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資產上漲對消費的影響(續)——現實理解系列之六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339344
一、

前一篇文字,用了些數學的計算,來理清理解或邏輯。這有莫大的好處,因為有些人可能會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認知,比如:

1、房價上漲,房主資產升值,國民財富大增,有助於消費;

2、房地產製造了天量的M2,有一天會分到實體經濟或股市;

這二條認知都大謬。資產價格大漲後,房地產只會把其他領域的錢抽走,而不會增益。這個道理,從全局的角度,應該已經上一篇已經算清楚了。

所以,有了這樣的基礎後,同樣用上一篇的思路,接下來可以對目前比較流行的另外二個觀點做分析。

3、房地產的投資投機路徑結束後,錢應該會流到股市中來,由此長牛可期。

4、土地流轉搞得好或農村宅基地投入市場,可以拉動消費,化解M2,是搞未來經濟的絕招。

我以為這裡同樣有很大的認知偏差。

二、

針對第三條。

固然,實物資產的投資投機盛宴結束後,帶動了固定收益產品,如理財或信託等的牛市。但是就股市來說,卻很不一定。理由如下:

二極分化的社會裡,雖然富裕的一極在資金上有優勢,如果短期內湧入,就像現在的這一波行情,的確可以在基本面沒變的情況下,用資金在一定程度推高股市。但是,從中長期的角度看,牛市仍然需要一個基本條件的支持,即實體經營層面的資產收益率的持續提升。以上一輪牛市為例,若看傳統週期品行業,他們在03年到07年間;若看中小板,則在05年到10年間;若看消費類,則05年到12年間;都保持相當長時間的經營繁榮。三者復合起來,構成一個跨度時間很長,覆蓋很廣很深的大牛市。所以,在較長時間維度內,資產收益率或盈利能力保持持續增長,是牛市所必需的。可是這一點未來三五年卻很難做到。

由此展開一下,現在很多宏觀分析,把A股的股市或國內的經濟,跟美元趨勢結合起來。比如周金濤最近說:「有美元的強勢在,就在客觀上壓制了中國股市的估值可提升空間。有美元的強勢在,就壓制了中國通貨膨脹的可衝擊空間,這實際上是框死了中國股市估值的上升與下降空間,所以,2013年4月份之後,就將是對2013年股市趨勢的抉擇期,認同復甦,則要堅守金融和中游,不認同復甦或者認同弱復甦,也不可能在高估值的成長股中堅守到年末,這是由當前的市場估值結構所決定的,所以,所謂的復甦的不斷印證,真的已經是市場的核心抉擇問題了。」

在我看來其實大可不必這麼複雜。我們簡單的對滬深300的每個股票或諸多板塊分門別類的分析一下即可:除了銀行板塊,到底有多少實體領域的企業可以有良好的盈利增長呢?同樣,我們也不用多想美股為什麼可以大無畏地創歷史新高,因為原因很簡單:美股指數的成份股都是牛企,盈利能力創新高了,現在估值還很低。所以,沒啥好說的,我們只有乾瞪眼,加羨慕妒嫉恨。

當然,面對現在的盤面,對「認不認同復甦」站隊是必須的,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對「資產收益率能不能持續向上」的抉擇。

以目前的股市為例,由於股市已經基本代表了國家實體經濟的方方面面,囊括了上中下游的各行各業,所以,產生一個很戲劇的情況,尤其在現狀下——股市的資金的確來自於富裕的那一群人,但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卻是由不富裕的那一群人決定的。設想,我現實理解系列第一篇中提到的那一批人,未來三五年,如果住不到公屋、買不起汽車、看不起病、用不起家紡花露水、喝不起牛奶,那麼現在的這一批牛股,從長城汽車、信立泰、上海家化、伊利股份等等,遲早也會走出武鋼股份、中國鋁業、中國遠洋、天津港和云天化一樣的圖形(當然可能有點誇張,但是負面影響是必然的)。換言之,如果滬深300的構成裡,實體經營向好的公司不是越來越多,而是將越來越少,那麼還談什麼牛市呢?

貴州茅台為何倒塌?終極原因就是現有的政經制度已經走到盡頭,社會已經承受不住,說到底還是「不富裕的那一極」起了作用。

當然,我在上二篇也提及,如果資產價格上行停滯十年,那麼即使是富裕的那一群人,也很難說會有多少錢可以用來推動股市了。

@散人 說:「前幾年(5-7年)我周圍做工廠的朋友也是如此,實業靠微利甚至平本維持,但土地廠房的價格暴漲,於是貸款擴張,名義上是實業擴張,實際是貸款圈地。年前回國,突然發現原來各行各業的朋友都不約而同的做起了民間借貸,不管原來是做房地產的,還是做工廠的,或是做外貿的,都進了民間借貸這一行。」。——為什麼現在股市在搞銀行?說白了就是沒啥好搞的。無非是現實中大家熱衷於放高利貸,沒法或不想放貸的就去買點放貸股。僅此而已。

三、

針對第四條。

土地流轉搞的好,如果有助於家庭農場形成,或其他形式的高效農業發展,當然是好事。問題是農業的佔比微乎其微(GDP佔5%),即使有效率提升,也不能救經濟全局於水火。

那麼宅基地呢?讓城裡人來買宅基地,然後農村人進城,增加消費?這個主意擁戴者不少。但對這種好招,我始終想不出好處來,反而覺得一旦演變成投資熱潮,會其害無窮。我們試一下前一篇的類似算法。

假設現在農村宅基地村內流通價格是20萬,城裡人蜂擁而至,搞成50萬,如果沒有擊鼓傳花的遊戲變化(既然對經濟有利,就不應該擊鼓傳花,對吧?),那麼這些城裡人就相當於在村裡搞了第二套房,然後週末或平時去休閒一下。假設出售的宅基地,全部歸屬於進城打工的農民(這無疑是最最理想的),那麼該農民用這50萬可以在城市安家。

現在大概有3億農民工,就假設是一億家庭吧,一億套宅基地就是50萬億。且不要問城裡人自己消費也可以拉動經濟啊為何要這樣搞;也不要問50萬億的錢城裡人如何拿得出來;更不要說白白多出來的30萬億,會怎樣造成通貨膨脹——就想想這一億套農村住房,平時閒置,只是變成城裡人偶住的行宮,這場景就非常搞笑了。

當然,按前一篇的邏輯,最後還得算一下被「侵害」者。未來的農村子弟要造房子,得花多少錢?每套宅基地行情是50萬,他們買得起麼?現在還有44%的農民,以及20%多的農民工(對,這部分就不考慮了),他們的孩子怎麼也有二個億吧?由此總量估計需要50w到百萬億了。你看,讓人家怎麼過嘛?在城裡買不起房也就算了……

不,按前一篇的算法,還應該考慮農村裡的商業地產(農田?)、工業地產(鄉鎮企業?)和基建投資……

所以,仍然可以看到資產升值,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吸血鬼,從全局考量,只有害處,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

可千萬不要說是因為我把數量設太大,才變的荒唐。因為如果數量縮減成10%,就談不上必要了:你政府每年把賣土地得來的錢給農民,不就好了麼?每年二三萬億呢,十年就20多萬億了。所以,問題只是因為現行的徵地環節,非要把錢留住不給農民而已!把正事做好就可以搞好的事情,何必再去新搞一攤「泡泡」呢。

再說,城裡人為何要去鄉下置地?真的為了當行宮?可能麼?且不要說中國的農村不是瑞士新西蘭,現在農村其實普遍很蕭條破爛,山清水秀的地方只能往大山裡找。再說,城裡人真的會大量的去農村置業麼?50萬億需要多少資金成本?最後還是想圖個增值吧?莫非城裡過去十年的一波房產行情不夠,要去農村再撈一票?你中國豈不是多了一個泡沫?

有人說,那確實存在進城的農民工想賣宅基地,也確實有富人想搞行宮。怎麼辦呢?可現在政策不容許。——我只聽說,富人會去國外買好山好水好無聊的豪宅,還沒聽說去農村紮根的,好吧,如果真的有個富人覺得農村的環境很好也很安全,那麼,答覆是:社會主義不容許。

有人說,那確實存在進城的農民供想賣宅基地,也確實有城裡買不起房的人想買在農村——這好辦,也應該辦,把現行的土地制度改了。

唉,說來說去還是要改現行的土地制度,然後把徵地的錢交給老百姓。費那麼大勁搞其他幹嘛。其實問題就在這兒,中國就是有一堆這樣的事兒,妨礙了正常的經濟發展,有人偏偏要費其他腦筋。好好的橋不過,就是要摸石頭過河,彷彿「優越性」可以保佑不被淹死。

四、

前面三節就是說幾條和資產價格上行有關的幾條認知謬誤。有人說,07年不是來了大牛市了麼?當時房價也很熱。

那麼我來解釋一下。其他原因我不提了,只提房價上行帶來的影響。

每一場牛市,會對應一場經濟繁榮,而經濟繁榮最大的特徵,大致是有一群人富裕了起來,在消費生產循環中,這至關重要。中國有10%到20%的人,在07年前生活境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這我在第二篇中提到過。他們在07年以前買了一套房,甚至二套房,因此獲得了資產升值,同時收入也大幅增長,二者合力導致消費大大增加。這二億人,在當時的基數下,足以給消費帶來了巨大的增量,無論是住房、汽車還是牛奶。而被「侵害」的人群,他們的「代價」當時並沒有在經濟中體現,也沒有被市場認識——代價永遠只是「後話」。這些體現在上市公司層面,就是資產收益率的持續提升。

所以,07的牛市產生了。因為大家都覺得生活社會一片美好!劉瑜有篇文章,題目叫《沒來的請舉手》。我想就是這個意思。

然而,經濟需要持續,一夜貴族不行,這很麻煩而討厭,它每月每年都得講同比或環比。當中產們的收入增長開始停滯,轉而向實際生產率回歸(過去多年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最高年份是4%),相應的消費能力也達到邊際效用的頂點以後;當中產群體的擴大也因社會固化而減緩,經濟只能寄望更為龐大的群體頂替上來,去發揮前所未有的作用——要知道,這些年來投資了多少的產能!當然需要有人來消費——卻發現那個龐大的群體現在根本沒有能力。

其實,2012年前能買房被「侵害」的這批人,還算是具備抗打擊能力的,一方面他們大都也算中產,效率還行;另一方面,部分也能享受安居房的福利,權利也有;最後大不了,三戶人家的現金流合起來,總也能湊合一套小戶型。

然而,那個更為龐大的群體就不行了。他們說,我們哪有能力消費,僅僅應付房價上漲帶來的「次生災害」就夠受了,只有準備過幾年回老家算了!

五、

前一篇的結尾,我說,要麼時間,要麼空間,要麼奇蹟。這裡解釋一下。

或時間費一點點,或空間調一點點,這些肯定是必要的。但是,為了能走出長征的「大草地」,奇蹟仍然是必須的。

關於奇蹟,我開玩笑說過讓玉皇大帝幫把忙生產率翻番。不過,說實在的,其實我也正是這個意思,因為我指的就是皇上。

皇上的態度很重要!

1、至少要直面現實,不要添亂,也不要亂來,更不要吹泡泡;

2、把茅坑的蓋子打開,讓臭氣跑出來;

3、政府不但要讓利,還要不斷讓利,讓渡給那個「更為龐大的群體」。

如果能做到這樣,或者朝這個方向做,那麼經濟社會還將是好好的,雖然看上去,可能經濟數據會非常不好。但是中國的神奇就在此,我們會發現,問題雖然越露越多,社會卻可能反而越來越和諧。

六、

補充:談一下我所知的目前農村情況。

農村的社會結構,以沿海為例,大致有以下幾個構成:

1、在外闖蕩成功的。做生意、搞工程、辦廠、企業高管等等,他們可能部分戶籍還在農村,但平時生活主要都在城市。

2、讀書外遷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後,戶口遷出,並在城市或海外生根。

3、一般打工者。從開發區工廠女工,鄉鎮企業模具師,到大城市建築工地鋼筋工泥水匠。他們目前雖然長期在城市,但難以立足,年齡到一定程度,大部分會回來。

4、務農。沒有文化和技藝,也不願去外面當苦勞力,唯有在家務農。這部分人總體年齡偏大。

5、老弱病殘婦。

從住宅方面分析,第一類和第二類人是基本不會回來了,頂多也就是老人還在,春節回來一下。這批人數量不大,影響小。第四、五類沒必要討論。所以主要的不確定項就是第三類。在目前的環境下,靠宅基地賣得一筆錢,有助於他們在城市落戶麼?我以為很難,這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欠了三十年的債。現在非常不利的一點是,經過三十年,第一批勞工已經年齡偏大,即使有怎樣的系統工程,也難有大幫助。而他們年輕的下一代,卻不太會吃苦耐勞,同時教育和技能缺乏,在城市安身立命難,回農村又不樂意。二者都是很大的一個社會問題。

靠信貸驅動、貨幣創造,想解決農村問題,或農民工問題,無疑是亂來。

有興趣大家可以看看李迅雷的博客:《5%的GDP究竟是由多少人創造的? 》文中的結論是:「農業勞動力被大大高估,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所謂三大手段之一的農村城鎮化,是為城鎮化而人為投資,結果替代手段,將導致極大浪費;手段之二的農業現代化,本身就是趨勢,不能解決農村荒蕪難題;手段之三的農村工業化,沒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