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歷經金融危機卻仍然沒有被吸取的10大教訓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0/03/10.html


From: Baron Blog  文:Barron
最新一期GMO的White Paper列出了他們認為雖然經過了金融危機,投資者仍然沒有吸取的10大教訓。這10個教訓對投資者非常有借鑒意義。
1. 市場並不有效
2. 相對業績是一場危險的遊戲
3. 這次從來沒有什麼不同
4. 估值至關重要
5. 等待良機
6. 市場情緒很重要
7. 杠杆無法把一個壞的投資變好,卻可以把一個好的投資變壞!
8. 過度量化掩蓋了真正的風險
9. 宏觀很重要
10. 尋找便宜的保險來源

1. 市場並不有效

金融危機後,美國的一個法庭宣稱“所有的泡沫都會破滅,這個也不例外。泡沫越大,破裂越狠。破裂越狠,損失越大。”這似乎從法律上宣判了有效市場假說 (EMH)的非法。但是,很多人仍然不願承認有效市場理論的問題。正是基於有效市場理論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Black-Scholes期權 定價模型,當代風險管理技術等讓我們對巨大的泡沫視而不見,任憑泡沫發展卻認為市場能夠有效的反映各種資訊。

2. 相對業績是一場危險的遊戲

雖然很多人不相信有效市場假說(EMH),但卻對基於有效市場理論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情有獨鍾。CAPM的問題在於它是基於一系列有問題的假設,如投資者可以買入或賣空任何一支股票而不會影響股票的價格,所有投資者都是基於均值-方差優化的角度看股票。

正是由於有了CAPM模型,人們才會熱衷於區分Alfa和Beta。但這些概念只不過讓人們偏離投資的真正目的,也就是Sir John Templeton所說的“最大的稅後總回報。”“Maximum total real returns after tax.”

由於Alfa/Beta的概念,人們熱衷於和指數相比較,只關心與其他人相比如何。這正如凱恩斯所說的“按通常的方式名聲掃地也好過以不同尋常的方式取得 成功。”“That it is better for reputation to fail conventionally, than to succeed unconventionally.”

有效市場支持者喜歡指出主動管理的基金經理無法超過被動的指數。但是,這是由於基金經理無法擺脫事業風險(Career Risk)和業務風險(Business Risk),無法超越指數也就不足為奇。這並不是有效市場的證明。對基金經理來說,事業風險就是丟掉工作,業務風險就是失去所管理的錢。為了避免這兩種風 險,極力接近指數的業績,基金經理越來越趨向于過度分散,模仿大盤持股。但是,這無法創造好的回報。正如Sir John Templeton所說“除非你與眾不同,否則無法獲得出眾業績。”“It is impossible to produce a superior performance unless you do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majority.”

3. 這次從來沒有什麼不同

格林斯潘在1999年6月17日著名的論斷“泡沫只有在事後才能被覺察。提前發現一個泡沫需要有驚人的判斷,那就是成百上千的有見識的投資者都是錯的。雖 然泡沫很少是良性的,但其後果對經濟不一定是災難性的。” “Bubbles generally are perceptible only after the fact.To spot a bubble in advance requires a judgment that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informed investors have it all wrong. While bubbles that burst are scarcely benign, the consequences need not be catastrophic for the economy.”

這個論斷體現了美聯儲的態度。他的繼任者伯南克仍然持相似的看法。伯南克還推崇“偉大的自我調節”,認為宏觀政策的改善,尤其是貨幣政策的完善,降低了經 濟的波動性。正是這種看法,讓美聯儲被流動性氾濫所創造出的表面的穩定所迷惑,無法看到危險而不穩定的債務風險,最終陷入次貸危機。

雖然泡沫的內容總在改變,但模式和動態變化卻驚人的相似。早在1867年,英國人John Stuart Mill就提出了泡沫形成與破裂的機制:


置換(Displacement):舊的領域失去機會,新的領域機會出現,吸引投資與投入,繁榮開始了。

創造流動性(Credit Creation):貨幣擴張,利率降低,流動性充裕,盈利上升,這一切養育了泡沫。

過度興奮(Euphoria):所有人都認為新的時期開始了,價格只升不降,傳統的估值標準被拋棄,新的衡量標準被用來證明高估值,市場充斥著過分樂觀, 過度自信。John Templeton所說的投資中最危險的四個字“此次不同”“This time is different”在市場中回蕩。

關鍵階段/財務困境(Critical stage/Financial distress):內部人獲利離場,隨後緊接著就是財務困境。繁榮時期建起的高杠杆成為問題。詐騙層出不窮。

厭惡(Revulsion):泡沫的最後階段。投資者受到極大傷害,以至於根本無法再參與市場。這時資產價格非常便宜。

4. 估值至關重要

價值投資最簡單的原則就是在資產價格便宜的時候買進,避免買進昂貴的資產。如果用格雷厄姆的10年平均盈利P/E來評價估值,就會有一種簡單的衡量方法。實踐證明,當在資產價格按格雷厄姆方法衡量較低時買入,10年後的實際回報率會較高。

5. 等待良機

巴菲特經常用棒球來比喻投資,要耐心等待,等到最好的時機,把握最大的時候才全力出擊,而不是隨隨便便就打。但是,一般的投資者往往缺乏耐心,急於行動。據統計紐約股票市場的平均持股時間僅為6個月。這就意味著有更多急於行動的擊球者在不斷擊球,不斷失誤。

6. 市場情緒很重要

市場被“貪婪”與“恐懼”所驅使。投資者的回報不僅與估值有關,還與市場情緒有關。Baker和Wurgler的研究表明,當市場情緒低時,買入年青的、 波動性大的、不盈利的垃圾股能產生最佳的回報。而當市場情緒高漲時,買入成熟的、波動小的、盈利的優質股是最好的策略。這實際上是利用了市場情緒的回歸均 值原理。


7. 杠杆無法把一個壞的投資變好,卻可以把一個好的投資變壞!

如果一個投資本身內在的回報不高,加大量的杠杆也無法把這個投資變為一個好的投資。相反,杠杆可以把一個好的投資變壞。杠杆會限制你持續的能力,可以把一 個短暫的損失(如市場波動)變為資本的永久損失。如果你要克服短期的市場波動就必須擁有更多的資源。如凱恩斯所說“一個計畫不理會市場短期波動的投資者需 要更多的資源來保證安全,而且一定不能大規模的運用借來的錢。”“An investor who proposes to ignore near-term market fluctuations needs greater resources for safety and must not operate on so large a scale, if at all, with borrowed money.”

實事證明,很多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創新”實際上只不過是簡單偽裝的杠杆,80/90年代的垃圾債券是如此,次級債券的煉金術也是如此。

8. 過度量化掩蓋了真正的風險

金融界把化簡為繁的藝術變為了一個行業。金融行業癡迷於複雜的量化工具。這種癡迷背後的原因一點也不複雜:貌似複雜的東西更容易向客戶高收費。

格雷厄姆對數學在投資中的作用認為“數學一般被認為是能產生精確和可信賴的結果。但是在股票市場,所用的數學越複雜深奧,其從中得出的結果也就越不確定, 越具有投機性。一旦引入了微積分或者高等代數,你可以把這看作是一個警告,這意味著使用數學者是在用理論代替經驗。通常這給了投機欺騙性的偽裝,變得好像 是投資一樣。” “Mathematics is ordinarily considered as producing precise and dependable results; but in the stock market the more elaborate and abstruse the mathematics the more uncertain and speculative are the conclusions we draw there from ... Whenever calculus is brought in, or higher algebra, you could take it as a warning that the operator was trying to substitute theory for experience, and usually also to give to speculation the deceptive guise of investment.”

總的來講,批判性思考在投資的世界是一項不受賞識的資產。George Santayana說“懷疑是知識份子的貞潔。把貞潔匆匆放棄或者給了第一個來的人是一種恥辱。”懷疑也是許多最好的投資者所共同擁有的重要特質之一。投 資的想法不應被自動接受,我們應該把這些主意掰開了揉碎了質疑。實際上,投資者最好遵循英國皇家協會的格言“追求真理,勿輕信人言”“Nullius in Verba”。

懷疑的一個重要領域就是風險。伴隨著過度量化的一個惡果就是過於相信風險的狹隘定義。可測量的並不一定有用,市場波動並不等於風險。風險不是波動,而是本 金的永久損失。波動帶來機會,風險帶來損失。從投資的角度看,有三種方式可以導致本金的永久損失:估值風險(買高估的資產)、商業風險(基本面的問題)、 融資風險(杠杆)。只有理解了這三個方面,才能更好的理解風險的真正本質。

9. 宏觀很重要

即使是格雷厄姆也認為宏觀因素對證券分析很重要。次貸危機把價值投資者分裂成了兩個陣營:堅持自下而上的樂觀派和參考自上而下的悲觀派。金融危機的實踐證 明,完全忽視自上而下的代價高昂。理解自上而下的宏觀有助於自下而上的微觀分析並給微觀提供信息。反過來,自下而上的分析也能給自上而下的宏觀分析提供資 訊。當市場中的個股普遍高估,很難找到便宜的股票時,說明整個市場是高估的,應該考慮投資國債市場了。

10. 尋找便宜的保險來源

不要等災難過後保險變得昂貴才買保險。面對未來可能的通脹、寬鬆貨幣政策退出等,提前買便宜的保險能夠保護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19

历经磨难的利润——利润表造假方式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2650.shtml

历经磨难的利润——利润表造假方式
   别以为利润就是账面上的数字。 利润从收入一路走来,历经无数磨难,已经是面目全非。即使是不造假的公司,在各个控制点上多一点,少一点,利润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凡是公司可以自己决定的 地方,公司一定可以操纵。最明显的就是各种预提,提多少怎么提,完全是公司自己的判断。即使公司自己不能完全控制,也还可以改变规则,让利润服从公司高管 的意志,实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71

歷經金融海嘯、歐債風暴 為何他仍能獲利200% 股市大贏家 陳進郎的告白

2012-11-05  TWM
 
 

 

股市贏家陳進郎,近日再度推出新作《股市大贏家Ⅱ》,他在獨家專訪時,分享經歷金融海嘯、歐債風暴,仍繳出200%報酬率的祕密,在於維持研究技術分析的熱情,懂得隨機應變,並盡可能減少虧損,如此才能「贏在修正」,戰勝股海。

製作人‧張弘昌 撰文‧周岐原 攝影‧聶世傑下午三點,十月氣溫涼爽、陽光耀眼的北海岸,一位身穿休閒服、腳踩雨鞋的中年男人穩穩地站在山坡上。他抬頭望向遠處的海洋,卸下一天看盤緊繃的心情,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

他是陳進郎。在專注地盯盤和操作後,經常會驅車前往他的小農莊,散散步、整理植栽,重新放空自己,並思考近期操盤的得失。二○○七年,他初試啼聲就轟動市場,處女作︽股市大贏家︾大賣十萬本。這本分享他從五千萬元到十億元獲利十九倍的投資歷程,以及實戰操盤心法的著作,受到市場投資大眾廣泛的關注,並被整理成簡體字版本進入中國,銷售熱況不輸給「股神」巴菲特的傳記。

經過五年沉潛,陳進郎再提筆寫下︽股市大贏家Ⅱ︾,將近年操作心得公諸於世。究竟這幾年市場變化,讓他多了哪些體悟?

「我真的沒什麼改變啦,唯一不同的是,這幾年部位做比較小,至於報酬率……,差不多是二○○%吧!」眼前的陳進郎沒有停步,他一邊走著上坡,一邊說出這個答案,跟在身後氣喘吁吁的記者聽到,心裡頓時起了一番震撼。

因為,只要是台股的投資人,大都會同意「這幾年股市真的很難賺」:二○○八年的金融海嘯,讓台股在短短一年時間,從九八五九點直瀉至三九五五點,大跌六成;去年的歐債危機,也一度讓大盤在十個月內重挫三成。

因此,在股海巨浪之間浮沉的散戶,沒有「滅頂」已經算得上幸運,陳進郎竟能趁勢而起,將投資報酬率一口氣衝上二○○%,狠狠地打敗指數!

成功首要關鍵 對投資持續保有熱情一度因為華隆案造成股市大跌而破產,也曾經因為找出致勝心法,在十二年間獲利十九倍;如今,終於得以優游股海的陳進郎,除了靠登山、踏青放鬆心情,他還做對了哪些事情?陳進郎在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娓娓道來,與散戶投資人分享他最新的體悟。

「你要先喜歡它(研究股市),只要喜歡就不覺得無聊啦!」陳進郎以近期量能經常不到五百億元的「窒息量」為例,自己投資股票最怕狹幅震盪的無聊走勢,因為「市場太沉悶,找不出方向是很大的挑戰」。但他絕不會因為成交清淡,就忽略每日研究的基本功課;相反地,他會不停調閱線圖,把股價走勢的前後變化彼此對照,作為抓住下一次大漲機會的練習。

陳進郎的友人曾經提到,陳進郎參與聚會,只要時間接近晚上九點,就會開始不停地看手錶,準備離席回家繼續未完的研究。陳進郎自己則表示,他每天早上八點鐘以前一定會展開工作,在專屬的看盤室內瀏覽線圖、準備當日下單事宜。

已投身股海二十餘年的陳進郎,仍堅持不懈、充滿活力,並展現固定作息的重要,可見想在投資領域有所成就,「熱情」確實是首要關鍵。

「我最重視線形的影響力,這好像在挑女朋友,我比較膚淺,往往先看身材曲線(技術走勢),然後再看內涵(基本面)。」談到技術分析的重要性時,陳進郎笑著比喻,「而且這幾年,我已越來越不在意她們的內涵了。」雖然陳進郎本人就是從事技術分析的成功投資案例,但仍有許多投資人不了解技術分析的實用與價值,他特別提出許多觀點,來印證他的看法。

「基本面很重要,但我們很難比其他人知道更多、更早,想提高勝算,一定要盡量注意其他人忽略的跡象;而股票的價格變化,本身已經包含公開的訊息,以及不為人知的枱面下變化。所以技術面走勢比基本面更純粹反映股價的未來,最純粹的才最有力量。」陳進郎比喻:「靠基本面投資股票,就像看分針來判斷時間;仰賴技術面判斷股價趨勢好比看時針,即使有落差,相對而言仍比較準確。」技術分析 最純粹的才最有力量在這個股價經常劇烈波動的年代,陳進郎認為,技術面走勢才是投資人最好的朋友。「股價沒有合理,也沒有常態,超漲超跌才是市場常態;太重視基本面的人,難以在趨勢轉折時隨機應變。」這句話,已經將陳進郎戰勝股海的祕訣表露無遺:制勝之道,在於自我修正。

「做股票就是一連串的預測和修正。」陳進郎表示,「預測」雖然可以採取主動,但因為股市的變化太快,太相信預測反而把自己框住,來不及應變。反之,「修正」雖然常常是被迫採取行動,但因為這時市況發展已經比較明朗,通常有規則和前例可循,較能掌握在自己手上,因此「我們要『贏在修正,不在預測』!」每當陳進郎被問到關於投資股票的問題時,他總會語帶保留,不是說:「這要看情形……」,就是說「前提是……」,鮮少能聽到他發表肯定的看法。這是因為,陳進郎始終相信市場情勢多變,投資獲利只能隨時因應調整,藉此盡可能地擴大利潤、減少虧損。

其實,出現在本刊六三七期「封面故事」的香港知名股市作家曹仁超,對投資也有和陳進郎相近的見解,堪稱英雄所見略同。曹仁超回答讀者提問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應該停損不停利。」停損,就是在局勢改變的當下即時降低風險,避免危及整體資金;不停利,才能讓部署正確的資金盡力奔馳,創造最大利潤。

贏在修正 即時調整才能抓住強勢股陳進郎強調的「贏在修正」觀點,來自對「八○╱二○」法則的深刻體認。他在受訪時分析:「每個人都不妨回想一下,投資獲利的八成很可能來自占總部位僅二成的標的;再分下去,八成獲利裡又有八成來自五分之一標的,如此下去……。所以,絕大多數的投資利潤,是來自於極少數選對的標的。」陳進郎認為,惟有即時調整才能抓住強勢股,創造獲利;如果老是緊抱著表現低迷的股票不放,那麼資金運用效率必然低落,無論如何等待也難以獲利。

在股市中,還有一群人必須維持工作、無法學習陳進郎全程關注盤勢,這些上班族該怎麼因應生活形態調整操作?陳進郎的建議是,不妨以台灣五十 ETF(股票代號○○五○)為標的,根據六十日均線來操作。因為台灣五十整合五十檔市值最大的股票,波動相對較低。

但在過程中,投資人經常難以克服抉擇的心理關卡,無法踏出下單買賣這一步。陳進郎的建議是:「投資人應該盡量多出手,當你愈頻繁地體驗到投資輸贏,就會逐漸習慣,接著無論停損或換股,就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了。」他引電影「陣頭」片中對白為例說:「好比打鼓的人,就是要一直打!不斷地練習!」最後就會獲得成功。

盡量出手 好比打鼓,要一直打不斷練習儘管陳進郎認為投資勝敗的分野只在「隨機應變」與「一成不變」,但展望台股未來的發展,他心中有自己一套分析。談到對後勢的看法,陳進郎微微皺著眉說:「應該是盤跌向下吧!」他分析,指數去年初達到三年新高的九二二○點後一路回檔,技術面已成大頭部形態,因為「每次反彈碰到八千點附近就被打下來。」至於中長線,陳進郎仍然秉持技術分析的觀點。他說,過去二十多年來,大盤指數低點從二四八五點、三四一一點、三九五五點,逐漸提高;高點則從一二六八二點、一○三九三點、九八五九點,逐漸降低到九二二○點。因此,台股下檔支撐是連接二四八五點和三九五五點的長期上升趨勢線;上檔壓力則是連接一二六八二點與九八五九點的長期下降趨勢線,未來指數很可能在這兩條線之間進行波動。

使用技術分析的投資人,經常需要判斷「支撐」和「壓力」的線形,但是經過二十多年勤奮不懈的努力研究,陳進郎已將凶險詭譎的技術線圖,化為一條條能夠獲利的曲線。他此次嘔心瀝血的結晶,相信會成為許多投資人極寶貴的參考。

陳進郎

出生:1962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著作:《股市大贏家》、《股市大贏家II》

股市實戰聖經

股市大贏家Ⅱ——

贏在修正 不在預測

作者:陳進郎

出版:今周刊出版

(2012年11月)

股市大贏家——

我用K線寫日記

作者:陳進郎

出版:今周刊出版

(銷售至今狂賣10萬冊)

不可聽明牌操作股票

「該不該跟明牌?」是投資人必然會遇到的難題。陳進郎給讀者的懇切建議是:「盡量克服心魔,避免跟明牌!」他指出,明牌最大的問題在於得知時,股價通常已反映一段漲幅,利潤空間未必如預期;就算追逐明牌賺更快,等到大盤漲勢或炒作結束,這些帶頭向上攻擊的個股,往往跌得特別快。

在《股市大贏家Ⅱ》書中,陳進郎不諱言提及自己跟進明牌失利的經驗。陳進郎坦言,自己曾在2007年初布局友人介紹的鼎天,經初步布局,他在60日線附近的高點60.9元加碼,股價最高來到83元,相當於漲幅超過4成。

後來鼎天股價意外重挫、以長黑跌破60日線。此時跟隨明牌的欲望超越了既有原則,讓陳進郎忍住出脫持股的念頭。然而業績遲遲未好轉,鼎天股價越跌越低,最低跌至12.8元;陳進郎回憶,當年度EPS(每股稅後純益)也不是消息所指的6至8元,是「1.39元」。由此可見跟隨明牌的危險,隨時可能帶來賠錢的後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55

《歌手告白》歷經失婚、自殺 歌壇浮沉二十七年 黃綺珊:我從來沒有離開過音樂!

2013-04-22  TWM
 
 

 

黃綺珊出道二十七年,作品受到肯定,然而從未走紅,人生歷經低潮,她從未想過,三個月的歌唱比賽節目,會幫她打開演藝生涯的大門,以下是黃綺珊暴紅後的第一手獨家心情告白。

撰文‧賴琬莉

「當初節目找歌手,設定是要高知名度、家喻戶曉的人,唯一例外是黃綺珊,但是她符合第二個要件——最能唱的。」擔任「我是歌手」總導演的洪濤說。

黃綺珊會唱歌,在音樂圈與同業之間,早就不是新聞,但她的歌唱生涯浮浮沉沉,未曾大紅大紫過,一直到登上「我是歌手」舞台,才讓觀眾真正認識她的歌唱實力。

「我是歌手」總決賽後隔天,黃綺珊在飯店大廳接受《今周刊》採訪。由於前一天慶功宴到凌晨三點,之後她回飯店談出唱片的事情,到早上六點才就寢。這天下午,一臉素顏現身的她,看來有些許疲憊。

出道二十七年,黃綺珊在這短短三個月,才真正嘗到走紅的滋味,被助理周小雷形容「女人當中的爺們」,黃綺珊說話很直爽,「這件事(指走紅)來得太快,感覺好突然,現在比賽結束了,我內心堅定一件事,就是我從來沒有離開過音樂,音樂也沒有嫌棄過我。」這句真情告白,其實道盡了她在歌唱生涯的無奈與挫折。

一心想紅 作品受肯定卻被觀眾遺忘黃綺珊是四川重慶人,從三歲唱樣板戲開始,就一心只想紅。「我從小到大只想一件事,就是要成功。」自從知道自己有唱歌天賦,黃綺珊的生命中就只有唱歌這件事,而唱歌是為了要成功。

黃綺珊擁有「亞洲第一女聲」封號,一九八六年,她從一個舞蹈團開始了演唱生涯,五年後,與當時中國嶺南歌壇最負盛名的「新空氣」樂隊合作,二十幾年前,她曾和崔健、那英、朱哲琴一起在廣州酒吧駐唱。

一九九四年,福茂唱片幫黃綺珊在台灣發行《INSIDE MUSIC》(躲在音樂背後的人),「沒有任何宣傳,這張唱片賣了五萬張,算是很好的成績。」黃綺珊回憶。而這張唱片,就是她與前夫、台灣知名作曲家涂惠源合作的。

二○○○年底,黃綺珊推出她出道十幾年來,首張在中國正式發行的專輯《珊珊來遲》,專輯中的〈只有你〉、〈我真想回到你身邊〉、〈我還能做什麼〉等幾首歌,充滿力度與霸氣,加上她獨特的氣聲唱腔詮釋,驚豔華人樂壇。

然而,歌壇長江後浪推前浪,黃綺珊淺嘗成功的滋味,就被市場與觀眾遺忘,她的作品受到市場肯定,但是觀眾卻沒有記住她,黃綺珊繼續在歌壇中沉浮,幾乎半退出歌壇,這十多年來,只有在○四年雅典奧運、○八年北京奧運與汶川大地震義演等活動演唱。

虔誠信主 走出酗酒陰霾致力傳唱福音自視甚高的黃綺珊,內心大為受挫。「外界一片讚美聲,但機會就是不給你,看似要成功,卻一直破碎,這十幾年來我信教,一直問上帝,你給我這個天賦,為什麼不讓我成功?」○三年信主後,給了黃綺珊人生答案,讓她走出人生陰霾。

黃綺珊的歌唱事業未有起色,加上婚姻出現問題,這期間她借酒澆愁,甚至走上自殺的絕路;所幸,從宗教信仰中,她對人生有新的體悟。

「信主之後,我才發現,人生不是我設計的,上帝點選我,一定有祂的恩典,一直都在祂的設計中。」黃綺珊看著窗外遠方,言語平淡,但沙啞的聲音,讓人聽來有一種歷盡滄桑的感慨。

「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發生了很多事,當你還搞不清楚時,已經隨著歲月向前走、年齡向前走、生命向前走,你的經歷也跟著向前走,這是一種學習過程,你會迷茫,解決不了問題,找不到答案;但最後信仰會給你答案。」黃綺珊過去追求成功,別人擁有什麼,她內心的欲望也要擁有,譬如說「你是天王,我也要當歌后。」現在她的人生觀大轉變,「人活著很簡單,就是吃飯睡覺,看到別人好,就由衷祝福。」信仰讓黃綺珊重生,她學會放下、等待與接納。

甚至,她現在對唱歌也有不同見解。「音樂是簡單的事情,為了想要成功的欲望而唱,就會搞得太複雜,應該回歸音樂最單純的本質。」於是,這幾年黃綺珊上神學院,想要當一位福音歌手。

難忘舞台 內心深處仍想盡情唱歌黃綺珊在新加坡神學院上一年制的事工文憑(註:指基督教會成員執行教會所任命的工作),結果「我是歌手」製作人洪濤透過關係找上門,「神學院不允許這麼長假期,而且,我早就發誓不參加中國任何的歌唱比賽。」原來,一九八七年剛出道的黃綺珊參加一次中國大型比賽時,被評為優秀獎,結果現場觀眾拿礦泉水瓶子砸評審,憤怒地問:「為什麼這麼優秀的歌手,沒讓她得名次。」她被這個場景震撼和嚇到了,從此不再參加比賽。

但去年底,洪濤趁黃綺珊回家鄉重慶,說服她去KTV唱了一首〈I will always love you〉,讓洪濤很感動,加上新加坡神學院破天荒同意她請假,黃綺珊因此答應邀約。

「我原本說好只錄兩場就回去讀書,但一來就迷上這個舞台,內心有個聲音說,自己從小到大,不就盼望這樣可以盡情唱歌的舞台?」助理小雷也說,黃綺珊的骨子裡是個愛舞台、愛音樂的人。

從第一集唱到最後,黃綺珊成為來往新加坡、長沙的空中飛人,同時還要兼顧課業,對體力是一大負荷。林志炫就說,「我第五集加入就累得要命,那些從第一集就參加的人不是更累?」出道二十七年後終於暴紅,面對突來的成功,黃綺珊坦言,要花一點時間思考未來的計畫。過去曾有朋友對她說:「綺珊,其實你從來都沒有進入娛樂圈,你出過幾張唱片,是個歌手,但從未用這個圈子的規則行事,根本是個局外人。」黃綺珊的助理也吐嘈她:「性格決定命運。她不應酬,對很多事情又很堅持,這在娛樂圈是很吃虧的。」以這次「我是歌手」節目來說,後來如婚變、和辛曉琪搶唱〈一樣的月光〉等話題,讓黃綺珊愈唱愈不開心。

她大剌剌地說:「我就是個很不會娛樂的人。」但眼看粉絲從零到五十萬,黃綺珊也感受到「我是歌手」這個節目的驚人魅力,面對未來,她這才說出:「這次,我可能是真的踏入這個圈子了!」

黃綺珊

出生:1968年

經歷:

1986年 考入重慶華樺舞蹈團,開始歌唱事業。

1991年 與台灣音樂製作人涂惠源結婚後退出歌壇,定居台灣。

1994年 與涂惠源合作錄製專輯《躲在音樂背後的人》。

1996年 與涂惠源離婚後回大陸;獲廣州十大金曲「最具潛質女歌手」獎。

1999年 專輯《珊珊來遲》問世,一曲〈只有你〉技驚四座,先後獲北京音樂台第二季度十大金曲、廣州至上音樂城我最愛2000最佳優異表現獎。

2004年 雅典奧運會演唱央視主題曲〈驕傲〉。

2012年 到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學習。

2013年 參加「我是歌手」,從第一集一直唱到總決賽,成為家喻戶曉的歌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70

青文出版社歷經三次轉型 抓到數位商機 三十一歲女總經理 把老牌變成時尚先鋒

2013-07-15  TWM

在近五十年的時間裡,青文出版社前後三代負責人皆將公司帶往嶄新的境界,現任總經理、三十一歲的黃詠雪,除了擁有開放的心胸、勇於嘗試新穎的想法之外,永遠思考下一步的方向,相信是青文能夠不斷創造新局的原因。

撰文‧葉揚甲

創立於一九六四年的青文出版社,是一家即將年過「半百」的企業,舉凡詩人林熊祥、文史專家林衡道,或是漫畫家劉興欽等,都是早期青文的著名作家。「爺爺從調查局退休後,很希望能將台灣固有的文學歷史與哲學領域發揚光大。」起初,青文出版社總經理黃詠雪的祖父、青文創辦人黃樹滋是將公司設定在「文史哲」路線,與現在青文「華文圈最新娛樂情報提供者」的定位,可說是全然不同的風貌。

目前,青文已占據女性時尚雜誌市場半片江山,熱銷排行榜中的《ViVi》、《mina》、《with》及《Ami》,合計即接近五成市占率,少、熟女肯定都不陌生;此外,《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等家喻戶曉的暢銷漫畫,以及擁有不少特定粉絲群的模型雜誌如《電擊Hobby》,全都是出自青文之手。

對比於今日的多元,一九六○年代的青文,則因為定位局限,內容「太硬」,「所以雖然一圓『文青』夢,但說真的,當時並不賺錢。」黃樹滋因而開始思索其他出路。

第一階段轉型

從文青跨界漫畫迷

直到七○年代中期,黃樹滋某次在台北西門町街道旁的書報攤,偶然看到一本名為︽叮噹︾的香港漫畫,轉型成漫畫出版商的一絲念頭,猛然在他心中閃過,黃樹滋遂而決定將其引進台灣,並取名為︽機器貓小叮噹︾。

這部經典漫畫隨即風靡於八○、九○年代,而且,即使已正名為「哆啦A夢」,在台灣大小朋友心中,小叮噹就是有那麼幾分親切感。而拜擁有「百寶袋的小叮噹」之賜,青文的業績開始起飛,「那時好多讀者寫信給小叮噹,希望可得到心目中的道具,我們真的就把這些天馬行空的幻想實體化。」黃詠雪說話的同時,從旁邊書架拿出厚厚一疊、沒有裝訂的漫畫,「這些都是青文早期根據讀者想法,自行找漫畫老師臨摹的手稿。」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哆啦A夢》僅發行四十五本,但是台灣「小叮噹」可以推出到兩百多本的原因。至此,青文已經不僅單純賣漫畫而已,更難得的是,在那個民風淳樸的年代,青文創造讓每個小孩子或大朋友的夢想,都得以恣意遨遊的舞台。

只是,在著作權法觀念興起,以及原作者藤子.F.不二雄的遺願,日本出版社強制要求海外授權版改為音譯哆啦A夢,「因此,過往自行臨摹的內容必須得全面回收與銷毀。」聽起來青文似乎將從此退回原點。然而,事後看來,這樣反而為青文開啟與日本出版社正式交流的另一契機。

第二階段轉型

漫畫跨足時尚雜誌

一九九七年哆啦A夢正名之後,其他的柯南、聖鬥士星矢、神奇寶貝,顯然都無法彌補小叮噹從前對公司的貢獻,青文可說頓時少了一顆營收成長引擎,這讓從小生長於漫畫堆中,當時年僅十六歲的黃詠雪,對於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印象極為深刻。

擔憂青文的業績從此不進反退,第二代黃寄萍開始思索該如何另闢蹊徑。「這一次,青文決定嘗試引進日系雜誌。」黃詠雪覺得青文當初會涉足時尚領域,其實有點偶然。

當時日本澀谷「一○九辣妹」妝扮風靡日本,因此日本出版社聯繫上先前有過交涉的青文,而在廣泛聽取第一線同仁的想法後,黃寄萍認為這條路可以一試,青文遂在二○○一年推出台灣第一本日系時尚雜誌《Cawaii!》。「在TVBS歡樂台『女人我最大』節目中的時尚老師李佑群,當年剛退伍就擔任這本雜誌的主編。」黃詠雪認為,青文敢於轉型的最大原因在於,高層願意聽基層員工意見,其次,就是敢重用有想法的年輕人。

隨著《mina》、《ViVi》及《with》等多本日系雜誌出刊,青文業績又重新添加了不少柴火,第二階段的轉型,表面看起來非常成功。旗下擁有暢銷漫畫,又占據大半女性雜誌零售市場,照理應已為黃詠雪鋪好了一條極為平順的接班路;然而,現實卻不如想像中簡單。

○八年九月,二十六歲的黃詠雪正式接掌總經理,距離她大學畢業甚至不到五年,年紀輕輕的她認為,「進公司以來從沒碰過挫折,自然以為管一家公司應該也還好。」但才接手第一周,黃詠雪就有種被騙的感覺,只是,她並非是被太多工作或壓力嚇著,而是公司帳上赤字竟多達八千多萬元。「十月要製作九月財報時,經銷商退貨多過出貨,公司單月營業額竟然是負數。」面對如此慘澹的業績,對於剛上任一個多月的「菜鳥」總經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當時,黃詠雪同時還要顧到成大AMBA(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的學業,及籌備人生大事之一的婚禮。黃詠雪的先生回想當時,最佩服妻子的一點就是,「對於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有著極強的意志力」。

即使每天已工作到很晚,黃詠雪回家後還得研讀財報到深夜,就只為了找出問題根源;另一方面,那時青文「資深」的員工不多,「每個人碰到問題,都會直接問我:『總經理,這要怎麼辦?』」因此,黃詠雪虛心向○三年時流失的高階幹部求教,她這才知道還有管理制度、人才傳承等諸多問題。

當時黃詠雪迅速祭出三項措施,首先,公司財報透明化,她堅持各部門主管要跟總經理同時拿到報表,「不然各事業體對自己負責的作品,賣得好或不好,完全不知道狀況。」這樣的好處是,孰好孰壞一目了然,檢討、獎勵都有依據。

其次在人事方面,黃詠雪先找回過去在青文的高階幹部,藉以解決短期人才斷層的問題;最後則是不得不做的調整。她不自覺地蹙眉嘆道,「創社以來,青文從來沒有裁員……。」然而,在她上任四個多月後,員工人數從一三○人減為九十人,當時祭出的鐵腕,對她內心產生相當大的衝擊,「畢竟,其中不乏認識多年的員工,但若不採取任何措施,最後可能一百多個人都會有問題,這是不得已的決定。」所幸,一年過去後,公司毛利率大幅提升十個百分點到三○%,黃詠雪第一役的過程雖然艱辛,卻無疑為青文目前的成績,打下厚實的根基。

第三階段轉型

從代理到自創品牌

在四年多的勵精圖治之下,青文的累積虧損終於翻回盈餘,黃詠雪並未因此滿意,她不斷思考平面媒體的出路,「在數位化時代,能夠擁有自行決定內容的刊物,才能不受制於日本廠商,領先競爭對手。」青文於是在一一年五月推出第一本自創雜誌《Ami》,銷售量首月即衝到排行榜第三名。

青文是如何在自家代理的眾多日系雜誌中,再創造一片藍海?黃詠雪解釋,利用群眾的特性做區隔,例如,自然無造作的《mina》與性感時尚風的《ViVi》,其實就是兩塊截然不同的市場。而青文很早就採取「分眾化」策略,「這遠比一本雜誌集結所有風格,容易培養讀者的忠誠度。」另外,鑑於日本平面雜誌搭配實體活動的龐大商機,例如,最強美少女盛典SUPER GIRLS FESTA(SGF),這類讓一般民眾有機會貼身觀賞藤井莉娜等超人氣名模走秀的活動;青文亦於台灣推出自己的Ami Fashion Collection(AFC),某種程度可滿足讀者的幻想。而在走秀的同時,旁邊大螢幕會出現行動條碼(QR Code),只要用手機掃描,還可即刻買到眼前模特兒身上的一整套服裝,這種商業模式將引爆不小的時尚商機。

老牌出版社青文,在年輕的第三代帶領下,又一次跨足到新的領域,黃詠雪的夢想才正要開始啟動。

青文出版社

成立時間:1964年

董事長:黃寄萍

總經理:黃詠雪(圖右)

資本額:4875萬元

主要業務:書籍、漫畫及雜誌出版營收:2012年3.8億元紀錄:2008年以來連續5年女性時尚雜誌占據暢銷排行榜前5名;女性時尚雜誌零售市占率高達5成

青文出版社的創意煉金術

1. 走秀結合APP

平面雜誌結合實際體驗活動,開放一般讀者觀賞時尚走秀,未來將結合APP,消費者立即可買到模特兒身上全套,下一季最新的服飾。

2. 領先同業數位化

從代理到自創品牌雜誌,再搭建網路平台Fashion365,領先同業數位化,在納入各類台系品牌後,消費者可一站購足雜誌上的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88

股價二元的公司 五年內反向飆漲近二十倍 碩禾在鹽田雞舍「種電」 陳繼仁歷經三壞 找到好球帶(090-093)

2014-01-27  TWM
 
 

 

國碩與碩禾兩家公司董事長陳繼仁,將虧損連年的光碟片廠成功轉型太陽能材料製造商,為人津津樂道。為搶進連巴菲特都心動的太陽能發電商機,他刻正進行一場台灣版「太陽城」(SolarCity)能源革命!

撰文‧謝富旭

即使全台籠罩在強烈的冷氣團下,在冬陽的照耀下,南台灣仍透著暖意。高雄市左營區一處老房子櫛比鱗次的住宅區中,有一戶因為在屋頂裝設太陽能板,反射著冬陽餘暉而顯得特別耀眼。這裡正是碩禾電子材料公司董事長陳繼仁的老家,也是他用以證明太陽能發電到底是不是一門好生意的生活「實驗室」。

創業路途艱辛 創業生涯連投三壞球頂著太陽能產業股王的光環,陳繼仁正準備在台灣進行一場仿效美國太陽城(SolarCity)公司的能源新革命。這排總計六戶的老舊透天厝,目前住著陳繼仁的母親,以及陳繼仁五位兄弟姊妹、姪兒姪女等一大家子。屋頂上裝的總計四十二KW(瓩)的太陽能發電板。屬於陳繼仁那一戶,花了六十萬新台幣安裝七KW。

這套占地約二十一坪,耗費六十萬元的太陽能系統,每天可為陳繼仁高雄老家帶進約二二六元售電所得,一整年下來,售電所得八萬二千元。簡單算一下,陳繼仁這筆六十萬元的投資,年報酬率高達一三.七%。換個角度想,只要使用到第八年,六十萬元就完全回收;之後,賣給台電的售電收入都是「純賺的」,這豈不是一筆天上掉下來的投資好機會?

「問題就出在人性!」陳繼仁苦笑說:「如果有一間年租金報酬率只有二%~三%的台北房地產,大部分人的投資興趣,可能遠較年報酬率一○%的太陽能要高很多;理由是,房地產有增值潛力,太陽能設備只會折舊。」陳繼仁感嘆說,股神巴菲特是深諳長期穩定投資收益魅力的人,他已砸下了近二千億新台幣(編按:事實上是一八九○億元)投資太陽能電廠,「但畢竟有巴菲特投資眼光的人是極少數!」看來陳繼仁這筆投資勝負還未定,其實,如果把創業比喻成一場棒球賽的話,擔任投手的陳繼仁,目前才正處於三壞球、一好球的局面!

今年五十三歲的陳繼仁,就學過程一帆風順,以第一志願考上高雄中學,再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清大材料學與工程學系,一路從學士攻讀到博士;但他萬萬沒有想到,創業的路途走起來會這麼艱辛坎坷。

一九九七年,光碟片開始取代錄影帶,成為影音儲存的主流,著眼於這股商機,陳繼仁找同學一同創立國碩科技。然而,光碟片產業風光沒有幾年,就因為各家廠商瘋狂擴廠,以及關鍵技術掌握在少數國際大廠手中,一片原本報價十幾元的光碟片,暴跌到以一至二元計價。國碩由盈轉虧,股價更從二○○○年的最高峰一百多元,狂跌至○九年的二元出頭。

這是陳繼仁創業生涯的第一個大壞球,但他試著穩住陣腳,想用變化球來化解危機;於是,他試著把國碩轉型成IC設計公司。國碩首款產品雖獲市場好評,但後繼無力,被淹沒在市場無情的競爭浪潮下。陳繼仁的創業球數,又記上第二個壞球。

市場上沒有人會預料到,陳繼仁投出的第三球會是一個大角度曲球──進軍當時正崛起的美容用面膜商機。他○三年成立的杏康科技,由於對生技產品的品牌與行銷掌握不佳,出品的面膜始終叫好不叫座,也落得無疾而終的命運。這下子,陳繼仁創業生涯又記上第三個壞球數。

連續三壞球,國碩轉型屢告失敗,元氣也受到不小損傷。所幸,陳繼仁的家族是高雄地主,雖稱不上富豪,但家底堪稱殷實。於是他回南部找親友調集資金,準備再投出一球。問題是,接下來這個球,已經不容許陳繼仁投壞,投壞的話,不但將使國碩更加難以翻身,甚至連高雄親友的資金也要跟著賠掉。

這第四球,就是把國碩轉型成太陽能材料公司。他從自己最擅長的材料領域切入,結合國碩原有的光電技術,研發出太陽能電池導電膠產品。於是,原本做面膜的杏康就成為碩禾的前身。同時把賠錢的光碟片工廠一家一家地關掉,將國碩轉型成太陽能半導體晶圓廠,在業務上與碩禾串聯成一氣。

轉型太陽能材料 導電膠刷出一記好球歷經三壞球之後,陳繼仁終於投出一記好球:碩禾的導電膠產品,挾著高品質而且價格低廉優勢,從國外大廠如杜邦,日本Toyo等勁敵手中,搶下全球四分之一市占率。持有碩禾股權六成的國碩,雖然太陽能電池晶圓獲利起伏劇烈,但憑著母以子貴,股價也從最低點的二元出頭,飆漲至近四十元。

國碩集團在太陽能產業找到轉型生路之後,陳繼仁前進的腳步絲毫沒有放慢下來。他預見,未來幾年太陽能產業最大的爆發力道是終端市場結構的改變,誰能搶得頭香,爭取到用戶以及蓋太陽能發電廠,誰就是太陽能第二波淘金潮的最大贏家。

於是,他兵分兩路,由碩禾轉投資禾迅,進擊大規模、集中式的太陽能發電廠;同時,在國碩旗下,成立太陽能系統事業部,搶攻小型用戶,特別是屋頂型的太陽能發電商機。

過去二年以來,國碩與禾迅的業務部隊積極地在日照相對充足的台灣中、南部尋土地、找屋頂,一座座小型的太陽能發電廠就這樣矗立起來。有些蓋在豬舍或雞舍的屋頂上、有些蓋在鹽田上、有些蓋在廟宇的空地上,更有些矗立在廢耕的農地上;林林總總下來,總計興建了發電容量五MW(千瓩),相當於一五○○戶一般四口之家,使用一年電力的太陽能發電站。把這些太陽能光板排在一起的話,約可鋪滿七個標準型的足球場(一萬五千坪),一年產生六四○萬度電力,可為碩禾帶進至少三千萬新台幣的電費收入。

但相對海外的布局,台灣只是小case。禾迅與日本坪井工業的一個合作案,總發電容量就高達十七MW。這家總投資金額高達五十億日圓的電廠,預計今年底完工,一五年即可併入日本電網發電,預計每年將產生二千萬度電力。

由於所產生的電力,日本當地電力公司將以每度四十二日圓買回(日本目前平均電價每度約二十七日圓),購電合約長達二十年;也就是說,自明年開始,日本電廠的投資,每年將可為碩禾帶進二.二六億元新台幣的電費收入。

其實,陳繼仁也想仿效美國太陽城,把電站「證券化」在市場募資,加快擴張腳步,以期搶到這波太陽能發電的商機。但是他無奈地說道:「已經三十年未修改的︽電業法︾,光一條不允許個人或公司賣電給台電以外的人的規定,就讓太陽城這種商業模式無法在台灣實現。」效仿太陽城的「證券化」方法來籌資行不通,碩禾投資太陽能電站目前只有仰賴銀行貸款奧援。陳繼仁指出,平均每一個電站投資案,碩禾均須向銀行融資七到八成之間,擴張腳步受到很大局限;所以,他還是希望能以證券化來解決擴張的資金問題。

「以台灣目前的環境,把碩禾投資的太陽能電廠包裝成類似『REITs』(不動產證券化)似乎較可行;不然,也可以把碩禾旗下負責電廠投資的子公司禾迅上市,也是一條路。」陳繼仁若有所思地說。

現行︽電業法︾ 綁住太陽能推廣腳步在苦思企業出路的同時,陳繼仁對政府也提出四項呼籲:一、能源是國家戰略性政策,應提升政策位階,盡早將能源局升格為能源部;其次,修改︽電業法︾,將電業特許的門檻,由五百KW大幅提升至五MW;三、放寬農牧林用地在太陽能系統設置的限制,尤其一些地層下陷,鹽化無法種植的廢耕地,不妨可用來「種電」;四、放寬及鼓勵壽險基金投資電站,獲取合理且長期穩定的報酬,活化閒置資金,為大型電站設置注入資金活水。

陳繼仁的努力,不單企圖使國碩集團掌握這波方興未艾的太陽能發電廠商機,他也希望藉由電費收入占營收比重的提升,讓集團能擺脫電子業易受景氣循環波動,以及科技產品生命週期無常的宿命。

「讓國碩與碩禾能成為更穩定,甚至宛如公用事業般的科技公司。」對曾經在光碟片產業嘗盡大起大落滋味的陳繼仁而言,追求公司獲利穩定的目標,恐怕比任何人都迫切吧!

陳繼仁(前排右)

出生:1961年

現職:碩禾電子材料董事長、國碩

科技董事長

經歷:工研院研究員

學歷:清華大學材料學與工程學博士我的屋頂會賺錢!

2014年台電對申裝太陽能發電的優惠購電費率一覽 單位:新台幣元每度購電費率 裝設成本預估 需要

面積 可發電數/天

(以每日有效日照3.5小時計算) 預估每年

電費收入

1KW以上不及

10KW(屋頂型) 7.1602 80萬(10KW) 30坪(10KW) 35度(10KW) 91,000(10KW)

10KW以上不及

100KW(屋頂型) 6.4190 700萬(100KW) 300坪(100KW) 350度(100KW) 820,000(100KW)

100KW以上不及

500KW(屋頂型) 6.0448 3500萬(500KW) 1500坪(500KW) 1750度(500KW)3,860,000(500KW)地面型1KW以上 4.9222 1KW平均約需8萬 3坪 3.5度 6,300 製表:謝富旭 資料來源:台電、太陽能系統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81

【書介】唯有歷經千次動盪,才能成為大人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21.html

我和小學同學飯聚,天南地北閒聊間,我發現同學的父母雖是教師,思想卻十分開明,沒有將「世俗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給予很大的自由度,只求他們生活愉快。一家人樂也融融。

飯聚之後,我想起早陣子看過的《唯有歷經千次動盪,才能成為大人》。那時,我暗自下決定:如果未來有孩子,一定會讓孩子看這本書。(這似乎是奇怪的讀後感...)(笑)

為甚麼?作者金蘭都就似是幫父母教導子女。

他沒有論斷人,也不會將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別人。

這本書不像坊間的只專注一件事。金蘭都談及的範圍很廣,包括求職辭職、工作態度、戀愛婚姻、兩性相處、待人處世、人生哲學等,像朋友般和讀者聊天。他沒有既定立場,亦不會論斷(judge) 人,只是分享聽過的故事,提供多個思考角度和處事方法。當中沒有對錯,只有提點,讓讀者衡量輕重。


去年,我看過他另一本紅遍亞洲,銷量超過400萬冊的著作 -《疼痛,才叫青春》。這是寫給大學生的。儘管我是超齡讀者,我還是享受閱讀的時光。印象最深刻是書中的『人生時鐘』比喻。如果自己有80歲命,對應一天的24小時,以分鐘為單位,那麼每年長一歲就是18分鐘。21歲大學畢業是清晨6時20分,30歲有少許經驗亦不過是早上9時,40歲則是正午12時。現在,想想自己站在幾點鐘?人生仍然是充滿朝氣的上午呢~  甚至60歲也不過是下午6時,還未入夜。

我喜歡金蘭都的文字。雖然沒有強烈的共鳴感,但我感受到他的誠懇 - 真的試著了解年青人,明白他們對未來的疑惑,並且珍視他們的經歷。我見過很多大人輕視年青人碰到的難題和挫折,甚至我有時也會犯這種『錯誤』。金教授卻是先理解,再從不同角度分析,然後加上溫馨提示。

說回《唯有歷經千次動盪,才能成為大人》,金教授是寫給『為求生存而吶喊的大人們』。這個形容詞或許誇張了,書中的內容倒是實在。有適合踏足職場不久的大人,也有適合需要兼顧家庭、事業和自我的中年人。

原本我想節錄部分內容,卻發現精彩語句太多,整本書都值得推介。所以,我選了部分喜歡的:
    • 「真正讓你覺得幸福與滿足的東西並非金錢,也不是升職或得到主管的認可,而是自身的成長。」
    • 「生命的留白也有其價值,讓自己放鬆一點也無妨」
    • 「不要像直線一樣前行,美麗的路上沒有直線,無論是對風,還是對河流來說,直線都是一種災害」
    • 「說到貫穿兩點的最短距離,也就是說貫穿兩點的直線只有一條,這是幾何學的常識,想一想就覺得很淒涼,在直線的一生裏,要達到某個點,就只有一條路可走,而且是一條絲毫不能有差錯的、距離最短的路。」
這些顯淺道理,小時候就聽過了,沒甚麼新意。這就是為甚麼我推介整本書(而不是某個章節) - 有上文下理,以及多個真實例子,思緒才能無拘束地延伸。而且,一氣呵成地看書,就似和教授面對面談天一樣,身心舒暢。
張貼時間:,張貼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691

歐洲是否也會歷經“失去的十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14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本周被問到,歐洲是否也會經歷失去的十年時,斬釘截鐵的回答:“是!”“蕭條”是唯一能形容一些歐洲國家經濟的詞語(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道,美國和英國已經實現經濟複蘇,可歐洲沒有以西方“夥伴”為榜樣,反而越來越像日本——掙紮於經濟停滯、通脹低迷。有一點甚至還不及日本:日本的失業率維持在5.5%以下,但歐元區失業率卻處於11.6%的高位。

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7月CPI同比僅增0.4%,創2009年以來新低;二季度GDP環比零增長。而歐洲央行遲遲不作為。

華爾街見聞網站寫過文章,解答了為何頻頻被經濟數據“打臉”,歐洲央行還遲遲不行動的原因。文章認為,歐洲央行不推出QE,一是希望觀察將於9月發放的首批TLTRO貸款效果;二是推出QE除面臨德國阻撓外,還有諸多難點,如歐美經濟結構不同,不能照搬美國;三是坐等美聯儲、英國央行加息後歐元走弱。

咨詢公司Llewellyn Consulting認為,歐洲央行推出QE是不可避免的,且規模將是龐大的。但拖到那麽晚才行動,歐洲央行可能已經錯過了好時機。因市場已經對歐元區經濟增長抱著很低的預期,通縮的陰影縈繞,且可供歐洲央行購買的金融工具有限。

法國巴黎銀行經濟學家Ken Wattret表示,通脹率維持低位時間越久,對通縮的抵禦力就越小。通脹預期可能突然間降到更加可怕的水平。這兩方面來說,日本都是絕佳的反例。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北京時間明天淩晨將在Jackson Hole會議上講話。但行長先生本月初已經表態,堅稱歐元區經濟複蘇的命運掌握在各國政府手里。“除非各國政府承諾實施改革,否則央行實施更多貨幣刺激也收效甚微。”

Llewellyn稱,央行和政府官員,及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忘了預期的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的本質。如果企業預計需求沒有增長,他們不會投資新的產能。需求依然疲弱,然後企業預期實現,造成惡性循環。

斯蒂格利茨說:“歐洲有極具天賦的人才,如果一個個國家經濟都衰敗,那一定是系統性問題。歐元區的基本問題是,它不是一個最優的貨幣聯盟,有缺陷的結構加上有缺陷的政策,帶來毀滅性的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11

李開複:歷經死亡後我修的七個學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7/150091.html

黑馬說:2013年9月,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複被查出患有淋巴癌,一度退出公眾視野。闊別17個月後,6月27日,李開複攜新書《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再度歸來。在新書發布會上,李開複講述了自己生病後,在死神陰影下所修的7個學分。
 
口述 | 李開複
整理 | 婁子妍

 
\我非常熱愛我的工作,然而,當面臨死亡,面臨癌癥的時候,我心中閃過的每一個思念都和工作沒有絲毫關系。有一位護士看了很多病人,得到的最大結論是什麽?大部分的臨終病人最大遺憾是沒有和自己的家人有足夠的時間在一起,而不是後悔自己事業沒有達到巔峰。這樣一個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臨死才要想到嗎?

人在世俗里面,很容易陷入今天的這個世界里面,而面對死亡我們反而可能得到頓悟,了解生命真正的意義。死亡成為了生命里一個無形好友,提醒著我們,好好活,不是只渡過每個日子,不是追求一個現實名利和目標。

我在養病期間,一共拿到了7個學分,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個學分,健康無價。我平時的生活,熱愛美食,不愛睡覺,每天晚上回來急回郵箱。真正生病以後才深深體會到,失去了健康就是什麽都沒有了。生命最重要,健康和生命是一樣的。很多人說,你養生就沒有事業了,就去過慢日子吧。其實不是這樣的,不是說要放棄一切來維護健康。我們的健康簡單來說包括睡眠、壓力、運動、飲食這四點。如果四點可以達到及格,對於年輕人來說可以有時間工作。一個禮拜用掉4個小時拿去維護你的健康,不要等到有一天像我這樣幾乎來不及才知道學會要愛惜自己的身體。

第二個學分,一切事情都有它的理由(Ever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這一句話聽起來好像有一點勵誌雞湯的感覺,仔細想想非常哲理。世界玄妙,我們只了解萬分之一,也許每一件事情發生都有它的理由。我們應該多多地去思考,當一件事情發生了以後,是不是有什麽正面的啟示或者正面的力量?如果發生了一個災難,我們不要當成一個果,而是當作一個因。當作一個因,任何災難都可能是一個學習的機會。所以,也許我們生病了,是讓我們能夠學會活得更健康,也許我們無助的時候是讓我們學會接受不可以改變的事情,也許面臨死亡才能真的教會我們去分辨:什麽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第三個學分,珍惜緣分,學會感恩和愛。一直到面對死亡我才發現,對於家人給我無私的愛,我當年是多麽的冷漠。雖然我告訴朋友,我一放假就是陪著我的母親。事實上,公司給我4周假,我就休一周,陪母親5天以後,我認為任務完成了,我認為我回報她了。但是,一直到她失憶以後,一直到我自己面臨死亡的時候,我才知道我是多麽的冷漠,多麽敷衍地表達了人們口中的“孝順”。

我覺得真正的感恩應該分三個層次。最基本的層次是別人對你好,你感覺到了。第二個層次是別人對你好,你要回報他。第三個層次,別人對你好,你主動不要求回報,付出你的關懷和愛,這才是最高的境界。

我覺得有一句話現在特別有意義: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的重逢,我們應該珍惜在人生當中的緣分和愛。所以,我在生病了以後,決定改變以前的方式,每一周陪媽媽,還要陪我的姐姐。我太太到了臺灣,我花更多時間和她在一起。我女兒要考大學,我幫她做各種準備。也許我對父母的愛可能很難直接給他們回報,但是,至少對於妻子和女兒,我學會了如何感恩、如何愛、如何回報、如何直接表達。


\第四個學分學會生活,活在當下。我的癌癥是淋巴癌第四期,有一段時間我認為生命不長了。如果生命只有100天了,該怎樣來度過呢?我的結論就是要和親人們度過特別難忘的時光,吃我們愛吃的東西,做我們愛做的事情。我希望活的時候能夠全心全意,而不只是不停地去想我的公司。稍微慢下來,活在當下,才能夠體驗到這些美好,才能夠感覺自己不會白活了。一種美食、一瓶最愛的酒、遇見最漂亮的衣服,不要說什麽將來再慢慢去享用。希望我們都是活在當下,不只是最後的100天這樣活下去,一定會非常圓滿。

第五個學分避免一些誘惑。作為一個書香子弟,我從小父親就告訴我不要那麽愛錢。他留給我10個字: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其實我們做好事,沒有任何必要留名。除了孔子以外,有多少偉大的人被世界記下來?我相信在座各位,再過50年沒有人會被記下來。糾結這樣的事情有什麽好處?

生病前的幾年,越來越多人把我當作一個導師。我一方面是出於善心幫助年輕人,但是不可避免,我每天的追求還是希望有更大的名望。我與星雲大師討論這個事情的時候,他告訴我說,其實人是經不住誘惑的,你告訴自己追求理想,你是追求更多的名。雖然我認為,我一直給年輕人建議沒有錯,但是如果特別機械化地來追求效率,衡量每一天的結果,會讓我們變成冷漠無情。所以,過度追求名聲讓我的中心軸偏離了。

 第六個學分,人人平等,善待每一個人。當你的目的是追求每一件事情有最大化影響力,你一定想認識更多有創意的人、聰明人、成功人,把自己朋友圈都變成最頂尖人士。但這樣就喪失了非常重要的一點:人人是平等的。

我得了癌癥發的第一條微博是:癌癥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等我慢慢覺醒以後,任何事物上,人人都是平等的。世界的奧妙是不容我們這些渺小的人類來評估的。我們憑什麽說這個人是普通人,這個人不怎麽樣,這個企業不會成功,這個創業者不行?只要時間允許,我會和一些普通網友交流,哪怕從來不認識,哪怕他們並沒有特別光輝的履歷。不要吝嗇給別人愛的關懷。你對別人要平等,一個微笑、一個行為,都可能會幫助別人、幫助生命。

第七個學分,人生到底是為什麽?世界因你我不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個毫無疑問是你我想追求的,但是我們太狂妄了,總想改變世界。其實,人非常渺小,憑什麽能這樣狂妄呢?每天拼命要改變世界那也是充滿壓力的。我們有緣認識周圍的人,好好體驗人生,做事問心無愧,憑著良心,對人真誠,不要改變別人,只要讓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有學習、成長,那就足夠了。如果每一個人都是這麽做,世界就會變得更好。我過去的人生哲學是人生只有一次,要分秒必爭,講究效率,做最好的自己。現在,我認為是讓自己怎麽能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成為一個更完善的人。

我經過了這7個學分,7個教訓。我今天認為,我們應該保持初學者心態,對於世界有兒童般好奇心,好好體驗人生;讓自己每一天都比以前更進一步;不要強求改變世界,做事問心無愧;多感恩和愛,對人真誠平等,這樣就足夠了。如果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能如此,世界就會更美好。
\版權聲明:本文述者李開複,整理婁子妍,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奇酷誕生8個月,這家由奇虎和酷派各取一字命名的新近手機品牌如今真的有些“騎虎難下”。

奇酷誕生,源於奇虎與酷派的牽手。2014年12月,奇虎向酷派投資4億美元雙方成立合資公司,奇虎獲新公司45%股權。之後劇情反轉,樂視21.8億元入股酷派,周鴻祎腹背受敵。最終奇虎勝利迫使酷派持股比例下降到25%,奇酷終入奇虎360懷抱。

幾經波折後,周鴻祎終於再入手機戰場。至於周鴻祎為何拼死也要再戰手機,這里我們不做過多贅述,今天我們只談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360手機究竟勝算幾何。

多舛“奇酷”

今年1月,周鴻祎在360手機奇酷旗艦極客版發布會上宣布,360將啟用“360手機”作為整體手機業務的運營品牌,而誕生不到一年的奇酷和並購而來的大神將作為子品牌存在。

用周鴻祎自己的話說,“過去談起奇酷,因為缺乏知名度,所以還得用360為它背書叫360奇酷,但名字太長了,360奇酷旗艦版,從品牌傳播來說也不利。後來準備把所有的品牌統一,回到360品牌。”

周鴻祎為什麽要改名?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從表面來看,“奇酷”沒有完成應該完成的市場任務,品牌認知度低還需要360為其背書。但換個角度想,“奇酷”在運營時合資公司的大股東酷派在哪里?

根據雙方合作協議,360提供移動應用開發和網絡營銷,而酷派則在智能手機設計、制造、供應鏈管理,以及售後服務方面,雙方以“大神”品牌銷售智能手機。所以,實際上當時合資公司並沒有“奇酷”,最初是以“大神”為主品牌。

那麽,周鴻祎為什麽要做“奇酷”?奇酷品牌於去年5月發布,8月推出新機,按照合作時間順序,從2014年12月到2015年5月,這期間雙方還是 以“大神”為主,之後奇酷誕生,大神由主品牌和中高端直接降為次品牌和千元機。這中間實際上是周鴻祎對合資公司實際控制權的一個爭奪過程。

酷派分割“大神”只是一個雞蛋分籃放的試驗性策略,而360卻不是。360是帶著希望和決心重新殺入手機市場,雙方理念勢必會有所沖突。換句話說,一個創業者另一個是公務員。當中也有周鴻祎下調大神售價而導致雙方團隊不快的傳聞,側面證實了團隊不合。

理念沖突促使周鴻祎務必要拿到奇酷控制權,所以“奇酷”品牌的誕生更像是一個信號。至於後來樂視入股酷派,也只是意外加速了周鴻祎的“奪權”進程,即使沒有樂視,相信周鴻祎也要想辦法控股合資公司。

話題再回到“360手機”,這一次的更名實際也是一個過渡,奇酷品牌市場表現不及預期是導火索,深層次原因在於周鴻祎徹底控股奇酷後,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理念去做手機,那麽此時還有比360更好的品牌麽?顯然是沒有。

所以,歷經近15個月時間,周鴻祎在手機市場的二進宮終於步入正軌。

品牌混亂只是冰山一角

結束長達15個月的品牌混亂期之後,360手機看似要走上正軌,但對於360來說這是否意味著會迎來一個爆發式增長呢?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作為後入者,360手機原本應有的品牌優勢並沒有被正確使用,也就是說,缺乏核心競爭力。

回顧360成長歷史,不難發現“安全”和“免費”是促使其成長為一個互聯網巨頭的兩個核心關鍵詞,360安全衛士、360安全瀏覽器等成功產品均為免費。但在智能手機市場,免費現階段不可能實現,而“安全”也被360忽視了。

尤其是在安全性不佳的Android平臺,用戶的移動支付、帳號密碼都存在被盜風險,360如果從一開始就主打“安全”牌,這會是其他手機廠商無法抄襲也不具備的品牌和技術壁壘。

但360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落入了主流的競爭套路,與競品在配置、價格上PK,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它的品牌推廣。

這也導致360手機沒有像小米當初一樣,迅速準確的找到切入點。小米的成功源於“性價比”,與之後華為主打商務、OPPO主打續航一樣,手機廠商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功能特點和品牌調性,而360手機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找到。

360手機眼下正處於這樣一個困境當中,產品和品牌都缺乏獨特的功能和調性,在消費者心中沒有形成固有概念。不過,周鴻祎往往不會按套路出牌。去年在360手機上推出的雙微信和紅包提醒功能廣受歡迎,如果未來能夠繼續在這上面做好工作,360手機的突破點想必並不難找。

殺招何在?

從上文來看,360手機浪費了15個月的品牌塑造期,也沒有合理利用自己長年積累下來的“安全”金字招牌,那麽對其而言能做的還有哪些?

1 千元機市場

去年360在千元機市場的幾番降價導致銷量小幅提升,不過千元機市場利潤稀薄,屬於賠本賺吆喝。千元機的作用有兩點:其一迅速走量,擴大市場份額;其二,淘汰競爭對手。對於360來說,顯而易見第一點更適合它。

不過也不要忘記,千元機屬於利潤換銷量,甚至還會虧損。360今年在千元機市場的動作不會太大,原因在於無法負擔虧損。媒體報道,360集團私有化進程已至關鍵時刻,各方條件都已滿足只待年底退市,並且為籌集資金完成私有化360已將總部大樓和部分商標作為抵押。

所以,在私有化這個檔口360集團不太可能再讓手機業務出現巨額虧損,以千元機搶市場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情不太適合現在進行。

2 拓展線下渠道

從2015年下半年至今,手機行業有一個明顯的風向標就是線下渠道重新得到重視。小米開始進駐蘇寧並且小米之家也成為銷售門店、華為實施“千縣計劃”,線下渠道再次成為手機銷量的有力保證。

360去年10月也曾推出一項超級合夥人計劃,意圖借助利益捆綁代理商拓展線下渠道,不過從宣布至今一直未見360公布任何新動向,計劃進行如何外 界不得而知。不過,有趣的是近期奇酷總裁祝浩芳卻暗示將與天貓有所動作,看來360手機今年還要繼續走成本更低的線上渠道,對於線下還未做好準備。

3 穩定中高端市場

任誰都能看出來現在國產手機廠商已經開始向高端市場進發,華為、vivo、魅族、小米均是如此。360手機去年推出的奇酷旗艦版也定在了2999元的高位,雖然反響一般,但這確實是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在高端市場,拋開蘋果、三星不談,國產廠商中華為、魅族、OPPO、vivo是目前比較成功的幾個品牌,這幾家廠商資質更老、產品更紮實,並且品牌也得到了認可。對360來說,與其在高端市場硬碰硬,不如先嘗試在中高端市場站穩腳跟。

按照目前360手機的產品布局,1500元和2500元是比較理想的價位。3月21號即將發布的360手機f4預計會是一部中端機型,而傳聞中搭載高通驍龍820的旗艦定在2500元上下比較合理。

在整體市場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手機廠商2015年其實已經在縮減成本,魅族裁員、一加關閉線下體驗店、錘子代工廠中天信倒閉等等,尤其是最近又爆出大可樂倒閉的消息,都預示出手機市場已經進入到最後的洗牌階段,資本已成為手機廠商活下去的重要支柱。

樂視移動、錘子科技先後完成融資,努比亞引入蘇寧作為戰略投資人等,無疑都是廠商們存糧過冬的一個征兆。在此情況下,缺乏品牌、渠道以及資金支持的360手機,明天是否會更好,答案不言而喻。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