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長億楊天生要靠「新七期」東山再起

2010-7-12 商周





六月二十三日,已下市的長億實業 召開股東常會,由於出席股數僅三%而宣告流會,風塵僕僕趕來參加股東會的小股東很無奈。部分股東激動質問:公司到底有沒有機會再站起來?到底還要等多久?

小股東之所以激動,是因為長億負債總額高達一百九十億九千萬元,累積虧損更高達二百五十九億七千七百萬元,重建之路幾乎遙遙無期。

但 就在同一時間,位於台中市市政路以南,往西延伸到環中路之間的工地,正如火如荼的趕工。這是國內有史以來最大的自辦重劃區,也是俗稱為「單元二」的黎明自 辦市地重劃區,面積達一百八十六‧三公頃。由於此區緊鄰台中最精華的七期重劃區,被稱為台中的「新七期」。

而此區的操盤者,就是長億集團 創辦人、曾有「中霸天」之稱的楊天生。

然而,一場流掉的股東會,一塊趕工的精華工地,呈現出長億集團目前的矛盾處境。

集 團母公司長億實業在九十二年下市後,迄今仍深陷泥淖;但楊天生投入大量心力的「單元二」重劃案即將開花結果,所帶來的龐大利潤,讓中霸天得以東山再起。

這 條再起之路崎嶇難行,楊天生走了十二年。

高峰墜跌 爆財務危機,公司下市

民國八十年代,楊天生領軍的長億集團如日中天, 企業版圖包括長億實業(營建)、泛亞銀行、長生電廠、朝陽科技大學等,甚至在桃園、台中、高雄買好土地,準備進軍百貨事業,是中部最大財團,超過寶成、廣 三、瑞聯等。八十七年,長億建設宣布在全省推案兩百億元震驚業界,接著取得機場捷運BOT案、月眉育樂世界動工,聲勢達最高峰。

不過八十 七年底本土金融風暴爆發,擴張太快的長億集團狀況急轉直下,八十八年起被迫處分泛亞銀行、長生電廠,其後申請紓困,爆發財務危機,九十二年股票下市;九十 三年楊天生參選立委敗選,九十五年被迫交出月眉經營權……,一路敗退的結果,讓心高氣傲的楊天生,近年來選擇低調沉潛,幾乎不出席公開場合。

仍 想有所作為的楊天生,卻無法在長億找到著力點。由於法令規定當公司淨值為負數時不能辦理減資,長億無法藉由減資打銷虧損後再增資的模式重新出發。

另 一個致命傷則是財務危機後,大股東質押的持股多遭銀行斷頭,目前持股僅剩二%左右,但相對的卻有高達八萬多名小股東,如何整合股東意見就是一大難題。

找 到出路 推出仿台北交九的開發案

不過,台中市政府九十三年將原本的「後期發展區」劃分為十四處分區開發單位,並改為「整體開發地區」(單 元一到單元十四),卻意外讓楊天生找到一條出路。從九十五年開始,楊天生積極投入「單元二」重劃案,這個規模龐大、整合難度超高的案子,成為楊天生的主戰 場。

「單元二」是由富有土地開發主導,楊天生的長子、前立委楊文欣擔任總顧問,雖然楊天生沒有掛名任何職務,卻是幕後真正的總操盤手。

不 過「單元二」的整合遭遇許多困難。一開始除了富有土地開發之外,還有東興土地重劃公司也介入整合,兩家公司都取得區內五○%地主的委託書,雙方僵持不下, 直到東興創辦人馬榮祥去世,才轉為與富有合作,全案加速進行。然而這塊地的地主高達二千六百多位,甚至有五%的地主根本找不到人,整合難度之高,讓楊天生 吃足苦頭。

「單元二」之所以備受矚目,關鍵在於它是十四個單元中,規模最大、地段最好、利潤最多的重劃案。

目前兼任富有 土地開發財務主管的長億實業總經理黃文毅表示,「單元二」的整地、道路等工程預計在今年九月全部完工,希望在年底前完成驗收,明年開始分配土地,屆時富有 將可取得七萬三千多坪的抵費地。這七萬多坪抵費地如果全部出售,以每坪平均十六萬八千元計算,出售金額約一百二十四億元;扣除工程費、拆遷補償費等總開發 費用約四十七億元後,全案執行完畢後可獲利七十七億元。

不過真實的獲利遠高於此,黃文毅指出,富有分得的七萬多坪土地中,最值錢的是臨市 政路的二萬五千坪交通用地「交六」,未來將仿照台北車站的「交九」模式,開發為兼具住宅、商場、交通轉運站的複合式開發案。根據仲量聯行的分析,整個開發 案規模高達六、七百億元,扣除開發成本後,光是這個大型開發案的帳面利潤就超過三百億元,堪稱台中市的「新黃金城」。

捲土重來 穩賺百億,版圖擴增壽險

目前富有的股東結構中,估計楊氏家族總共掌握近六成股權。一位中部建商老闆指出,楊家光靠「單元二」,至少可以賺 個一、兩百億元。

而因為楊天生主導「單元二」開發案,也讓長億集團意外拿下興農人壽的經營權。今年一月,長億集團透過玉新投資、富有國際 開發等掌握興農人壽近八成股權,由曾擔任楊天生特助的栗志中擔任董事長,取得其主導權,並改名為「朝陽人壽」。而長億也成為繼遠雄建設(擁有遠雄人壽)、 美孚建設(擁有全球人壽)之後,另一個擁有壽險公司的營建集團。

花了十二年,不認輸、不服老的楊天生,透過實際行動向各界宣告,「我回來 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42

SONY連虧四年 最年輕總裁即將接任平井一夫要靠加法讓百年巨人再起

2012-01-23  TWM
 
 
 

Sony Ericsson將走入歷史!索尼買回易利信手上五○%的股權,結束和易利信十年合資關係,索尼愛立信成為日本索尼集團一分子。連年虧損的索尼,為何要花 巨資買下這家公司?新任總裁平井打著什麼算盤?

撰文‧翁書婷

連續虧損三年後,二○一一年索尼(SONY)可能又要大虧十一億美元。索尼這位巨人有可能再爬起來嗎?

一月中旬,中國上海外灘老碼頭,一座後現代美感的舊倉庫裡,搖滾樂聲震耳欲聾,索尼移動(SONY Mobile)大中華區總裁奎邁格(Magus Ahlqvist)和台灣區總經理林志遠興奮的在舞台上公布最新手機Xperia S。

這是索尼收購易利信股權,一○○%獨資後的第一炮。雖然只是一支手機,卻代表索尼即將大變革的前兆!

曾經風光一時的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六年以八.七%全球市占攻進第三名。但在智慧型手機的時代,索愛卻像洩了氣的皮球,○九年大虧八.三億歐元,去年也在虧損邊緣掙 扎,市占敗退到四%全球第八。

不只手機節節敗退,母公司索尼也自身難保,從○八年開始虧損,累計至一○年已經累虧三九九二億日圓(約一五五九億台幣),核心業務電視,敵不過三星、 LG,遊戲機也難敵任天堂Wii,筆電也在蘋果Mac air風潮盛行後黯然失色。

砸重金收購索尼愛立信

去年十月下旬,正當SONY陷入谷底時,卻悄悄傳出砸下十四.七億美元(約四四○億台幣)買回易利信手上五○%持股,成為索尼完全掌控的公司。

在流血不止的情況下,為何索尼還要花珍貴的現金掌控一家前景不明的公司?

答案不在大中華區總裁奎邁格身上,背後的影武者是正在千里之外參加拉斯維加斯消費性電子展(CES)的索尼副總裁平井一夫(Kazuo Hirai)。「表面上收購案是現任索尼總裁主導,但背後操刀者其實是平井一夫。」一名熟悉索尼的知情人士透露,而奎邁格也說,「平井是這個大變動背後的 驅動關鍵人物。」身兼索尼旗下子公司索尼電腦娛樂董事長的平井一夫,被美國︽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評為遊戲業界最有權力的主管。在索愛仍是合資公司的時代,平井一夫就已經和手機部門密切合作,「我們的產品正好也是消費類產品,由平井負責 驅動整體生態系統整合,」奎邁格說。沒有人比他更了解索尼娛樂內容與硬體的整合。

去年在平井一夫的領導下,把PlayStaion成功導入手機,讓消費者拿著手機也可以玩PS電玩。

挾著讓遊戲機事業轉虧為盈的戰功,一二年才一開始,就傳出平井一夫即將於四月接替在位六年的史川傑(Howard Stringer)成為下一任索尼總裁。

面對這家虧損累累、部門各自為政的生病巨人,這位索尼最年輕的總裁必須提出破釜沉舟的變革,才能逆轉這家公司的命運。

靠整合準備重建雄風

從索愛成功把PlayStaion移植到手機上,平井一夫看到了索尼再起的曙光,「整合」成了索尼未來發展的關鍵字!

「索尼患有大公司病(big company disease)……員工數高達十六萬人、四十一座工廠、二千種商品,部門溝通困難……。」《彭博商業周刊》直接點出索尼組織肥大,各部門整合困難。

擁有最好的技術、最多的專利、豐富的音樂、電影資源,卻輸給後起的蘋果,「索尼可是上個世代的Apple,有硬體、有數位內容,有電影、音樂,只是沒有辦 法整合出a big hit(轟動全世界的產品)。」一名外資分析師說。

蘋果、Google從手機系統開始橫向整合平板電腦、桌上型電腦,甚至進一步將電視也納入,企圖把消費者鎖在熟悉、統一的操作介面中。反觀索尼帝國中,各 種操作介面仍然獨立存在,每種介面都是阻止消費者的障礙。

平井一夫為了排除障礙,第一步就是從目前最熱門的智慧型手機下手,花大錢買下易利信的股權,就是要完全掌握手機部門未來走向,不讓外人介入索尼的深度整合 中。

過去索尼只是小試牛刀,把自有硬體技術加在手機上,「索尼因為開賣全世界第一支照相手機Cyber-shot、Walkman隨身聽手機一炮而紅。」前索 愛首席專案經理、現任睿傑專案管理顧問總經理的謝志傑回憶。

未來平井一夫上台後,將掌控集團所有資源,不僅可以將消費電子的軟硬資源整合在手機上,靠著加法的方式,更可以將最有價值的音樂、電影整合進來。手機不僅 可買SONY音樂、看SONY電影,電影部門可以提供好萊塢電影,音樂則有一千兩百萬首歌。「手機可以當電視遙控器,用電視遙控器也可以操作手機。」林志 遠興奮的說。

這樣的四屏一雲戰略並不稀奇,不只索尼,蘋果、三星、Google也想這麼做,但蘋果和Google在數位電視都踢到大鐵板,停滯不前,三星電視雖然賣得 好,數位內容卻沒有索尼豐富,平井要絕地大反攻,得靠自家閒置的智慧財產翻身。

索尼重新站起來的第一站就是中國,因為中國是智慧型手機最大市場,「我們利用台灣、香港的團隊人才和大中華共享……,到了一四年中國就會成為索尼行動最大 市場。」奎邁格信心滿滿的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30

終結銀行「暴利」要靠利率市場化

http://www.eeo.com.cn/2012/0206/220326.shtml

經濟觀察報 評論員 郭宏超 在中國經濟面臨各方困難的轉型時期,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很大困難的時候,最近幾家銀行披露了業績50%左右增長的消息,再度引發外界對銀行「暴利」的強烈質疑,甚至原因被歸結為銀行掠奪了實體經濟的利潤空間。

在中央明確「金融要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基調下,銀行賺錢賺得「都不好意思」的現象遭遇輿論圍攻也就不奇怪了。但是經濟在往下走的時候,為什麼銀行成了受益者?

根據銀監會統計數據,2011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利潤8173億元,人均利潤近40萬元。相比之下,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11年前三個季度人均淨利潤不過3萬元。前者是後者的13倍。在銀行的收入構成中,息差佔據了80%的比例。

毋庸置疑,中國銀行業經過商業化改革,經營效率大大提高,業務創新能力也有了長足進步。但是,收入結構的缺陷卻沒有根本改觀。我們認為這個現狀的根本問題還是在於中國利率還處於管制狀態。

利率管制導致金融抑制,導致利率遠遠低於市場均衡水平,資金將無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機構與企業行為將會發生扭曲。實際上,我們並不能簡單地將整個 經濟體靜態地劃分為金融部分和實體經濟部分,它們間也不是利益的對抗者,也不能單純地定義銀行是掠奪者,這需要通過利率市場化來解決。

目前商業銀行作為社會資金的中介,享有利率管制帶來的巨大政策紅利,從而導致資源配置沒有達到優先。因此,在銀行「暴利」的不滿聲音中,我們認定,中國要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

但是,我們並不贊成通過行政化手段來調節銀行的利潤。應該通過整體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來改變目前的社會資金配置效率。

目前,央行制定的一年期基準利率,貸款利率是6.56%,而定期存款利率是3.50%。而實際上,很多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都上浮了20%~50%。 由此,在CPI全年上漲5.4%的背景下,儲蓄資金嚴重負利率,銀行在資金收緊的背景下,賺到了更多的穩定收益。雖然目前中國各銀行互相之間也建立起了競 爭機制,但是整個銀行業卻成了不折不扣的政策羽翼下的壟斷行業。

利率市場化現在已經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一個國家金融市場化過程的關鍵一步。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沒有金融市場化的推進,中小企業又沒 有很好的金融資源支持,靠行政手段根本無法順利推進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要知道,利率浮動區間的擴大有利於補償中小企業貸款相對較高的風險和成本,鼓勵金 融機構增大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利率市場化之後,這是自然完成的轉換。

中國1996年放開了同業拆借利率,接著又放開了國債的市場利率,這都是向市場利率邁出的堅實一步。目前企業的直接融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國有銀行 商業化進展順利,銀行體系的監管機制也逐步完善了,銀行經營狀況也呈良好勢頭,因此可以考慮逐步擴大商業銀行決定存貸款利率的自由權,漸進地推進改革,最 終實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

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就表示,目前慢慢地差不多這一輪(銀行改革)都做完了,這個條件應該說基本上具備了。

事實上,與印度的情況相似,中國銀行業也開始出現了存款下降的情況。在印度,銀行儘管不願意,但迫於市場的壓力,也不能不認真地考慮利率市場化的建 議。應該先行考慮到這樣的倒逼可能,中國在同樣的趨勢下要盡快做利率市場化的工作,不要像印度那樣最後被迫突然宣佈利率市場化,銀行的風險將會更加難以控 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41

工商業籤運不佳 林堉璘拚經濟要靠自己

2014-02-10  TWM  
 

 

連續三十六年,每年除夕夜必赴新北市蘆洲湧蓮寺抽出國運籤的宏泰集團董事長林堉璘,今年的士、農籤皆抽出代表好兆頭的上上籤,然而工、商籤卻都是下下籤,代表今年經濟仍陷入困局,讓他忍不住調侃自己「看到籤運,我都有點流汗了。」氣色紅潤、高齡七十八歲的他,身體看來相當硬朗。不過,今年他抽到的工運為下下籤,「天邊消息應難聞,切莫私心強欲求,若把石頭磨作鏡,精神枉費幾時休」,至於商運籤與一二年抽到的是同一張下下籤,「上下傳來事總虛,天邊接得一封書,書中許我功名事,直待終時亦是無」,象徵經濟不佳、前景不明。

面對馬年房市,林堉璘不敢預測房價漲幅,「如果我能預知未來,幾年前宏盛帝寶剛完工時也不會賠錢賣,」他坦言,房地產市場波動受很多因素影響,現在市場爛頭寸那麼多,大家都要往房地產投資,房價理當要漲,但是房價走勢指標有二個,除了資金,還有政策。

林堉璘說,經濟發展來自信心,信心就是看政策,企業界投資都跟著政策走,「未來就看船長把我們帶往哪個方向。」雖然籤運不如預期,但他仍勉勵自己,新的一年,每天還要拚經濟,凡事還是要靠自己要努力。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97

蘋果買下特斯拉比你想象的要靠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03

Tim-Cook_Tesla

手持大量現金的蘋果,與其回購自家股份,是否應該考慮買下特斯拉?

那麽問題來了,特斯拉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Elon Musk為什麽要把特斯拉賣給蘋果?

蘋果將釋放特斯拉的潛能

首先,蘋果有能力支付一個很好的價格。蘋果持有1550億美元的現金。如果有需要,蘋果可以發行債券籌集更多資金。特斯拉目前市值約300億美元,即便將這個價格翻一倍,蘋果也有能力支付。

Elon Musk曾經表示,對特斯拉來說,最難的不是銷售,而是制造。Musk稱,人們不理解,制造一輛特斯拉有多麽難。

而蘋果恰恰是制造方面的能手。蘋果制造了數以百萬計的iPhone、iPad和Mac。事實上,蘋果公司CEO Tim Cook是運營和供應鏈方面的天才。曾有人表示,要不是Cook,iPad的售價將高達5000美元。想象下,如果蘋果收購了特斯拉,特斯拉的制造流程將會獲得什麽樣的改進。

為Musk騰出空

除此之外,還有一大理由將促使Musk出售特斯拉。

Musk是一個忙碌的人,除了特斯拉,他還是SpaceX的CEO。他還想登陸火星,計劃將數百枚衛星送入外太空。將特斯拉出售給蘋果後,Musk可以將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他依然可以給特斯拉提供意見,但他不需要為公司的日常事物而操心。

好了。看來Musk或許會願意將特斯拉出售給蘋果,那蘋果為什麽要買下特斯拉呢?

首先,蘋果將得到Musk。Musk是當今世界上最大膽、最具想象力、最有遠見的企業家之一。在理想情況下,Musk將加入蘋果董事會,為蘋果公司提供新鮮、大膽的創意。

其次,蘋果可以得到特斯拉。特斯拉Model S簡直就是汽車界的iPhone。特斯拉比競爭對手更昂貴,但擁有者認為物有所值。Model S和iPhone一樣,是一個將硬件與軟件相結合的產品。

特斯拉目前4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對蘋果來說是滄海一粟。蘋果僅第三季度就出售了66億美元的Mac電腦。蘋果公司的年銷售額為420億美元。

然而,特斯拉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據預計,今年特斯拉的銷售額將同比增長86%。如果蘋果公司能幫助特斯拉制造更多的汽車,那特斯拉的銷量還將繼續加速增長。

也許有人會問,蘋果為什麽要買一家汽車制造商?那不如想想,為什麽蘋果要制造手表,果粉為什麽呼籲蘋果制造電視?事實上,蘋果公司的理念就是對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經常使用的產品進行優化。

並且,蘋果對汽車的興趣由來已久。

據蘋果公司董事會成員Mickey Drexler,喬布斯死前就希望制造一輛汽車,命名為iCar。

Drexler表示,看看現在的美國汽車市場,這就是一個悲劇。什麽樣的人在設計汽車?

喬布斯並不是唯一一個對汽車感興趣的蘋果高管。

蘋果設計總監Jony Ive就是一個車迷。他擁有包括阿斯頓馬丁、路虎、賓利在內的一系列汽車。很顯然,蘋果公司的高管們對汽車很感興趣。

蘋果很可能在未來的20年內制造蘋果牌汽車。所以,蘋果公司可以在未來自立門戶,從頭開始研究汽車,也可以在現在大膽的買下特斯拉。

盡管誰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麽,但20年內,特斯拉很可能成為一家大公司。所以,現在是蘋果買下特斯拉的最佳時機,趁特斯拉規模還小,價格還便宜。

現在是蘋果公司大膽的時候了。蘋果手持大把現金,投資者對蘋果公司十分滿意。Tim Cook應該抓住未來,買下特斯拉。買下特斯拉要比回購蘋果股票好多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27

為什麽要靠多學科獲取投資模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54

為什麽要靠多學科獲取投資模型
作者:漁_夫


有很多人錯誤地理解能力圈,以為能力圈就是你對所處行業的熟悉程度,不熟不做就是能力圈的邊界,更可怕的是認為有了能力圈就好像擁有了投資能力。

這篇小文章就是從三種知識的角度來界定能力圈與投資能力,希望能對理解投資邊界有所幫助。我覺得投資的能力圈應該基於三種知識,分別是專業知識、優勢分析知識和投資理念知識,這三種知識劃分了一個人能力圈的邊界,在能力圈的邊界內對相關知識的排列與組合能力,就是你的投資能力。

1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是指一定範圍內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知識。每個投資者都具有某個領域的特定知識,這些特定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較深地理解領域中發生的現象。比如醫生,就比我們一般人更能明白醫藥領域發生的事情。

對於投資者來說,要想從事某個領域的投資,必須知道該領域中的一些專業知識,不然無法入門。比如你想投資銀行,其實多多少少要知道一些銀行領域的基本情況,比如銀行都是怎麽賺錢的?銀行是如何運作的?銀行是怎麽發放貸款的?銀行最關心的又是什麽?銀行的激勵機制如何等等。這方面的知識如果想要深入的話,其實可以研究得很深,你們看在銀行里面有多少聰明人在研究銀行怎麽開發新產品,怎麽制定新政策,怎麽更好地運作。

作為投資者,是沒有必要把專業知識研究到很深的地步,最重要的是能達到看得懂行業里面發生的事,那就可以了。如果專業知識不懂,那麽投資者其實是可以像領域的專家進行請教,讓專家給你介紹一個專業知識的概貌。投資者要明白,專業知識需要達到一定程度,但到一定程度以後,多學習專業對投資其實是沒有很大幫助的。所以學習專業知識的關鍵是擴大你的眼界,讓你看懂更多的大致現象,而不是擴大你的深度。

所以問是獲取專業知識的很好手段。巴菲特就是與保險公司某老總交談以後,獲得了對保險領域的一些專業知識,開啟了其對保險投資之旅。對於一般的投資者來說,閱讀招股說明書、行業研究報告、行業發展史也是獲取專業知識的有效途徑。

這也就是為什麽很多醫生,投資醫藥股的時候還是失利的。因為他們專業知識是足夠甚至超標,但其他類型的知識與能力可能是不足。這不是醫生他們菜包,而是他們根本就沒有其他知識做投資的準備,提高自己的投資能力。有人會說博士投資比不過小學生,然後鄙視博士沒有能力,我覺得這完全沒必要,人家根本沒有學過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識,更別說知識的組合與運用,你一定要其投資能力有多麽高,這怎麽可能呢?

2優勢分析知識

優勢分析知識是看待企業競爭優勢的知識,這種競爭優勢是長期競爭優勢,而不是短期的戰術優勢。其實人類的發展歷程中,充滿著對優勢分析的知識,大家可以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其中軍事著作、帝王傳記都是很好得獲得優勢分析知識的來源。因為這些著作與傳記中,會談到怎麽得民心,怎麽戰勝競爭對手,本質上獲取優勢的模型與企業獲取優勢的模型是一致的。

所以芒格強調多學科獲取投資模型,是特別聰明的做法,他就是知道投資分析優勢的模因是本質是共同的,是可以多學科相互驗證的。我建議投資者想去獲取優勢分析的知識,可以從企業戰略分析中的優秀作品出發,多學習企業家的傳記,然後形成自己的優勢分析體系,比如可以多看定位理論的思想,多看顛覆創新的思想,然後看看這些思想是否能夠與類似孫子兵法的思維相一致,是否與一些成功商人的歷史軌跡相一致,不斷調整,不斷吸收其他學科的競爭知識。

財務知識應該也是屬於優勢分析知識的一部分,因為財務知識可以幫助驗證優勢分析的結果。但不可以把財務知識與優勢分析知識等同起來,它們不是互為充分必要條件。

評價自己是否獲得了足夠的優勢分析知識可以有兩個標準:

(1)競爭現象可以不可以產生很多關聯聯想。也就是說你看到蘇寧做很多決策的時候,你能否想得到類似的情況在什麽時候出現過,相同點是哪些,不同點又是哪些?是否可以迅速調用你自己的優勢分析模型。

(2)彼此之間不沖突。也就是說你擁有的優勢分析知識可以相互不沖突地理解大部分現象,需要大有認識這個大千世界競爭本來面貌的感覺,當然可能不是特別完善,但至少讓你自己有了好的方向。

對於投資的優勢分析來說,占據消費者的心智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古代說的民心是最重要的,得民心者的天下,但你也要能明白可能偶爾有些帝王不得人心也暫時取得了皇帝的大位,只是這種大位的取得是不可持續的而已。

3投資理念知識

我第一次讀到《聰明的投資者》的時候,被其內容深深震撼了,不是說書中的內容寫得有多深,而是它告訴我了一種我以前從來沒有這樣思考的理念,也就是一種保守式的投資理念。

初入股市的人,很多人沒有接觸到恰當的投資理念,然後讓自己遍體鱗傷,受傷受得多以後,才會思考我應該秉承什麽投資理念去做投資。價值投資是一種理念,趨勢投資也是一種理念,各種理念之間可能相互沖突,會在不同的時間段顯示出其威力。

從過來人來經驗看,我是接受價值投資理念,接受的根本原因不是有很多投資大師成了富豪,而是它告訴了我在投資中怎麽保守地看待投資對象,怎麽保守地賺取合理的收益。理念的知識獲取可能很容易,比如你原來的思維中本身就有這種理念,那你就一下入門了;也可能非常困難,你會覺得某種理念就是SB行為,可以賺錢的時候不賺,卻要傻傻守著不漲的股票。對市場的認識、對投資者情緒的關註和對經濟信貸周期的把握屬於投資理念知識的範湊。

認同投資理念知識以後,其實獲取投資理念知識應該還是比較快的。我有些時候聽到有些投資者說自己學習投資經典學習了十幾二十年,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就好像很多人跑去聽巴菲特的股東大會,也是沒有必要的,關鍵是學習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而他具體的觀點其實是很可能錯誤的了,一點也沒必要學習N遍。我們要做的事是按照其秉承的基本投資理念去推斷投資決策,而不是問你投資決策。

從這點意義上說,去巴菲特股東大會的投資者算是巴菲特的粉絲,但未必就是真正明白巴菲特投資思想的人,因為巴菲特根本的投資理念就一直沒怎麽變化,那就是保守。

4知識的排列與組合能力

太多人認為有了能力圈,就是有了較好的投資的能力。這個觀點顯然也是不對的。專業知識、優勢分析知識和投資理念知識僅僅是幫助我們界定出來了投資的能力圈,能力圈與投資能力還是相差一大截。

形成投資能力,必須要有對三大類知識進行排列與組合的能力。知識的排列與組合會涉及到很多的因素,需要考慮很多情境的狀況。如果錯誤地將幾種能力進行疊加,很可能得到的投資分析結果是不利的。紙上談兵用來形容缺乏知識進行排列與組合的能力的投資者最恰當的形容詞。

知識的排列與組合能力獲取的最佳方式是實踐,所以在投資中,投資者的經驗也是形成投資能力很寶貴的資源,幾乎可以這麽說,你沒一定的投資實踐,根本就不能形成相應的能力。我就親眼看到有些具有一定投資知識的投資者,他可能知道誠信是很重要的,但一到實踐,就不知道怎麽判斷誠信、運用誠信。然後得到不是特別可靠的投資結果。

投資能力的形成還與你的性格脾氣息息相關,有些投資者就很缺乏耐心,一看到投資對象不漲,與自己的期望有些不一致,就轉投其他對象。這些都是投資無能的表現。所以投資需要有知識,但要培養自己的投資能力,還需要很多方面去修煉。

投資者的知識與投資的性格脾氣是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他們都是投資能力的基礎,但又不是投資能力。投資的知識傳授可能很容易,但投資能力的形成終究還是要靠投資者個人的經驗、努力與天分。當然,取得好的投資結果,還要靠一點點運氣。

很遺憾的是,大部分投資者都是過於關註股價、消息、新聞、利好與利空,這些都是投資過程中的快餐,基本上沒啥營養,對能力圈的擴展、投資能力的提升是無幫助的。這可能是為什麽特別優秀的投資者那麽缺乏的緣故吧。(轉自阿爾法工廠)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340

專訪TCL李東生:在風口上安身立命,依然要靠實業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30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0 18:37 編輯

專訪TCL李東生:在風口上安身立命,依然要靠實業
作者:張思

摘要:2014年,TCL所在兩個主要行業——手機和電視均面臨洗牌。李東生說,面對“風口”必須回答兩個問題,“一個是你如何站到風口上去,另外就是飛起來之後怎麽著陸。”

從互聯網轉型到“互聯網+”戰略,一度占據行業風口的名牌企業們紛紛被套上了“傳統企業”這個不尷不尬的標簽。在互聯網風口來臨之時,傳統企業們顯得有些尷尬。TCL作為一家三十年企業,一邊開始將轉型提上日程,“雙+”戰略轉型、布局了互聯網金融板塊,但是在董事長李東生看來,“TCL核心業務的基礎依然是實業,智能互聯網應用也是建立在和智能終端產品匹配的基礎上。

實業一直是TCL安身立命的根本。這個法則,在什麽時代,都不會過時。”以下是節選自《商業價值》記者張思的封面特寫,網絡首發鈦媒體:

根據2014年全年的財報顯示,在整體營收方面TCL突破了千億元,達到1010.2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41%;凈利潤42.33億元,同比增長46.73%。

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簡單,2014年全球經濟整體表現並不好,國內經濟也有所回落,特別是TCL所在兩個主要行業:手機業面臨收縮與洗牌;電視廠商也受到了來自互聯網廠商入局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今年4月初,站在2015年春季發布會的舞臺上,TCL董事長李東生說未來TCL的目標是成為全球化的智能產品制造及互聯網應用服務企業集團。

這又是一個新目標。提出這個目標的TCL並不是要湊新風口“互聯網+”的熱鬧。30年來,對於一輪又一輪的潮流的轉換,李東生早已經司空見慣,反而他一直在強調:TCL是做實業的。至於時下流行的“風口”說,他很清醒,

“必須回答兩個問題,一個是你如何站到風口上去,另外就是飛起來之後怎麽著陸。”

對於今天在風口上浮沈的人,著陸並不屬於他們思考的範疇。而李東生不同,從當年國產彩電大戰長虹、逆襲日韓品牌,到後來國產品牌出海並購,以及上一輪國產功能手機市場爆發增長,TCL趕上了過去30年中國商業領域所有的大趨勢。更難得的是,當年和TCL一起在風浪中摔打的對手,很多都退出了舞臺的中心。只有TCL,始終在風口上徘徊。

任何產業都會經歷輪回,站在今天的時間節點回顧,在上一個手機產業的大潮中,TCL是唯一幸存的國產廠商,現在又再度進入了智能手機的全新輪回;而在電視產業的上一輪洗牌中,TCL成為取代日韓的國產大軍中的一員,現在要面對的則是互聯網廠商的入局以及智能化大潮的沖擊。

實業在手,江湖我有

2014年TCL的財報數據堪稱亮眼,而最值得關註的就是華星光電,在整個財報周期內華星成為整個集團的重要利潤來源,實現凈利潤24.34億元,不僅如此,華星的各項指標數值顯示其已經處於業界領先水平:華星光電產能已超過14萬片/月,產能稼動率(設備實際產能與設計產能的比值)和產品綜合良率以及主要運營、財務指標連續八個季度保持行業第一,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48吋以上大尺寸產品銷量同比增長113%,超高清產品銷量同比提升247%。

對於TCL來說,華星光電不僅僅是重要的產業鏈布局,甚至成為了TCL的現金奶牛。當行業里正在熱衷於講述一個關於產業鏈的宏大故事的時候,李東生早已經把重要的產業鏈資源牢牢握在手里。

但是5年前投資華星光電的決策,也是一場豪賭。

自從2004年TCL國際化以來,虧損的陰影一直圍繞著TCL,一直到2007年集團才整體扭虧,業績狀況到2009年才開始逐漸有了起色。TCL通訊CEO郭愛平說:並購的前三年是十分艱難的,想的好事沒發生,沒想到的壞事倒是發生了不少。

TCL人的身心剛剛回複平靜,李東生就開始醞釀投資華星光電。當時很多人不看好,理由有二:

首先,國內已經或者正在籌建的高代面板產線已經不少,北京京東方的8.5代線,昆山友達光電的8.5代線,蘇州三星的7.5代線,廣州的LGD8.5代線等,累積下來全國有13個液晶面板項目,因此再投資的話未來可能面臨產能過剩,面板價格下跌。

第二,就是高代面板所需的投資額巨大,短期收回成本也很難。而同期的日韓液晶面板產線基本已經收回成本進入利潤回報期,還有緊隨其後的臺灣,現在進入TCL又要再度擔上虧損的風險。

李東生沒理由不知道這些,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目前的階段,TCL永遠不可能超越甚至趕上日韓企業,長遠來看缺乏核心零部件的制造能力,TCL永遠也難再邁臺階:彩電廠商用於采購面板的成本占據彩電整體成本的60%以上,再加上其他關鍵零部件如顯示芯片、智能芯片等,成本能夠占到總成本的80%左右。這要比顯像管時代的采購成本翻了一倍。

力排眾議之下,當時深圳市歷史上單筆投資額最大的項目——深圳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項目投產啟動。該項目註冊資本為100億元人民幣,其中TCL集團出資55億元人民幣,占註冊資本55%的股份。

李東生回憶:“當時我心里也是沒底的,我們資產加起來也沒有三星的十分之一,但是一定要做。”在這5年間華星盡力縮小與韓國和臺灣企業的差距,“現在來看當時的決策是對的,未來跟韓國企業的差距還會繼續縮小,除了半導體顯示之外我們還投了芯片。

華星的成功正是一個實業思維取得成功的例證。

環顧眼下,僅僅一個關於生態鏈的故事就可以令估值再度水漲船高,而已經真金白銀投下去的李東生習慣了用實業思維走路,他可能永遠也沒辦法講一個獲得高估值的好故事,但是卻會把眼光投向產業鏈的關鍵環節。

但是李東生也很清楚,僅僅依靠實業思維並不能把TCL帶入一個新的時代,TCL能否再度輪回、蛻變,李東生認為要靠雙輪來驅動:一個是國際化另一個則是“雙+”戰略轉型。

國際化浮沈

今天,國際化布局已經成為TCL邁向新一輪風口的驅動力。

通訊業務方面,TCL實現245.24億元營收,同比增長60.3%;凈利潤8.64億元,同比翻2.41倍,收入和利潤均創新高,成為2014年TCL旗下增長最快的業務。在出貨量排名方面,根據Gartner2014年第四季度數據統計TCL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在第七位,而在TCL發布的財報中特別提到了,銷售均價從2013年的45美元提升到了53.5美元。去年TCL通訊出貨量7349萬臺,90%的市場份額來自海外市場,重點包括歐洲、北美和拉美。

而在另一塊主營業務多媒體方面,銷售收入共計265.66億元,凈利潤1.9億元。在TCL幾塊業務中屬於發展較為平穩的,2014年海外銷售比例達到47%,在站穩歐洲市場後,TCL希望能夠拓展美國和新興市場兩個大區域。

今天李東生可以很肯定說地出:TCL的國際化是成功的。但是這10年國際化的道路付出的代價之大,幾乎讓TCL承受滅頂之災。

TCL-湯姆遜公司自2004年9月開始運作,至年底僅4個月即告虧;在北美市場與歐洲市場的持續巨虧,則直接導致TCL多媒體轉盈為虧。2004年底,全球彩電市場迅速從顯像管轉向平板,處在整合期的TCL和湯姆遜對於這一巨大的市場變化沒能第一時間捕捉,導致2005年中期才開始上市新一代的平板電視,其結果是銷量在歐洲大跌;同時,由於不熟悉歐洲的政策法規,在人員裁撤方面進展並不順利。

另一條戰線的情況也沒好到哪兒去。雖然阿爾卡特和TCL電光火石般地走到一起,但是後續問題很多是TCL沒想到的,正如郭愛平所回顧的,想象中的市場規模、先進的技術和專利這些好事沒能最大化地實現,反而壞事接連而至:人才流失,業務整合推進緩慢,因此在財報數據方面與彩電業務一樣,2004年第四季度便告虧損。而在TCL艱苦整合阿爾卡特的同時,國內手機市場的劇變,外資品牌再度成為主流,在幾年間令波導、夏新等昔日躥升的新星瞬間隕落。

在2005年,TCL兩條國際化的業務線都遭遇到雙重困難——內部整合加上外部市場變化,一年就虧掉了前三年的利潤總和。當時局勢之艱,壓力之大,哪怕10年之後,這種令人窒息的感覺都依然能夠強烈地傳遞給旁觀者。

但這其實也是李東生30年來任由時代變化,一直能夠帶領TCL穩居中國TOP企業的法則——先看對錯,再想過程。而這條對的路,都是在當時看來最兇險、最艱難的選擇。

“沒有這一並購的話,也許我們的手機業務,在過去的十年國內手機產業調整當中,可能都保留不下來。”回顧並購,李東生說:“在10年前,TCL兩個大的跨國並購奠定了整個業務國際化的基礎,奠定了今天海外業務的基礎。去年的銷售收入是一千億,其中來自海外的銷售收入達到454.62億,占比非常高,去年在我們整個銷售增長中,海外的業務貢獻達到46.60%,國內收入增長了大概是7.76%,這就說明經過多年的努力,海外業務的成長正在加快,我們有信心在2015年的成長速度依然會很高。”

李東生對於TCL國際化的態度一直都是:戰略正確,但是當時的戰術的確是有值得改進的地方,“現在大家對國際化已經沒有什麽爭議了,都覺得這是一個方向,但是如何國際化,有很多路可以走,沒有哪一條路,哪一個方法是絕對正確的,關鍵是你如何把握和操作。”

第一代國產廠商出海的故事其實是類似的,開頭艱難,但是一旦整合完成,產生的協同效應也是不可估量的:經歷了整合之痛聯想坐上PC第一把交椅;而TCL無論在彩電還是手機,這兩個劇烈競爭的行業里活下來並穩居前列。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TCL和聯想能夠最終爬出國際化的大坑,與他們在實業上的雄厚實力和積累有著必然的聯系。正是他們在實業上不懈的堅持與投入,才讓自己有了一個堅實的根據地和騰挪的空間,最終用時間換取經驗和團隊,取得最後的成功。

“雙+”能否再度起飛

就在國際化進展順利,華星光電的表現令所有人刮目相看的時候,李東生選擇繼續進行高難度的跳躍——向互聯網轉型。

2014年TCL提出了“雙+”戰略轉型,李東生解釋道,“+是一種商業模式”。對於互聯網企業給傳統電視行業帶來的影響他並不回避:互聯網企業的加入能夠促進整個智能電視和智能應用的發展,他們的商業模式一定會對這個行業帶來很大的沖擊,對原來的商業模式甚至會有顛覆。

對於這個變化TCL也在努力適應,李東生認為應該“順勢而為”,

“一個企業無法去改變產品發展的趨勢,也無法去改變市場變化趨勢,我相信未來電視以及智能電視的應用一定會有很大的市場。10多年前,沒有人想到手機能形成那麽大的生態系統帶來那麽大的價值。另外,騰訊、阿里、百度這樣一大批移動互聯的企業,雖然很小,但它開發一兩個應用就能賺很多,而我們做電視,要賣多少臺才能賣這麽多錢,這就是互聯網,因為互聯網有很多的新技術,很容易被技術顛覆和替換,這是互聯網的特點。”

對於這些跟以往競爭對手不同的新玩家,李東生表現得很淡定,“簡單講,我不相信互聯網企業跳進來做電視,就能在電視上超越我們,這並不容易。一些做手機的企業現在進來做電視,是否能做的比TCL更好,這並不見得。就算在互聯網非常發達的美國,他們的互聯網企業也沒有聽說過要做電視,微軟也想過做電視但都沒有成功,為什麽?因為產品不是那麽簡單的,需要很深厚的工業基礎做鋪墊。現在由於這些人進來一攪,就把利潤攪的不合理,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是產品不賺錢甚至貼錢,用服務來賺錢,這樣也許是對的,但如果你要賣服務,你可以找代工廠商做產品。現在跳進來做電視的,不賺錢,如果你研究這些企業的財報你會發現差不多都一樣。”

在智能電視的風口上,李東生從來就沒打算通吃,作為行業的老兵,李東生並沒有講一個關於產業鏈大整合的完美童話,他的想法更加直接和務實:實業+互聯網,把智能和互聯網技術嵌入到產品中,另外是產品+服務,原來只賣產品,現在產品賣出去之後,TCL給用戶提供基於互聯網應用的各種服務,而且服務是開放的,TCL只是搭建互聯網的平臺。換言之,TCL的電視可以用華碩的服務、也可以用優酷、樂視的服務,只要它開放,用戶就可以選。“我只是收一點過路費。”李東生這樣直白地描述TCL的模式,沒有一點包裝。

就在春季發布會不久前傳出了TCL投資33億元入股上海銀行的新聞,李東生和他所帶領的TCL風格未改,任何屬於未來的機會都不能放過。到了今天已經沒有太多人像當年那樣去唱衰和不看好,在當下流行產業“布局”的論調下,TCL趕上了潮流,在財務上並不會帶來太大負擔的這起並購,未來帶來的機會可能是現在無法完全預估的,李東生說:“金融服務板塊業務,我們以後會和上海銀行有很多的合作,他們也希望通過和我們的合作把一些新的金融服務產品,特別是基於各種智能終端的金融服務來做新嘗試,這一塊很小,慢慢做起,但未來它是一個機會,所以選擇我們作為戰略合作夥伴,他們邀請我們來投,希望大家能合作在這方面探索,小額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未來和上海銀行在金融市場如果能找到對接,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價值。另外,33億是很多,但對比TCL將近900億的資產,其實不算多。”

雖然李東生要做“雙+”戰略轉型,也布局了互聯網金融板塊,但是他還是認為TCL核心業務的基礎依然是實業,智能互聯網應用也是建立在和智能終端產品匹配的基礎上。在李東生眼里,實業一直是TCL安身立命的根本。這個法則,在什麽時代,都不會過時。【全文見BT傳媒《商業價值》雜誌5月刊封面報道,記者:張思,網絡獨家首發鈦媒體】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081

應用篇 你出門搭車、吃飯、上班 都要靠它 微信的支付功能 幾乎綁架中國用戶的生活!

2015-05-25  TCW
微信有多強大?透過一位台灣女生在中國工作的驚奇體驗,看看這個手機上小小的一個綠色標籤,對中國年輕人生活產生大大的影響。

撰文•林曉華

「登!」早上七點,鬧鐘還沒響,手機已經開始震動。點開不用任何文字,只見到一個白色長條狀,搭配著小紅點,點擊下去,老闆的語音訊息已經開始播放。這幾乎是所有中國上班族的普遍寫照,每天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微信,因為老闆的指令可能已經傳來。

剛開始到中國工作,總會覺得這跟台灣人習慣的LINE沒什麼不一樣,但日子一久,逐漸見識到騰訊透過微信平台滲透中國年輕人的生活,有多麼的深。

十秒鐘!這是用微信付賬的時間,搭車還能打折我三十歲,是一位剛到深圳上班半年的台灣女生,這裡除了生活步調超快,其餘和台北生活沒有太大不同,但最大的差異,是我手上的手機,喔不,應該說是我手機裡小小的綠色App,有了它,我出門幾乎不用帶錢,我的食衣住行育樂全靠它。

隨著老闆發號的指令如排山倒海地湧來,才正要趕緊出門上班,連忙點開中國人習慣的叫車軟體「滴滴打車」,點下「專車」鍵後,一輛福斯房車就在門口等著接送,不只有司機替你開門,上車還會提供礦泉水;到達目的地後,司機按個發送,帳單就傳到你的手機裡,點開微信、輸入銀行卡密碼,十秒後,錢就自動從你的帳戶扣除。

整個過程只有十秒鐘,不必再忙著找現金,也不用等司機刷卡,就算你隔天再點開軟體來完成付費也沒關係。付完錢還有現金折抵,一趟四十元人民幣的車資,扣抵下來只要三十元人民幣不到。

走到樓下餐廳想買份早餐,店員告訴我,點餐只要掃描QR Code,就能用微信平台點餐;結帳也能在微信上用「微支付」,錢就直接從銀行帳戶裡扣除。就連逛無印良品,也只要掃描QR Code,折價券就存到我的微信「卡包」裡,幫我的消費做折扣。

這就是我們在中國最真實的「微信生活」,領了五百元人民幣的現金放在身上,兩個禮拜也花不完,原因很簡單,在中國生活,就算沒有現金,只要帶手機、記得銀行卡密碼,用「微支付」就行!

如果你跟計程車師傅說要付現,他還會跟你講一番大道理,告訴你「微支付」多好用,還能拿折扣省錢,叫你用「微支付」結帳,不要再拿現金給他。

一天上班生活才要開始,今天公司有筆費用得支付給供應商,約莫五千元人民幣的費用,原本以為得跑趟銀行,只見中國同事阻止我,拿出手機、打開微信軟體,輕鬆點了三、兩下,輸入銀行密碼,五千元的費用就匯到供應商的帳戶裡,用的就是「微支付」。

微信的支付功能幾乎全面綁架中國用戶的生活,我很疑惑,為什麼微信支付能做到這種程度,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卻不行?中國同事一句話就解答了我的問題:「因為微信讓所有銀行跟它做朋友,支付寶卻是讓所有銀行把它當敵人。」確實,微信支付是零時差地從你的銀行帳戶裡扣除,才剛按完扣款,銀行簡訊通知就傳到你手機,告訴你帳戶被扣了多少錢,安全又迅速。

「你有QQ嗎?沒有?那你先去申請一個QQ,再來填資料。」那是我在中國公司上班的第一天,總機小姐這麼告訴我。

動動手!不管在哪裡都能輕鬆做起副業微信在手機上作為滲透中國消費者的接口,另一端我們的雲端生活才正要開始,因為發送電子郵件、上傳空間,就連音樂下載平台,生活都與騰訊旗下的QQ綁在一起。

就連下了班要與同事聚餐,人生地不熟的也不要緊,因為同事透過微信的「與好友分享位置」的功能,直接把他的所在位置發送給我,點下去就可以開始導航,而背後運用的就是騰訊旗下的地圖軟體。

想去看場電影,打開微信就能查好電影場次、訂好電影票,用的也是騰訊開發的票券整合功能。更可怕的是,幾乎實現了中國「人人做電商」的夢想,因為只要把產品照片發到微信上,輕鬆就做起了「微店」,這是現在中國上班族最夯的「副業」。

當你還以為微信只是另一個LINE,微信已經以「電子錢包」、「入口網站」、「地圖軟體」、「電商平台」等千變萬化之姿,全面入侵中國消費者的生活,它像是結合了PayPal、Uber、Yahoo奇摩、淘寶與臉書(Facebook)的綜合體,台灣人難以想像的「微信生活」,早在中國全面滲透。

他們,是這樣看騰訊陳先生,28歲,上班族騰訊存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是生活不可少的工具。

陳小姐,26歲,即將到騰訊工作騰訊是一個有理想的好公司,重視社會企業責任。

吳女士,80歲,騰訊小股東騰訊公司股票會升值,比匯豐銀行還要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78

超微連虧3年 要靠這個台灣女生翻身

2015-06-29  TCW


一家大型國際企業,同時出現三項劣勢,處在一個趨勢向下的產業,消費者轉向更有趣的產品,需求逐漸消失。這樣的處境猶如一把向下墜落的利刃,想要重整它的人,必須精準的握住刀柄,才有機會反轉頹勢。

然而,一把刀直直落下,要準確接刀,談何容易?

終究,還是有這麼一個人出現了,她的名字是蘇姿丰(Lisa Su),去年十月接任超微(AMD)執行長,與二○一三年上任的英特爾總裁詹姆斯(Renée James)同是全球跨國半導體公司極少數的女性高階主管,也是財星五百大第一位華裔女性執行長、科技業最有權力的五十位女性之一……,擁有這麼多頭銜的 她,是一位台灣人。

今年六月,《商業周刊》獨家專訪到她,她微笑著說,雖然三歲就離開了出生地台南,和父母一同移民到美國,一直在英文環境中成長,但現在中文日常用語中,她還能聽懂五、六成,「我認為,我也是台灣人,」她用英文說。

蘇姿丰相當聰明,不僅大學就進入全球翹楚的麻省理工學院,而且二十四歲前就取得博士學位,也曾在半導體巨擘IBM與飛思卡爾(Freescale)擔任高階主管;即便如此,她如今要接的這把刀——超微,仍是極為艱鉅的任務。

加倍溝通取得共識,化解內部、外部的信心危機;盡速脫離泥淖,找到新的成長動力;決策更明快,要讓高效率成為常態。蘇姿丰幾乎是同時間讓上述三件改變發生,因為她知道,在超微五年換了三位執行長之後,股東、市場、內部員工的容忍度正急速下降中。

成立四十六年來,超微高度依賴「電腦」單一產品,然而,電腦連走四十多年的大成長趨勢後,在二○一二年中不敵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夾殺,全球出貨量衰退,二○一三年竟還負成長一○%,高成長時代正式告終。

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半導體首席分析師李輔邦認為,二○一九年之前,傳統電腦出貨量都將停滯不前,年複合成長率僅有一.八%。

超微與英特爾是全球電腦處理器兩大供應商,但超微不僅是「永遠的老二」,而且市占率僅約兩成,一直與英特爾有非常大的差距;如今電腦高成長不再,就好像池塘的水逐漸乾涸,把這兩隻大魚都給困住了,超微財力與資源都不如英特爾,倍加辛苦。

她不進高通、英特爾「去大公司,不確定能造成很大改變」

雪上加霜的是,超微幾乎完全在高成長的智慧型手機大潮裡缺席,原有的引擎熄火,又錯過新的加速引擎,已經連虧三年;更慘的是,超微在全球晶片設計公司的營收排名,去年正式被手機晶片商聯發科超越,落到第四名。

為什麼這樣的時間點,蘇姿丰還願意挑起這個沉重的擔子,賭上自己二十多年的專業聲譽?

我們好奇問她,為何選擇超微,而不是全球手機晶片龍頭高通(Qualcomm)、或是英特爾?

「當我選擇工作機會時,我是這樣想的,我在IBM學到很多技術、管理、激發團隊的技巧,那是很好的經驗,但我真正想要的,是影響性更大的改變。」

她堅定的回答,同時也顯露她選擇的邏輯,「如果你去大公司,或者市占率第一名的公司,一切都已經上了軌道,我不確定你是否能夠造成很大改變,AMD的技術一直都很好,但有些產品的營運績效不如它應該有的水準,所以我認為我有機會在這裡造成很大的改變。」

當她還是個工程師時,成績斐然,但有一天她赫然發現,公司產品方向往哪裡走、哪些產品去或留,其實全是管理階層在決定,她問自己:「嘿!為什麼這麼多麻省理工的博士,都要替哈佛的MBA(工商管理碩士)打工?」原來,真正有影響力的是那些管理職。

於是,她在三十多歲時立下心願:「一定要成為一家半導體公司的執行長!」

比起其他高階主管,她的優勢在於同時掌握「技術」與「市場」,才能夠在超微三年多就連升三階。據悉,某位想和蘇姿丰競爭執行長大位的超微主管,就是MBA出身、非常了解市場,但抓不住產品技術趨勢。

因此去年底,當超微提供給她實現夢想、挑戰自己的機會時,她毫不猶豫的帶著建築師丈夫的祝福,挺身上場,正如人生中的好幾次選擇,她都是「挑最難的做」。

十歲開始,蘇姿丰就喜歡把哥哥的遙控汽車等玩具拆開來,為的只是要了解內部構造;長大了要申請學校,她選擇的是電機系,因為那是當時麻省理工學院公認最難畢業的科系之一;現在,當大家爭先恐後躲到大企業的樹蔭以躲過不景氣時,她選擇了挑戰「接刀」。

她的改造計畫已見效跟微軟、索尼合作遊戲機,獨霸市場

這把刀怎麼接?蘇姿丰心中有個「翻轉大牛」的三年計畫。

為什麼是三年?蘇姿丰解釋,半導體公司從產品開發到量產,「最快兩年、最慢四年才能問世,那是一個漫長的開發循環,我們現在有不錯的進度,但是要真正翻轉半導體公司,還是得要三年。」

她說,今年,超微要改善獲利與財務結構;明年,一系列新產品將要問世;後年,兩者都要強化。

祥碩總經理林哲偉表示,像祥碩這樣營收不到二十億元的小公司,重整都需要一年的時間,更何況超微是營收逾新台幣一千五百億元的大公司,不能要求兩個季度就要看到成績單。

果真,今年第一季,超微交出營收比去年同期大減二六.四%、低於市場預期的成績單,消息發布後,盤後股價暴跌一一%;一位主機板公司高階主管推測,一方面是電腦業景氣不佳,一方面蘇姿丰正清理前朝留下的庫存,「清理得越乾淨,越容易反彈。」

蘇姿丰認為,這是短暫的「過程」,最快下半年就能看到損益平衡。她的信心有所依據,二○一二年她出任超微資深副總裁後,就發現這家公司太過依賴電腦這個單 一產品,因此她利用超微全業界唯一的「運算」加「繪圖」獨特能力(英特爾只有運算能力),開拓新的遊戲機市場,拿下微軟的XBox與索尼的PS兩大遊戲機 訂單,幾乎獨霸這個市場。

蘇姿丰回憶,因為兩大客戶趕在同一年的耶誕旺季推出新產品,激烈競爭,因此她必須準備兩個團隊,彼此諜對諜、不能交流任何資訊,才能讓客戶安心。短短三年裡,這條產品線從無到有,去年包含其他非電腦的新業務,已經占公司總營收四成,明年更將提升到五成。

她要三年內改造超微布局「明天的產品」:物聯網

然而,要在三年內改造超微,還需要務實的步驟。

第一步,建立共識。蘇姿丰去年十月升任執行長後,就展開為期九十天的「世界旅行」,從美國、中國、台灣、印度到歐洲等地約十四個研發中心,跟全球各地的客戶與總計一萬名員工面對面溝通。

台灣繪圖卡公司撼訊總經理陳劍威已經與超微合作十多年,超微連十二個季度虧損,撼訊也連虧了三年,信心全失。但蘇姿丰上任八個多月,跟他會談約五次,已經 讓他拾回部分信心,陳劍威說,相比起前幾任執行長的舌粲蓮花,卻看不到方向,蘇姿丰雖然話不多,但言之有物,「工程師」個性鮮明,技術底子強,對市場趨勢 很清楚,不了解的部分只聽不說,但一回到美國總部就立刻解決他所反映的問題。

第二步,整合資源。她重新盤點產品線,停掉獲利與成長性欠佳的產品開發計畫,例如微型伺服器系統,再把資源轉移到更有效益的產品上,例如虛擬實境技術。 「很多人問我要不要介入智慧型手機,但那已經是『昨天』的問題了,『今天』的問題應該是,如何找到『明天』的產品。」蘇姿丰說。

在她眼中,「明天的產品」就是物聯網;二○二○年將有五百億個物聯網裝置,產品多樣少量,超微必須改變過去在電腦領域的「大軍團」作戰方式,改「打散彈」,例如主攻需要高效能運算的雲端醫療市場。

第三步,簡化流程。超微全球資深副總裁諾爾得(Forrest Norrod)透過越洋電話表示,之前需要開五次、甚至八次會議才能做成的決議,現在蘇姿丰要求兩次會議後就要有所決斷;更簡化,運作就能更快速。

就是因為看上蘇姿丰簡潔有力的行事風格,諾爾得離開電腦霸主戴爾(Dell)之後不久,去年十月就應邀到超微就任,「我對Lisa(蘇姿丰)非常有信心!她是少數兼具技術與業務能力的人。」

比起各方睜大眼睛的壓力,蘇姿丰坦言其實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更大,尤其是「三年一定要做出成績單」的自我目標。因此當上超微執行長後,蘇姿丰愛上了拳擊,儘 管每天工作十四個小時,每兩、三天就要抽空打一次拳擊;「每個人都需要運動來淨化心靈,尤其如果你想要擺脫挫折感,拳擊是絕佳的運動。」她說。

接下來,蘇姿丰可能還有好長一段時間得面對挫折感,因為她把超微的未來賭在物聯網的高階運算(如伺服器、資料中心等)上,但李輔邦認為,這個市場競爭激烈,超微並不擅長低價、低耗電市場,想讓大象轉個大彎、重新跳起舞來,這位台灣女兒得有堅強意志力與卓越的方法。

【延伸閱讀】最依賴的PC,出貨量連跌4年—傳統電腦全球出貨量2012年 3.41億台2013年 2.96億台 (衰退逾10%,史上最嚴重)2014年 2.76億台2015年 2.62億台(預估)(跌幅逐漸縮小)註:此數量不包含筆電結合平板等新型態電腦

【延伸閱讀】自從PC衰退,超微虧損沒停過—超微營收與EPS

● 營收2012年 54.2億美元2013年 53.0億美元2014年 55.1億美元 (遊戲晶片等新業務貢獻營收4成,短短3年從無到有)● EPS2012年 -1.6美元2013年 -0.11美元2014年 -0.53美元註:2015年目前僅公布第1季數字,營收10.3億美元、EPS-0.23

資料來源:顧能、超微 整理: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49

與功夫熊們保健按摩不同,看中醫的O2O模式要靠賣藥掙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9/151739.shtml

看中醫的服務模式和目前已有的上門推拿產品相差不大。用戶通過看中醫的微信服務號進行一次簡單的問答進行體質檢測,然後選擇出診醫師和服務項目,預約好時間地點後,醫師即上門到家,經過中醫傳統的望聞問切之後確定病癥,最後進行針對性的理療。目前看中醫提供的診療服務包括個人診療中的五項:推拿、火罐、針灸、刮痧、艾灸,和定制療程中的中醫減肥和亞健康調理等。

乍看之下看中醫和目前已有的上門推拿產品差別不大,但看中醫創始人羅峰強調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他們宣傳說能夠達到中醫理療效果,但他從來不敢叫中醫出診。我們不叫按摩師上門為你做中醫服務,我們叫中醫出診。人就是中醫,做的事叫出診。這是最大的區別。”

羅峰強調的“中醫”和“出診”即是橫亙在功夫熊、點到等推拿產品延伸服務的一條紅線。“中醫保健是60年代國家為了讓勞保殘障人士有口飯吃,讓社區保健能同時落地,所以從醫療、衛計委的醫療證里摳出一個牌照,叫社會保健牌照,但對他的從業人員和從業技能有嚴格的限定,就一句話不許破皮。”這個限定的影響就是,目前街邊店里或者功夫熊、點到的按摩師里大部分人只能為人做“不破皮”的推拿,而想要做針灸等更深的中醫療法就必須有國家衛計委頒發的行醫資質。

所以羅峰認為看中醫和已有的這些推拿產品並不在一個市場里競爭。功夫熊、點到等推拿產品面對的是更為大眾化的保健市場,看中醫則是更為專業、門檻更高的中醫醫療市場。出身中醫名家的羅峰在創辦看中醫伊始就收購了北京地區的聖仁濟方中醫門診,目前看中醫在北京地區接近300名具有行醫資質的中醫都掛靠在這個醫療機構下面。

“2014年北京市中醫理療市場大概才四五十億,但是保健市場七八十億。所以是誰把中醫理療的蛋糕切走了,不是西醫,是保健按摩把他們的蛋糕切走了。”相較於當前中國西醫醫療資源的緊缺狀況所產生的諸多醫患矛盾,中醫的一個困境是“醫患無關系”。“2014年註冊的北京中醫是19000人。但是衛計委能掛上名的才4000多人。所以還有15000名中醫隱沒於市。醫院養不起這些人,所以他們就賣房子,賣保險,賣安利什麽的。經常有這種中介聊著聊著說,我原來也是學中醫的。”羅峰介紹說。

看中醫要做的即是把中醫資源和有中醫理療需求的人連接起來。當醫患建立了聯系,看中醫的盈利模式就在其中產生——賣藥。根據2014年北京市藥監局發布的數據,2014年北京人吃了220億的中藥。“北京中藥市場每年遞增10%,藥價漲5%,到現在絕對過300億了。” 因為看中醫的醫師擁有處方權,可以為患者開藥、制藥再送到患者手中。這個每年300億的中藥市場也就成了看中醫真正瞄準的獵物。

當然,披著O2O的外殼,在服務上就必須有一個標準化的服務流程。中醫自有流派,患者的身體癥狀也各有不同,所以看中醫把服務標準化主要體現在診前、診後兩個部分。首先看中醫的醫師資格審核要過三關:資質審核、理論實踐考核和外形氣質。“我們會在後臺打分,顏值都算,就是穿著打扮氣質,因為這有上門業務。”羅峰說。

通過考核篩選確定了醫師的執業水平之後,看中醫在出診的服務流程上也做了一系列標準化流程:醫師都用統一的出診箱,診療前先點一炷促進患者更快進入醫療狀態的藥香。望聞問切之後由患者選擇五項服務中的一項開始做理療。最後醫生會為患者填寫病例並針對性做出醫囑或者開藥。

目前看中醫的診療服務處於最後測試階段,有50名醫生在線提供服務,日均有80的訂單量。此前看中醫獲得了“頂尖學員”孵化器的800萬天使輪融資。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田牧,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