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文造紙行政總裁李文俊接受訪問,對過去一年公司在金融海嘯經歷驚濤駭浪,他這樣說︰「不是次次如此好運,去年若非各行各業也那麼差勁,政府不得已才大力刺激經濟,相信許多企業要沒頂。」看罷我呆了半晌。 人遇到事情,經歷一些感受,假如不能以自己熟悉的框架,把感受有條理地組織起來,把事情的性質定性,心裡總好像欠缺一些東西,感覺始終不圓滿。李文俊這帶自嘲和自訓的說話,包圍着我的腦海——或許這就是自己經歷金融海嘯後,感覺框架中欠缺的啟示,或許這就是我在金融海嘯歷程一直尋找的Closure。 跟李文俊和許多人處境一樣,我能夠在金融海嘯生還(傷勢輕重因人而異,但起碼活着,仍相信自己有心有力再戰江湖),純粹是運氣。好景中,我們相信自己及身邊團隊可戰勝任何困難;大難臨頭,我們相信中國市場與別不同,相信自己不會大輸。實情是捱過海嘯,不是我們擁有過人本領,而是夠運。海嘯是我們這一代自以為好醒企管人的滑鐵盧,假如我們依然看不通這事實,依然沉醉在自己怎逢凶化吉,就是輸上加輸。我們這代遍體鱗傷的企管人,今日以不同心態迎接經濟復甦,當中有些人忙於嘉許自己,也有些人懂得自嘲和自訓。 生還只因好彩 理文是海嘯中有可能沒頂的公司。遇上困境,開源無望,大部分公司退守,專注節流,確保能夠支撐多一段時間,希望隨着時間過去,可捱至有希望的明天。理文多年前選擇以高速增長,以倍數大幅擴張生產能力,投入巨額投資,而融資渠道主要是銀行借貸。 ○八年底,理文借貸達八十五億元。在金融海嘯最黑暗的○八年第四季,全球信貸市場進入冰河時期,理文的債主自顧不暇,新生意免問,現有生意加倍緊張監視,理文業務在此刻逆轉,短時間由盈轉虧,這是一觸即發的危險時刻。當時沒有人能準確預測金融海嘯持續多久,我想像不到理文管理層當時承受的壓力有多大。 理文的行家,普遍是質量不穩定的小型紙品工廠。理文專業加上規模效應殺出重圍,很快取得市場領導地位。這幾年內地經濟起飛,紙品供不應求,價錢不斷攀升,理文得到銀行家和投資者支持,獲得充裕資金擴展,令營業額和盈利在短時間急升。在金融海嘯之前,這是完美故事,但在海嘯最黑暗時,這是可怕故事。 理文創立於九四年,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李文俊今年只有三十八歲。據李文俊所說,他父親給他四億元創業。世上有幾多個二十來歲年輕人可拿着四億元創業?拿着四億元創業的年輕人,又有幾多個可把生意做到這樣規模?李文俊不是白手興家,也非二世祖,從開始,理文已經是一個另類故事。 理文發展初期的經歷跟其他工廠應該差不多,必是經過艱辛,有上有落。經過十多年努力,憑着管理層的志氣,理文在一眾中小型紙品工廠突圍而出。理文的首個分水嶺是○三年,這年它在香港上市,上市除了為公司開拓新的融資渠道,最重要是為理文在銀行界提升知名度,開拓水源更充足的借貸市場。 大股東鬆綁 銀行對公司上市的態度很清晰︰上市前,公司借貸大多數需要大股東以私人資產作擔保;上市後則以公司的商譽和資產作擔保。因此,公司要上市其中一個主因,是希望獲得大額借貸,以及大股東可把自己的個人風險減低。 理文上市時,營業額只不過二十億元,盈利不足三億元,市值三數十億元,屬中型工業股。上市後理文脫胎換骨,生產規模不停擴充,成為中國第二大紙品企業,能有這成就,最大原因是得到銀行支持。 銀行家願意借八十五億元給理文這中型工業公司,我相信是看中內地紙品行業和理文本身的優勢。全世界紙品行業跟本土經濟有直接關係,經濟好,紙品需求增加。內地經濟急升,紙品需求跟隨上漲,但內地紙品業以數以千計的中小型工廠為主流,它們規模小,質量不穩定,跟不上近年愈來愈嚴謹的環保要求。從前,內地紙品工廠客戶是要求不高的內地企業,這弱點可能不太重要,但近年不論是內地企業或是進軍中國的海外企業,對紙品供應的要求不再馬虎,要求又平又靚又環保的紙品,這趨向對內地中小型紙品工廠是沉重打擊。理文這種有專業管理和國際視野的港資企業在這時出現,自然使內地紙品工業掀起巨浪。 ○六年至○八年,理文投資在廠房和設備的金額達九十億元;但○五年其盈利僅四億元。先不說錢從何來,一間年賺四億元的公司,管理層有膽量投資九十億元擴產,這份自信令人矚目。或者理文管理層可反過來解釋,他們的擴產計劃經過多間銀行的獨立分析,銀行願意借錢,證明他們眼光和信心經得起考驗。 過去三年,理文產能增加逾倍,銀行借貸增至八十五億元,今日回看,這一切可能發生得很快。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不停去衝去闖彷彿是企管人唯一可行的途徑,況且身邊所有人都這樣做,自己彷彿是跟着狂風順勢而走。 被譽為紙品大王 ○七年九月李文俊接受訪問,標題是《340億生意好過癮》;三百四十億是指理文當時市值。○七年理文賺十億元,市值三百四十億元代表市盈率三十四倍。其他工業股市盈率徘徊於五倍至七倍的時候,理文市盈率是三十四倍。市場給予理文高市盈率當然不是無償,代價是它的盈利必須不停高速增長。做廠的秘密不多,要賺得更多,規模要做得更大。要規模做得更大,就要投資廠房和設備,這是一條沒彎轉的定律。理文能夠在內地紙品市場中取得領導地位,是因為管理層執行準確,跟隨內地經濟一同起飛,可是理文起飛的代價,增加了極大的風險。 我經常說笑(其實是事實),公司生意差,不會即時倒閉,但只要一時之間資不抵債,隨時會倒閉。○八年第四季內地紙價從每噸逾三千元跌至最低二千二百元,生產每噸紙品毛利跌至一百元,加上需求急降,工廠使用率不足,紙品工業陷入困境。理文○八年的第四季,便蝕掉之前半年的六億多元盈利。該年經濟不穩,公司生意差,產品價錢崩潰,秘書提醒老闆有四個銀行家留言想約開會,這是一個考驗。 李文俊說得好,幸好海嘯拖跨全世界各行業,各國政府聯手救市,把全球經濟從垂死邊緣救過來,內地經濟更是受創最輕,最先回復增長。理文在○九年首季呈現起色,第二季已錄得盈利。理文剛宣布○八年盈利比○七年下跌79%,但強調最壞時間已過去,業務重返軌道,市場似乎也接受這解釋,股價過去一個月上升五成。理文宣布擱置越南設廠計劃,停止派息,首要任務是減債。李文俊說︰「我不能將生意放在危險的位置,未來目標是減債,一切以此為前提。」 愈早受傷愈堅強 我看好謙卑的理文,因為李文俊只有三十八歲,而且是跌過一跤重重的三十八歲,跌過後他願意自嘲和懂得自訓。假如人生有「挫折Quota」,數量相同只分遲或早出現,李文俊在三十八歲遇上大挫折是他的運氣。今日理文做同樣金額的生意,盈利會比以前高,因為在海嘯學懂減低成本,提高生產力。假如紙品需求比市場預期高,理文擁有充足生產能力接急單。還有,我相信賺到的,李文俊會珍而重之。跌過落谷底的企管人,爬上來後會變得謙卑。 理文股價近期急升之後,市值達一百二十億元,對李文俊來說當然不及三百四十億元市值那麼「過癮」,但對股民來說卻頗吸引。假如理文○九年生意回復正常,盈利可望重返八至十億元,明年估計以較合理的一成增長,市盈率約十倍,市賬率低於一倍,估值不算昂貴。但理文未來這兩年不會派息,只適合進取型投資者。 「最壞的時候已過去」不等於「最好時候即將來臨」,市場需求不會無窮無盡上升,市場供應需要一段時間消化,理文未來面對一個較正常運作的內地紙品市場。投資理文最大風險是內地經濟可能逆轉,及信貸市場再出現波動。背負着八十五億元債務,利率上升1%的話,每年額外利息支出近一億元,而且利率已接近最低位,未來方向必定是向上。或許理文應趁近期市旺批股集資,八十五億元債務,絕對是令企管人睡得不好的原因。 我認為「居安思危」是謬誤,只有居危的人才會思危。我書架最當眼位置一直放着前英特爾主席Andy Grove的書《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內容已忘得一乾二淨,但太喜歡書名。我下次在辦公室大堂見到李文俊時,會建議他買一本。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