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人都會遭遇「龐氏騙局」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52125.html
要輕信會有低風險離譜高收益的投資。

千萬不要以為龐氏騙局和你無關,當小額貸款公司居然跑到超市門口去兜售理財產品這種情況出現時,就說明由慾望、僥倖兩隻怪獸驅動的「民間金融創新」又有了市場。這種看似舶來但卻根植於中國人金錢觀裡擊鼓傳花的遊戲曾經在很多人心目中那樣光芒四射,從「蟻力神」、「東北大造林」到鄂爾多斯的全民放貸,沒有人在它們如日中天的時候想過全身而退,但它們帶來的真的就是民間金融信用的遍地哀鴻。超越常理的收益承諾日漸增多,這或許只是又一輪瘋狂的開始。當想要讓雞生金蛋的時候,首先不是想要喂什麼樣的飼料,而是,如何先保住籃子裡的這只未來的金雞。

為了籃子裡這只未來的金雞,我們先從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的「龐氏騙局論」開始談起。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根本就是一個龐氏騙局。在一定的條件下,投資者一旦失去信心並減少他們的購買或退出理財產品,這樣的擊鼓傳花便會停止。」肖鋼在署名文章中呼籲加強監管。

有關「銀行理財產品就是龐氏騙局」的論斷在業界掀起了軒然大波,支持者與反對者頻頻發言,旗鼓相當。而規模龐大的銀行理財產品佔據理財市場的大宗份額,且與個人投資者密切相關。我們有必要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運作流程進行梳理,讓投資者有更多判斷依據。

目前銀行發行的「資金池」運作理財產品期限錯配,要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這本質上算是「龐氏騙局」嗎?看來,我們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其實是一種最古老和最常見的投資詐騙,這種騙術是一個名叫查爾斯•龐茲的投機商人「發明」的。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在龐氏騙局中,滾動運作的資金池是支持騙局能否延續的關鍵。

我們通常說的資金池是把資金彙集到一起,形成一個像蓄水池一樣的儲存資金的空間,通常運用於集資投資、房地產或是保險領域。保險公司有一個龐大的資金池,賠付的資金流出和新保單的資金使之保持平衡。基金是一個資金池,申購和贖回的資金流入流出使基金可以用於投資的資金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銀行也有一個龐大的資金池,貸款和存款的流入流出並不是直接地一一對應,資金池使借貸基本保持穩定。

龐氏騙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資金池運作呈現出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規律」,以及參與者看不清、搞不明白的神秘投資訣竅。

Tips 龐氏騙局的運作步驟

1、告訴你有一種投資方法可以獲得高額回報。
2、你搞不懂它怎樣掙錢,但投入了第一筆資金。
3、後續投資者陸續加入,而你獲得的高額收益來自於他們的投資金。
4、收益假象繼續維持,有更多的人循環加入。

銀行理財產品真的是龐氏騙局?

1、在資金池類理財產品中,你扮演著最底層的債權人角色。

2、「短錢長投」和「滾動發售」是資金池盈利的重要秘訣。

說到這裡,你是否開始反省最近自己買入的銀行理財產品了?就在11月中旬,浙江稠州商業銀行的一款銀行理財產品223天預期年化收益率5.4%至5.5%。而查閱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這款產品比同期的SHIBOR至少高出1個百分點。類似的產品一期接著一期,很少會讓投資者的資金輪空。

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高收益源自購買了同業更高收益率的產品,或者以更高收益率拆借給同業。這種「滾雪球」的現象在金融行業中並不罕見,這還包括了與保險公司之間的拆借。

事實上,銀行理財產品不同的「資金池」有各自的資金投向,大致可以分為債券市場類、票據資產類和委託貸款類。以債券市場類「資金池」為例,理財產品的設計方如同一個採購者,採購國債、企業債、城投債等,將其打包成一個產品池;與此對應,銀行向市場募集一筆資金,而這個「資金池」的體量大致與「產品池」相當,以購買這些打包了的債券資產。投資者和他們的理財經理搞不明白資金池裡的資金到底如何流動,只有每一款產品的實際操盤者才知道自己的產品具體投向了什麼。對於普通投資者,你能相信的就是銀行拍著胸脯保證「此前從來沒有出現過不能兌付的情況」。

如果真如肖鋼所言,那麼投資者的風險不在利息,而在本金。如果「短錢長投」過程中一旦出現「短錢」資金鏈斷裂,或者在系統風險下銀行的資金池出現了「有毒資產」,那麼投資者的本金將血本無歸。

任何投資都是風險和收益的結合體,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兩面的對應關係無非有時會發生同向或異向的變化。

當你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絕大多數的產品合同上都不會有「保本」或是「保收益」的字樣,你甚至還需要抄寫這樣一段話:「本人已經閱讀上述風險提示,充分瞭解並清楚知曉本產品的風險,願意承擔相關風險。」

銀行理財產品,其實就是由商業銀行自行設計並發行的一種金融產品,通過投資者的份額購買,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或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再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雖然這和存定期存款一樣在銀行辦理手續,但其中的風險和收益都是完全的兩碼事。

將形形色色的銀行理財產品分類,購買者大致扮演兩種角色——債權人或是投資人。

當你以投資人的角色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銀行所做的是代客理財業務。銀行根據某一風險偏好設計出投資模型與標的,根據產品特徵找到合適的投資人。銀行在這一過程中的角色是資產管理方和投資顧問人。這一類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在多數外資銀行的產品中,也有少部分中資銀行的理財產品是這樣的投資型結構。投資型的理財產品一般只有收益或虧損可能出現的範圍,有明顯的高收益高風險特徵。

更多的時候,你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只是扮演著最底層的債權人角色。理財產品,本質就是一個借貸的延伸。無論是債券類、票據類還是信貸類產品,都是銀行將上游的融資成本,經過中間層層盤剝,由理財產品的形式轉手「賣」給顧客。在目前中資銀行發出的理財產品中,購買者大多數都成為了這類債權人。債權型的理財產品會有一個較為明確的預期收益率,這個收益率會比銀行同期限的存款要高,目前來看,多數情況下理財產品也都兌現了預期收益。

銀行是如何從這些債權型的理財產品運作中獲利的?資金池「短錢長投」和「滾動發售」是重要秘訣。舉例來說,如果某商業銀行以平均年化8%的利率收益進行了一批1年期的融資項目,對銀行來說,這是「長投」;銀行再以相當體量的3個月左右期限的理財產品滾動發售4期,對購買者來說,這就是「短錢」。目前,3月期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般在3%至4%,換言之,中間的息差收入就有4%至5%。

銀行理財產品所投的融資項目不同,利率收益和存在的風險也各不相同,因此無法形成固定的定價模式。但在市面上,各家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相差不多,因為收益率基本參考了產品發行時市場上資金面的收縮情況,以及同業競爭情況而定。

通常情況下,產品的期限越長、購買者的資金量越大,獲得的收益率也會越大。但有時,你會發現一個35天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同類型90天的產品,並被銀行的理財師設置為「主打產品」。這並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這只會發生在滾動發售的理財產品遇冷,或是年末季末銀行「更需要錢」的時候。你的收益率上升,或是在這段時間資金本身的價值上升了,或者是你購買的超短期理財產品承擔了更多的風險。而這樣的銀行理財產品也更有可能淪為「龐氏騙局」。

Tips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你要關注4個指標

1、預期收益:理財產品大都不會承諾保本保收益,但預期的收益率能讓你知道大概的收益範圍。

2、資金投向:資金投向了股票、債券或是票據市場,這直接影響到你的收益和風險。

3、封閉期:在封閉期內你不能動用這筆錢,所以你得預留出足夠的現金。

4、風險:你得搞明白這款產品最多會損失多少本金。

好多玩法都可能讓你上當

1、在信託剛性保障的幻覺中,風險其實客觀存在。

2、小額貸款出現騙局的關鍵環節就在於資金運用和去向。

銀行體系理財產品如此,而在銀行大廳外,這種擊鼓傳花的遊戲可能換了另一些靚麗的包裝同時上演。那麼它們在我們身邊的形式,你注意到了嗎?從國外經典案例看,龐氏騙局的玩法還可以很多,甚至騙過銀行、基金等機構和投資家等專業人士。不要輕易被外表迷惑。

經典例子就是前納斯達克主席伯納德•麥道夫的演繹版本:首先得有個載體,他用自己的積蓄在1960年成立了伯納德•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並平穩發展成了一家不錯的機構。其次,創造一種吸引效應,麥道夫自己曾擔任了3年的納斯達克市場主席,在名譽與聲譽的積累下,他依然保持神秘低調;同時,公司的投資收益開始表現出優良的業績——不論牛熊,他告訴你每月可以得到1%至2%的穩定回報。這已經略高於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平均增長率,而且誰也不會拒絕穩定的高收益。當然麥道夫不免會被追問如何做到如此投資業績,他則繼續拋出神秘的投資術——「內部消息」或者「分裂轉換」的投資策略,實際上,誰也沒搞懂這到底為何物。但光環和業績已經讓投資者自動過濾掉這些問題了。500億美元蜂擁而上,掉入陷阱的包括法國巴黎銀行、西班牙桑坦德銀行、日本野村控股公司、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總裁和斯皮爾伯格等名人。

而他的運作邏輯很簡單,就是龐氏老套路——用高額回報引誘投資者,再用後來的投資者資金償付前期投資者,維持收益假象。只要投資資金源源不斷,遊戲就可以繼續下去了。結果是,麥道夫的這個騙局竟然持續了20年,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出現,70億美元的贖回壓力讓他自己也玩不下去了,只好坦承「金融巨騙」。連家人都表示不知道真相。

那為什麼會上當?繞不開的根本原因就是誘人的利益,甚至如一些組合的基金經理乾脆也把所有錢都交給麥道夫有穩定收益的「對沖基金」,而不是去分散、對衝風險。此類故事還有金融家艾倫•斯坦福的騙局,他以旗下斯坦福金融機構虛構一種存款憑證,說利率高達16%,拆新補舊集資70億美元也玩了20年;英國的巴洛•克洛斯騙局,投資者以為資金買入的是沒有風險的政府債券,而事實是錢直接進入克洛斯私人口袋,前期資金的高回報依然來自後期加入的投資者資金。

總結一下它的特點:告訴你有一種投資方法或產品,能獲得持續穩定的高回報,卻沒有什麼風險,甚至抵消你要分散投資的打算;重點是不透明的交易,你搞不懂它到底是怎樣掙錢的。這個荒唐的遊戲能持續的原因還有一環,是監管的缺乏,會計事務所和證券交易委員會沒有發揮作用。你可能已經想起了一些線索,這和我們說的「影子銀行」有很多交集。

影子銀行,也就是區別於正規銀行但又借助銀行,把貸款證券化的融資方式。其實,除去地下錢莊、民間借貸,中國的影子銀行主要包括委託貸款、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信託公司、財務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等我們熟知的名字。它們都能進行「儲蓄轉投資」的業務,都有過低的自有資本金比率、處於缺少監管的狀態、不透明交易的特點。但將錢交給它們,你真的清楚錢被用來做什麼,它們是如何投資的嗎?

要注意信託產品的風險苗頭

火熱的信託產品、街頭宣傳單上寫著赫赫收益數字的小額貸款產品,或者是一些擔保公司、財務公司的高收益投資品種,會不會也是龐氏騙局演變而來的投資陷阱呢?

購買固定收益類信託產品能獲得8%至12%左右的年化收益,還有個「剛性兌付」支撐著它似乎穩賺不賠,種種亮點讓它成為最受追捧的理財寶貝。大資金喜歡,小資金也千方百計組合起來團購。

但這裡面也隱含著風險。其一,這類融資類信託計劃身上的剛性兌付是怎麼來的?這種行業潛規則最初是為了提高信託產品的流動性,保障投資者利益。不知不覺中,這一原則演變成信託行業的高度共識,投資者也形成「信託無風險」的觀念。而事實上中國並沒有哪項法律條文有這樣的依據,反而是根據2007年《信託公司管理辦法》第34條,信託公司不得承諾信託財產不受損失或保證最低收益。好買財富董事長楊文斌也指出,「這不具有法律強制性,至多只是一種維穩需求。在剛性兌付的前提下,信託產品由實質上完全保本保息,異化成最安全又高收益的投資品。」這在根本上違背了「風險與收益相匹配,高收益隱含高風險」這一資本市場永恆的規律。

在這種剛性保障的幻覺中,風險其實客觀存在,如房地產信託將在2013年上半年迎來兌付的高峰期,需要兌付的資金額度巨大。信託公司也只是為了保住牌照,儘量以自有資金兌付或延期,但總有違約和玩不轉的時候。近期就有數宗信託產品出現兌付問題,都採用「發新償舊」展期、資產管理公司接盤等方式來處理。這不正是一種變形的「龐氏騙局」玩法嗎?

此外,也要注意防範信託版資金池的貓膩。信託是境內唯一可以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實業領域進行投資的金融機構,還可以通過股權、權益、購買債券、跨市場套利等方式進行投資運作,這就導致信託版本的資金池出現。顯然其中一些是普通投資者不能進入的,也就是說,有可能它的那一套方法我們根本不清楚也看不懂。目前這類信託產品已有千億規模,包括我們買的投資類信託產品、銀信合作理財產品,它們因為有期限錯配操作、項目不透明、監管薄弱等弊端,更讓人擔心會出現龐氏騙局。

簡言之,類似於銀行理財的資金池,信託公司在發行時也沒有明確揭示投資項目或組合方式,只是成立後再自主進行管理運作。這意味著它也要想辦法維持池內資金流入流出的相對穩定狀態,再投資謀利。目前的資金池模式大概有三種:一是常見的開放型基金模式信託計劃,也就是倣傚銀行資金池的理財模式,資金與投資項目多對多,定期開放申贖。二是現金管理信託,將1年期的資產切割成多個短週期產品再滾動發行,通過這種期限錯配募集資金,短借長投,資金與項目多對一。第三,就是常常聽到的TOT產品,它通過設計單一信託的母信託,再去分散投資於子信託計劃,從而打破單個信託計劃的自然人人數不得超過50的限制,實現放低投資門檻,購買起步金額有的低至30萬元,但收益依然維持在6%至8.5%之間,吸引更多小資金參與。

這些形式下就有對資金池運營的擔憂。其一,想一想,整體上信託公司的資產管理和配置能力還弱於銀行,如果資金池本身的項目投資收益不能覆蓋融資成本呢?其二,信託本身的投資標的也缺乏流動性,如果並未儲備好項目或者項目跟不上,資金就被閒置,無法產生收益。其三,在資金與項目多對多或多對一的模式下,如果任一項目出現風險或整體不良率上升,將比傳統信託項目更難控制。如果出現這些問題,信託公司完全可以不披露這樣的風險,它們仍可使用新到的資金償付舊資金的「龐氏套路」。

雖然這樣說來,上述項目的投資收益也不是龐茲那樣完全「空對空」,但風險依然存在,且必然有錯期配置、借新還舊的情況出現。目前監管部門已經有意識在進行窗口指導,規範風險控制。我們在行動前,也要看清楚項目的運作方向、存在哪些風險以及應對方法是否成熟。

小額貸款公司在變異

信貸收緊的環境,使得近幾年突然出現一大批財務公司。走道上、電梯裡各種不重名的擔保公司、財務公司的廣告大量存在。這種針對個人的民間借貸投資方式門檻並不高,收益率卻足以吸引眼球,年化達到10%至24%。

它們可信嗎?可以參與嗎?其實它們背後的這種個人對個人的借貸商業邏輯是合理的,本質上是我把閒置的資金借給需要的人,獲取利息收益。但這類小額貸款公司法律位置還比較邊緣,只受到政策紅線的限制,即不能直接吸納民間存款,貸款利率不能超過銀行基準利率的4倍。而借款便捷性和高成本彌補的是銀行貸款資源的稀缺性和不易得,也就是說這種收益是來自於對方給付的貸款利息,是有實際來源的。所以,它最佳的運營模式是只作為借貸雙方的中介平台,收取中介服務和管理費用。

小額貸款公司出現騙局的關鍵環節就在於資金運用和去向,成為容易受質疑的地方。它們的確有機會用龐氏騙局迷惑投資者:閒置資金交給它,它不一定正規借貸運作,也就是說它拿著錢可以去另外投資、也可以什麼都不做,用後兩者的錢補足應該產生的收益。例如,2012年6月出現的一家網絡P2P「淘金貸」負責人攜款跑路的事件。

那麼,規避的最好方法,是要直接查看借貸者資料和信用記錄,並具體瞭解他的資金用途;直接與借貸者簽定合同,而不是單純地通過網絡平台確認、直接匯款給平台公司。正如這個行業的先行者宜信公司總裁唐寧談及的,「借出者要真實掌握資金使用情況。」知道10%的收益從哪裡來的,而不是盲目認準高收益。另外,最好的前提是,先選擇運營時間較長、且有較成熟的信用評估系統和提供賠付保證金的小額貸款平台公司。

Tips

身邊可能出現的龐氏騙局

1、消費折扣陷阱:上海「白領購車騙局」先是低價折扣吸引一部分人相信可以通過平台買到更低折扣的新汽車,吸引更多人投入資金後逃跑。

2、彩票騙局:加拿大的有組織犯罪團夥給一些英國家庭打電話,告訴他們中了加拿大的彩票大獎,而兌獎必須先繳納一定數額的手續費。

3、傳銷詐騙:2001年,一個名為「女人授權給女人」的傳銷詐騙案席捲英國。這一騙局採取繳納入會費的方式,鼓勵女性投資,許諾投資3000英鎊就可以得到2.4萬英鎊的回報。

4、連環信:一封名為「快速賺錢」的信件要求收信人將一定數額的錢寄到信中所列名字的名下,然後將這封信複製寄到其他地址。連環信中許諾,在60天內就能賺到4萬英鎊。

5、虛擬銀行騙局:2008年年初在線遊戲《第二人生》中出現了一個虛擬銀行,它聲稱可以給投資者帶來高額回報。但該虛擬銀行很快倒閉,許多人無法拿回自己的投資。

金融產品是「龐氏騙局」的首選載體。無論是近百年前的龐茲,還是現在華爾街的麥道夫,他們把選擇行騙工具的目光均盯向了金融產品,因為金融產品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不易為普通民眾所理解,其服務的無形性和複雜性能夠為行騙者提供一定的掩護。這樣的騙局容易使受騙者迅速入局,而且短期內不易發現被騙。除了金融產品之外,「萬里大造林」、「蟻力神」都是龐氏騙局的「變異體」。

龐氏騙局的特徵無非幾類:一是承諾高額回報,具有低風險、高收益的反投資規律特徵。二是編造虛假項目或訂立陷阱合同,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偽裝成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最大限度地實現其騙取資金的最終目的。三是混淆理財概念,宣揚投資訣竅的神秘性,讓受騙者在複雜的金融產品概念前失去判斷力。四是裝點門面,用合法的外衣或名人效應騙取群眾信任。世紀巨騙麥道夫頭上頂著納斯達克主席的光環,這就是受害者上當的重要原因。(更多閱讀盡在好運閱讀站http://www.howyun.com/read/readindex/ )

Tips

剛性兌付:所謂剛性兌付,就是必須保證到期資金本息的支付,哪怕產品的融資實體未能到期還款,也得由信託公司兜底,變成「賣者有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9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