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爭第一,做唯一的自己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675848.html
Q&A:請問你怎麼看待和別人比較時的落敗?和很多厲害人物相比,我實在很渺小,也沒有什麼特色,但又總處在被比下去的煩擾中,應該怎麼辦呢?

在「我很小」之中,做到與別人不一樣,做出有特色、有品位的自己,做出能自我實現的自己,就能擺脫「我大」的不歸路。

如果有一個爸爸是經營之神,還有一個哥哥是華人首富,哥哥爸爸真偉大的感覺如何?

有一年,我與正崴的董事長郭台強(郭台銘之弟)一起去日本打球,在夏涼如水、滿天星斗的夜晚,我問了他這個問題。他回答我:「不去想我哥哥的成就,我只做我自己的事,這樣才會快樂。」

我識趣地轉移話題,但他沒說出口的話,我已可感受:有這樣的哥哥,壓力很大,雖然也有著驕傲,但如果心生比較,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會覺得痛苦,所以唯有放下,才能做自己,過自己的日子。

同樣的問題,我沒機會問王文淵(王永在之子,台塑七人小組召集人、接班人)。自從台塑七人小組接掌營運以來,獲利屢創新高,績效成就早已超越父執輩,但一有安全生產工作意外,就被說成「不肖子」,無法承繼台塑精神。這樣的情景,想必也不會好過。

企業經營是一條不歸路,賺錢養活是唯一的答案,以至於經營者很容易走上唯數字化的競爭之路,要做第一、要做最大,好還要更好。

問題是,第一與最大,每個種類、每個行業只有一家,只有一人。如果這是企業經營所追逐的目標,那麼,贏家一人,輸家卻無數,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變成失敗者,這將是無趣且陰暗的世界。

郭台強的說法,或許是嚴苛的商場競爭邏輯下,「轉個念頭人生會更好」的最佳答案,別跟爸爸哥哥比,做自己就好。

「做自己」是尋找自己的專業、尋找自己的特色,做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方法,走出和別人不一樣的路。只要做出自己,就代表做出「差異化」,做到「差異化」,就表示有不一樣的核心能力及競爭力,不一定會做成第一,也不一定會做到最大,但活得很愉快,活得有特色,賺錢獲利更不成問題。

後王永慶時代的台塑,若一味追逐績效,便絕對走不出「經營之神」的陰影。但如果強化社會責任、強調關懷、強調環保與綠色,這就是差異化,這就是做自己。

做自己,其實是「不爭第一,爭唯一」,避開絕對的規模競爭,避開冷酷的數字比較,也避開多數人成為輸家的遺憾。這是在企業競爭之餘,比較健康的經營態度。

要做到「唯一」,仍然有很高的難度。大多數公司的產品類似、生產方法類似、流程類似、原料類似,這就是沒有創新,當然也沒有競爭力,更不是唯一。

不止企業要「不爭第一,爭唯一」,個人的生涯也應該如此。即使是在罐頭化的教育體系中成長,我們也要開發自己的專長,探索自己的天賦,努力發展出與眾不同的能力。

只有做到唯一的自己,不只是安身立命無虞,極可能還會變成社會中開創新局的傑出人士,這是一點帶有阿Q精神的健康思考。

後記

做自己,就是不要隨波逐流,不要趕流行,不要跟著大眾的樂音起舞,因為流行的贏家,永遠只有極少數人,大多數人都變成襯托者,襯托別人的成功。

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唯一的自己,開發自己的唯一特長,在平凡中特立獨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