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下沉的私人銀行 蔡東豪


2013-07-04  NM  
 

 

我認識的第一個私人銀行家,是家境富裕的大學同學,畢業後她加入私人銀行。我們不太熟,從其他人口中知道,這份工作跟她身份匹配,日常接觸的,都是優雅事情,例如為優雅的私人銀行客戶提供服務。多年來,我對私人銀行的感覺,是優雅。

這感覺幾年前破滅了,某日我路過時代廣場,某歐資銀行設立帳幕攤位,穿西裝年輕人力邀我入內詳談,讓他解釋最新優惠,我突然聽到「私人銀行」四個字。我呆了,天啊,私人銀行在時代廣場兜客!我把這件事告之私人銀行家朋友,他慨嘆,今日分行二樓都叫私人銀行。

私銀平民化是大趨勢,可從客戶身份的轉變見到。市區樓呎價過萬的時代,地產製造巨大財富。業主動輒成為千萬富豪,活躍地產買賣人士,進身億萬富豪,大有人在。從這角度想,私銀街上兜客,變得合理,因為私銀客戶無處不在。街上兜截一個其貌不揚的人,隨時持有三幾個鋪位收租,身家三數億。本刊多次報導,某大型屋苑炒樓最活躍人士,是一群「師奶」。

新一代私銀客戶,大部分憑地產致富,這些人擁有的技能,是膽識和眼光。這背景跟我認識上一代私銀客戶,有很大分別,以前私銀客戶大都是富豪家族和創業者。我訪問過一個富豪二代,他鄭重告訴我,他們對財富概念跟其他人最大不同,是他們的理財策略是stay rich,而不是get rich。這幾個簡單英文字解釋了他們跟靠地產致富者之分別。

八、九十年代很多廠商發達,財富累積二、三十年,可影響人的性格。做廠始終是細水長流的生意,成功廠商的特質是耐性,尊重時間的威力。私人銀行家朋友告訴我,香港最有品味的藝術和古董收藏家,很多是八、九十年代致富的廠商。上一代私銀客戶的特徵,是保守和有耐性。

早前《明報》(二○一三年五月二十日)財經版頭條新聞,是「私銀客借大十倍,買債套息」。這種產品我略有所聞,想不到氾濫至出現在報紙上。這種產品玩法看似簡單,舉例,私銀客戶出本金200萬元,私銀視乎客戶背景,提供例如五倍槓桿借貸,私銀客戶可借得1,000萬元,連同本金,購買1,200萬元債券。假如債券利息是5釐,一年回報是60萬元。向私銀借1,000萬元,假如利息是2釐,年利息支出是20萬元,收支差額是40萬元,以本金200萬元計算,年回報率是二成。

借貸槓桿愈高,回報愈高。這種套息產品存在三個變數:第一、借錢利息。銀行資金氾濫,過去幾年借貸成本偏低,給予投資者「借得唔好嘥」感覺。銀行樂於推廣這種產品,因為風險不高,市場有什麼風吹草動,銀行可立即斬倉。借錢利息於低水平可維持多久,是個重要問題,令人不安的是,投資者習慣了低利率環境,當作這是常態。第二、債券回報。套息產品一個重要元素,是把借回來的資金買一些息口較高債券。在低息環境,全世界都在追逐高息,令債券息口持續下跌。近期高息債券息口跌至有史以來最低的五至六釐水平,買高息債券才獲得五、六釐回報,我好像未聽聞過。高息之原因,是這類債券質素欠佳,部分被稱為垃圾債券。這段期間全球債市風氣,是搶購垃圾。第三、債券違約風險。債券違約風險跟利息成正比,套息產品多以內地民企債券為目標,特別是內房股,因為這些債券最垃圾。我認為普羅投資者欠缺分析內房股違約風險的能力,這種投資行為跟賭博分別不大。槓桿套息的玩法是,借短期錢作長期投資,這策略違反投資最基本守則,是相配(match)投資成本和回報的年期。這種財務策略,猶如廠家碌信用咭去建廠,投資成本和回報年期的差別,隨時拖垮建廠項目。私銀樂此不疲地推廣這些產品,一是私銀的經營理念出現問題,一是客戶的質素出現問題,又或者問題是出自不能與時並進的我。今日,以優雅來形容私銀,跟事實相距太遠。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