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克·史華茲 回歸高盛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23/100464507.html

  高盛此前從未在中國派駐過如此高層的人物。高盛集團的四位副董事長之一——馬克·史華茲(Mark Schwartz)從今年6月起兼任亞太區董事長一職,常駐北京。

  「對高盛而言,中國一直是高盛希望重點開發的市場。我的回歸對高盛全球3.3萬名員工而言,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即中國市場的優先級大幅提升。」史華茲對財新記者表示。這是他此次上任以來首次接受媒體專訪。

  今年57歲的史華茲,1979年首度加入高盛,那時的他還是投資銀行部的一名普通經理。1985年,史華茲轉入固定收益部,創立並主管高收益部門;1988年,他升任公司合夥人;1991年,他被任命為資本市場部主管;1997年,他被調往東京,擔任高盛日本總裁;1999年,史華茲成為高盛亞洲董事長。

  在史華茲常駐日本期間,高盛在東京、新加坡、香港先後大力擴展業務。就在事業達到巔峰之時的2001年,史華茲突然宣佈離開高盛,轉投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並於幾年後升任該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未曾預料到,史華茲會於11年後高調重返高盛,重返亞洲,並將這一次的駐地選在了北京。

  他此番到來,將給高盛在亞太區乃至中國的佈局帶來什麼?

歸去來兮

  整齊的絡腮鬍,一絲不苟的商務正裝,洪亮的嗓音,回答問題喜歡先稱呼記者的名字,繼而將問題拆分為「首先,其次,最後」幾點作答,史華茲是典型的華爾街精英。

  史華茲1979年從哈佛大學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公共政策碩士和工商管理碩士三個學位。至2001年他離開高盛時,位至高盛亞洲董事長。

  「從1979年到2001年,我當時在高盛已經22個年頭,這並不算短。當時做到亞洲總裁後,我認為已經完成了在高盛能完成的所有工作。」史華茲回憶道,「2001年,我的女兒在日本高中畢業,要回美國讀大學。於是我和太太商量,決定離開高盛。」

  「當時許多人猜測我離開高盛的原因。事實上我是懷著愉快和滿足的心情離開的。」時隔多年,史華茲如是說。

  離開高盛後,史華茲加入了喬治·索羅斯的團隊,於2003年-2004年出任索羅斯基金總裁,之後又創立MissionPoint投資公司並出任董事長。在此期間,他一直對亞洲十分關注,在日本軟銀集團和中國網通集團兩個亞洲企業的董事會擔任職務,每隔兩個月左右,就會來亞洲一次。

  史華茲不在高盛的11年間,高盛也在亞洲包括中國悄然壯大著。

  11年前,高盛在亞洲的業務幾乎都圍繞日本,在香港和新加坡的規模較小。如今,高盛亞洲區有5000名員工,還有4000-5000人在印度班加羅爾的全球服務中心,總共有近1萬人。

  在中國,高盛還同其戰略夥伴高華證券成立了高盛高華合資公司,高華及高盛高華目前共有員工300餘名。

  「11年中,我看到高盛在亞洲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這對我很有吸引力。我開始思考,我是不是離開得太早了。」史華茲表示。

  正當史華茲心生感慨時,2012年5月的一個夜晚,一份邀請不期而至。

  「高盛集團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和我年齡相仿,是我30年的好朋友,也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往來。今年5月在紐約的一次私人晚餐聚會上,他向我提出,希望我回到高盛。我聽了非常驚訝,並試探如果回到高盛,是否可以去北京工作。布蘭克費恩高興地表示,他正有此意。」史華茲回憶道。

  當天晚上回到家,史華茲就向妻子講述了布蘭克費恩的邀請,妻子當即表態:「我知道你對高盛和亞洲一直都很有感情,你當然要接受這份工作。」

  在之後的幾週時間裡,史華茲又慎重地徵求了朋友們的意見,其中包括剛剛退休的索羅斯。

  史華茲笑道,「索羅斯是我多年的朋友,他知道我對高盛付出了很多,因此當他聽說我要回歸高盛,絲毫不感到驚訝。事實上,大部分認識我的人都不感到驚訝,我自己反而是最驚訝的一個,因為先前未曾想到還有這樣的機會向我敞開。」

  2012年6月,史華茲正式對布蘭克費恩的邀請給予了肯定的答覆,並立即前往北京走馬上任。

  「我回到高盛和索羅斯的退休沒有任何關係。儘管我和索羅斯共同工作的時光非常愉快,但我回到高盛有種回家的感覺。是的,我回到了和11年前一樣的崗位(之前是亞洲董事長,現在是亞太董事長),但旗下的業務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史華茲表示。

推進中國業務

  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史華茲已抵達北京五個月了。他幾乎每週都在亞洲各地奔走巡視,並稱要將高盛打造成中國第一的投行。

  2004年12月,證監會批准由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高華)和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共同設立中外合資券商——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高盛高華),註冊資本8億元人民幣,按照當時對外資持股比例的要求,高盛持股33%,高華持股67%。高華和高盛高華如今在中國幾乎獲得全牌照,目前在中國開展投行業務、證券業務(包括固定收益業務和股本業務)、投資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和財富管理業務。這幾乎是外資投行在中國獲得的最好的合資架構。

  「自從在中國建立合資公司以來,高盛在中國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各類合作的結構很堅固,也讓我們能夠開展全牌照業務。和高盛在其他國家的目標一樣,我們希望在中國建立本地品牌,未來在各項業務上高盛能排名第一。」史華茲表示。

  但目前高盛高華距離這一目標還很遙遠。史華茲表示,自1970年在倫敦建立辦公室開啟國際業務,高盛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獨立投資銀行之一。但在一個新的市場,往往要花幾十年時間才能成為當地最領先的投資銀行。現在高盛在亞洲還很年輕,還需要花10年至20年的時間去建立業務優勢。高盛看到,中國正在經歷緩慢、漸進、深思熟慮的改革,因此高盛也希望將中國業務進程謹慎、穩健、深思熟慮地推進。

  2012年10月16日,證監會宣佈將合資券商外資持股比例上限由此前的33%升至49%。

  關於外界對高盛高華和高華將合併的傳聞,史華茲表示,暫時沒有提升持股比例的計劃。

  「我們很滿意高盛高華和高華目前的結構,在這個結構下我們可以開展各項業務。」史華茲表示,上述政策是很強烈的信號,中國有強烈的決心對資本市場進行改革,讓外國投資者和投行有更多的空間。

  提到投資銀行、證券經紀、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投資四大塊業務,史華茲表示希望能夠同時發展,因為「很難講哪個業務更重要,它們都代表了各領域的機會」。

  高盛在各國都是以投資銀行業務見長。史華茲坦言,投資銀行部門扮演顧問和承銷的角色,為高盛在各地樹立品牌和聲譽,投資銀行業務在各地都是各項其他業務的基礎。在中國,今天高盛高華投資銀行部有超過百名員工。

  但史華茲指出,在過去的三年裡,可供上市的大企業越來越少,許多原本準備在A股、H股上市的企業也因市場的原因調整了上市計劃。然而,投資銀行業務不僅包括首次公開發行(IPO),還有債券發行、兼併與收購、增發、配售、大宗交易等許多別的機會,涵蓋的服務非常廣泛。

  史華茲還認為,未來投資銀行部的客戶會趨於小型化。「幾十億美元的大型企業沒上市的越來越少,會有更多的小企業參與到資本市場來。」

  除了投資銀行業務,史華茲還提到了證券業務與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業務。「近年來,高盛的戰略合作夥伴高華證券的重點放在了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上。這兩個部門新進了很多員工。因為他們看到中國在國家層面、企業層面和個人層面都積聚了大量財富。」

  「放眼高盛全球,證券業務已經給高盛帶來了50%以上的收益。在中國我希望也是如此,通過發展固定收益和股本交易業務能力,也能創造同樣的收益。」史華茲表示。

後危機時代

  金融危機中,高盛幾乎是受損最小的投行,也因此遭遇前所未有的責難。

  當財新記者問,在過去這輪金融危機中,外界批評高盛把公司利益置於客戶利益之上時,史華茲沉默了幾秒鐘才開口。「金融危機帶來的兩個最重要的教訓,一個是客戶利益至上,另一個是穩定的公司財務。」史華茲表示。

  他說,在金融危機中,面對各界對華爾街的指責,高盛學會了要更加重視客戶,對客戶講信譽,讓客戶享有透明的信息權;同時,高盛意識到要有更穩定的公司財務、更保守的報表、更強的風控能力。在危機期間,高盛大幅降低槓桿率,將資產質量提高,保證公司項下高評級、流動性強的資產;同時也增加了現金的儲備。

  談到危機後的全球經濟形勢,史華茲表示,過去三至五年全球經歷的衰退是週期性的,但週期也可以持續很長時間。同時,此次衰退也有結構性的變化衝擊,包括科技的改革、全球化、亞洲的崛起、更嚴格的監管等。因此,此次衰退既是週期性的也是結構性的。

  如今危機並未結束,在歐債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下,投行的形象大受打擊,生意亦越來越難做。

  史華茲表示,很多投行都因此改變了經營策略,變身零售銀行或者機構性公司、削減部門或者削減員工等。高盛也拿出了自己應對危機的方式。

  「高盛的做法是不改變我們的業務和目標,在人員上做了一些調整,但基本上都是每年根據市場及經營狀況做出常態調整,這意味著我們還在進行招聘。我們不希望平時不裁員,而後突然做大的變動。」史華茲表示。

  儘管目前危機尚存,但是史華茲認為,中國的金融市場將會繼續積極、漸進地發展。

  史華茲指出,目前在中國大部分企業70%-80%的融資都通過銀行。在世界其他地方,大型跨國企業70%-80%的融資都來自資本市場。他認為,未來中國更多的企業會通過資本市場融資,而不是銀行。

   「我對中國新的領導班子改革的力度抱有信心,不僅包括金融領域的改革,也包括社會、文化、環境方面的改革。」史華茲表示,他相信未來的中國市場會全方位創新,資本市場會全面向企業債券、高收益債券、抵押債券開放,衍生品市場、期貨市場也會更完善,所有全球現存的金融產品,都將在未來十年進入中國。

  「我相信,金融市場改革會持續下去;同時,我認為,穩定、謹慎的改革方式對中國的金融市場是最有利的。」史華茲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