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狼来了:张裕、中粮、华润、光明、青啤、新希望天黑下手


http://www.21cbh.com/HTML/2010-2-1/164588.html


后金融危机时代,一切重新洗牌。

2009年以来,快消品行业并购潮风起云涌,重量级并购层出不穷。中投集团收购来宝集团,中粮收购蒙牛,光明食品集团收购上实食品控股,后金融危机时代,快消品行业并购吸引了市场大量的眼球。

据上海商情快消品研究中心统计,2009年度在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共发生了超过70件并购及资本事件。在该中心推出的2009年度中国快速消费品10大并购榜单中,前10大并购涉及总金额超过300亿元,增长幅度达70%。

在这场国进民退的浪潮中,中投、中粮、光明食品集团等国企均成为了“2009年度10大并购”的主角,“年度10大并购”中有四个主角是国企。金融危机后正是低价买入的好时机,拥有雄厚背景的国企、央企自然成为这波并购浪潮的先行者。

不少分析师认为,快速消费品行业是经济复苏后的朝阳产业,接下来行业集中程度会进一步加大,行业并购也将不断升级。

“2010年快消品整合可能将主要集中在酒业、乳业和零售行业,这三个领域应该会有比较大的整合力度。”上海商情快消品研究中心分析师罗志平表示。

先锋主力:四大集团强势整合

快消行业并购整合,大集团是主导力量。其中,中粮集团、华润集团、青岛啤酒和光明食品集团作为业内整合能力最强的泛快消品集团,接下来的动作最值得关注。

中粮集团一直醉心于打造食品全产业链,凭借不凡的实力,频频发力收购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收购蒙牛,收购五谷道场,收购福临门,收购华夏长城,收购万威客,中粮一口气吞下这么多品牌,并且没有收手的意思。

涉 及粮油、食品、地产酒店、土畜、金融等9大业务板块的中粮下个目标很明确——白酒。中粮集团对外宣称,为完善“全产业链”将进入白酒行业。据悉,中粮一直 希望切入白酒行业,曾和多家白酒品牌有过接触。“以中粮一贯雷厉风行的做法,进军白酒行业应该不需要太长时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中粮的 整合下个大手笔在白酒业。

一直以来,华润集团坚持走并购路线,连金融危机也未能让它止步,整合力度也相当惊人。尽管此前一度又归于沉 寂,但金融危机后,华润集团再次亢奋。华润雪花啤酒在金融危机后,趁势疯狂并购,闪电般地并购和新建啤酒工厂近10家,再续此前神话。目前,华润雪花啤酒 销量属行业第一。以扩张并购见长的华润,在接下来势必会有更多的动作。

青岛啤酒的并购风格则大大不同于竞争对手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稳中 求胜,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青岛啤酒风格向来稳健,看准再出手。青岛啤酒董事长金志国前不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是兼并收购最佳时机,有合适的可以 并购。目前,青岛啤酒陆续在四川、山东、江苏建新厂,也在和一些地方企业在谈收购兼并。

但分析师认为目前青岛啤酒的规模已经全国数一数二,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下一步的主力应该主要放在拓宽销售渠道以及海外收购上,由于奥运会的召开,推动了青岛啤酒在海外的影响力,所以不排除未来青岛啤酒布局海外的可能。

上 海国资委旗下的光明食品集团并购动作也非常大。并购成为光明食品“做大主业”的关键途径之一。去年7月,光明食品以15.5亿收购了上实食品持有的光明乳 业(9.65,0.17,1.79%)。接着,光明食品收购了云南最大制糖企业英茂糖业60%股权,一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糖业产业集团。

今年1月12日,光明食品又宣布正在与澳大利亚亚西斯尔洽谈收购之事,尽管遭拒,但其并购做大战略思路不变。据悉,随着上海国资整合力度的加大,光明食品将加大主业领域的收购兼并的力度,力争年内在英茂糖业等项核心主业并购上实现突破。

酒类:啤酒葡萄酒并购可能性最大

酒类行业并购整合故事最多,各类酒并购整合命运迥异。啤酒和葡萄酒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最具备并购可能性,而白酒和黄酒却被认为缺乏并购想象力。

“目前快速消费品行业内多比较分散,竞争格局比较混乱,具有整合能力的公司正在观望,未来并购最有可能出现在啤酒行业。” 世华财讯分析师赵鹏表示。国泰君安分析师洪婷也认为啤酒产业的集中度正在增加。

但是,“青岛啤酒接下来并购的可能性不大,”赵鹏说:“刚刚收购了山东趵突泉的青岛啤酒规模已经在国内数一数二,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如果说下一步收购的话有可能在海外”。

目 前,啤酒行业市场份额趋于集中。国内最大的四家啤酒企业市场份额逐渐逼近,2009年年中,华润啤酒占据市场份额16%,青岛啤酒为14%,燕京啤酒 (20.90,-0.20,-0.95%)为12%,仅这三家已经超过40%。万联证券分析师陈荣新认为,40%并非表明啤酒行业已经完全进入成熟期, “离国外60%还有较大距离,依然还有并购空间”。

相比之下,白酒的并购则充满不确定性。“白酒进入相对成熟期,一线品牌并购的可能性较少,并购应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品牌。”上述万联分析师认为,白酒行业相对成熟,格局相对稳定,难有大规模收购动作。

“白酒、黄酒并购机会不大。白酒和黄酒更多在于内部整合。像五粮液和贵州茅台,2010年更多会是整合内部资源。”上述上海商情分析师也持类似观点。更多分析师对汾酒和古井贡的并购不太看好。

而国泰君安洪婷认为白酒行业的并购可能性小,阻力并非来自行业集中度的加剧,而是来自于地区性垄断,“地方政府为了避免税收流失势必阻止这种并购”。

洪婷认为未来白酒行业的并购重组应该主要来源于行业外资本或者外资。“帝亚吉欧”、“轩尼诗”、“绝对伏特加”等全球知名洋酒巨头,以资本进入的方式相继联姻“水井坊”、“文君酒”、“剑南春”等白酒企业,印证了这一趋势的存在。

而知情人士向理财周报透露,帝亚吉欧控股水井坊是必然的,而且很可能为时不远。而1月22日中粮集团表示欲进入白酒行业。而茅台也在近两年表现出很强的扩张欲望。

白酒行业的并购一旦突破,将是一场旷世大仗。

黄酒尽管存在并购潜力,但仍然缺乏想象发力。而葡萄酒行业并购则让分析师们非常感兴趣。“就酒类而言,葡萄酒的机会最大,2010年各大葡萄酒公司,像张裕和王朝,可能会掀起一番酒源产地争夺战,而新疆是个必争之地。”上述上海商情分析师表示。

目前,葡萄酒行业大多集中在中东部沿海,中西部还未普及,经济一旦转好,进口品牌以及国内大品牌就会有扩张的需求。大多数被收购的将是那些具有葡萄基地的企业,如去年12月,张裕(000869.SZ)在新疆收购了具有葡萄园的天珠酒业。

“张裕高端的酒庄酒还没上去,消费区域较小,产品还集中在中低档酒类上,此前张裕刚花了十多亿元收购山东一家银行,资金充裕,并购能力不容小觑。”北京某知名券商分析师表示。

山西证券分析师罗胤告诉记者,最有可能发生并购的是中粮旗下的长城,从去年到今年已分别收购新疆和东北的两家葡萄酒厂,今年可能还会有下一步的布局。

日化:上海家化琵琶遮面

金融危机后,一向稳重低调的日化企业也开始暗流涌动,竞争日益白热化以及外资巨头咄咄逼人之势,让国内日化企业大声惊呼:“狼来了!”

此前,一向低调的日化巨头上海家 化(600315.SH)不出意料否认了此前媒体报道的上海市政府打算将上海家化集团转让的报道。理财周报记者从上海业内人士处获悉,该转让事宜的确已经 敲定,接盘者为香港新世界郑裕彤。在此方案形成后,双方曾试图打压股价。2009年12月1日,上海家化公告予以否认,上述人士认为,“这是比较明显的利 空打压股价行为。”

事实上,国有资本退出日化行业之意非常明显,而一直反对股权转让、强势的董事长葛文耀也到了即将退休的关口,这给上海家化花落谁家再添一层想象。

索芙特(000662.SZ)也处于类似的漩涡中。此前,一直有传闻称,宝洁有意向收购索芙特。索芙特对此态度暧昧,表现不温不火。

从业绩表现看,索芙特近年来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索芙特盈利2005至2008年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0.55%、42.19%、35.97%和33.48%,2009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为27.10%,颓败之势难挽。

“目前索芙特产品认可度不够高,市场在萎缩,宝洁和联合利华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此前的营销策略效果不好,所以未来很有可能寻找战略伙伴进行业务合作。”上海某知名券商分析师表示。

乳业:小型并购很多,新希望有希望

“乳业基本恢复,竞争领域多元化,竞争强度极有可能加剧,行业不确定性增加。”中国民族证券分析师刘晓峰说。

众多分析师表示,三聚氰胺导致一些小的乳企生存不下去了,再加上农业部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提高,不规范的乳企将逐渐垮掉,所以乳制品行业的并购速度可能会加快。

陈荣新认为,乳制品如新希望(000876.SZ)等进入资本市场未来将会有并购可能,娃哈哈采取收购地方小公司的方式进行扩张,小型并购很多。

世华财讯分析师赵鹏认为,液态奶三大龙头伊利、蒙牛、光明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购将主要集中在奶粉业。此外,三鹿整合年中完成,小乳企将是整合重点。

“乳业从三鹿阴影中走出来,此前这一块的整合处于空白阶段,接下来行业回暖后,会有比较大的整合力度。乳业的整合主要在第二阵营,一些区域性的龙头,比如新希望。”上述上海商情分析师也持此类观点。

“未 来新希望将会有大动作。”上述万联分析师称。新希望集团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北京布局,向北京千喜鹤增资3.2亿元。随后今年1月4日,收购安徽白帝乳业 41%的股权,至此,新希望乳业正式实现对安徽白帝乳业有限公司的全额控股。一位券商分析师则告诉理财周报记者,新希望今年3月还将收购杭州双峰乳业。

近年来,新希望集团已经在合肥、保定、长春、青岛等地并购12家地方中小型乳业,“最近新希望发了8亿公司债券,我估计是在为下一步的收购 做准备,除此以外,新希望今年将会对这12家乳业进行品牌上的融合,打造自己的品牌,未来新希望应该还将继续收购二三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乳业品牌。”赵鹏 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13

伊利>張裕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6iuw.html


先說明幾點吧。

(1)當我寫下標題時,想起有一次和兩位朋友吃飯聊起乳製品企業,一位問「中國的牛奶,你敢喝麼?」另一位則說「像蒙牛這樣無良的企業,我永遠不會投」。可見厭惡它們的人之多。

(2)我對這兩家公司知之甚少。伊利讀過一、兩年的財報,不怎樣,信息語焉不詳。張裕更是完全不瞭解。僅知的是伊利未來投入主要集中於上游奶源,張裕最近經歷了「農殘」風波。

(3)這篇博文寫出來是供方家取笑的。為了更快地獲得更多知識,被人訓斥幾句,值得。

(4)我持有少量的伊利,成本21塊。還在等著它大幅下跌再補倉。

 

南方老家有個親戚,在當地做著各種各樣的小生意。錢雖掙得不是很多,但日子過得挺寬裕。他有一項不甚光彩的生意。兩禮拜一次,他都會用他的小卡車去鎮裡的幾家工廠買加工後殘餘的鐵屑。然後販賣到廢鐵收購站,每次能掙三百多塊。他告訴我,他收購的價和賣出的價一樣。我很詫異,那錢從哪裡掙呢?他見不得我的無知,告訴我會往鐵屑裡加點東西。加什麼記不清了,好像不是加兩桶水,就是一些細沙子、垃圾什麼的。收購站的人不管麼?他回答說只要不太過分,收購站的人一般是睜隻眼閉隻眼的。老是做這小生意,大家都是熟臉,也不好意思怎麼樣。平時遞支煙或給包香煙什麼的,逢年過節稍微買點東西。也就這樣了。

這怎麼可以?但這就是現實,擺在眼前的現實。忽然很同情安東尼·波頓,古板的英國人哪見過這個啊?恐怕是做夢也夢不到這個。所以他執掌的中國基金屢屢碰上地雷。

三聚氰胺事件出來後,腦子裡的這個小見聞就冒了出來。大概是往原奶裡加了太多的水,導致蛋白質之類的含量太低。往裡加點三聚氰胺,就可以騙過該死的檢測儀器了。只是誰也沒想到後來搞出那麼大的事。我沒有找過這方面的資料來讀,就這樣類比著來了。不知道對不對?

後來的一系列牛奶事件,蒙牛黃曲黴事件、代工廠髒亂事件、員工篡改生產日期事件,在俺看來,都是管理問題。管理的問題應該用管理的方法解決,而不是用產權的方式解決。用產權方式解決管理問題是ZF的思維。曾經和一位省級國資企業的辦公室主任聊天,他說遇到退休職工去鬧事,政府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誰家的孩子誰領回去」。他經常幹領孩子的事。但許多時候用產權來解決管理問題代價未免過大。一篇標題很炫的《光明乳業一年被抽查4553次 老總:這麼抽會死人》文章提到,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恆認為,自建奶源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企業「做做樣子,給媒體、給社會一個交代」,因為自有奶源成本太高,「企業根本投不起」。

牛奶行業的寡頭伊利蒙牛是投得起的。有分析認為,伊利未來幾年奶源投入將高達60億,蒙牛12年將自建牧場12座,奶牛存欄11萬頭。這些投入會給投資者帶來正回報麼?我持懷疑態度。有人說農業養殖風險高,投資回報週期長。我的疑問在於,以產權關係來代替管理問題,將業務向上游延伸,會不會帶來更大的管理問題?而且,俺對大額的資本性支出同樣持懷疑態度。

即便如此,伊利、蒙牛的確定性比最近也經歷了食品安全事件的葡萄酒龍頭張裕高得多。乳製品行業已經形成雙寡頭壟斷的格局,葡萄酒行業相對分散。競爭對手撼動張裕的地位比伊利蒙牛相對容易得多。此外,伊利蒙牛們還受到額外的兩重保護。

一是農業政策的保護。外國廠商在中國做液態奶,奶源是個大問題。從這個角度說,伊利們在上游的投入有可取之處。外國廠商連投入的機會都沒有。這方面的政策俺沒什麼見識,只是直觀上覺得蒙牛它們(也包括雙匯)的發展壯大與中國的農業政策密不可分。

二是運輸成本的保護。《巴菲特的護城河》中提到採石企業由於運輸成本的原因對距離近的企業擁有區域壟斷定價權。伊利是賣水(奶)的,國外進口的產品運輸成本低不了。中國乳製品是否會因此免受或少受國外產品的競爭?海外的天然氣先搞成液化的LNG,船運到沿海地區,然後再汽化,在經濟上是可行的。還原奶會像LNG一樣大行其道麼?似乎不會。

張裕不會受到上述兩重保護。農業政策距離有點遠,葡萄酒單位重量的價值大,運輸費用不會起多大保護作用。

我的結論是伊利優於張裕。順便看了一眼昨天的股價:TTM的PE伊利18.5x、張裕A19.8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79

張裕轉攻進口葡萄酒大單品 市場進入新一輪競爭

進口葡萄酒競爭將進入新一輪。

在完成一系列海外布局之後,葡萄酒企業張裕(000869.SZ)開始加快對進口葡萄酒市場的爭奪。在10月19日舉行的策略說明會上,張裕連推5款大單品品牌,啟動進口酒大單品戰略。事實上包括張裕、中糧名莊薈在內,多家國內大酒商都在加速推進大單品戰略,業界認為,進口葡萄酒正逐漸走向品牌化,缺少品牌建設能力的中小進口商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

張裕轉攻大單品

“目前國內進口葡萄酒正是風口,但行業整體小而散,還沒有超級大單品出現。”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海關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國內進口葡萄酒增長迅速,海關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55.4萬千升,同比增長45%;而今年1-8月,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為41萬千升,同比增長18%;進口金額總額為16億美元,同比增長24%。

雖然增速驚人,但產業集中度並不高,今年上半年中國前100名葡萄酒進口商共進口10297萬升葡萄酒,其中第一名進口518萬升,只占總進口量的5%左右,最後一名進口42萬升,張裕的進口酒業務公司先鋒國際以253萬升排名第七。

孫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單從進口量的分布來看,前100家進口商的進口量差距不大,並沒有出現1000萬升以上的超級進口商。這主要是由於進口酒的門檻比較低,一批一批的國內進口商前赴後繼的湧入市場,一部分又很快敗退出來,導致現階段國內葡萄酒進口商數量多規模較小,品牌集中度較低。

在孫健看來,雖然國內進口葡萄酒面臨小而散的問題,但也正是發展大單品的好時機。一方面,在葡萄酒廠家的業務模式中,大單品模式具有鋪貨廣、銷售快,便於消費者辨認購買的特點。在操作較為成熟的國家,大單品的收入一般會占到葡萄酒企業收入的五到七成。另一方面,在國內客戶中,只有5%的人會去研究產區、品種、口感等技術性內容,其他95%的人群不會考慮這些,而後者正是大單品的目標客戶。

在此次發布會上,張裕一口氣連推5個大單品品牌,其中包括了之前收購的西班牙愛歐公爵酒莊、法國蜜合花酒莊,以及澳洲、意大利和智利的擁有知識產權的品牌;並宣布在未來三年中,將在全國300個城市布局1500家經銷商,並配套較高的支持政策以加速擴張。

孫健希望,初期階段大單品的年銷售可以突破100萬瓶,在產品進入成熟階段後,希望每個大單品可以給張裕產生一年超過2000萬瓶的銷售量,也被孫健戲稱為“廠商合力釣大魚”。

事實上在進口葡萄酒領域,張裕已做過多種嘗試。在2006年,張裕成立了負責進口酒業務的先鋒酒業,並在2012年啟動進口葡萄酒專賣店計劃,但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孫健告訴記者,此前張裕在進口酒方面走過一些彎路。供應鏈公司模式,上下遊對接大量的廠家和客戶,強化海關、物流、商檢的能力,但這個模式進入門檻較低。多品類模式則難掌控,張裕多的時候也曾有幾十家供應商,采購進來300-400個SKU,但最終發現沒有辦法把每個產品都照顧的面面俱到。

此外,張裕方面認為,公司從1999年開始打造的解百納大單品的經驗,會對目前進口葡萄酒大單品操作形成幫助。此前,1999年解百納的年銷售量只有30萬瓶,而到去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至3000萬瓶。

孫健告訴記者,雖然目前海外業務占比數字並不大,但未來進口大單品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會越來越大,最終希望海外業務的收入可以占到總收入的30%。今年上半年張裕收入27.5億元,同比減少2.57%;凈利潤7億元,同比減少6.84%;

進口葡萄酒行業面臨分化

在本屆糖酒會上,包括張裕和中糧名莊薈這樣的酒類大商都在主打大單品戰略。在業內看來,打造大單品其實也是品牌化的過程,品牌力體現則體現在消費者的認知和購買上。

事實上,國內進口葡萄酒一直以來最受詬病的便是沒有超級品牌,市場混亂。

第一財經記者在秋季糖酒會現場看到,大量的代理公司提供進口葡萄酒貼牌服務,且價格低的驚人。某西班牙DO級(法定產區)的貼牌價格只有11元/瓶,而部分公司的餐酒價格甚至只有8-9元/瓶,而且訂制門檻不高,有的甚至3000支酒就可以起訂。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秘書長王旭偉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近萬家進口商中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年銷售額持續穩定在10億元人民幣以上,很多中小企業遇到銷售困境往往選擇低價拋售,少數企業以次充好、過度宣傳等進一步加劇了市場混亂。而市場混亂又導致競爭進一步加劇,利潤率大幅降低,進口葡萄酒的經營企業隊伍處於非常不穩定狀態,進口商年淘汰率高達50%。

顯然,中糧和張裕等大鱷的進入,將推動進口葡萄酒品牌化的進程。但中國副食流通協會副秘書長楊征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做大單品除了要求產品品質好、價格好、還需要強大的分銷能力和持續的品牌投入,以建立起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但如此一來,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能力運作大單品,也不是所有的酒商可以承接大單品落地。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半品牌+半貿易”的模式還會是不少進口商的選擇。但從長遠來看,有品牌運作能力和資金實力的進口商會逐漸走向“小而美”的模式,而沒有的則將被淘汰。

很多進口商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前來參展的上海魯希隆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建軍告訴記者,目前進口葡萄酒市場競爭激烈,進口商也正在嘗試特色化和品牌化。但由於國外酒莊眾多,真正想打造一個品牌的難度很大,而且打造完了可能還是幫酒莊品牌做嫁衣,因此據他了解,越來越多的大經銷商正在考慮向上遊發展,而像一些法國的小酒莊的收購難度並不大,100萬-200萬歐元就可以搞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14

大隱開發顛覆規則成淡水豪宅王 張裕能 台灣建築業的藍海開拓者

1 : GS(14)@2010-10-25 22:35:16

2010-10-18 TWM  

淡水有棟豪宅被稱為「外交村」,前外交部長歐鴻鍊、台灣駐外使館官員、前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前立委王拓、前教育部長范巽綠等人都是住戶,是誰有這麼大的本事,讓這些名人非買不可?

撰文‧梁任瑋

沿著台北縣捷運竹圍站一路往北走,一幢幢緊貼路邊拔地而起的摩天高樓,是這幾年淡水河旁新增的風景,儘管擁有面河第一排的無敵景觀,但每年上千戶的房地產供給量,讓當地房價陷入相互殘殺的紅海,每坪在二十五萬至三十萬元之間徘徊。有一位房地產「新玩家」,把這個被建商玩到爛的地段,逆勢衝出每坪五十萬元的高價,是誰有如此的能耐?

他,就是大隱開發董事長張裕能,也是台北最會賣豪宅的代銷公司甲桂林廣告董事長,五年前進軍推案一級戰區的淡水房市,接連推出「藍海」與「海納川」豪宅案,兩案高達一二○億元的總銷金額,不但在他手裡全部完銷,而且價格還越賣越高。

「同樣的河岸景觀,在香港淺水灣每坪要價四百萬元,但在台灣,卻只有五十萬元。」張裕能站在「藍海」一樓的無邊際泳池前,指著正前方的淡水河出海口說。

顛覆﹁銷售領軍﹂的規則

藍海與海納川這兩塊淡水「名地」,背後都有著一長串故事。藍海二六五○坪基地,原屬宏國集團旗下林三號公司(現已改名金尚昌),根據規畫是要蓋三十八層的摩天住宅,但因宏國集團爆發財務危機無力開發,在二○○五年將土地賣給張裕能。

緊鄰在藍海旁邊的海納川一千五百坪土地,原本是國際牌創辦人洪建全家族的私人寓所,別墅裡處處充滿洪家人四代共同的回憶,打過這塊黃金地段算盤的建商不計其數,但洪家人因為看張裕能藍海的產品規畫用心,最後也被張裕能說服賣出。

「這兩塊基地如果換到別的建商手裡,一定不是現在的樣子。」參與藍海空間設計的建築師王大君說,台灣豪宅市場向來是「銷售領導設計」,建商只敢蓋主流市場產品,但張裕能卻打破這個遊戲規則,讓「建築領導銷售」。

擅長說故事的張裕能,拿到了這兩塊難得的布料,果然顛覆了淡水沿線豪宅的樣貌。首先,他將基地退縮六十五公尺,減少對環境的壓迫性,並將容積率不同的兩塊基地,設計為國王與皇后,兩棟建築物雖然樓高差距一半,但看起來完全不突兀,張裕能形容這兩棟建築是浪漫的「雙人舞」。

只蓋﹁自己想要﹂的建築

這齣雙人舞的導演張裕能,在房地產業打滾近三十年了,看盡三波景氣循環。八○年代賣過總銷一五○億元的國內第一件大型造鎮案「宏國大鎮」,也是台灣第一個推出「豪宅」名詞的人,「輕井澤」、「元大花園廣場」、「潤泰敦仁」都經由他代銷。不過,在他五十歲時,選擇重新出發自己操刀蓋房子時,反而用一種低調而內斂的方式,鋪陳劇本。

「現在的我帶了很多理想性在做建築。」張裕能這十年來,在北京與台北兩地跑,請美國建築師Steven Holl到北京蓋房子,經歷過中國市場的磨練,視野開闊了,「藍海與海納川是去北京練了十年功夫回來台灣之後的轉型之作。」他說,與過去最大的差異是,他不再為了迎合市場,做形式主義的房子,以藍海為例,為了避免死角擋住視線,環繞建築的陽台沒有一根樑柱,因此營造費用也跟著追加三成。

此外,當現今建築市場習於打出某某大師的名號售屋,張裕能反而不強調建築師品牌,「皮跟肉是連在一起的,如果建築沒有靈魂,就算外表再美也沒用。」張裕能說。

敢用建築業界的﹁菜鳥﹂

一九九四年,剛從日本回台灣成立工作室的王大君,某天接到素昧平生的張裕能打來的電話,要他參與甲桂林開發投資興建的「長安大宅」接待中心規畫,「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畫過樣品屋,但張裕能卻敢用我,讓我覺得他很大膽。」王大君認為,張裕能有自己一套獨到的眼光,而且對於自己的選擇很有信心,自然能吸引看得懂的消費者上門。

「他永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不隨波逐流。」大聲行銷總監田大權說,張裕能的眼睛很利,建築師有沒有才華,他一眼就看得出來,所以他很樂於當伯樂,即使沒沒無聞的設計師,只要他認為是有潛力的千里馬,都可以成為他力邀的夥伴。

除了王大君,早期包括李祖原、黃永洪,近期包括龔書章、李天鐸,都是被張裕能捧紅的建築師,他們也因與張裕能合作,陸續成為建築業的票房保證。

但是,在張裕能創業二十七年過程中,並非沒有挫折,包括員工出走、接案誤判情勢,但他淡淡地說,「我的人生『抽筋』過好幾次,這只怪自己不爭氣。」張裕能不願點名是哪件事讓他遭遇困境,但他用《孫子兵法》的「修功」形容經營企業的過程,必須不沉迷於成功的絢麗光環,但又要對信念始終熱情不減,才能再造新局。

在淡水豪宅市場做出口碑的張裕能,也在去年底買下藍海第三、四期土地,一塊是紅樹林知名的「機場餐廳」,另一塊是輝瑞藥廠旁二千坪土地。他還要繼續實現對建築的夢想,眼神中除了閃爍對建築的熱情與狂熱,也看到一片人生的新藍海。

張裕能

出生:1956年12月

現職:大隱開發董事長

甲桂林廣告董事長

學歷:龍華工專

經歷:台北房屋仲介專員

震旦行業務

家庭:已婚,育有二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