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爭戴「戰略性」高帽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09/100458325.html
最近,在產業寒冬中瑟瑟發抖的光伏企業,終於盼到了政府的送溫暖行動。

  據公開新聞報導透露,財政部、工信部等部門可能加快出台光伏行業的救援與扶持政策,並協調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信貸力度,各項支持性資金額度可能達到700億元。

  這是何等地振奮人心啊!經濟學界一直在爭論政府之手到底是幫助之手(helping hand)還是掠奪之手(grabbing hand),而中國的情況表明,政府不但是幫助之手,而且是溫暖之手。特別是光伏行業屬於政府劃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的雪中送炭恰恰能顯示其睿智與賢明,而且光伏行業第一梯隊的企業多數是民企而不是國企,政府救助扶持以民企為主體的行業,可見中國的產業政策進步之快。

  且慢。還是看看中國光伏行業目前的寒冬是如何形成的吧。

  自從新能源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後,許多地方政府就像打了雞血似的,給土地、給資金、給優惠,「扶持」光伏企業快速擴張,最好形成大集群,形成大規模的龍頭拉動經濟效應。幾年之內,中國成了全球最大的光伏製造國,但是技術呢?設備呢?附加值呢?市場容量呢?大部分在國外,可謂「多頭在外」。所以答案很清楚,光伏產業寒冬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造就的,而不是市場本身形成的。

  政府帶來了產業寒冬,又要送溫暖禦寒冬,真有幹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式「戰略性產業政策」。幾十年來,我們有多少行業在重複同樣的故事,冰箱、彩電、汽車、電腦等等,其中又有哪個行業能夠演進到全球價值鏈的高端,形成了全球競爭力?

  政府動員、集中資源來打造一個產業或救助一個產業,即使它最終能夠成為一個重要產業,也不能就這個產業本身的成長來褒揚政府的政策。

  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講的一個小故事很有意味,他說如果哈佛校長跟一個系主任說,現在給你們系增加一個教授名額且不佔用系裡現有預算,化學系、統計系等許多系主任會高興地接受,但經濟學系主任可能會問:現在增加一個名額,是不是包含著以後需要時不能及時得到一個名額的可能性?因為經濟學系主任會從資源在不同部門不同時間進行配置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政府動用資源打造了這個產業,就意味著它奪走資源,損害甚至摧毀了另一個產業。

  政府會比市場更加聰明,知道這個產業比那個產業更重要嗎?有些時候的確如此,譬如在早期追趕階段的某些情況下,但多數時候則恰恰相反。更何況政府還要應付令人頭疼的道德風險和腐敗等等問題。

  即使從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升的角度來看,新技術和新產業未必比已有技術和已有產業更應該得到土地、資本等各種資源,經濟增長理論的一些新近研究非常重視一般用途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GPT),認為這些技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更加深遠。

  在本次歐債危機中,德國經濟的良好表現受到許多稱讚,而德國並不是一個熱衷於新產業和新技術的國家,政府並沒有今天說這個戰略性明天說那個戰略性,它的製造業在經濟增長和全球競爭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瑞士、瑞典、荷蘭等國家也多是這樣,甚至食品、紡織等這些被我們視作落後過時的代名詞的行業,也依然保持著較高的生產率。

  不過在中國,如果企業想得到更多資源和政府支持,那最好還是戴上「戰略性產業」的帽子;如果政府想要不閒著,也應該不時送出「戰略性」的帽子,這樣人人爭戴「戰略性」高帽,政府臨人以德,企業畫地而趨,已乎已乎,殆乎殆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