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深度剖析京東方增發案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648638
——市場一聲嘆息:終不是良人也!


正文:


人們口誅筆伐,只因對融資圈錢這種惡劣行為深惡痛絕,這很容易理解。京東方在過去多年,已經增發四次,融得200多億,期間業績卻六年五虧。上市十多年,僅僅分紅過1.89億。這樣的企業,這次又血口大開,居然在接近歷史最低價的附近,增發224億股,募集460億。大多數股民,只要看到這樣的報導,對類似的公司和行為,都會強烈譴責和抵制的。

那麼,究竟中國面板業是怎樣的行業,京東方是怎樣的公司,本次增發又是怎樣的方案呢?筆者作為面板行業的觀察和研究者,從各角度為讀者仔細剖析,一起來探討個究竟。

一、先聊聊主角

透過表象看本質,必須承認,其實面板業是一個好行業,京東方是一家好公司,王東昇也是一個好企業家。這是需要先正本清源的。

面板業不是一個經營上深不見底的無底洞。就在2012年,這個行業在經營上,已經翻身了。尤其是中國面板業者,包括京東方和華星光電,最近幾個季度都賺的盆滿缽滿。在近半年液晶面板價格疲軟,不斷跌價的大環境下,仍然保持了環比業績增長。以華星光電為例,投資245億,年淨利潤超過20億,考慮折舊的影響,該項目四年即可收回投資,這還是在政府不支持的情況下,考慮貸款豁免,三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京東方目前四條產線,包括北京五代線,程度4代線,合肥六代線,和北京八代線在內,每條線都滿負荷運轉,盈利可觀。

從技術層面說,就目前而言,中國的面板業已經不可能因為某一個新的技術名詞,比如Oled,就被滅掉,重歸冰窟。必須注意到一個現實,那就是電視機這個產品,從硬件角度,經過90年的發展,已經接近史上最強,所以該行業的技術發展已經趨緩,全產業鏈向大陸轉移是個確定趨勢。技術不足,不再是中國面板廠家的命門。這一點,有很多說服力的證據。比如華星光電或京東方的客戶結構都是世界主流品牌,可以說明他們融進了世界產業分工體系;該產業鏈裡無論上游原材料工廠還是面板生產線,過去幾年和未來幾年都投資在中國,說明地域競爭力明顯;國內消費者高達85%的比例買了國產品牌,意味著消費者對品質或品牌的差距已經不再敏感……等等。

所以,現階段要說中國面板業的黃金時代開啟,是完全可以的。從京東方公司層面,或王東昇來個人說,我認為他們是為中國面板產業做出巨大貢獻的。過去四次融資,已經開花結果,不僅如此,還為面板產業如今的三國四地競爭格局的形成,立下了最大功。若沒有京東方的努力,恐怕現在連5%的關稅也不敢收。王東昇若說是中國顯示產業教父級人物,是不為過的。

最後,這些項目必須要上麼?就新項目而言,我以為重慶項目是個好項目,不論是地緣位置,還是產業鏈配套,該項目必然盈利能力強勁。拿下這個山頭,對京東方意義重大。合肥觸摸屏項目,也是應該上的,面板廠商內置觸摸屏是未來大趨勢,應該投資。老項目因為已經接近投產,沒有必要評議。

以上描述,可能和公眾印象,或媒體渲染不符,但這就是事實。人們的確充滿了誤解或偏見,這一點和整個過程比較艱辛,成長週期又比較長有關。我們須要先正視這一點。從股市也可以看出來,TCL集團是一季度機構增持最多的股票,京東方也在近二個季度獲得大幅增持,尤其是二季度。人們如果有興趣看看歷史上的研究報告,對比會非常強烈,行業研究員的態度和評級在近一年紛紛出現了轉變。

這一點其實可以反過來想,如果面板業仍然毫無希望,增發就當是國家支持了,股民有啥好抗議的?

二、那這次增發到底合理麼?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次增發。

1、會是競爭戰略麼?

從公告來看,肯定是這個出發點,增發融資必須是跟著項目走的。但仔細分析後,邏輯是不通的。增發所涉及的三個主項目,人們都知道,並不是新項目。尤其是合肥和鄂爾多斯二個項目,二年前就在準備或開工,現在幾乎就快完工投產了。這二個項目,無論是股權比例,還是資金安排,早已經有定論,沒有理由需要現在再來討論融資。重慶項目,也早就曝光,按照協議,京東方只需提供90億本金即可。這筆錢,京東方自己的賬上就可以隨時拿出來,而且以他自身日益強化的經營現金流造血能力看,自己為合肥再掏50億,也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不增發,並不會影響到京東方現有這幾個項目的實施,不會影響到京東方跑馬圈地的產能規劃,或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前四的競爭戰略。

2、會是財務考量麼?

財務考量一般是二個角度,一是收購權益,二是降低有息負債。本次增發,其中一項是收購北京國管中心的價值85億元的權益,其實就是財務考量。這筆錢是2010年為啟動北京八代線,政府支持了85億代持了相應比例的股權。這種方式相當普遍,深圳也為華星光電幫過這樣的忙。京東方在合肥和重慶的項目,也通過了類似的方式。

我在前面分析過,不增發並不會影響到京東方的競爭戰略,其實就是因為地方政府有類似的支持,導致京東方可以高槓桿地完成競爭戰略。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把權益收回來,以什麼方式收回來,那完全是一種財務考量。

降低有息負債是另一種財務考量。過去的融資投了四個項目,背負了大約200億的銀團貸款,今年一季報顯示長期貸款是185億。不過財務費用是1.4億,實際負荷有限。

如果不增發,即便是有地方政府的扶持,京東方的有息負債仍然要增加不少的。估計要再背負200到300億的長期貸款或債券,大概要增加年財務費用15億左右。

所以,與其說為了競爭戰略,還不如說是財務考量。增發募得460億後,幾乎可以把各個項目的權益全部都買回來,同時也不會增加多少有息負債。問題是:現在的股價非常低,需要增發224億股。這筆帳是須要算的:是否應該考慮先硬撐過去,不考慮權益比例,也承受高強度有息負債,等到項目投產表現出強勁盈利能力後,結合現金流情況,結合下一步擴展新項目,再考慮增發呢?

從合理性角度,肯定是未來增發划算。如果不增發,以現有的股本,三年內股價上攻10元,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畢竟按全部權益算,京東方可以有接近百億的淨利潤,千億級別營收,和250億以上的經營現金流淨額,以及在世界上接近前三的實力地位,值得上千億市值。屆時,如果要募得460億,僅需要增發46億股就可以了。

從現金流的角度,未來京東方三四年可以造血460億,為了將這個數字變成「現值」,付出將近三倍的股本擴大,代價實在太大。

所以,目前不是財務考量的好時機。

3、會是利益輸送麼?

從人性陰暗面出發,利益輸送是第一直覺。但是,仔細分析看,似乎也難以服人。利益輸送,送給誰呢?

管理層?問題是京東方是管理層持股的企業。天量增發後,管理層的權益肯定會被稀釋,這一點毫無疑問,個人那裡會有相應的比例的資金實力參與增發呢?比如TCL就肯定不會為第二條線增發。李東生個人僅有6%的股權,還是靠MBO、參與增發、不斷增持攢起來的。當年增發,靠質押了最初MBO來的股權,用2.5億參與增發的。如果現在動輒增發幾百億,李東生哪來的錢參與增發呢?增發後股權不是被稀釋到2%了麼?TCL只有可能在二年後,為了發力後續項目進行增發,但是那時可能股價已經在10元,那才是正常邏輯。

輸送給地方政府?這也說不通。地方政府首要目標是招商引資,意在產業和稅收,其他是次要考慮的。三年前參與增發的幾個合肥國資股東,解禁後在今年不斷減持,從股價看是幾乎沒有盈利的,考慮到三年的利息成本,肯定是虧損了。他有必要一邊減持,現在又來參與增發,再持滿三年麼?北京國資委,有必要現在來為三年前的85億錢,換取42億股權麼?這樣做,不僅還要等三年後才能兌現,還稀釋了管理層的股權。——即便是從利益角度出發,問題是這樣股權擴大後,換股還有利可圖麼?

輸送給基金公司,或其他機構?可能性是有的,但是仔細想意義也很小。一方面他們可以在二級市場直接購買,這麼多錢,做莊都不是問題。另一方面也不需要擔心低價收集籌碼困難,因為多年來的增發股份累計高達百億股,拋盤多的是。甚至他們也考慮可以通過股權轉讓獲取相應股份。這樣不是獲利空間更大麼?現有股本,到千億以上市值,有五倍空間,而增發以後,頂多一倍了。基金如果看好這家公司,去接受利益輸送,這不傻麼?

其實,利益輸送只要是管理層受損,其他可能性就較小了。對吧?

4、會是陰謀論?

從增發金額看,扣除國資部分,大約還需要252億的缺口。對象一共不超過十名,扣除現存三家,還剩七家。基金公司是肯定沒有那麼多錢的。所以必然有二家類似平安人壽這樣體量的財務投資者,會達到公告約定的單家45億股上限。如果滿額增發通過並得以實施,這二家巨無霸大約會出資近200億,剩下60億留給其他五家湊數。為保留大股東地位,所以管理層或北京方面,才不得已需要42億股,以獲得一種均衡。增發完成後,勢必會出台大規模的股權激勵計劃,再部分彌補管理層的股權稀釋。

那為什麼這二家機構要如此投資京東方呢?從財務角度是較難解釋的。目前資金很緊張,貸款收益很高,搞搞信託理財就更可觀了,甚至拆借同業也可以獲益不菲。200億錢,折合到一百億股,相當於合計持股30%,即使按京東方未來百億利潤算,也就不到15%的年收益。問題是看上去投資效率雖高,但是實際上不然。首先股票上難以套現,如此龐大的解禁拋售是難以想像的;其次,由於未來京東方未來仍然要進一步大額資本開支,分紅估計也難以指望,再說未來還說不定出現液晶盈利週期,導致盈利下降甚至虧損呢。即使只往好的方面想,京東方會輝煌時間比較長,巔峰市值可能更高,中間盈利能力可能繼續增長,但是,時間一長,比如十年以後,面板業終究會變成中國的成熟行業,資本回報率下降,市盈率下降,甚至不排除經營惡化,就像現在的台灣面板企業一樣。——何苦呢?

但是,這是唯一有可能性的解釋。意圖不明,只能以陰謀論莫須有之。至少這樣在邏輯上可以勉強貫通。當然,陰謀論也可能是陽謀論:這些投資者實在過於看好面板業或京東方,認為其前途無限好,同時,管理層以犧牲自利引進戰略投資者。三星或台積電,是電子/半導體領域裡高淨資產高固定資產高市值的代表,以筆者對面板業的研究,京東方在面板業的最大空間營收空間,可能是三千億人民幣。如果這樣,那麼京東方未來十年仍需要2000億元左右的進一步資本開支,並在景氣週期頂峰獲得最多3000億人民幣的市值——也就四倍空間。

補充一下,這家戰略財務投資者難道是執行國家意志麼?我的理解是難以說通。從競爭角度,目前產業的天平已經向中國傾斜,僅僅依靠正常公開的市場化運作,就可以實現面板產業的繁榮,無需國家秘密幫助。

三、小結

沒有合理審視自身行業的變化,也沒有利用自己已經質變的經營能力,在如此低迷的股價,定增的如此高額的股份,著實匪夷所思。從競爭戰略、財務考量和利益輸送各個角度都難以解釋。企業形象全毀,行業印象被妖魔化,散戶跟著遭殃,管理層也受損,幾乎是全輸的局面。

唯一的好處,就是在世界面板業的短期競爭拳台上,未來京東方將可以更加從容地參戰,形象如同外國大力士,而非李小龍。——問題是,李小龍本來就可以打敗大力士。

然而,從長期來說,他又將永遠地為自己設置了絆腳石。我們可以設想另一種情形。上半年京東方的走勢是如此穩健,五月下旬幾乎就要放量爆發,但很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比如合肥減持),上攻變為探底。如果京東方可以去五元上方,發行200億可轉債,不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麼?這次增發後,市值將擴大到700多億。股價按未來現金流折現的算法(這是一次幾乎不影響未來現金流的增發),本也可以支持700億的市值,5元的股價。當年的增發解禁就這樣影響股價,未來的解禁怎麼辦呢?

一個公司如果不學會向資本市場融資,只會對政府增發,即使暫時領先一步,從長遠來說,也遲早打不過能迎合善用資本市場的對手。三星2011年的折舊是116億美元,當年固定資產是560億美元。三星長期資本開支大於折舊,2013年計劃資本開支216億美元。當然,京東方是不能和三星去比了。但是京東方這類企業未來要發展,遠期的投資規模肯定會遠勝於現在。難道京東方可以一直通過越來越低效率的增發,來支持越來越大的資本開支?

對比藍色光標,市場一聲嘆息:終不是良人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