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醫改進程展望及其可能帶來的改變 七向街

http://xueqiu.com/4974360133/24283749
醫改的核心目的是控制並降低政府和居民醫療支出增速;
(注:本文所討論的醫改,剔除了一些系統內小修小補的應有進步,那些合乎改革步伐,但和醫改這個特殊含義無關的改進措施。)
主要途徑包括通過行政手段降低支出和制度設計提高醫療機構效率。

行政手段:

1.最大程度壓制醫療服務成本:維持對醫務人員的收入和流動的行政控制,增大醫務人員服務的強度和範圍(醫聯體)。

2.行政降價,降低所有醫療項目,包括醫藥器械試劑和醫療服務的價格,細分的話,醫藥專利和質量壁壘產生的第一高毛利和第一醫療支出佔比,決定了它成為醫改第一波。器械試劑和醫療服務相對而言市場化程度較高,因此行政降價存在時間差異。

效率層面:靠的是監督和市場化。

1.通過行政監管乃至將來的醫療信息化,控制過度醫療。重拳解決過度治療問題,主要是大處方;過度檢查同樣嚴重,但目前屬於灰色地帶,原因包括:醫患糾紛;醫生收入訴求;非輿論焦點等,改革順位延後。

2.引入市場化機制,降低成本。

         2. 1.生產成本,放低質量控制標準門檻,引入更多生產企業加入競爭,以降低採購價格;

         2. 2.流通成本。招投標改革大幅壓縮流通領域利潤;

         2. 3.終端服務成本。醫療服務(目前主要是檢查和體檢)引入市場機制(ICL)。

醫改的本質是政府挾裹民意,逃避社會醫保責任,通過壓榨醫療領域全產業鏈單位及醫療服務人員待遇,以解決居民迫切的醫療基本需求。好消息是廣大不明真相的群眾這回表面上看屬於受益方。

大框架是如此,但就醫藥從業人員及相關資本市場參與人員而言,各方博弈對政策進程的影響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最值得我們關心的。

1.流通領域和生產領域的話語權最弱,藥企降價和對流通領域的壓縮將率先推行,且推行阻力不大。日本模式不適合中國?呵呵,是的,因為日本模式的強硬程度還不足以解決中國醫療缺口。絕大多數中小醫藥商業將很難生存。活下來的醫藥商業被迫變革以更市場化更多服務附加值來確保生存空間;藥品超市場預期的降價潮仍將襲來(依品種競爭程度區分梯度,但不失價格失增量,意思也不大,單單殺估值就很傷),增量蛋糕看起來誘人,卻是「帶刺的玫瑰」。有疑問的可以看一眼這兩年居民醫療支出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有兩點是肯定的,居民醫療需求不可能被抑制;醫保支出gdp佔比中短期不存在較大的提升可能性,結論不言自明。

2. 對醫務人員尤其是醫生利益的壓縮一直在發生,但近年來早已達到某種「恐怖平衡」,一方面政府對醫生收入定價髮指的低,另一方面,醫生肆無忌憚的收取灰色收入行為,得到了全社會的法律認可。據現狀判斷,對醫務人員的進一步利益壓縮不具備現實可行性,醫改若愚蠢的強行推進這一點,將產生不可知的破壞後果,並引發改革倒退,個人認為這種情況不會發生。

 在目前的利益平衡點上,醫務人員具有不亞於政府的強勢話語權。藥品加成的推進和灰色收入的徹查,必然在另外部分得到補償,診療費和專家號之類不啻於杯水車薪,器械試劑以及檢驗費用項將是醫院與政府博弈的主戰場,也將是戰場不引人注目的灰色地帶。

3.游離於政府之手之外的企業,將最大程度的享受行業增速和醫改紅利(完全市場化的企業將會有超市場預期外的醫改紅利,屬於我最看好品種),市場化程度越高的企業,越容易雙向受益。器械試劑服務等部分受制於醫改的企業,目前也存在著機會,至於原因,我看好在醫生vs政府的鬥爭中,醫生整體至少處於不敗(效率被迫提升以換取收入水平維持,新入行小醫生稍慘點)。器械試劑檢查的灰色地帶會維持相當一段時間。

以上,乃是一點醫改陰影下的子行業景氣度影響的思考,需要指出的是,每個負面影響的子行業都會有一兩個小強般的反例存在,也值得我們持續關注,優秀的企業基因非常難得,我們應該始終把他們放在視線之內。

Conclusion:醫藥產業是一艘在著火的巨輪,也勢必下沉。聰明人會選擇乘坐靈活的小舢板離開,因為某些原因無法離開的,我建議站在火勢的外圍,越遠越好,而認為現在的火焰不過是可以控制的干擾,而醫藥行業是如此的重要,它必然是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的朋友,我的忠告是——don't argue with the fire, and don't argue with the market.
                                                                                                    七向街 201306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0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