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類誤判心理學:關於時間的錯覺 一念間

http://xueqiu.com/4624725729/23115385
【「念即劫,劫即念,念劫圓融」——《華嚴經》】

上一篇談「輪迴」,很多朋友覺得很殘酷冰冷,其實我本意是想多強調其積極一面的。這裡再稍微展開:人們常常對時間產生錯覺和誤判,輪迴觀其實是一種看待時間和人生的積極方法。

損失厭惡
心理學謬誤:來看一個賭局,拋硬幣,正面你失去100元,反面你贏的200元,你會參加這個賭局麼?你可能不會願意,因為損失一百元的痛苦超過你獲得200元的喜悅,這就是損失厭惡(雖然理性來說預期收益為正,應該參加)。更多內容可參考「前景理論」(ProspectTheory),以後有機會再慢慢細說。
查看原圖我們稍微修改一下規則:不是拋一次,而是一百次。雖然我們的風險厭惡度從未改變,但隨著拋硬幣次數的增多,輸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100次輸錢的概率只有1/2300),損失厭惡對我們偏好的影響也就相應減弱了,這時大家肯定都願意參加賭局了。

「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每一個賭局都是獨一無二的,很多人也一直是用前一種方式應對的,其結果大多是患得患失,庸庸碌碌。其實我們應該想到任何一個賭局都不是我們生命中的最後一個。人生輪迴,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複著自己的軌跡,如車輪之轉而無窮,週而復始。我們一次次的投資決策、一次次的工作選擇、一次次的接人待物等等,都只不過是輪迴中無數次賭局中的一次。因此我們更應將每一個賭局看做一個整體的一部分,用後者的思維看待問題,這樣我們會更加理性(也能幫自己賺到一大筆錢)。當我們決定是否應該承擔某個有正面預期值的小風險時,把它看做連續時間中的一部分,這會讓我們有不一樣的選擇和結果。


過程忽視
心理學實驗:一個是讓人體驗60秒的痛苦;另一個是先體驗60秒同樣強度的痛苦,然後再加30秒稍弱的痛苦。奇怪的是實驗對象更願意接受後者——哪怕多了30秒無謂的痛苦。難道他們是受虐狂?!非也。原因在於我們的記憶是靠不住的,它會忽略過程,只記得結果和最強體驗(即末端和峰值)。也就是說「過程忽視」會使我們忘記兩者時間的區別,只記得60秒實驗結束時更痛苦。因此雖然理性上說「長痛不如短痛」,但實際上人們無意中更可能選擇長痛。

我們在生活中也有強烈的過程忽視傾向。比如一個人快樂地活了60年後去世,另一個人同樣快樂地活了60年,然後又多活了5年,但最後5年不如以前快樂。人們會不自覺地認為前者的人生更圓滿且令人羨慕,以致有了歷史學家梭倫的那句名言「在生命沒有結束前,沒有人的一生能夠被稱為是幸福的。」結果如此重要,我們常常忍不住以結果來衡量整個投資過程,哪怕我們知道結果不過是偶然因素造成的。

因此要使我們的生命更幸福更精彩,我們更應該關注生命的質量(結果和峰值)而非長度。在輪迴中重複十年的生活和重複一年並沒太大區別。《華嚴經》說「念即劫,劫即念,念劫圓融」,愛因斯坦用美女和火爐解釋相對論(時間的相對性),其實都是同一個意思。明白這點,我們就需要從當下做起,不斷突破,體驗和嘗試不一樣的東西,打破無意義的重複和輪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