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同仁堂 基本面分析一:公司結構、產品結構 德榮

http://xueqiu.com/6051104112/22461795
一、公司結構

同仁堂這家343年的老店,公司大、產品多。分析它首先要弄清楚它的公司結構和產品結構。

 1669年北京同仁堂建立;1723年正式供奉清皇宮御藥;1954年公私合營(同仁堂產品配方就是在這個時候公開的。)1997年同仁堂股份上市;2000年同仁堂股份分拆組建同仁堂科技在香港上市。

 實際控制人,北京市國資委。

 同仁堂集團的結構。

經整合,同仁堂集團業務分成三大板塊。製藥業、零售商業和醫療服務。製藥業最具實力,零售藥業發展最快,醫療服務為後起之秀。

2012年7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六大集團。
查看原圖
新聞報導說公司有人提到除已上市的集團外,其他集團也計劃上市。(公司計劃,能不能成功還要看監管層。)

股權控制結構混亂,同業競爭嚴重。
查看原圖
註: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商業、同仁堂國藥、同仁堂天然藥物,都各自有其他的下屬子公司。但本圖以同仁堂股份的分析為目的,僅列出重點公司。

在集團層面,同仁堂與其他五家公司是平級的;但是,在股份控制上,它又控股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商業、同仁堂國藥。控制關係沒有理順。

同仁堂股份下屬公司簡介
查看原圖
二、產品結構

收入主要來自於母公司、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商業(註:其他業務一併計為同仁堂商業的銷售收入)。2011年各公司收入、利潤情況:
查看原圖
其中: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的被合併方在合併前實現的淨利潤:7520.36萬元。剔除這個影響從而得到同仁堂商業2011歸屬利潤。

三家公司合計收入62.93億,大於合併報表的部分是合併抵消影響。

公告對同仁堂商業投資日期是2011年5月26日。由於存在注入資產。2012年同仁堂商業收入結構會發生變化。而且母公司2012年收入結構也會變化。收入結構中,母公司佔比縮小,同仁堂商業佔比增加。

雖然如此,以現有數據來計算收入和利潤和各自佔比,仍然是有意義的。(假設不剔除同仁堂商業合併前的淨利潤。)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接下來再分別看看三家公司主要產品。母公司與同仁堂科技合併算作醫藥工業,同仁堂商業則是商業收入。
查看原圖
醫藥工業主要產品:

 同仁堂股份與同仁堂商業2011銷售收入(工業收入)共計:40.89億,一線產品佔比約39%。

 公司產品種類豐富,擁有800 多個藥品文號。二線產品中,3000-5000 萬的30 多個,

總數超過10 億,整體增速高於20%。

 阿膠銷售2011年9千萬,今年估計過億。由於股權比例。比如1億營業收入,到合併報表的收入貢獻則是5282.8萬。

 即使毛估估二線產品銷售收入14億,加上一線15.9億,離工業總收入40.89億還差了近11億。
查看原圖
其他產品佔比這麼大嗎?是的,同仁堂股份、同仁堂科技它們控股的子公司其他產品或服務的收入呢?這一塊也很大。比如同仁堂國藥,2011年營業收入2.34億,以同仁堂股份和同仁堂科技各自的持股比例各自合併,1.08億歸同仁堂股份(母公司),1.24億歸同仁堂科技。

問與同仁堂走得近的醫藥人士,說同仁堂太複雜,可能連公司裡邊的人都搞不清楚公司結構和產品。

作為一個外部投資者能做的,就是搞清楚它的主要產品在各自市場的競爭情況;合併報表的各家公司的經營管理情況。從而做一個合理的假設推測。又是一個模糊的正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