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飽受美國政府猜疑的中國通訊巨頭華為和中興,正式站到了美國國會面前。
9月17日,華為美國首席代表丁少華和中興通訊負責北美與歐洲事務的高級副總裁朱進云,分別代表兩家公司出席眾議院情報委員會聽證會。
宣誓、陳述、答疑,兩位代表在近三小時的聽證會上,就美國對上述企業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質疑為自己做出辯護,希望以此進一步打開美國這個數千億市場的大門。
2011年初,在美國屢屢因「國家安全」理由而併購受阻的華為曾試圖直面美國政府。
華為公司副董事長胡厚崑在公司網站上發表公開信,主動邀請美國當局對華為展開正式調查以打消疑慮。「我們決定應華為之邀進行調查」,情報委員會主席、共和黨議員羅傑斯(Mike Rogers)在聽證會上表示。
該委員會從2011年開始對中國通訊企業對美國國家安全威脅展開調查,信息來源包括媒體報導、情報部門信息等多個渠道。
該委員會的僱員於今年4月前往深圳瞭解情況,一個月之後該委員會的部分議員在香港與華為、中興兩家公司的高層進行接觸。
羅傑斯表示,在調查過程中該委員會對兩家公司提供的材料並不滿意,認為材料中關於和中國政府的關係、公司架構、股權結構、運營以及管理方面幾乎沒有具體事實證據來打消委員會的疑慮,且以違反中國《國家保密法》為由拒絕提供部分信息。
但是,中興代表朱進云向財新記者解釋,美國方面要求的材料中90%的部分都已經提供,剩下部分是涉及中國政府和企業客戶的一些信息,因此無法向美方提供。
該委員會稱由於材料不全,希望兩家公司董事長能出席聽證會並當面解答,但華為董事長任正非與中興董事長侯為貴都未出席,而是派出代表參加。由於 該委員會的聽證大多涉及情報領域信息,因此其聽證會一直少有公開,但羅吉斯稱此次特意公開,意在讓美國公眾能親眼看到兩家公司的情況。
長期研究中國對美投資的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史劍道(Derek Scissors)向財新記者表示,華為和中興無論怎麼做也不可能拿到美國電信市場的主流大單。這份報告本身並不會產生太大實際影響,只是國會一方面希望 以此向美國政府顯示態度,使其不敢對中興和華為開綠燈以免招惹麻煩,另一方面,議員可以在聽證會上通過強硬表現而掙得政治支持。「這場聽證會就是一場政治 表演。」史劍道稱。
從聽證會的現場交流來看基本符合史劍道的說法,國會議員並未改變對上述企業的看法,而中國企業儘管正在嘗試改變,但仍未進入符合美國政治生態的敘事語境。更重要的是,在當前兩國戰略猜疑無法有效打消的背景下,特定行業的中國企業將注定難以擺脫質疑。
泛國家安全擔憂
雖然該委員會強調,並不關心兩家公司在美的商業利益和運作,重點在於瞭解公司與中國軍方和情報部門的聯繫,但事實上,從議員在聽證會的問題看, 該委員會的興趣並不侷限於此。總體歸納,此次聽證會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不公平競爭、與中國政府的聯繫,以及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危險。
在不公平競爭方面,議員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家企業是否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在美國銷售產品、母公司是否對美國分公司提供補貼、出口買方信貸等,並質疑為何華為在2011年利潤大幅下降,是否涉及低成本競爭。
而華為、中興方面都矢口否認,稱進入美國市場純粹出於商業利益考慮,也並未獲得過母公司的特殊補貼。
丁少華解釋稱,華為2011年利潤下降主要源於外匯損失和全球招聘帶來的成本上升。公司自身融資來源主要為海外銀行,與華為合作的33家銀行中外國銀行佔到23家,在2011年中貸款46億美元中有74%來自外國銀行。
而對於出口買方信貸,丁少華稱,這是業界的普遍做法,而且規模很小,一般佔銷售額的5%左右,主流仍是客戶自己融資。
對於國會是否可能將貿易保護主義掩蓋在國家安全的外套之下,對華為、中興進行阻礙,史劍道表示,儘管這種情況不算少見,但通過和該委員會主席羅 傑斯的交流,他認為羅傑斯確實只專注於國家安全威脅。「我的解釋是,如果單純只談國家安全,那他們直接就告訴華為、中興路行不通了,因為答案早定了。但議 員為了表演,需要問這些方面來填充時間。」史劍道說。
為進一步瞭解公司是否得到政府支持來進行市場競爭,議員米勒語帶機關地問:「在美國,如果做到行業內最好,那麼就是龍頭企業(national champion)。我聽說兩位在中國的企業也被稱為龍頭企業,請幫我理解一下什麼是中國的龍頭企業?」
兩家公司代表顯然意識到這一問題意在將公司與中國政府聯繫起來,因此遵循在聽證會中一直採取的做法,即給予堅決否認,明確表示不瞭解自己的企業 有龍頭企業一說,且從未在市場推廣中使用這一說法。「華為從來沒有從政府拿到龍頭企業的牌子,也沒有因此獲得過任何政策上的支持」,丁少華強調華為是依靠 自身的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來吸引用戶。
敘事方式存疑
國家安全則是此次聽證會的核心議題,但中興和華為代表在這一問題上的回答顯然不符合美方敘事習慣。
有議員提出對中國法律的擔憂,他引用中國《國家安全法》第11條質疑華為和中興,該條規定國家安全機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可以查驗組織和個人的電子通信工具、器材等設備、設施。
美方議員稱,擔憂在特定情況下,中國政府會根據此法要求企業提供通信設備以供查驗,而這可能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對此質疑,兩位公司負責人都 表示沒聽說過這一規定,但企業會對這一查驗要求說不,而且中國政府並未向公司提出過這類要求。但對這一回答,議員並未接受,稱懷疑在中國政府要求時企業是 否能夠頂住壓力。
一位熟悉國會風格的人士在現場向財新記者表示,作為公司代表,在聽證會對議員的負面問題給予一概否認確實是美國公司喜歡採取的做法,但這一方式對中國公司也許並不適用。
「美國企業畢竟有了長期累積起來的可信度,因此,一概否認的做法能起到效果,但是中國公司在美國議員心中沒有基本的可信度,有時候,坦率承認效果會更好,而且這本來就不是公司的問題,應該由國家間的溝通來解決。」他表示。
朱進云在會後也向財新記者表示,這一問題涉及兩國的法律,需要政府間的溝通和多層次對話加以解決。
但在史劍道看來,這種完全否認的做法雖然有其缺陷,但華為和中興可能出於第三國市場的角度考慮,不願在聽證會上主動承認任何錯誤而被第三國市場 抓住把柄,也藉機向這些市場闡釋自己企業的背景和產品優勢。「對華為、中興來說,他們在聽證會上盯著的不是美國,而是其他國家的市場。」
史劍道稱,自己不明白華為和中興高層對美國市場的真實定位,但是表面上似乎並不想放棄美國這一幾乎不可能的市場。
「各種方法我們都試過了,沒用。」一位華為管理層人士今年初在和財新記者交談時表示。
在聽證會上,丁少華還是表示華為在未來如有合適機會出現,仍會考慮進行收購。
而和華為不同,中興在美國目前為止未進行併購,朱進云向財新記者表示,並非完全不做收購,公司的做法主要是由其經營理念決定,需要從公司利益、可行性等角度綜合考慮。
而且他也承認,即使不是收購,中興在競標一些大型基礎網絡項目方面確實面臨美方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