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拯救大米

2013-05-27  NCW
 
 

 

湘米鎘超標危機爆發,消費者陷入驚慌,米農遭受重創,政府應做什麼?

◎ 本刊記者 鄭道 文

大米鎘超標爭議 P66

湘粵米爭溯源 P68

湖南大米,近半年來因為含鎘量超標問題,一再成為全國公衆關注的焦點。

多年來,廣東省一直是湘米的重要流入地。2013年5月22日凌晨,廣東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下稱廣東食安辦)公告稱,近期省工商局、省質監局共抽檢出31批次鎘超標大米。按產出省份劃分,其中14批次來自湖南,4批次來自廣東,4批次來自江西,2批次來自廣西,7批次產地未標明。

此前的5月17日,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佈2013年一季度廣州餐飲環節抽檢情況 :大米及米製品鎘含量超標率達44.4%;抽檢18批次, 8批次鎘超標,其中6批次鎘超標大米的產地為湖南省。

鎘,原子序數48,是一種有光澤銀白色重金屬,化學符號是 Cd。鎘不是人體必需物質,對人體有百害而無一利。

198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列出具全球意義的12種危害物質,鎘被列為首位。

中國快速工業化過程中遍地開花的開礦等行為,使原本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鎘、砷、汞等有害化學物質,釋放到自然界。這些有害物質通過水流和空氣,汙染了中國相當大一部分土地,進而汙染稻米,再進入人體。這條完整的食物汙染鏈條已經持續多年。

學者曾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中國約10%的稻米存在鎘超標問題。 (詳見本刊2011年第6期封面報道 “鎘米殺機” )鎘米問題近年在中國各地多有曝光,但此次曝光集中于湘米,且暴露的問題如此嚴重,實屬首次。

廣東省《南方日報》2013年2月27 日發表題為“湖南萬噸鎘超標大米流向廣東餐桌”的報道,稱2009年深圳糧食集團從湖南省採購上萬噸大米,經深圳質監部門檢測,該批大米鎘含量超標。

上萬噸湖南鎘米的來源,包括“國字號”的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糧)在湖南省的多家直屬庫。報道中點名的中儲糧湘潭直屬庫發送了1200 噸早米,長沙直屬庫發送了2000余噸。此外,湖南糧食中心批發市場發送了5000多噸。

《南方日報》的該篇報道還稱,該報記者在廣州市場隨機抽取多批次湖南大米, “結果均顯示鎘超標,屬於不合格產品。 ”根據這一報道,中儲糧湘潭庫、長沙庫、益陽庫、湖南金霞公司、湘潭縣裕湘糧食購銷有限公司等多家糧庫相關負責人,均承認“湖南普遍存在大米鎘超標的情況” 。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湖南省是中國大米產量排名第四的省份,占全國的11.01%,達1100多萬噸。

湘米鎘超標問題曝光兩個多月以來,湖南省的米農、米商受到嚴重打擊,湘米在全國多個省市滯銷。

在聞名全國的湖南省蘭溪米市,多位米商向財新記者估算,當地至少有70% 左右的大米加工企業,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多位湖南米農也告訴財新記者,如果湘米繼續滯銷,他們有可能考慮從下半年起將雙季稻改為單季稻,甚至棄種大米。

在湖南大米的原主要銷售省份之一廣東,2013年月3月至今,因鎘米事件影響,湖南大米嚴重滯銷。財新記者在廣州和深圳等地的糧油市場中,難覓湖南大米蹤影。

截至本刊發稿,面對多方質疑,湖南省官方尚未作出公開回應。

重創湘米

對於此次風波,湖南官方及本地媒體選擇了沉默。民間恐慌氣氛卻在

蔓延

距離廣州700多公里的湖南省益陽市蘭溪米市再受打擊。

“這兩天,價格往下掉,貨也沒有人要了。一個多月前,價格雖然沒漲,但還有人要貨,現在又停了。 ”5月20日,益陽市佑林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彭佑林對財新記者說, “政府沒有說法,也不見哪個部門有說法,影響越來越大。 ”全國十大米市之一的蘭溪米市,位於益陽市東部的赫山區蘭溪鎮。據官方資料,蘭溪米市擁有170多家大米加工企業,其中有國家重點規模工業企業19 家。這些企業年消化稻穀約200萬噸,接近湖南稻米產量的五分之一。

4月中旬,財新記者探訪蘭溪米市,看到一派蕭條景象。 “現在,大部分企業屬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彭佑林對財新記者說, “糧食再賣不出去,到明年就不一定撐得住了,如果這樣就只能改行了。 ”“以前,這個時候(4月份——編者注)是銷售旺季,但今年廣東、福建的訂單全停了。 ”益陽大良糧食購銷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孫友良對財新記者說。

孫友良介紹, “平時每天賣一兩百噸,現在勉強賣幾十噸。早秈米沒有人要。總體銷量下降了60%。 ”孫友良稱,以前,大宗訂單來自廣東、福建、雲南等省份,如今只能賣給湖南本地的大米零售商。

同在蘭溪米市,益陽金成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龔志成說: “這次幾乎是滅頂之災。1萬多噸早秈稻庫存,一粒都沒有賣出去。 ”他去年以每斤1.38元收購的大米,今年每斤1.34元都賣不出去。

4月下旬,蘭溪米市所在的益陽市赫山區農業局局長李新華,在接受央視財經頻道記者採訪時介紹 : “對於蘭溪鎮的大米加工企業來說,目前市場形勢已經到了十分嚴峻的地步。目前整個糧食生產加工收購的情況來看,已經下降了70%到80%。 ”蘭溪米市是湖南大米市場的晴雨表,湘米鎘超標問題引發的市場反應是全省性的。多家媒體的實地採訪顯示,湖南省的常德市漢壽縣等地的米商,也與蘭溪市米商一樣,處境艱難。

在米商之外,湖南的米農也受到嚴重影響。在《南方日報》2月27日的報道刊發前,湖南省早稻已基本完成插秧,因此2013年早稻種植未受波及。但財新記者調查發現,由於米商已普遍不敢和米農簽訂單,湖南省晚稻種植可能受到影響。 “ (鎘超標)這個問題不解決,以後散戶農民的稻米,我們也不敢收了。 ”米商彭佑林說。

4月初,包括國家糧食局專家在內的相關人員,來到蘭溪米市。

“我被叫去先後開了六次調研會,專家們都在討論鎘超標這個問題。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蘭溪鎮曾家嶺村種糧大戶曾文亮對財新記者說。

“湖南米是部分超標?哪裡產的米超標?超標米是不是都不能吃?”這些曾文亮想知道的問題,調研會沒有形成明確結論。

曾文亮說,2012年的稻米還有五六十噸沒賣出去,如果再沒有銷路,他計劃將往年的雙季稻改成單季稻。

“農資成本很高,價格下跌了也賣不出去,種了就會虧本。 ”曾文亮認為,這輪大米鎘超標風波,如果到今年第一季稻收割時還不能解決,上個世紀90年代湖南稻田大面積拋荒的現象,有可能再次上演。

對於此次風波,湖南官方及本地媒體選擇了沉默。

湖南省民間的恐慌氣氛卻在蔓延。

不少民衆對於本地大米的質量產生懷疑。益陽市一位滕姓居民對財新記者說,不少人不敢吃本地米,買外地米吃。

多少超標?

湖南官方稱鎘超標大米“應該還是占少數” ,但多項學術研究指出了

更嚴峻的現實

從當前形勢看,全國多地公衆已對湖南產大米不再信任,廣東、福建等主銷地大量米商選擇拒賣湖南大米就是明證。

廣東省此次對庫存大米鎘超標情況的檢查及披露情況較為透明。

廣東食安辦5月22日凌晨緊急發佈的全省大米質量抽樣報告顯示,廣東省質監局對全省618家(目前廣東共有729 家大米獲證企業,其中111家停產)大米生產加工企業成品庫房中的大米產品進行抽樣,開展重金屬鎘含量項目的檢驗,共抽檢大米成品762批次,合格751批次,不合格11批次,合格率為98.6%;廣東省工商局共組織抽檢大米342批次, 其中鎘含量項目合格322批次,不合格20批次,合格率為94.2%。

顯然,湖南省官方也需要儘快調查清楚並公佈兩個方面的情況 :一是該省多少比例大米鎘超標,又有多少比例沒有超標;二是哪些產地或品牌的湖南大米可以放心食用。惟有如此,沒有鎘超標的那些湘米才能重拾市場信任。面對央視鏡頭,4月初,湖南省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站站長尹麗輝承認,湖南大米鎘超標的情況確實存在,但鎘超標大米“應該還是占少數” 。

財新記者調查發現,早在十年前的2003年,一份來自致公黨湖南省委的相關調研報告就顯示,湖南全境“約有20% 的稻米受到鎘、鉛等重金屬汙染,個別地區鎘的最高含量超過安全衛生標準的46倍” 。

湖南本地的多名學者,也對湖南省的稻米鎘含量有過研究。湖南省地質研究所教授童潛明向財新記者介紹,2005 年,他曾對洞庭湖區常德、臨澧、益陽、南縣、寧鄉、汨羅等六個工作區的早、晚稻米進行測量分析,結果讓他沮喪。

童潛明介紹,按照現行國家標準即0.2毫克 / 千克,素有“湖南糧倉”之稱的洞庭湖區,在那次測量中, “稻米40% 以上超標,蔬菜幾乎全部超標。 ”2009年, 由 中 科 院、 華 南 農 業大學、廈門大學和英國亞伯丁大學的Williams、雷鳴、孫國新、Andrew、朱永官等八位專家組成的調研團隊,在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第三期刊發的一項調研結果,披露了更為驚人的情形。

這個科研團隊對湖南全省礦區及市面上的稻米進行了抽樣調查。其中,在湖南全省範圍(礦區)採集的100個稻米標本中,只有15個符合國家食品衛生標準對鎘、鉛、砷的要求,65% 的稻米超過國家食品標準對鎘的規定。

這個科研團隊甚至在論文中直言,在檢測樣本中,湖南北部17%、南部45%、中部64%和東部86%的稻米, “不適合供人類食用” 。

2010年,前述論文的部分作者Williams、雷鳴及孫國新等人,又在中國《環境科學學報》第11期發表的一篇論文稱,研究團隊在湖南市場抽檢了112個大米樣品,結果64% 的大米樣品鎘含量低於國家食品衛生標準值。換言之,有36%的大米鎘超標。

超標多少?

湖南省的鎘超標大米輕微超標、嚴重超標均有,產自土壤汙染區的嚴

重超標稻米目前比例不明

在鎘超標大米比例之外,公衆關心的另一個核心問題是,湖南的鎘超標大米,鎘含量有多大?

日本等國的大米鎘含量標準寬于中國1倍,為0.4毫克 / 千克。中國國內多位受訪學者,由此將國內鎘含量超過0.4 毫克 / 千克的大米稱為嚴重超標米,將超過國標即0.2毫克 / 千克、低於0.4毫克 /千克的大米稱為輕微超標米。

財新記者調查發現,湖南省的鎘超標大米兩類皆有。產自土壤汙染區的嚴重超標稻米,目前比例不明。

南京農業大學農研所教授潘根興告訴財新記者,2008年4月間,他的研究團隊曾向湖南省株洲市新馬村村民索要兩份原產米做實驗室化驗,結果顯示,其鎘含量分別為0.52毫克 / 千克和0.53 毫克/千克,是國家標準的2.5倍。

2006年1月,新馬村發生震動全國的鎘汙染事件,有2人因不明原因死亡,150名村民經過體檢被判定為慢性輕度鎘中毒。

當年9月11日,湖南省政府公佈調查結果,認為新馬村飲用水和地下水未受鎘汙染,但耕地土壤受到鎘汙染,稻穀中鎘等重金屬嚴重超標。

類似的嚴重汙染,還發生在株洲市數個工業區周邊數十平方公里的農田中,以及瀏陽市鎮頭鎮雙橋村(近年已被禁種稻米——編者注)等多地。

位於霞灣工業區邊緣的新橋村村民向財新記者證實,新橋、霞灣和建設等村數千畝土地早在上世紀80年代前就被霞灣工業區排放的重金屬廢水汙染。當地政府每年向每畝稻田發放800斤稻米的補貼,已經發放20多年。

前述學者雷鳴等人在論文中指出,湖南省的汙染區,精米的鎘含量為0.65 毫克 / 千克。衡陽常寧市水口山礦區稻米樣品的鎘含量最高,其次是來自株洲清水塘冶煉區和湘潭錳礦區的稻米。

湖南省的另一類鎘超標大米為鎘輕 微超標大米。從當前採訪情況看,此類鎘超標大米可能占超標米中的多數。

2005年,湖南當地學者童潛明對洞庭湖區常德、臨澧、益陽、南縣、寧鄉、汨羅六個工作區的調查結果顯示,晚稻米鎘含量平均有0.23毫克 / 千克至0.26 毫克 /千克。

雷鳴等人在《環境科學學報》刊發的論文也顯示,在湖南市場大米樣品中,鎘的平均含量為0.28毫克/千克。

2011年, 一位熟悉湖南省稻米質量、不願具名的學者告訴財新記者,湖南省相當大數量的未汙染稻田,土壤酸性較大,目前種植的部分稻種在此情形下鎘吸附能力強,進而導致大米鎘輕微超標。

他還認為,來自所謂土壤汙染區和非汙染區的兩類鎘超標米中,非汙染區鎘超標米所占比重可能更大。

鎘從何來?

稻田的鎘汙染主要來自常年的灌溉用水,而水中之鎘來自鉛、鋅、金等有色金屬的開采、冶煉過程湖南部分大米鎘超標,鎘從何來?

湖南省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站站長尹麗輝,對央視解釋了部分湖南大米鎘超標的原因。

尹麗輝說 : “湖南本身是魚米之鄉,也是農業大省,另外一個我們也是有色金屬之鄉,這兩個東西合併在一起,就構成了我們湖南農業產地的背景。特別是有色金屬的開發帶來了汙染,特別是湘江流域這一帶,這也是一個現實。 ”稻米中的鎘汙染主要來自稻田,這也是學術界的共識。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的觀點與尹麗輝一致,認為湖南1949年後數十年的有色金屬冶煉釋放了大量的鎘,這種有害物質通過水系的灌溉,汙染了相當大數量的農田。

簡而言之,稻田的鎘汙染主要來自常年的灌溉用水,而水中之鎘,來自鉛、鋅、金等有色金屬的開采、冶煉過程中的管理不善。

作為“有色金屬之鄉” ,湖南鉛、鋅等有色金屬產量長期居全國前列。洞庭湖水系的湘江、資江、沅江及澧水四大流域,是湖南農業灌溉用水的主要來源。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僅湘江流域兩岸就有超過1600家大中型工礦企業。

據湖南省官方的數據,聚集了湖南省60% 人口的湘江流域,為其貢獻了七成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同時,也承載了60% 以上的汙染,其中以重金屬汙染為甚。

河北農業大學劉春在2011年為完成碩士論文,曾赴湖南省調研。

劉春的調研結論是,湘江在四大流域中,土壤汙染程度最為嚴重,資江、沅江次之,澧水流域尚無汙染。在包括砷、鎘、鉻、銅、鋅、鉛、鎳七種重金屬、類金屬中, “鎘汙染最為嚴重,超標率達到88.6%, 其中重度汙染占9.1%。 ”在水系灌溉汙染之外,湖南當地學者童潛明認為,磷肥的施用是另一個重要汙染途徑。

童潛明作此判斷的一個證據,是他對洞庭湖區六個工作區的研究顯示,鎘通過不同途徑輸入土壤的數值,灌溉水為0.013克 /畝,磷肥為0.11克 /畝。 “這充分說明施用磷肥對增加土壤鎘(含量的影響)不能忽視。 ”他還對洞庭湖區淺層土壤與深層土壤中的鎘含量作了檢測對比,結果發現淺層土是深層土的2.57倍。而且,在沒有任何工礦業汙染源的地方,用于耕作的表層土壤,含鎘量也超過深層土壤。

國外也有研究證實磷肥存在鎘汙染。普林斯頓大學和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一項研究披露,德國對萊茵河治理的相關數據顯示,通過採取對降塵和灌溉水向農田土壤排放鎘的限制措施後,1988年的流域鎘排放值比治理前減少57%。學者認為,多出的鎘排放,可能與施用磷肥有關。

“磷肥是一個來源,但貢獻多少難以評估,因為很少跟蹤試驗。 ”學者陳能場說。

部分水稻學者的研究還將矛頭指向稻種。多項研究顯示,目前被廣泛用于種植的部分稻種,產量雖高,但對鎘的吸附力較強。

已有的研究還指出,化工廠揚塵以及道路通行車輛的尾氣,也會造成部分稻田地壤和水稻本身鎘汙染。但學者普遍認為,其數量應該較小。

未完成的研究

“稻米鎘汙染消減”項目的力度及

效果遠未讓人滿意

近年來,湖南省政府已經開始初步著手解決稻米鎘含量超標問題。本世紀初,湖南省開始推動“湘米優化工程” 。此工程主要針對大米的外觀、口感等方面,並未提到大米鎘含量等問題。

但至遲2012年,湖南省官方開始重視大米鎘含量,盡管相關研究較為低調,少為人知。

2012年2月,湖南省為了摸底稻田鎘汙染情況,啓動了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稻米鎘汙染消減及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研究” 。

根據相關資料,這一項目由十余家科研機構共同參與,計劃用三年時間,對湖南省稻田鎘汙染家底不清、鎘低吸收水稻品種篩選滯後、耕作技術不配套以及快速檢測技術起步晚等問題,提出科學對策。

這一項目圍繞重金屬鎘通過“農田土壤- 植物 - 籽粒 - 大米”向人體遷移的食物鏈過程,開展全省稻田土壤鎘含量分佈狀況、鎘低吸收水稻品種篩選、稻田土壤鎘鈍化及耕作技術和稻米鎘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的研究。

項目除了明確鎘汙染稻田的重點控制區域,亦力圖實現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鎘汙染消減與阻斷。

前述相關“稻米鎘汙染消減”項目的啓動,表明湖南官方或已重視這一問題。但很明顯,目前的力度及效果遠未讓人滿意。

據財新記者瞭解, “稻米鎘汙染消減”項目部分子課題已經完成,但項目何時驗收、成果何時推廣,還沒有確切的安排。

然而,沒有等到湖南省的這項研究需要的三年時間結束,空前的湖南鎘米危機就爆發了。危機讓衆多無辜的湖南米農、米商受到牽連。但在媒體連續數月的追問之下,湖南省官方卻緘默以對。

2009年4月,湖南學者童潛明曾給湖南省委、省政府相關領導致函。函件稱,對於洞庭湖區大米是否存在鎘嚴重汙染問題,學術界存在不同意見,希望組織專家學者對此進行研討。但這樣的討論一直沒有到來。

據財新記者瞭解,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時任相關領導曾就大米鎘含量有關問題作出批示。這些批示多數要求“防止炒作” 。

“如果當年就超過0.2毫克 / 千克、不超過0.4毫克 / 千克的鎘輕微超標大米是否安全,是否對人體產生危害等問題 展開公開討論,湖南大米也不至於現在面臨這個處境。 ”童潛明說。

雖然有溝通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層的渠道,但這一次,學者童潛明和農民曾文亮一樣,依然沒有從官方獲得任何明確的說法。

正是湖南官方的沉默對待,在一定程度上使湘米鎘問題持續發酵,使省內米農和米商以及省外的湖南米顧客,陷入一種未知的恐慌。

秧苗已經插到了田里,湖南米農曾文亮卻開始擔心收入。2013年,曾文亮已播種了千余畝稻田,他不敢想像未來可能無人收米的情形。

“這大米我們吃了千百年,祖祖輩輩都在吃。怎麼就有問題了?這個事,必須有一個說法。 ”曾文亮說。

蘭溪米市的米商彭佑林一再重複說: “ (我)不敢再收購稻穀了。等這輪早稻上市,估計也沒有人敢收了。 ”他認為,起碼散戶(單個農戶)的稻穀,米商肯定不大敢收,因為沒有檢測報告。

截至本刊發稿,在廣東、福建等地的米市中,湖南大米依然少有人買。

本刊記者李雪娜、 劉虹橋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