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金交所的做市商算盤 「中國金價」如何實現?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456

背靠巨大的中國市場,上海黃金交易所已穩坐全球黃金現貨交易量老大的寶座。眼下,它正試圖「拓疆闢土」,培育黃金做市商,謀求定價權。但對於它正在進行的嘗試,市場反應並不熱烈。

機構黃金交易又添新渠道。

2012年12月的第一個交易日,上海黃金交易所(下稱「金交所」)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合作推出銀行間黃金詢價業務,探索在交易所之外的銀行間市場交易,這是金交所首次引入做市商制度,也是近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擴張。

所謂的黃金詢價業務不同於以往的撮合制交易,撮合制交易往往是小額多筆成交,每筆僅有幾公斤,缺點是無法短期鎖定價格,並容易引起市場波動。若要滿足銀行間的大宗黃金交易,就必須採用國際上慣用的詢價模式,由做市商不斷地向投資者報價,並按這些價格接受投資者的一切買賣要求。

新推出的兩個黃金詢價交易品種正是目前市場中需求量最大的現貨品種,而首批獲准參與的20家銀行,基本覆蓋了國內黃金交易活躍的銀行。

對於金交所的此番變化,外媒將此視為「中國金價」的實現路徑,擴大以人民幣計價黃金的影響力。但是,中國離掌握黃金定價權,究竟還有多遠?

定價權如何不請自來

「中國金價」還要靠市場認同來實現

根據金交所統計數據,2011年該所黃金現貨交易量達7438.5噸,交易額達2.48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和53%,是全球最大的黃金現貨交易市場。

不過,金交所的頭把交椅僅僅指交易所範圍,而國際黃金交易的重頭部分均在場外進行,以倫敦為代表的場外市場——採用詢價模式的做市商市場,佔據了全球三分之二的交易量,與之相比,國內黃金市場的交易規模和參與主體數量上均不在一個量級。獨立行情甚至會引發境外投資者到境內套利。

而早在2010年8月,人民銀行和五部委發佈《關於促進黃金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豐富市場交易模式,引入做市商制度,提高黃金市場流動性。

之後的一年,以天津貴金屬交易所為代表的交易場所,以保證金低、採用做市商制度及更便利的24小時交易時間等特點,吸引了不少國內投資者參與交易,這些場所的成交量猛增。

不過2011年底,中國央行等五部委已聯合下文確定除上海金交所和上海期交所外,國內不得再設立黃金交易所和中心,已經開業的,要立即停止開辦新的業務。

而一直以來,金交所因為參照國際金價(倫敦金或者美國期金)定價,而屢受指摘。交易所如何發展場外模式,市場如何做大,畢竟「中國金價」還要靠市場認同來實現。

這一次,金交所有意參照中國外匯形成機制,實現「中國金價」。金交所找來了擁有豐富做市商經驗的親兄弟——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助陣。外匯交易中心和金交所同屬央行管理,金交所負責清算和交割,以及黃金詢價業務的市場制度建設、市場准入、新產品發佈等,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詢價的交易系統。

金交所希望這次聯姻能夠改善交易主體結構,擴大機構投資者的數量。

金交所交易二部總經理滕巍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今後會考慮即使只具備交易所或交易中心的會員資格,符合相關條件的機構也可以通過詢價系統參與黃金交易。」這意味著今後交易中心的350家外匯交易會員和兩千多家票據市場會員都有機會參與黃金詢價。

「如果能夠吸引到足夠多的投資者,做大國內黃金市場,所謂的定價權就不請自來了。」

但交易中心的會員多數不具備持有實物黃金的資格,金交所要實現擴員,必須突破這一制度障礙。

另一方面定價權也取決於金融機構參與國際市場的能力。但就目前的參與程度來看,國內金融機構僅僅是小角色。金交所希望通過國內的詢價市場訓練銀行的做市能力。

看起來,金交所正在努力搭建做市商的練兵場,但這卻並非一日之功。

「做市商需要無限承接流動性,無論什麼時候誰來詢價都可以報價,且能成交。目前,並不是每家銀行都具備做市的能力。」滕巍說。

大像在小池塘洗澡

在交易成本上,詢價沒有優勢

雖然金交所用心良苦,但銀行積極響應者似乎寥寥。

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除了首個交易日,為了測試系統,13家銀行完成了30筆交易,交易量達到3.62噸。之後的二十多天裡,交易員們發現兩個交易品種加起來,一天最多7筆交易,成交量不足1噸,這個量不到交易所中同類品種交易量的八分之一。

興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貴金屬資深分析師蔣舒認為目前的詢價市場缺乏初始推動力。「這就好比大像在小池塘洗澡。」蔣舒說,「銀行雖然資金雄厚,但在這麼小的市場中也沒什麼好翻騰的,越沒什麼好翻騰的風險敞口越小,就越沒法做。」

即便是交易較為活躍的中國銀行,交易員也略顯勉強,只能保證每天有一筆以上的交易。

「銀行頂多只是試一試。大家都覺得詢價有潛力,但真正的積極性沒有發揮出來。」一位交易員如是說。

而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多位銀行交易員,均對詢價手續費頗有微詞。中國銀行金融市場部貴金屬團隊主管蔡振瑋說:「費率較高,很難有吸引力。」

鐘宇是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黃金交易員,他回憶道,2012年7月,金交所發給銀行一份交易規則徵詢意見稿,當時還沒有確定交易手續費和最低交易門檻。鐘宇提出的意見是,希望手續費略高於銀行間外匯詢價交易的手續費。

最終的交易手續費定為萬分之四,這與交易所內黃金現貨品種相同,但卻是外匯詢價交易的四十倍。鐘對此頗感意外,同行們都覺得在交易成本上,詢價沒有半點優勢。

對比2006年初,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引入詢價交易,其手續費只是原有競價交易的三十分之一,一時間幾乎所有的外匯交易都從競價市場轉移到詢價市場。

但金交所也有苦衷,滕巍解釋道:「這畢竟不是單純的貨幣交易,銀行間的詢價交易也需要實物交割,涉及提貨、出庫、入庫,要把這些成本都考慮在內。」

土壤尚未具備

理想局面是把境外黃金業務轉移到國內詢價市場

國內黃金的大玩家以銀行為主,特別是近幾年的黃金牛市,讓銀行的貴金屬業務增長堪比光速。

以工商銀行為例,2009年該行貴金屬業務量只有千餘噸,2010年是2.4萬噸,到了2011年交易量超過16萬噸,漲幅超過500%。

2011年,金交所共有29家商業銀行會員,雖然僅佔會員總數的17.47%,卻貢獻了64.54%的黃金交易量(商業銀行在金交所的黃金交易量為4800.56噸)。

除了代理個人業務,商業銀行黃金自營交易也成了金交所的台柱子,金交所2012年11月度報告顯示:黃金自營前十位的機構,銀行佔了8個席位,這八家銀行的自營量已經佔到總成交量的38.67%。

對金交所來說,最為理想的局面是銀行在競價市場交易量維持不變的情況下,把境外的黃金業務轉移到國內的詢價市場。

事實上,商業銀行在境外市場的黃金交易已經遠超過其在金交所的黃金自營交易。截至2011年年末,13家銀行開辦了境外黃金業務,累計成交4050.5噸。而在金交所,26家銀行黃金自營成交2834.122噸。

商業銀行從事境外黃金業務主要是通過銀行間市場沖抵境內的賬戶金交易頭寸,本質上屬於詢價交易。新上線的詢價市場無疑開闢了一條新的對沖渠道。

滕巍也認為:與其在國際市場單邊開敞口搏市場波動,不如進行境內外價差套利的策略交易,風險會更小。

雖說渠道是打通了,但看起來,吸引銀行回流的土壤還有待培育。

目前,在國際上賬戶金是24小時連續交易,價格依照國際黃金價格折合人民幣匯率。如果搬回國內平倉,要按照金交所的價格,在風險控制上很難操作。五個半小時的詢價交易時間,無法滿足銀行的交易需求。

雖然銀行也希望將人民幣報價的賬戶金頭寸放到國內對沖,但受制於國內市場的流動性,現在回來並不現實。

中國銀行交易員翟明昱說:「現在國際市場的報價已經很完善了,除非倫敦市場沒有了,我們才會回來。」

大行說只有交易量大了才回來,小銀行又在等著大行的頭寸。由此產生悖論,初始交易量由誰來提供?

在鐘宇看來,如果金交所宣佈做市商的遴選標準,現有的20家銀行都可以競爭成為做市商,就會有外力推著大家到詢價市場上來。

多家銀行的交易員均認為,如果遠期和掉期能儘早開起來,能增加市場的參與度,畢竟國內市場還沒有這兩個交易品種。

至於新品種的推出時間,滕巍說:「詢價業務在設計之初已經把遠期和掉期考慮在內,制度上、技術上不存在障礙。金交所會穩步推進,相信很快將會推出後續品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