、獲利雙雙推升到史上新高。 明年全球經濟情勢不明朗,但是張忠謀在七月法說會上,宣布明年資本支出規模與今年相當,也就是近三千億元,面對法人一波波的質疑,有著過去四年戰績做背書的他,自信且驕傲的說,「I am always right!(我總是對的)」。 因此,現在外資法人忌憚的是,如果這齣戲碼明年再上演一次,張忠謀有把握繼任的執行長在景氣交叉路口時,做出正確的決策嗎? 一位外資分析師私下表示,經過四年前蔡力行事件的教訓,大家心中都有個問號,萬一再次失利,「難道到時候要八十多歲的張忠謀再次回任?」 在卸下執行長大位前,張忠謀其實還要面臨一次景氣的考驗。 考驗來自於三星,以它為首的高階智慧型手機成長率放緩,是台積電第三季季增率放緩的主因。外資統計,三星透過高通、博通等晶片廠對台積電的總下單量,約占台積電一成營收比重;比起低價智慧型手機對台積電營收貢獻度的六%,要高出許多。 台積電產品領域橫跨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單一產品景氣衝擊最小,如果連它都旺季不旺,彷彿推倒了撐住電子業的最後一根支柱,也暗示台灣電子股即將暫時步入沉寂,直到下一個令人驚喜的新應用出現。 現在,資本市場要問,張忠謀真的要選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交棒嗎? 從形勢來看,張忠謀彷彿也落入與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一樣,有著「難以交棒」的困局。台積電的新執行長,不僅要能擺平內部各個山頭,還要能符合產業與資本市場的期待,台積電內部人士認為,現在三個共同營運長,沒人能真正做到。 交不交棒?何時交棒?當台積電動見觀瞻,一舉一動牽動台股一一%以上的市值時,已經不再是台積公司的「家事」了,張忠謀始料未及,執行長的這根棒子,竟會成為他此生最關鍵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