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歐陽曉紅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正面臨快速成長時期人、財「兩難」的煩惱。
2012年是中投滿倉操作的第二年,其投資方式也日趨成熟,不久前,中投董事長樓繼偉稱,公司海外投資在2012年實現盈利。
1月23日,一位接近中投人士透露,中投2012年的投資收益率超過10%,五年滾動年化投資回報逾5%。
自2011年起,中投董事會將投資週期延長至10年,把滾動年化回報作為評估投資績效的重要指標。這意味著中投需要具備可持續性的長期盈利能力;而足夠的財力與人力資源支持或許是其長效機制建立的前提。
上述接近中投人士透露,截止到目前,中投並沒有一個固定的長期注資機制。此外,中投還面臨專業投資人才流失的煩惱。
錢之困:注資機制待形成
因為「錢」不太多,加之市況不佳,所以滿倉運作之後,中投的做法很謹慎。大多時候,中投是在做「加減法」,騰挪資金,調整配置資產。
「中投去年低配歐洲、超配美國和發展中國家市場。」樓繼偉在1月14日召開的2013年亞洲金融論壇上表示。
這或是中投2012年投資表現不俗的原因之一。據國際主權財富基金消息顯示,去年歐洲股價下跌令挪威主權財富基金損失150億美元。而中投因低比例配置歐洲資產策略規避了浮虧風險。
從空倉到滿倉,時間跨度不過三年,中投的投資策略逐漸成熟;這其間,基於「順應境內外投資業務法律合規要求,提高投資效率」的考慮,中投於2011年9月28日成立中投國際——承繼中投原有境外投資業務及經營原則和運作模式,負責部分外匯資產的投資和管理。2011年12月,國家陸續向中投國際注入300億美元現金。
事實上,作為主權財富基金,要在一年之內「花掉」300億美元並非難事。若沒有新的注資,中投目前可能仍是滿倉動作,其操作空間源於增持或減持的頻率與幅度。
樓繼偉坦言,2008年市場非常不好,中投的觀點是不投資;2009年中投看到很多困境投資機會,各個行業投資回報不錯;2010年後中投較全面地展開各方面投資;而2012年較為艱難,大部分是進行公開市場投資,包括股票和債券,另有不到一半資金投資長期資產。
樓繼偉表示,回歸平均配置的中投,今年將加大原本配置不多的製造業投資,同時提升穩定資產及有良好回報的房地產投資;繼續關注受惠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周邊國家。在他看來,全球經濟雖緩慢復甦,但並非無衰退可能。配置美國國債可以提升整體投資策略的抗風險能力,但花費代價過高,所以買得較少,且對投資日本持謹慎態度。
儘管在經濟蕭條週期,機構投資活躍度相對減弱,但若遵循逆週期投資思維,進行「抄底」策略的話,便需要充足的「彈藥」。不過,這對於中投而言,或許勉為其難。
「截止到目前,中投並沒有一個固定的長期注資機制。」上述接近中投人士說。某種程度上,這需要中投通過現有資金帶來的投資收益,創造資本,從而滾動式投資,不能只指望著國家注資。一位接近財政部人士也表示,國家給予中投足夠的投資資本,剩下的就看中投如何用好這些外匯資本,創收效益。
另外的問題是,國家外管局此前成立的外匯儲備委託貸款辦公室於近期浮出水面,此舉旨在外儲多元化經營管理。相關統計顯示,2012年外儲投資收益率在3.2%左右。這昭示,國家也在考慮中投之外的外匯投資運用平台。
而一般情況下,投資風險可控之後,「自營」無疑會降低機構的投資成本,提升投資回報率。事實上,中投亦傾向於自己「主動」選擇投資項目,即「自營」,而非簡單的「外包」。
人之惑:找尋甲方人才
不過,「自營」的前提是招攬到專業投資人才。這其實也是中投用人機制上努力的方向,雖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幾位投資大將的相繼離職,還是給中投帶來了投資人才不斷流失的苦惱。
2011年中投副總監級的離職包括私募股權部郭京平、股權策略投資部何寶、直投部門鄭曉薇和負責礦產直接投資的鄒飛;2012年中投公司私募股權部下屬部門的地產部門負責人吳旭峰離職,先後離職的還有地產部門董事陳旌蕾和歐洲私募股權投資部門高管劉嘉霖(Collin Lau)。
「中投急需甲方專業投資人才。」上述接近中投人士說。中投自己定位為一家年輕的、快速成長的企業,需要延攬既有國際投資管理經驗又熟悉中國國情和文化的專業人才;招聘面向全球,而應聘副總監級以上職位的候選人必須接受公司高管的單獨面試。
2011年,中投公司境外投資團隊累計招聘了80人,50%以上的員工擁有海外工作或學習經歷。截至2011年,中投公司累計共有11名員工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
然而,真正的甲方投資人才並不好找。上述接近中投人士表示,每天來中投應聘的人絡繹不絕,但能讓中投滿意的投資人才卻不多。某種意義上,基於體制與機制的原因,中投的薪酬體系很難像國際投行那般吸引人。「中投的薪酬不太可能市場化,投資平台不同,無法與投行相比。」上述接近中投人士稱。他說,中投的前台(投資部門)人員的職務與業績掛鉤,採取年薪制。其激勵機制之一是,中投設立年度獎金池,接比例分配給前台人員。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接近中投人士認為,目前中投前台投資招聘的人才將更多起到維護與保值、調整固有資產配置的作用,而非有多少資金等著他們拿去投資,因為大類資產已完成配置。這可能也間接印證中投的投資「彈藥」並不充裕;因而,中投對操盤者具備獲得風險調整之後的投資回報能力要求較高。
其實,除平台優勢吸引人才之外,面臨人才流失難題的中投也在極力營造公司文化,提出用事業留人、情感留人。「當然,真正做事來中投的甲方人才也不能有過高的期望值。畢竟中投可以提供一個高端投資平台。因此,在平台與薪酬問題上可能需要做出一些取捨。」上述接近中投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