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2-12-11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ec8d.html
雖然有兩篇期末論文要寫,不過還是忍不住讀完了詹姆斯.蒙蒂爾的《價值投資——通往理性投資之路》,作者是計量經濟學學者出身,所以論證多用實證證據,這個看起來比較令人信服一些。

  作者對於傳統理論的吐槽,真是精彩絕倫。完整的讀書筆記發在論壇裡。

 

1、對傳統理論的吐槽

    此書的作者是經濟學家出身,還是經常被人黑的計量經濟學學者出身。所以,他對傳統理論的吐槽尤其給力。對於我們常用的DCF模型,他的看法是:DCF猶如哈勃望遠鏡,只要你再推出一英吋,你就可以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星系。DCF的敏感性以及其面向未來的特性,是其致命傷,這也使得用DCF進行估值,有著巨大的問題。

    EMH(有效市場假說)更是其炮轟的重點,作者經研究發現,如果將偏離市場兩個標準差定義為泡沫的話,那麼根據有效市場假說,這種情況要44年才會出現一次,而目前的狀況是——3年一次。

    傳統金融學的根基是無套利均衡,這種思維框架在作者看來是:僅關心兩瓶8盎司番茄醬的價格是否等於一瓶16盎司番茄醬的價格,而並不在乎16盎司番茄醬的合理價格是多少。因此如果市場整體被高估了,傳統的無套利思想對此是無能為力的。當然,如果做的是價差套利,市場是否被高估,並不重要。但是將這種邏輯作為金科玉律,似乎並不合適。

    至於著名的CAPM理論,根據jerry  grantham(2006)的研究,擁有最低β的股票反而擁有較高的收益率,擁有最高β的股票其收益率反而更低。這一研究狠狠的打了CAPM模型一個耳光。當然,在後文,我們可以看到,出現這種結果絕非偶然。

    至於當前屢屢被人詬病的VAR模型,作者的評價是:這一模型割捨了尾部,但是對於風險,只有尾部才是真正重要的。



2、價值 VS 成長

  作者是一個老式的格林厄姆式價值投資者,他對於成長股投資頗有成見,但是這種成見並非沒有道理,對於普通人而言,我們太容易為還未實現的增長支付過高的溢價了。

  作者將最貴的20%的股票成為成長股(這一定義有所偏頗,但是成長股經常很貴,則是一個事實),而將最便宜的20%的股票成為價值股(這種定義也有問題,不過姑妄聽之了)。作者通過檢驗1950-2007年的數據發現,價值股的收益要高於成長股,其方差也要低於低於成長股。

  這一結論令人驚訝,但是仔細一想也容易理解,人類最常犯的一個錯誤為,為了追求未來的增長而在今天支付過高的價格,所謂的成長股(最貴的20%股票)經常是定價過高的,買入這些股票,即便買入的是好公司,也會因為買點過高,而無法獲得好的收益,更何況,所謂的成長股,更容易受到戴維斯雙殺的衝擊。



3、愛護手中物,莫為夢想狂

    投資者往往喜歡未無法實現的夢想支付過高的價格,這是損失的重要來源。

    作者對美國1985年-2007年的數據研究後發現,歷史的平均增長率與分析師預測的增長率的相關係數高達0.98.也就是說,分析師經常是根據歷史的複合增長率來預測未來的利潤增長率。但是分析師預測的增長率與實際增長率的相關係數為-0.9,這個結果意味著,分析師預測的增長率甚至可以用來當做反向指標了。

    出現這種現象並非偶然,其背後的原因是猶如萬有引力一般無所不在的mean-reversion,mean-reversion讓最受鄙視的股票獲得了比最受歡迎的股票更高的收益。

    一個事實是,最貴那20%的股票未來五年的實際年均增長率僅僅只有5%,而分析師預測的增長率為16%。這意味著,這些成長股很容易遭遇戴維斯雙殺。另一個事實是,預期增長率最高的股票,其實際收益率往往不如預期增長率最低的股票。原因也好理解,我們老祖宗說的好:盛極而衰,否極泰來。mean-reversion的力量使得目前的成長股日後成為人們的棄兒,而目前的棄兒成為日後的明星。

      這一論點也得到了實證證據的支持,Fama等人發現,ROA高出均值40%的時候,會出現強烈的均值回歸現象。邁克爾.米切爾(2005)將1994-2004年的美國上市公司根據ROA的不同分成5組,發現,ROA最高的那組公司,在隨後幾年裡呈現了下跌趨勢(平均從第一組下跌到第三組),而排名在最後五分之一的公司,其ROA則從第五組上升到第三組。這一研究很好的證明了mean-reversion在統計意義上的存在。

      這也解釋了,喜歡以歷史數據預測未來的分析師,其結果往往可以當做反向指標的原因。mean-reversion使得過去高增長的公司未來會步入低增長,低增長的公司未來會回到常態。

      另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利用反向DCF,就是用目前的股價計算公司的內涵增長率,其計算結果和分析師的預測增長率差不多。這個有趣的事實提醒我們,分析師經常是用當前股價預測公司未來的增長率,這種預測,實在不靠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8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