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不要把影子銀行妖魔化

2013-04-22  NCW
 
 

 

□ 胡祖六 文

近年來在有關中國金融體系風險的評估和討論中,影子銀行成為焦點。雖然沒有統一的定義,一些研究估計中國的影子銀行2012年規模在13萬億元至24萬億元之間,占中國 GDP 的26%- 46%。2013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達到了6.1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激增2.27萬億元,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影子銀行渠道的高度活躍。中國銀監會新近出台的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措施,IMF 的“金融穩定報告”表達了對於中國影子銀行快速擴張的擔憂,國際對沖基金大家索羅斯在博鼇論壇上也把中國影子銀行與美國次貸危機相提並論。

顯然,中國影子銀行已經頗具規模,值得客觀地評估其在金融和經濟中的作用與影響。簡言之,影子銀行的出現與迅速發展,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應引導其健康發展,而不能把影子銀行妖魔化,更不能粗暴地用行政與監管手段打壓。影子銀行是金融深化和金融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後必然發生的趨勢。用“影子”(shadow banking)這一描述本身就帶有一定的主觀偏見色彩。

首先,在發達成熟的國家或地區,影子銀行體系的規模相應較大。比如,2011年美國影子銀行體系資產超過23萬億美元,為全球之冠,居歐盟(22萬億美元)和英國(9萬億美元)之前。美國與荷蘭的非銀行金融體系在金融體系的占比最高,分別為35%和45%。非銀行金融體系相對比重較大的還有香港(35%) 、歐元區(30%)及瑞士、英國、新加坡與韓國(皆在25%左右) 。

至2012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已達133.6萬億元,為 GDP 的257%,居國際前列。但中國銀行業業務嚴重同質化,加之苛刻剛性的外部監管環境,不能有效滿足非金融部門的多樣化融資需要,從而為影子銀行的出現提供了機會與條件。

其次,長期存在的金融壓抑導致中國中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居民消費融資不發達;銀行利率行政管制,客觀上必然刺激各類非傳統的信貸工具和融資產品的出現,比如信托貸款、委托貸款,溫州式的民間高利借貸等,而家庭和企業儲戶也會相應降低銀行存款比重,增持其他更高收益率的理財產品。

第三,中國的宏觀調控往往依賴數量控制,包括使用剛性的信貸指標、貸存比指標,迫使銀行機構把部分信貸資產證券化或把業務轉移表外。近年央行不斷調高存款準備金比率(19.5%)實質上是對銀行的征稅,增加了銀行的成本,也誘使銀行以理財產品替代存款。

最後,中國財政體系扭曲了中央和地方財政的關係,衍生出各種地方融資平台。這些融資平台如果不能從傳統渠道獲得信貸資金,就會向非銀行機構融資。

所以,中國影子銀行的出現與成長有其必然性,成為了常規銀行體系的重要延伸與補充。如果沒有影子銀行,中國的中小微企業將面臨更嚴重的融資瓶頸制約,發展更加舉步維艱。

但是,影子銀行的確具有一系列值得關注的潛在風險:包括行業集中風險,如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及產能過剩競爭力弱的產業。這些領域近年受宏觀調控影響,從傳統信貸渠道獲取資金的能力受制,因此成為新型信用融資或股權類融資產品最活躍最重要的客戶;二是產品在設計上隱含了過大風險因素,容易發生流動性,期限錯配和高違約 率問題;三是一些機構採取激進銷售,缺乏適當的風險提示與披露,把某些高風險產品賣給錯誤 的投資者,如專業知識有限、風險承受能力低的普通消費者。

在寬鬆貨幣條件下,影子銀行往往與傳統銀行一起推波助瀾,引起信用過度膨脹、企業杠杆率過高,導致通脹、資產泡沫與宏觀經濟失衡等風險。而在當局收緊政策時,傳統銀行與影子銀行都可能面臨流動性短缺,從而造成信用過度緊縮,資金鏈斷 裂,高杠杆企業倒閉的結果。

但是,影子銀行並非比傳統銀行體系必然存在更多或更大的固有風險,不能過分誇大其風險與影響。從風險的性質與程度而言,影子銀行與傳統銀行其實十分相似。由於銀行是中國金融業的最重要板塊,在金融資產中享有最大的占比,在可預見的未來銀行業仍是系統性風險的最主要來源。那種視影子銀行為中國未來金融風險主要爆發點的觀點,過於武斷偏激。鑒於影子銀行的迅速擴張,在某些缺位區域可以引進適當審慎監管,但不能對影子銀行活動任意地打壓限制。監管影子銀行的目標與方式應與對傳統存款銀行的監管有所區別,主要以通過增加透明度和風險披露,更好地保護普通消費者與散戶投資者為監管目標,並適當關 注影子銀行與傳統銀行之間的關聯性,抑制其對於系統金融穩定性的潛在不利影響,為支持影子銀行健康穩定的發展創造一個更加透明與公平競爭的環境。

作者為資深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