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窮查理寶典 中文版序 讀書筆錄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ler.html

雙十一的時候五折下單買了窮查理寶典,書還挺貴的,不過因為看書的時候喜歡在上面塗塗畫畫,隨筆寫點東西,保存好以後翻閱也算是一種享受吧,而且好書大概像是品茶,第一泡總不是最醇香,甚至是可以倒掉的,而韻味最濃總在第二、第三泡。

書名的窮查理來源於富蘭克林的《窮理查年鑑》,英文為《Poor Richard』s Almanack》,書本的扉頁就是窮理查年鑑的封面,網上可以下載到此書,內容比較豐富,大概是富蘭克林每年的隨筆集。類似,其實公司的年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公司的一種年鑑,記錄下管理層的思考以及一年的收穫。而自己對於富蘭克林的認識最早還是源自於小學《自然》教科書上避雷針的發明,後來讀了傳記叢書中富蘭克林的傳,印象深刻的是他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發揮的作用,而他的通才更是我們所難以企及,這種通才具有時代的因素,隨著專業化的分工加劇,我們大概很難再看到這樣的大滿貫,但如同查理一樣,我們可以追求的普世的智慧,不同學科、行業的割裂只是在底層,而在最頂層應該是相通相融,我想一位頂尖的物理學家與一位頂尖的藝術家在思想上應該是惺惺相惜的。

 

獲取普世的智慧,並相應地調整你的行為,即使你的特立獨行讓你在人群中不受歡迎……那就隨他們去吧

 

本書的中文版序是Louis Li寫的(此人過於敏感,雖有其簡介但一貼就被刪博文)

 

第一部分 回顧其投資的歷程

芒格先生於2004年成為李先生的合夥人,中文序中回憶了其與芒格、巴菲特的際會,其第一次見到巴菲特是1990年前的哥大的講座上,對於巴菲特的印象「友善而聰明、頗有些學究氣」。

巴菲特說股票本質上公司的部分所有權,也就是公司的價值所決定的。而公司的價值又是由公司的盈利情況及淨資產決定的。雖然股票價格上上下下的波動在短期內很難預測,但長期而言一定是由公司的價值決定的。而聰明的投資者只要在股票的價格遠低於公司實際價值的時候買進,又在價格接近或者高於價值時賣出,就能夠在風險很小的情況下賺很多錢。

而這場講座對於李先生最大的啟蒙是可以通過研究公司,僅依靠自身的努力在毫無根基的美國可以實現一番作為。而作者接下來用了一兩年研究巴菲特芒格的資料,來驗證這個行業是否可行。

一兩年後李先生買了第一支股票、而到1996年從哥大畢業時候已經獲取客觀的回報

1997年在洛杉磯投行工作一年,在朋友家見到查理,對其印象:

「總是拒人於千里之外,對談話者常常心不在焉,非常專注自己的話題,說話言簡意賅,充滿智慧」

1998年1月成立自己的公司,一部手機和一台筆記本,98年金融危機,大量買進亞洲優秀公司的股票和美國、加拿大石油公司股票。

當年賬面虧損19%,其中一個最大的投資者第二年撤資,昂貴的前期運營成本,面臨生存危機。

內心的自責,但巴菲特和芒格在1973-1974年美國經濟衰退中的經歷支撐了自己,凡事看長遠。

1998年下半年,頂住壓力,連續做了三四個重要投資決策,而這幾個投資在之後兩年帶來豐富的回報。

對華爾街投資理念的批判:華爾街人士認為「市場是有效,股價的波動就等於真實的風險,判斷你的表現最看重你業績的波動性如何。」而價值投資認為股市最大風險在於未來會不會出現永久性的虧損,單純的股價下跌反而提供了買入的機會。華爾街人士雖然對巴菲特很尊重,但做法是南轅北轍。

1999-2001年,為了留住投資者,還是被迫做長短倉對沖,管理基金的波動性。

闡述了自己對做空的看法,之前在看耶魯基金書中也提到了這個問題,當時自己標註了困惑,felix解釋了。溫習下之前所做的筆記:

耶魯基金:

做多的基金經理的成功秘訣是忍得住寂寞,等到水到渠成;而做空的定價機制本身和周轉率高的特點決定其必須分散化,同時基金經理必須像在跑步機上一樣很難停下來,必須不斷地尋找新的目標。

Felix:

投資不是單純的博弈。在賭場裡,不考慮交易費用,對賭的雙方是平等的。但在股票投資領域,不是這樣的。交易的股票除了用作籌碼外,其內涵價值是隨時間推移變化的,以長時間和大範圍來考慮是上升的。做空者借來的股票要在一定時期內還掉,若我們認為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是內涵價值和外部其他因素,則股票價格下跌的空間受內涵價值增加和其他因素變化的影響,而下跌的空間必須彌補內涵價值增加+交易費用+借入股票的成本。而買入股票或者說做多者只要享受內含價值增加就OK。所以做多者比做空者在盈利方面天然具備優勢,或者說做空者需要更高的技巧和運氣。對股價的不利變化,借入股票的做空者顯然沒有什麼抵禦能力。具體案例可參照保時捷在金融風暴期間對大眾汽車的軋空交易。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案例,彰顯了做空者的脆弱。

 

李先生:

第一,   做空的利潤上限只有100%,但損失空間幾乎是無窮的,正好跟做多是相反的。

第二,   做空需要借債完成,所以即使做空的決策完全正確,但時機不對,也會面臨損失,甚至破產

第三,   最好的做空的機會來自於舞弊,而舞弊往往被掩飾得很好,需要很長時間才會敗露,例如麥道夫騙局。

 

2001-2002  網絡泡沫破滅,賬面沒有損失,並小有斬獲,但內心很痛苦,同時做空和做多需要不停地交易,而不停地交易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去研究長期投資機會,進入職業生涯的低潮。

 

職業生涯最大失敗不是錯誤決策造成的損失,而是在一段時間內不能夠大量買進我喜歡的幾支最優秀的股票。

 

 

2003年 感恩節聚會上與查理進行了一次長時間推心置腹的交談,查理對其研究過的公司以及感興趣的公司一一點評,對於自己的困惑,查理認為是整個華爾街思維方式的問題,如果李先生放棄現在的路子,查理願意投資。

2003年後,對公司改組,在結構上完全改變成早期的巴菲特的合夥人公司和芒格的合夥人公司。願意留下來的投資者做出了長期投資的保證,而且不再吸收新的投資人。

效果:無須糾纏於股市的沉浮,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對公司的研究和瞭解上。而華爾街機構由於本身的限制,是無法採用這種方式,因此這成為自身的競爭優勢。

 

 

第二部分 對查理的介紹 (這裡摘錄主要語句,有些稍微做了簡寫、改寫)

查理思考問題總是從逆向開始,我只想知道將來我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不會去那兒了。

持續不斷地研究收集關於各種各樣人物、各行各業的企業以及政府管治、學術研究等各領域中人類失敗之著名案例,並把失敗的原因作為檢查正確決策的清單,來避免犯重大錯誤。

頭腦是原創的,從來不接受任何教條,保持兒童一樣的好奇心,同時又有科學家的研究素質和研究方法。

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使用正確的方法通過自學完全掌握,並可以再前人的基礎上創新。

世間萬物都是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而人類知識都是對這一整體研究的部分嘗試,只有把這些知識結合起來,並貫穿在一個思想框架中,才能對正確的認知和決策起到幫助作用。

學習在所有學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論,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普世智慧」

對知識的誠實,凡事客觀,而且這種能力可以通過後天培養,並且可以幫助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一個人在一生中可以真正得到的真見卓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正確的決策必須侷限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如果不能比全世界最聰明最有能力最有資格反駁這個觀點的人更能夠正否自己,就不配擁有這個觀點。

查理對自己成功概括為理性

巴菲特認為查理對其最大的影響在於從本傑明只買便宜的股票的侷限中走出來。

查理一輩子研究人類災難性的錯誤,對於由於人類心理傾向引起的災難性錯誤情有獨鍾,最具貢獻的是預測金融衍生產品的氾濫和會計審計制度的漏洞即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查理喜歡親歷親為,私人遊艇和房子均為自己全程參與設計。

查理喜歡與人早餐約會,時間是七點半,而且自己會提前45分鐘到,然後看報紙,互不打擾,七點半準時開始。

我一輩子想要的就是融入生活,而不是希望自己被孤立

查理任何時候都隨著攜帶一本書,只要有書,就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在外人看來,查理像是苦行僧,但在查理看來,這個過程卻是既理性又愉快,能夠讓人過上成功幸福的生活。

 

晚年的查理經常引用「我的劍留給能夠揮舞它的人」

 

 

第三部分,李先生對於中國文化的思考

 

在哥大求學期間系統學了對西方文明史起到塑造性作用的100多部原典著作,涵蓋文化、哲學、科學、宗教與藝術等,以希臘文明為起點,延伸至歐洲,知道現代文明。

 

中國的文明在於士大夫文明,士大夫的價值觀體現的就是一個如何提高自身修養、自我超越的過程。

 

查理是「商才士魂」的典範,其靈魂本質是一個道德哲學家,一個學者。與孔子一樣,查理的價值系統是內滲而外,倡導通過自身的修行以達到聖人的境界,從而幫助他人。查理很欣賞孔子,尤其是孔子授業解惑的為師精神。

 

正心、修身、齊家、治業、助天下!

 

通篇讀下來,有一個困惑,查理為什麼自己不寫傳記?更多是靠別人的口述和整理,其本身撰寫的系統性文章也不多,《論語》大概也如此。

 

能夠在深夜伴著舒緩的音樂整理之前的筆記,重品文字與人生,寂靜而美好。

 

文中字體為華文新魏的部分均摘抄自《窮查理寶典》

 

PS:李先生曾在哥大做過一個關於投資演講,其演講筆錄網上可以看到,此處無法黏貼,會被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