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年末前美聯儲逆回購工具用量再創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054

回到2010年和2011年,美聯儲的一級交易商在每個季度末都會進行一場激烈的粉飾資產負債表的遊戲,那時一級交易商會出售它們持有的風險資產,將風險資產轉換成在賬本上和監管者看來是現金的資產,美聯儲的一級交易商資產持有記錄一直在跟蹤這種現象,下圖顯示了至2011年10月一級交易商的季度性持倉變化。

(黑線為該季度一級交易商的淨資產持倉範圍,紅點代表季度末的持倉)

然而,在干預市場的期間裡,當美聯儲又成功通過QE抽離了額外1.3萬億美元的「高質量抵押品」,並用準備金替換(準備金只能作為保證金制度下風險頭寸的抵押品),一些事情已經出現了改變。不管是因為監管原因,還是只是單純的流動性偏好,對美國很多金融機構(大部分是一級交易商)來說,持有國債已經變得比持有現金更吸引了。

根據美聯儲最新公佈的固定利率逆回購工具使用情況,今天早些時候又刷新了使用量的最高值,在3天的時間裡,華爾街的金融機構逆回購使用量沖高至創紀錄的950億美元,而年化利率為0.03%。因為逆回購操作中有68家競拍機構,也就是在年末平均每家參與者把閒置的14億現金交給美聯儲,換取持有美國國債。

Zerohedge如此評價當前美聯儲的新工具:那些希望知道為什麼美聯儲快速推進逆回購工具,以及美聯儲是怎麼富有遠見地提前部署未來開始緊縮時候的必要措施中所蘊含的複雜技術性和根本原因的人,至今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固定利率逆回購工具暫時只不過是提供給銀行在月末、季末和年末粉飾資產負債表的工具。

美聯儲幫助銀行業並非什麼新鮮事,問題是,今天公佈的數據說明了,金融體系中存在950億美元的過剩流動性。存在這麼多過剩流動性的系統中,美聯儲還能繼續否認不存在流動性泡沫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00

輔助用藥:適用廣、用量高、耗錢多“神藥”將走下神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068

隨著越來越多的行政幹預政策出臺,被稱為“神藥”的輔助用藥將走下神壇。 (CFP/圖)

號稱“什麽都能治”的輔助用藥是歷史遺留產物,後來又契合了“以藥養醫”的利益訴求。

一項針對北京地區的調查發現,門診腫瘤患者中70%以上的處方金額都花在輔助用藥上。醫院自控乏力終將引發政府行政幹預。

2015年9月11日,國家衛計委主管的《健康報》微信平臺發出一則消息:北京有醫療機構接到了北京市醫管局的通知,將部分藥物確定為“輔助用藥”管理,要求醫療機構在使用中註意用量。

由於治療病種多、適用科室廣和用量奇高,輔助用藥被行業內稱為“神藥”。神藥之“神”,就在於這種藥“似乎什麽病都能治”,其中大部分藥品為營養補充劑和中藥註射劑。

此前,限制輔助用藥規則的制定者是各醫院,醫管局介入意味著行政力量將進一步限制輔助用藥使用,“神藥”將“不再神奇”,甚至面臨“消亡”危機。

消息在微信上病毒式傳播。9月12日,藥招網發表關於此事的第二篇報道。此後,醫藥經濟報、健康界等專業媒體紛紛跟進。

不過,到9月23日再次點開這則消息,人們看到的是“該內容已被發布者刪除”。對於媒體言之鑿鑿的“輔助用藥目錄”,北京市醫管局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應是:“從未有過類似文件”。

但更多人認為,此事也許並不是“烏龍”。

“就算北京市醫管局暫未直接對外說公布,但這件事情一定在辦。”某經手該選題的記者說。而在醫藥領域人士看來,“此事已在行業內引起巨大反響”。湖南省兒童醫院副院長李愛勤對此事的評價是:“北京的做法事出有因,理由充分,文件依據存在。”

南方周末記者看到,早在2015年8月5日雲南省衛計委下發的《關於開展臨床合理用藥問卷調查的通知(附輔助用藥目錄)》,列出長達四頁的輔助用藥名單,也印證了媒體所說“多地衛生部門都在制定重點監控的輔助用藥目錄”。

“似乎有人在故意釋放信息,試探政府、企業和醫院等各方的態度,也可以看出政府對媒體報道的重視以及回應速度的加快。所有這些都足以說明,該項政策確實牽動多方利益。”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鵬說。

“針對藥事管理,北京下半年會出一些具體的意見,歡迎關註。”對於未來是否會跟進制定相關目錄,北京市醫管局回應稱。

2000“選”21

種種跡象表明,“輔助用藥”將是未來政策調控的重點。

2015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重點跟蹤監控輔助用藥、醫院超常使用的藥品”。

同年2月,國家衛計委副主任馬曉偉在全國合理用藥工作現場會上的講話中也表示:“臨床用藥政策將在改革中受到很大影響,大家必須提早起步,做好應對藥物政策變革的準備。”

對輔助用藥的改革,無疑就是“藥物政策變革”的一部分。但北京市的新聞一出,行業內最大的疑惑仍是:“中國神藥”到底是什麽?

李愛勤尋遍相關的文件制度,發現對“輔助治療用藥”並無官方的定義:“在一個大型三甲醫院,藥品品種多的有1500-2000個,甚至更多。到底依據什麽將21種藥品列為輔助治療用藥?”

此前多年,“輔助用藥是什麽”的決定權一直在醫院。劉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國內醫院一般都會依據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PubMed2011年關於輔助用藥的解釋,並且參照其他同類型醫院的經驗界定“是什麽”的問題。

但PubMed對輔助用藥定義也頗為模糊,即“有助於增加主要治療藥物”和“有助於疾病或功能紊亂的預防和治療”的藥品。

“但誰主誰輔的問題都難以說清,又怎麽能說清誰優誰劣呢?”前述新聞發出後,李愛勤發表文章質疑。

對輔助用藥定義模糊,不是今天才有。“多少年了,一直是這樣,不明不白的管著。”北京市某三甲醫院負責人說。

對醫院自控“不滿意”

限制“神藥”的政策也由來已久,此前的“關卡”是醫院等級評審。2013年開始,若輔助用藥進入醫院藥物采購金額的前十名,醫院將失去參與評審資格。

但將什麽藥列入目錄的決定權在醫院自己。平光制藥集團市場總監藺想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用藥改革大背景下,北京市三甲醫院要求各科室用藥比從30%-40%縮減到20%左右,輔助用藥是縮減重點。

北京某三甲醫院以價格和療效為標準,將輔助用藥分為三類,療效確切、價格相對低廉是一類,臨床有效、價格稍高的是二類,臨床應用廣泛且價格昂貴的是三類。然後再根據醫生等級,給予不同的處方權。

如果醫院已經自控輔助用藥使用,為何仍要動用行政力量?

“可見公立醫院自我控制的做法收效不明顯。”劉鵬說,如果這個政策屬實,可能說明醫管局對目前公立醫院用藥情況效果“不太滿意”。

不太滿意的原因部分來自醫院管理體制本身。

北京市恒和醫院醫務部副主任趙國臣曾在公立醫院藥劑科工作多年,他認為更深層次原因,在於輔助用藥背後的利益。

李愛勤曾在自己的文章中稱,在治療用藥和輔助治療用藥的使用上,有一種說法是“副官奪了主官的權”:輔助用藥極少能夠進入到相關領域的治療指南。但一項針對北京地區的調查發現,門診腫瘤患者中70%以上的處方金額都花在了輔助用藥上,而輔助用藥中許多藥品都在基本醫療保險目錄中。

劉鵬坦言,輔助用藥是“缺醫少藥背景下遺留的產物”,後來又契合了醫療機構“以藥養醫”的利益訴求。

在同一條利益鏈上的藥品營銷也向輔助用藥傾斜。藺想成解釋說:“中國藥品營銷有兩個邏輯,一個是疾病治療邏輯,另一個是以藥養醫邏輯。前者註重細分市場選擇與藥品差異化,後者註重醫保、安全、價格空間、多適應癥等。”而輔助用藥風行無疑屬於後者。

“曲線救國”救得了嗎?

用行政力量控制輔助用藥的使用也許是無奈之舉。

全國合理用藥工作現場會上,馬曉偉也提到控制輔助用藥的原因:“無序的市場化就醫模式,造成病人湧向大城市大醫院就醫局面,導致醫療秩序難以保障、醫療費用難以控制、國家財政難以負擔。”

“國家肯定意識到,現在醫療費用的上漲,尤其在癌癥方面,輔助用藥占比過高,已經需要一些行政幹預。”趙國臣認為,行政幹預,短期效果明顯,建立長效機制才是根本。

有媒體判斷,在醫藥行政部門出臺輔助用藥目錄後,下一步社保局將會要介入,從醫保支付的角度來繼續施壓。

“為什麽不能將輔助用藥定為一個動態的概念呢?”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問。在他看來,通過限制、調整輔助用藥名單,來節約醫保開支,甚至調整某些藥品的使用,用“曲線救國”的方式讓醫保目錄更加合理,也許是政策實施的目的之一。

目前一些醫院嘗試用淘汰和輪換機制控藥:定期抽查處方,處罰不合理使用輔助用藥的醫生,將對連續兩個月用量增長超過30%的輔助用藥自動上調級別。

但要達到“曲線救國”,問題仍有很多。首先,是必須制定一份高質量的輔助用藥目錄。

廣州某三甲醫院臨床大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雲南省發出的輔助用藥名單中,也有臨床上常用的特殊用途藥物。

比如,奧美拉唑常在胃部手術後用於抑制胃酸分泌;烏司他丁註射劑多用於抑制重癥感染手術後的病人體內劇烈的術後反應;血必凈註射液用於止血“還是蠻給力的”。

“判斷是否輔助用藥,需要大量的證據,而國家掌握著資源以及大量的數據分析。”趙國臣認為,與國家曾名制定目錄相比,此前由一個醫院,甚至某個科室判斷輔助用藥更容易出現偏差。

另一個問題,是改革要面臨來自各方的壓力。

醫生們並不贊成醫管部門下發輔助用藥目錄的做法。“醫學畢竟是一門科學,政策如果能決定的話,那就用政策來治病吧。”這是北京某三甲醫院宣傳中心工作人員的原話。

佑安醫院藥劑科職員對輔助用藥的反應是“醫院抓過一段時間”,“抓”的形式則是“主任要求在每周會上點評處方的時候多關註”。

對於為何要刪掉9月11日的報道,業內的一種解釋是:公開輔助用藥涉及的產品會給相關藥企產生較大影響,企業已經在積極希望消除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834

白血病救命藥恢複供應背後:臨床用量小 利潤不高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1-26/1165309.html

針對近期“巰嘌呤片”在全國多地出現短缺的狀況,國家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11月21日表示,11月20日已完成應急生產檢驗,首批290萬片巰嘌呤已陸續發貨,是一年的臨床用量,各地將抓緊協調組織做好采購配送工作,直接掛網采購,確保供應。

一元錢一片的巰嘌呤,主要用於白血病和絨毛膜上皮癌等腫瘤治療,尤其是對兒童的急性淋巴細胞的後期治療效果比較好,被稱為白血病的“救命藥”。巰嘌呤出現短缺被媒體報道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特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切實加大國產廉價藥生產供應保障力度”。

雖然目前來看,巰嘌呤市場供應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但是,類似“救命藥”出現短缺,這不是第一次了,國產廉價藥藥品短缺近年來為何頻現?巰嘌呤恢複供應的背後有關部門又在做哪些工作?

巰嘌呤短缺原因

今年8月份,衛生計生部門近兩年建立的短缺藥品監測網絡已監測到巰嘌呤的短缺風險。國家重點監測的139個短缺藥中就有巰嘌呤。

國家衛計委藥物政策與基本藥物制度司副司長張鋒對記者表示,目前,國內有巰嘌呤原料藥批準文號生產企業3家,制劑生產企業6家,但僅有2家企業近兩年實際在產。2016年下半年,因原料藥價格上漲采購困難1家停產;2017年上半年,浙江浙北藥業因GMP認證停產,導致巰嘌呤出現供應較大程度短缺。

巰嘌呤每年全國臨床用量約300萬片,臨床用量小,利潤不高,生產供應不充分。經國家衛計委、食藥監總局與有關企業會商協調,加快了GMP認證審批程序,促使巰嘌呤盡快恢複生產供應。

記者了解到,我國短缺藥目前存在幾大特點,一是臨床用量比較小,比如巰嘌呤一年用量比較有限。二是價格比較低,比如眼科用的絲裂黴素原來7元錢一支,一年才用1萬支。三是短缺藥供應往往缺乏市場彈性,不平衡問題表現比較突出,有明顯的市場外部性。三是有些短缺藥有季節性,如魚精蛋白,鮭魚三四月份回遊才有原料。同時,我國藥品短缺表現局部短缺多、全國性短缺少,各省市、醫療機構之間短缺品種差異比較大的特點。

短缺藥品市場撮合試點

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藥品短缺問題。2017年4月18日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了《關於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經國務院同意,6月27日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相關部門正式印發文件,文件要求提高政府對短缺藥品的應對保障能力。

2016年9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建立完善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和分級應對體系,開展短缺藥品市場撮合試點。

短缺藥品市場撮合試點是創設性的一個制度安排,衛生計生委藥具管理中心組織遼寧、上海、浙江、山東等12個省份和生產企業,開展了臨床必需、市場供應短缺藥品魚精蛋白和青黴胺的市場撮合。經供需雙方商議和努力促成,12個省份與生產企業達成了協商一致。企業承諾從今年7月至明年12月底穩定供貨。

張鋒說,市場撮合非常重要,一是穩定供貨,二是停產備案制度,就是企業在做出停產決定15天以內和真正停產30天之前要向國家報告。而且每個月要將庫存和下個月的排產計劃跟國家衛生計生委進行通報。有了這些措施,我們就能夠有效化解供應風險,能夠及時應對和處置。

中國藥學會科技開發中心主任肖魯對記者說,短缺品種發生的原因很多,必須知道為什麽短缺才能采取應對措施。我們在報告預警信息的時候很慎重,不但通過數學模型計算出哪些品種應該進入預警級別,還要用數據庫回查在這個省采購的情況怎麽樣。

未來國有企業將在短缺藥供應上發揮作用

國家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將推動國有企業在短缺藥品供應方面發揮重要哪作用。對短期藥品供應保障,一方面是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政府要發揮兜底的保障作用。所以國家衛生計生委將依托國有企業配置資源的作用,更好地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

原料藥供應穩定是保證臨床用藥供應穩定的重要因素。記者了解到,10月31日,工信部、衛生計生委、環保部和食藥監總局四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做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醫藥企業2017-2018年采暖季錯峰生產的通知》,研究確定由於保障臨床用藥等民生需求確需生產情況,確保原料藥供應穩定,切實做好藥品的持續穩定供應。特別是對相關地區原料藥的生產由衛生計生委牽頭進行排查,如果確需生產,要確保原料藥的穩定。

近期,國家衛生計生委召開了4次臨床專家會,對139個短缺藥品進行梳理。近兩年誰在生產,庫存怎麽樣,根據調查核查結果,對139個藥品每一個藥品分門別類地制定出應對措施。

張鋒表示,現在大致還有27個清單內藥品有供應問題。我們將就這27個藥,把相關原料藥和生產企業,以及會同發改委、工信部、國資委和藥監局一起逐一核實會商,力爭在年底前把那些老大難的問題加緊解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285

財經專題: 客戶用量猛增 電訊商收入追不上  手機無限上網年代告終

1 : GS(14)@2013-10-14 16:41:1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14/18462341


                香港於2004年有首個3G服務推出,並於2005年由SUNDAY(後來被現稱PCCW的電盈收購)推出香港首個無限上網月費計劃,但有電訊業界人士表示,「推無限上網都無用,以前啲device(設備)好難用,只得一小部份人會用流動數據。」根據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的數據顯示,至2007年12月,港人平均流動數據用量只是11MB。直至2008年,蘋果推出的iPhone3正式改革人類的生活模式,「當年根本估不到用戶的數據使用量會如此高,直至iPhone的出現,iPhone易用,3歲至80歲都識用,好多Apps應運而生。」電訊業界人士更表示,當時蘋果規定代理iPhone的電訊商必須提供無限上網的月費計劃供客戶選擇,以鼓勵客戶用iPhone上網。

引入iPhone 用量增2.4倍

                其實當時每家電訊商都有提供無限上網計劃,但她們可能「發夢都無諗過」iPhone會令人廣泛使用手機上網,加上其他手機商陸續推出智能手機,流動數據用量出現爆炸式增長。2008年12月,港人平均流動數據用量按年增2.4倍至38.1MB,至2012年12月,有關用量已增至762.6MB,眼見使用量以幾何級數上升,但收入增長不成正比,加上4G的普及,電訊商早已「密謀」取消無限上網,只是無人敢做那隻「出頭鳥」。
結果香港電訊於去年2月正式取消無限上網,直至上月,CSL、數碼通及和電香港亦齊齊取消無限上網,推出按量收費計劃,變相加價,隨後香港電訊亦公佈加價,最高加幅達67%!香港電訊市場營銷總裁(無線業務)林國誠表示,「手機屏幕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多高清,客戶需要的數據越來越多。」他表示,與用爆5GB後限速比較,按量收費反而更公平。





僅中移尚有無限計劃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本身都選用無限上網,他認為難以評論電訊商取消無限上網是否合理,「但作為電訊商,一定要計數。」他預期,隨着無限上網年代告終,相信不少從前取消固網寬頻的用戶,會重新申請家居寬頻服務。全港五大電訊商中,只剩下中移動(香港)未全面取消無限上網,但管理層表明會視乎市場情況而定,業界人士相信,中移動(香港)短期都會取消無限上網,「低頭族」從此要小心,免得收到「驚嚇」賬單。
2 : GS(14)@2013-10-14 16:41:3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14/18462343
【小檔案】
現時香港人十居八九都是用iPhone或三星手機上網,但有多少人記得,香港首部3G手機,是已經退出智能手機市場的NEC手機。
2004年初,3香港推出全港首個3G流動數據服務,起初手機選擇不多,最早在港推出的3G手機乃日本的NEC616手機,每部獨立售價4380元,手機可支援3G與2G網絡,具備雙鏡頭,可供拍照、短片及作視像會議之用。3香港當時提供3個服務月費計劃,由263元至533元不等,除了包括逾千分鐘的話音通話時間外,還包括視像通話時間、短訊、多媒體下載及上網使用量。當時港人對用手機上網並不熱衷,直至蘋果推出簡單易用的iPhone,港人才迷上手機上網,可惜NEC已被iPhone、三星等打到落花流水,最終於今年7月宣佈退出智能手機市場,專注功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業務。
3 : GS(14)@2013-10-14 16:41:4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14/18462345


【用家錦囊】
沒有無限上網的日子,用家只好「慳住使」,現在就介紹用家六招慳數據的妙法(見表)。香港通訊業聯會主席何偉中強調,「要做一個聰明的用家」,應善用WiFi,並應留意電訊供應商的數據用量訊息提示。事實上,流動數據有主動、被動使用之分,而大家往往忽略後者,浪費不少數據。
如用iOS7 關自動下

經記者測試後發現,儘管使用手機的習慣相若,於iOS、Andriod兩個系統中,Andriod虛耗數據更多,比iOS多出約40至60%。其原因為Andriod系統內藏有不少被動用量,如在介面上的不斷自動更新的Widgets(小工具),故建議用家應刪除平日少用的Widget。另外,用家亦應在「設定」內的「數據使用量」,選擇「設定流動數據限制」,按個人需要調節上限,為每月數據用量封頂。
值得留意的是,相信不少三星用戶,均會留意到手機安裝有不少「三星」的自家製應用程式,卻不知它們極「食數據」。
至於蘋果用戶,隨着升級至iOS7,亦記得要關掉新設的App Store及iTunes自動下載功能,皆因該功能過份「聰明」,會為用家自動下載,統一iPad、iPhone等產品的應用程式,故不建議用家啟用。
另外,不少應用程式如Google Map、facebook等,均要求存取用家的GPS定位,無形中虛耗不少數據和電量,故建議用家在需要用到有關功能搜查地點、打卡等,才開啟手機定位功能。
至於主動用量方面,用家不妨考慮下載較為省數據的瀏覽器,如Opera,因其內置「下載前壓縮」功能,既能省時連接網站,又能節省數據用量。另外,雖然電訊商每日會發送短訊通知用戶數據用量,但亦不妨考慮在手機內安裝能夠監控流量的應用程式,如Data Monitor、2G,3G開關流量計數器等。
4 : GS(14)@2013-10-14 16:42:0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14/18462347


【成本大增】
政府勢於2016年收回電訊商三分之一3G頻譜再拍賣,是香港電訊商除流動數據需求急增外的另一大難題,根據四大電訊商聯手聘請顧問公司Plum早前發表的研究報告指,估計收回3G頻譜的總成本可能高達63億元,各電訊商趁機取消無限上網變相為加價作準備。
月底公佈最後定案

本港電訊商使用2100MHz的3G頻譜牌照,將於2016年10月屆滿,經過市場諮詢,通訊事務管理局建議電訊商需將其三分之一頻譜交還重新拍賣,港府將於月底公佈最後定案。現時雖距離2016年尚有三年,但業界對政府的建議相當緊張,不得不作「最壞打算」。
四大電訊商CSL、香港電訊(6823)、數碼通(315)及和電香港(215)亦深知問題嚴重,除聯署向政府反映,早前請來Plum就有關建議作詳細研究,Plum報告指出,3G營運商將被迫作不必要的網絡投資(以降低對消費者影響)及提早投資網絡,估計涉8.53億元,加上3G客戶被迫提早添置新的4G手機所涉及的54億元,估計收回3G頻譜的總成本可能高達63億元,當中大部份由消費者承擔。事實上,回收部份頻譜勢令到頻譜資源變得更珍貴,電訊商取消無限上網變得更有「說服力」。以此看來,政府已成為電訊商取消無限上網的幫兇。
5 : Sunny^_^(11601)@2013-10-14 18:15:40

新世界仲有72蚊plan...3g無限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27

銀通客戶多 勢大增P2P用量

1 : GS(14)@2016-01-22 01:45:03

【具備優勢】自去年開始,本港陸陸續續有新型儲值支付工具(SVF)推出市場,包括香港電訊(6823)旗下拍住賞,以及推出初期飽受爭議的TNG,而由銀通推出的Jetco Pay,擁龐大客戶群,及嚴謹保安優勢,料使本港P2P使用量大幅提高。



滲透率料勝拍住賞

有不願具名的銀行家指出,市民現時仍然信任信譽良好的銀行,多於非金融機構出台的電子錢包,而且銀通由多家銀行出資組成,歷史悠久,背後系統相當嚴謹,料其推出的P2P滲透率,將遠超拍住賞及TNG。
TNG行政總裁江慶恩稱,估計不久將來會有更多香港市民接觸到電子付費模式,感受其便捷,公司無懼市場競爭越趨激烈,因為TNG是針對港人日常消費模式和需要而研發出來,又提供多種功能如自動繳費、電子門券等。現時SVF需要於今年內申請牌照,否則11月限期過後會被視為非法經營。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121/194602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711

智能手機普及無限上網Plan出現港人數據用量10年升354倍

1 : GS(14)@2017-02-07 05:13:28

■市民可透過智能手機睇片或打機,令流動數據用量大大增加。 資料圖片



【科技透視】智能電話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必需品之一,人人機不離手,個個都揀個至抵無限上網plan,其實,十年前香港人均每月流動數據用量僅4.1MB,但隨着iPhone與香港特有的無限上網plan出現,港人流動數據使用習慣出現巨變,至去年10月,人均每月流動數據用量逼近1.5GB,十年增幅達354倍!記者:岑梽豪 梁偉聰

據通訊局統計,截至去年10月止,以SIM卡數量計算,全港3G及4G用戶分別有817.9萬戶及726.7萬戶,其中4G用戶就較2015年增加137.9萬戶,增幅23.4%。至於全港用戶每月平均數據用量,就有1,455.8MB(約1.45GB),以通訊局的數據用量標準計算,下載1分鐘高清短片要10MB。換言之,去年港人在首10個月內,已下載3.8億個小時的高清片。若回到2006年時,即使可供上網的2.5G網絡已推出2年時間,但人均每月數據用量僅4.1MB,究竟何以至2016年10月,香港人平均每月可以使用到近1.5GB的流動數據?自然要歸功於智能手機出現,特別是2010年iPhone4登場後,更將智能手機普及。再者,市場上出現更多應用程式(App),令人們可透過手機娛樂、瀏覽資訊及看影片,當時可視為香港手機上網真正元年。iPhone炒風熾熱,成為潮流產品之一,而電訊商亦趁機推出「無限上網」,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會長方保橋表示,這款月費計劃推出後,真正帶動港人手機上網習慣,「除咗無限上網,之後到網上睇片,數據係好漸進式咁升」。事實上,全港在2009年底時,僅得381.9萬個3G客,而2010年底時已大增143.5萬戶,有525.4萬戶,反映無限上網兼iPhone效應。CSL(已被香港電訊收購)於2012年時,推出全港首部4G手機,而收費與當時3G計劃一樣,由於4G上網速度更快,並支援高清影片,令數據用量飆升。蘋果、三星等廠商,陸續推出4G手機,同樣令4G逐步在本地普及。


料5G網絡將提升用量

方保橋指,4G手機技術提高續航力,又可以支援高清影片,人們更習慣用手機上網看影片。2013年底,數據總用量突破100億MB,年內錄得120.7億MB,人均每月用量有977.5MB,較4G登陸前多了99.1%。目前很多Apps都需要上網使用,更加提高用量,隨着5G網絡有望在3至4年內推出,方保橋估計有機會由VR(虛擬實境)的應用,再提高數據用量。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07/199201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795

專家論勢:經濟改善用量增 利好交通基建

1 : GS(14)@2018-02-13 03:04:07

環球股市步入2018年繼續上升,1月份累積的升幅顯著,但波動性到月底驟增,所以投資者對可取得穩定回報,及兼具防守性的資產需求很高,全球上市基建資產因而獲顯著資金流入。在基建資產中,機場股近日表現最為理想,主要受惠於載客流量增長強勁,而且部份歐洲航空公司提高了運載能力,再加上經濟環境改善配合,所以刺激股價走強。另外,能源管道在基本因素好轉及油價上升下覓得支持。美國貨運鐵路股的表現同樣令人鼓舞。在多重利好因素推動下,好像使用量增長,今年預期運費將出現上調,以及美國承諾會減稅,美國貨運鐵路股獲投資者增持。相對來看,公用類行業好像電力及燃氣等就因為美國聯儲局加息而表現遜色,因為這些屬收益型的資產,吸引力主要源於穩定派息,央行加息會使到吸引力減弱,所以投資者的興趣會降低。其中,一家位於加州的電力公司因為北加州出現山火帶來不明朗因素而暫緩派息,股價顯著受壓。總結而言,投資市場波動性上升,基建資產可提供穩定回報,相信可繼續成為投資者吸納的對象。首域投資(香港)有限公司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06/202963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2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