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那時香港很「麥兜」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18

這天下午,我匆匆從九龍觀塘一個後巷經過時,發現原本在巷口被堆到一起的木板已經支成了一個剪髮攤,其中一塊木板上書:每天11點準時營業。一個顯然是老闆兼任師傅的中年男人正在給一位老人剪頭髮,剪的同時還在輕聲聊著天。



      我大概已經有10年沒有見過這種路邊剪髮攤了—一面掛在牆上或者木板上的鏡子,一張椅子以及一個盒子就能整理完的剪髮工具。這些架勢全部擺開,就能開始做剪髮生意,每次收費不過幾塊。這種街攤在內地大城市都已經難以看見,我竟然在香港市區又看到了。


      我遇到的人總說近幾年,香港已經變得越來越面目單一。無論在哪一個區,目光所及的道路兩旁,總是莎莎、周大福、卓悅、許留山、莎莎、周大福……無限循環。 如果去主流的商業區,又會被各大奢侈品大牌閃閃發光的旗艦店佔領。那個曾經在電影中風情萬種又充滿文化碰撞的香港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最近參加美聯工商舖的一次新聞發佈會,美聯工商舖預計香港到了年底整體商舖租金將上漲8%至10%。一位自己開店的創業者告訴我,現在一個8平方米位於旺角街角的小店,月租金都要5萬港元。這樣的租金水平,一般的個體經營者很難承受,能承擔的就只有連鎖店了。


      這讓我想起了麥兜—如果你看過《麥兜》,你可能會對裡頭各種點心店、粥粉麵店和茶餐廳不能忘懷。12年前,我初次到香港旅行的時候,那時的香港還很「麥 兜」。記得有個早上我買了一份報紙,坐在茶餐廳要了一份菠蘿油和一杯絲襪奶茶。翻到刊登林青霞為女兒擺滿月酒的那一版時,老闆還笑盈盈地搭嘴:這小女孩穿 的裙子真可愛。


      但是,上個月當我再次經過那條街的時候,那裡已經成了連鎖店的天下。如果一個初次來到香港的遊客在這樣雷同的街頭迷路,他大概已經很難通過描述周圍的店舖來說明自己所處的位置了。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2003年SARS之後,香港政府為了防止樓市崩潰,開始實行土地限制供應政策。同時,為了刺激經濟,香港向更多的國內城市開放「自由行」,消費力的瞬間湧入讓商舖開始供不應求,租金便開始飛速上漲。


      這是一個兩難的事情。如果按照市場規則來理解,那麼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尋求更專業的服務—比如放棄街頭剪髮而改去髮廊—是很自然的事情,某些古舊的經營形態可能就會被淘汰。而且,商舖當然是價高者得之。


      但是,作為一個看著香港電影和電視劇長大的人,我卻不願意看到香港的那些特色小店消失得那麼快。


      慶幸的是,市場總會找到它配置資源的方法。越來越多的香港個體經營者把店舖搬到工業大廈或者商業大廈的樓上,繼續開他們的咖啡店、服裝店、小書店和飾品店,那裡的月租可能只是街邊店舖的1/5。


      一種被稱為「樓上鋪」的商舖形態正在成為香港新的特色。在那裡,可能還會拾獲一些老香港的情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