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福建泉州:外貿困境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4mj.html
 
國內外服裝終端市場的慘淡,終於傳遞到了上游的紡織行業。7月6日,工信部發佈《2012上半年我國紡織行業運行形勢分析》,一改一季度的樂觀態度,直言 今年來我國紡織行業運行呈現下滑態勢,生產增速明顯下降,出口數量有所減少,企業效益出現下滑,產業鏈前端(棉紡、化纖)虧損加重,並預測今年下半年紡織 行業運行形勢難以明顯改善。

  這份覆蓋面在全國的形勢分析報告,又對泉州的紡織行業釋放出哪些信息?福建省紡織服裝出口基地商會秘書長陳蒼松認為,今年泉州的紡織行業比2008年 金融危機還艱難,但是工信部的調研報告集中在規模以上紡企,泉州的紡織行業則以中小型為主,多數仍在撐著,沒有大面積停工。

  通過對晉江、石獅多家紡織、印染企業和布行的走訪,記者切身感受到了今年市場慘淡帶來的寒意。外貿訂單的攔腰折半,化纖織造企業的大量庫存和價格驟 降,這些看似都是眾多市場需求不足、產能過剩所帶來的惡果。然而,與冰一樣的行情相反,我們找到了一些在幾年前便謀求轉型並推進差異化的企業:他們的訂單 不減反增。隱藏在「市場疲軟」背後的問題癥結是,從改革開放至今紡織行業的「同質化競爭」、「盲目擴張」。「哪個產品成功,大家蜂擁上去一起做也能成功的 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了。」石獅一位棉紡企業老闆說。

  現狀

  冰火兩重天的布行

  要想知道如今泉州紡織行業的生存狀況,石獅鴛鴦池布料市場是最有效的「試金石」。作為全國四大布料市場之一,這裡聚集著6000多間商舖近1000家 經營戶。在一家開業近20年的老針織布行裡,老闆施先生連連向記者搖頭。「以前是"淡季不淡,旺季很旺",現在可不行了」。施先生說,自己主要客戶是石獅 的服裝廠和一些外貿單,頂峰時期一個月營業額超200萬元不成問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不僅外貿單縮水大半,本地幾個老客戶的訂單也大大縮水,如今一個月 營業額只剩10多萬元,幾乎只夠人力和租金成本。他最近也聽到了幾家布行倒閉的消息,如果下半年形勢不見好轉,明年這家店也只能關門了。

  而就在離他不遠的一家針紡布行,記者卻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採訪的1個小時裡,該店總經理謝先生頻頻被下單電話打斷,起身翻找庫存。「我們公司今年不 但訂單沒有減少,反而略有增加。」謝先生說,該店去年才營業,但一開始就進行了差異化的定位,做一站式的採購超市,面料產品種類齊全,力圖品種多樣化。謝 先生是80後,儘管只是布行的新手,思路卻很活躍。他經常在全國各地考察市場,極其敏銳地抓住當下的流行款式,並不斷開發新產品。

  外貿受挫,棉紡企業競相轉內銷

  今年國內棉價大跌,對於泉州的棉紡企業而言,已經不能算是一個好消息了。因為即便如今棉價已降至每噸18000元左右,也比國外市場貴了整整4000 元/噸。「棉紗等棉織品以往是我們的優勢產品,在國際市場有競爭優勢,但是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這一形勢就遭到逆轉,出口大量減少。」福建省紡織服裝出口 基地商會秘書長陳蒼松說,國內外的棉價差是失去優勢的重要原因。去年,棉價差最高時達到7000元/噸,價差區間在4000~7000元/噸,對泉州許多 出口型紡織企業影響很大。再加上去年以來的國際市場萎縮,泉州紡織行業的生存狀況,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艱難。

  實際上,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正是在外貿受挫,泉州部分外貿型的紡織企業,從今年開始轉向國內市場,這加劇了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儘管比國際市場相對好些,但今年國內市場的需求也放緩。這些轉型的企業多半都無法成功開拓市場。.形勢逆轉,化纖市場異常慘淡

  棉紡和化纖,一直佔據著紡織行業的大部分產量,這2個原料截然不同的紡織產品,在去年經歷了此消彼長的一年後,如今卻面臨著同樣的艱難環境。工信部的數據稱,今年上半年,化纖行業利潤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了50.1%,棉紡紗加工業利潤則同比下降了5.9%。

  一週前,在晉江金井一家二線的化纖紡織公司,記者見到了愁眉不展的總經理林文(化名)。「今年跟去年真的是天壤之別啊。」林文抱怨說,去年一年,化纖 行業做得非常紅火,因為棉價太高,許多針織棉紡企業無法生產,化纖類藉機打進市場,需求量大增,公司加大生產投入。沒想到今年市場形勢逆轉,訂單量只有往 年的一半不到,公司庫存積壓著。可是為了養活工人,工廠機器還是不能停。他們公司還好,附近1家紡織企業早就把廠房設備租給別人去做。「今年大家的想法就 是,無論如何都要撐下去,絕對不能停產。只要撐過了這段困難時期,就是贏家。」林文說。陳蒼松則補充說,今年泉州化纖紡織的市場異常慘淡,化纖原料和製成 品的價格下跌了30%~50%。

  出路

  低端紡織轉至東南亞?

  近段時間,不少媒體指出,國外不少紡織產品的訂單直接轉移至擁有廉價勞動力的東南亞國家。陳蒼松也認為,一部分國外紡織訂單確實轉移到了東南亞,而泉 州紡織業受影響程度比全國大。記者採訪過的紡織企業,則將問題歸咎於歐美等國對「中國製造」的貿易壁壘和差異化的稅收政策。

  石獅祥芝一家漂染織造企業,則深受這種轉移之痛。「今年外貿訂單少了5成。」企業負責人說,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棉價差等,讓「中國製造」的一些產品 已經失去了跟東南亞這些國家競爭的優勢。特別是美國市場,對越南的紡織品幾乎免稅。他們以前合作的一家美國公司,今年直接將訂單下到越南,但是越南的產品 質量不行,還要從這家企業進口面料,並運到越南進行成衣製作。通過越南運往美國,成本仍然更低。該負責人堅信,越南目前只有勞動力優勢,但是配套的產業鏈 完全跟不上,只能進行粗加工。在產品質量上,中國的產品更有優勢。

  差異化之路

  模仿、跟風、跑量……對於眾多仍走在傳統生產經營模式的紡織企業而言,今年這場自終端市場向供應鏈傳遞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已經讓他們嘗到了足夠多的教訓。

  在慘淡的市場中,記者看到了一些逆勢而上的紡織企業。在石獅,不止一家紡織企業的老闆向記者介紹了公司正在推廣的新產品(基於避免行業模仿,企業婉拒 見報具體信息),即便是國外市場萎縮的現狀,訂單仍然很多。「我只能說是"供不應求"」。石獅鴻山鎮一家紡織企業主說。來自面料企業聯邦三禾的信息是,依 靠公司的「低碳環保」面料,他們今年的發展情況也與去年持平。

  「對於這些做了10多年生意的紡織廠老闆、布行老闆來說,以前賺錢太容易了。只要有一家企業的一個產品做得好,大家蜂擁而上一起做,然後開始比拚價 格,照樣能賺錢。但是這種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了。」石獅鴛鴦池布料市場一家針織布行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面對如今服裝市場的千變萬化,紡織行業長期以來同質 化競爭的惡果顯現。許多企業老闆不去研究市場,還是按照以往的經營思路和模式,被淘汰是遲早的事。「以前"跑量"的經營模式根本行不通,現在的市場千變萬 化,已不像以前那樣單純,你要揣摩市場。」石獅尚澤針紡布行總經理謝限生說,自己對所供應的服裝廠也精心挑選,要先瞭解服裝廠老闆的經營思路、服裝款式, 要有想法。

  「走差異化之路,並不是說你完全做出一種新產品,而是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培育和市場驗證,客戶認同,消費者也要認同。」宏太(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邱志 強認為,紡織企業的差異化之路是以後的必然趨勢,比如該公司以前只做胚布,現在開始試水色布;開發一些高端品種,只有自己能做,別人做不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