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民高聲唱: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得快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9qs7.html

- 在廣州慢牛投資俱樂部的發言,

 

昨天,香港《信報》的專欄作家畢老林發表了一篇高水平的文章。我要跟大家分享。我讀這篇文章時,耳邊迴旋著崔健的歌聲:"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得快。喔... "

文中,畢老林講了這幾年世界資本市場的一個反常現象,債券投資者把息率拋到了一邊,只管追逐債券價格的升值,而股民卻把股價拋到了一邊,只管追逐現金分紅。結果呢? 在歐美和香港, 現在股票的分紅息率已經跟銀行存款的利率和國債回報率相若, 甚至略高。

過去三四十年,投資者買入債券,都是為了固定收益(fixed income)和由此產生的投資回報(yield),很少有人持有債券是為了博取資本升值(capital appreciation)。過去,如果某人跟你說,他在息率1.5%的水平上買入了美國十年期國債,你也許會說:你瘋了嗎?

即使今天,購買回報率只有1.5%的十年期美國國債,也顯得很愚蠢。可是,有誰會料到,一年前購買30年期美國國債的人竟然在12個月內賺了22%的回報 率!雖然一年前這種長期國債的息率只有3.7%,但是12個月後,這些"傻瓜"投資者竟然大賺其錢,利息加債券增值高達22%,當然絕大部分回報率來自債 券價格的上升。

短炒國債賺價格上升,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投資者對這種轉變未必能一下子適應過來。所以,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同樣,全球股票投資者也在改變長期以來重價不重息的習慣,結果高息股受到愈來愈多的追捧。

 

張化橋評論:

1977年5月,巴菲特在《財富》雜誌發表了一篇超長的文章,指出, 股票也是債券,只是比債券更危險,更波動,更不確定。看來他真有點道理。


讀完《信報》的文章,我很害怕。我想,國內股民可千萬不能染上外國股民目前的小資毛病。如果我的同胞們都像歐美和香港的股民們一樣,要求股票的分紅息率略 高於銀行存款的利率和國債回報率,那不亂套了嗎?我簡直不敢往下想!如果A股的息率要達到3-4%,那就意味著很多公司會因為現金分紅(失血過多)而導致 資金鏈斷裂。或者它們可以維持現有的,超低的分紅水平,但眼睜睜地看著股價再跌一半。那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股市還有什麼特色呢?

我們堅決不能崇洋媚外!打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2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