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法律邊緣遊走
在《打車APP那點事,壓根就別往商業模式上扯》一文中曾談到:
「中國有個規律,只要民營資本能進入到政府壟斷或者隱性壟斷的行業裡,普遍都會賺錢。交通、礦業、機械、金融、房地產等等都是如此。但是進入的過程不免殘忍,甚至成為了一代企業家和政治家的原罪。健力寶之父李經緯的坎坷一生就是例子,這並不是一件好玩兒的事情。」
想玩轉深耕入壟斷產業?文件裡寫的很好聽,「鐵路號召民資進入」,「通信基礎建設希望民資進入」,甚至「民資入股銀行都將在今年開閘」,但當普羅大眾真正把錢向壟斷產業中注入的時候缺發現,各式的法律法規,各式的准入牌照,各式的利益博弈,甚至一條196X年歷史遺留政策條款都可以將民資對於壟斷的覬覦扼殺於襁褓。
問題來了,作為與壟斷、政策的正面衝突幾乎毫無勝算的一方,如何在一場場利益遊戲中勝出?大致有三種辦法:
第一,進入陌生領域。「法無禁止即自由」,這是法治的基本原則,作為由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民不舉則官不究」成為了「特色」的基石,而進入陌生領域則成為「法無禁止」的公海。歷史上看,電子商務便是最好的例子,按照孫為民的話講就是:「淘寶的競爭力部分來自電商不交稅。」當然政策神馬的經常習慣玩變臉,不過通常先入者會成為法律制定的參與方,因此針對新法律規章發佈這反倒成為了企業自身的另一道護城河。
第二,與壟斷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運營商SP業務,早期的SP們通過各式正當不正當的手段均贏得滿缽,在最瘋狂的2003年甚至出現過一些「特殊的」50元的手機卡賣出3000元的天價的故事,而信息產業部則直到2004年4月20日才對短信息服務收費行為進行了明確規範,對那些消費者意見比較大的比如資費不透明、退訂難等情況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其中直接的原因無外乎,SP與運營商是一根繩上螞蚱,各地方運營商老總的KPI考核的核心指標便是營收,這也使得至今仍有一些並不善意的SP扣費出現的報端,顯得見怪不怪了。
第三,被追認。這是最被動、最無奈,但也是大多企業唯一能選擇辦法。畢竟被追認的通常有兩種人,一種是「烈士」,一種是「烈士家屬」,譬如「盛大盒子」便是「烈士」,而小米盒子、樂視盒子,則是「烈士家屬」。什麼樣的生意不合規會被追認?IDG資本合夥人李豐曾做出了過如下判斷,他認為那些終將被追認的生意通常是:「一方面,生意的最大用戶市場,或者叫最大市場需求,應正面存在。另一方面,在解決這個市場需求的所有人當中,你是不是儘量用了你能找到的正路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歪門邪道。」這裡筆者想補充兩點:其一,最好市場上有對「壟斷」的既得利者的另一官方對抗力量。。譬如當下運營商IPTV的需求便站在了廣電的對立面,這或多或少促進了互聯網電視拍照的發放。其二,充當「不合規」交易的平台商,而非實際操作者。譬如「眾籌」和「非法集資」便有著血緣關係,但事實上,作為平台商通常只要錢不「過手」,就可以擺脫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就譬如用陌陌約X,關我陌陌何罪?
誰能成就下一個互聯網商業奇蹟
金融
金融是一塊大肉,當然想吃肉要先有「牌」。掛羊頭賣狗肉的基金銷售渠道「餘額寶」上線半個月便轉入資金66億,但事實上,目雖然支付寶具備第三方支付牌照,卻不具備基金銷售牌照。而各式各樣的P2P貸款樣本們,即便在這樣那樣的風險中前行,但譬如宜信的早期投資人,據說僅僅靠每年的分紅就足以收回投資成本,更不要提投資回報率了。而目前的互聯網金融中,真正的幾塊肥肉「互聯網券商」、「互聯網銀行」、「互聯網信託」仍由於政策限制並未真正出現,這裡隨便一口便是數倍支付寶與阿里巴巴。
醫藥電商
「禁止處方藥在網上銷售」,始終是醫藥電商的一條紅線,更是其痛點。無論是一號店旗下的一號藥,天貓醫藥館還是曾經的京東好藥師,雖然都有過碰碰紅線的嘗試,但最終均以失敗告終。至於對策,好藥師的高管也曾在一次採訪中對筆者表示,「線上下單線下取藥」的O2O模式有機會解決這一難題,遺憾的是實際操作中未能大規模付諸行動。但醫藥電商作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已經顯現得越來越明顯,這塊肥肉誰都不願意放棄,最直接的京東與好藥師的股權爭奪傳聞便是最好的印證。何況波士頓諮詢的報告中2015年中國醫藥市場的規模可以達到850億美元的數據就在那裡。
法律
綠狗網的出現,被律師界認為是「瘋了」。作為一個承擔著無限連帶責任的行業,網民可直接在線上進行法律服務自助交易曾經被視為不可能。但這些瘋狂的想法正在被實踐,在線創建合同、遺囑等法律文件,並最終由專業律師進行審核。當然目前對於一些線上不能完全解決的法律問題,包括繁瑣的案件受理、大型商事、刑事訴訟案件的處理,以及併購、資產重組等必須由線下解決的,仍需要提供線下法律項目對接服務。但換一個角度,在律師這個信息極不對稱的行業,未來會不會出現律師界的「大眾點評」,倒可拭目以待。
教育
美國免費在線課程項目Coursera今年2月稱,旗下有 5 門網絡課程的學分已經獲得美國教育委員會(ACE CREDIT)的官方認可。但在中國,任何形式教育想獲得官方認可?看看南方科技大學便知。即便如此,在線教育在2013年,又重新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點,大家對這個在中國新興起的產品都抱有極大的熱情和看好,並且湧現了像猿題庫,傳課,多貝,91外教,51talk這些在線教育公司。但可以看到目前真正在教育市場上佔據主流的K12(指從幼兒園5-6歲起到高三的17-18歲)仍未出現一款現象級產品,一名知名美元VC的投資經理曾分析說:「教育分為興趣類和非興趣類,互聯網教育要想做非興趣類的市場難度很大,因為考試等非興趣類的特點是1、結果導向2、被動學習3、系統性,這在社交平台上不容易成立。但興趣類,如炒菜做飯運動倒是有機會。題庫是很好的切入點,爭奪的是教科書市場,每個大細分領域都可以在幾億的市場中分幾千萬的羹,但想在任何方向有上億的突破,就需要進入系統化的學習階段,這個將是非常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