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到巴西去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31/100431269_all.html

 1909年10月的一天,長辮長衫的駐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巴西四國公使劉式訓和兩 名助手登陸里約熱內盧的港口,代表還有兩年壽命的清朝首次訪問巴西。當時巴西廢除奴隸制後面臨勞工短缺,有近萬名中國工人在巴西的咖啡園、甘蔗園和林場裡 工作,或在亞馬遜叢林中修建鐵路。

  上世紀80年代末,南美五礦的十幾個年輕人從里約機場出來,對一路上的高樓大廈和高速公路皆感新奇。中國與巴西1974年建交後,五礦是最早在巴西設立辦事處的國企之一。彼時巴西軍政府剛還權於民,無論工業化程度還是消費水平都遠超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

  現在中國元素在巴西已隨處可見。里約著名的Copacabana 海灘不遠,街道邊有奇瑞汽車的大幅廣告;電器市場中能買到華為的手機;球星羅納爾多家裡據說也裝著格力空調。與之對應的是兩國各自的騰飛和日益緊密的經濟 聯繫:經濟總量分列世界第二和第五位,中國在2009年之後成為巴西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對巴投資也井噴——截至2009年末中國累計投資餘額僅3.6億美 元,2010年和2011年分別為126億美元和90億美元。

  近年來,中國在巴西的投資從傳統的能源資源擴大到消費品和金融服務業,投資者也從大型央企擴展到中型企業。巴西大量基建項目私有化,資金缺乏,中國企業從中看到機會。

  但中國資金的大舉湧入,在投資環境複雜的巴西未必都是成功,甚至不一定處處受歡迎。「中國企業走出去現在已經不是起步階段了,應該善於尋找機 會,不光看我們要什麼,還得看對方的政府規劃——人家要什麼,能給什麼,和給到什麼程度。」中國社科院拉美所巴西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志偉說。

中國優勢難以移植

  8月初,來自勞工黨的女總統羅塞夫(Dilma Rousseff )宣佈價值650億美元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私有化計劃,並表示9月初要將更多 的港口和機場項目向企業開放競標。巴西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大舉私有化,包括電信、民航、電力運輸等行業逐個開放,以提高效率和改善基建。這給中國企業 帶來機會。

  巴西的基建相當落後。威普諮詢巴西執行董事格里瑟立(Alberto Griselli)對財新記者舉例說,「巴西現在僅有12%道路是等級公路,長途運輸的成本比發達國家高4倍-5倍,大城市的地下交通比發達國家慢10 倍。」「基建方面,尤其是公路和鐵路,中國公司有較大優勢。一是中國投資額度高,二是在一些領域有技術優勢,如高速鐵路。」 格里瑟立說。「高速公路與鐵路都是聯邦政府管理的項目,比地方政府管理的城市交通項目審批效率更高。」

  能源行業是去巴西發展的最優先項。按照政府十年規劃,2019年前巴西能源總投資5600多億美元,分別在發電和輸電、石油天然氣和生物燃料領域。

  「中國和巴西國土面積都遼闊,在遠程輸電、水力發電等項目上中國投資能帶來較多技術增值。」前巴西駐上海領事馬爾克斯•卡拉姆盧 (Marcos Caramuru)對財新記者說。國家電網分別於2010年和今年收購了七個輸電30年特許經營權100%的股權,還與當地企業結為聯合 體,中標水電輸電特許權項目。

  雖然機會眾多,中國公司一大優勢無法發揮——巴西嚴格的勞資規定抵消了中國的低人力成本。巴西法律規定,本國勞工在人數和工資收入上須佔企業總 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外籍勞工必須有技術專長才能在巴西工作。而辦理巴西工作簽證費時費力,申請證明文件就有12種之多,還需巴西勞工部的許可。中國公司不 得不大量使用當地員工。

  巴西本地員工的待遇受到嚴格保護。例如每年節假日之外必須有30天帶薪假期,工作12個月後可多獲得一個月工資,甚至對工間休息和用餐時間都有 嚴格規定。此外還有文化差異。格力集團前任巴西負責人張越超接受澳門媒體採訪時說,中國員工習慣加班,巴西員工常常給錢也不加班。遲到者常常以妻子生產為 藉口。另外,若是遇上巴西隊球賽,還得調整工廠的生產時間。

  中國企業若要繞開用工限制,極易違規。早在1999年就進入巴西的華為,現已佔巴西3G接入USB調制解調器市場的50%,年銷售額18億美元 以上。華為多次遭遇巴西聯邦警察突擊檢查。最嚴重的一次在2007年,有20名員工被遣返並被處以3.2萬美元處罰。據《聖保羅頁報》報導,華為去年專程 邀請巴西勞工部負責工作簽證的官員訪問中國,但熟悉巴西國情的人認為這未必有用。

  「法律保護加上工會力量強大,中國企業在非洲等地的用工模式不能移植到巴西,」周志偉說。「管理需要本地化,不僅是工人,中高層也要有本地代表。」

  而巴西行政效率慢、稅務繁重和腐敗問題常讓海外投資者頭疼。目前,巴西稅收有58種,比中國多1倍以上,是拉美稅負最重的國家。世界銀行發佈的 《2011年全球經商環境報告》中,巴西排在183個國家中的127位,註冊公司和辦證的天數分別是120天和411天,是經合組織國家的6倍和2.5 倍。中國銀行從在巴西獲批建立分行到發放貸款間隔了三年。「在巴西開展業務法規特別複雜,還經常變化。」今年剛卸任的中國銀行巴西執行總裁張建華曾說。

  巴西市場還有些特殊之處。華為在進入巴西的頭兩年一直致力於宣傳和品牌建設,兩年後才與米納斯吉拉斯州的CTBC公司簽訂第一份合作協議,卻沒 能完成客戶的定製要求。「那份協議的技術要求特別高,當時我們適應和協調能力不夠強。」華為副總裁李曉濤說。華為吸取教訓,將針對當地市場的研發從國內遷 至巴西,並與聖保羅大學建立合作項目。「在中國,賣方先做出產品,市場很大,總有客戶買;但在巴西,買方常有特殊定製要求。」 卡拉姆盧說。中巴企業家委員會巴方主席阿馬拉爾(Sergio Amaral)建議說,中國企業可以通過與熟悉規則的本地企業合作降低風險。

上帝是巴西人

  吸引中國企業來到巴西的,主要是豐富的資源能源和日益龐大的消費市場。巴西諺語說,「上帝是巴西人」 。兩國貿易互補,2011年,鐵礦砂、大豆和豆油佔巴西對華出口總額的80%以上;機電產品和設備佔中國對巴出口的一半以上。

  對巴西投資則長時間處於沉寂。南美五礦在上世紀80年代末投資500萬美元,與當地企業合資建設年產量20萬噸的鐵廠效益不佳。寶鋼、中鋼等企 業一度考慮購買巴西礦山,因合資比例與合作夥伴等原因最終放棄想法。情況到21世紀初才隨著兩國經濟騰飛改變。總統盧拉上台後政局穩定,兩國關係進入蜜月 期:2004年兩國領導人首次互訪,胡錦濤提出2010年前雙邊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當年巴西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支持中 國。

  中巴資源合作彷彿順理成章。但哪怕是兩國政府高調推崇的投資項目,也會受巴西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的限制。2004年元首互訪的商業成果中, 巴西鐵礦石巨頭淡水河谷獨佔四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與寶鋼研究合資建鋼廠。計劃看來相當理想:兩者已有貿易和開發礦山的合作經驗,該項目礦石堆場和鋼廠 距離只有7.5公里。不料聖路易斯港市環保部門認為,鋼廠耗費大量水源,空氣污染嚴重,不予通過。2007年項目轉到新址,但經濟危機下的鋼鐵行業由盛轉 衰:價格走低,市場萎靡。寶鋼最終於2009年放棄該項目。

  《21世紀經濟報導》稱,武鋼投資50億美元,與巴西首富的EBX礦山合資建鋼廠計劃,也因要建設一條連接礦山與鋼廠、長達300公里的鐵路花費太大,以及巴西焦煤供應缺乏而面臨放棄。

  在巴西油氣領域,中國企業日趨活躍。巴西2007年在近海發現大型鹽層下油田,探明石油儲量翻番。深海油氣開發成本較高,巴西國家石油公司(下 稱巴國油)2015年前計劃投入2000多億美元,為此四處籌資。「深海開發技術難度大、成本高,環境保護要求高。但是,海上作業沒有太多社區關係處理問 題,公共安全方面問題也相對簡單。通過與巴國油合作可以學習到更多深海勘探開發技術,」 中石化國際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武洋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說。中石化進入巴西市場,當追溯到2003年旗下的國際石油工程公司為巴國油修築長達 1257公里天然氣管線。一期工程由中國進出口銀行貸款。巴國油本計劃二期工程向本地企業招標,後國開行經由巴西國家社會發展銀行向巴國油提供貸款7.5 億美元,遂交中石化承建。2009年後中石化在巴西投資井噴,既有傳統的貸款換石油項目,也獲取部分歐洲能源企業因經濟危機出售的資產。

  2009年國開行為巴國油提供100億美元貸款,中石化獲得兩個油田區塊權益以及巴國油為期10年的供油合同。據巴國油CEO接受美洲協會採訪時介紹,中石化以市場價格買油,付款先匯入巴國油在國開行的賬戶,而該賬戶內餘額不能低於國開行貸款六個月的利息。

  2010年,資金趨緊,四處尋找合作夥伴的西班牙Repsol公司以71億美元的價格,將其巴西油氣資源40%的股權出讓給中石化。2011年 11月,中石化作價51.56億美元,從葡萄牙Galp公司處收購其巴西油田30%的權益。中石化在這兩個項目中均是參股和參與管理,作業方仍是深海經驗 豐富的大股東巴國油。「巴西政治穩定,公共安全上也沒有太大問題,財稅條款相對合理,合同模式仍然是產品分成方式。中石化目前在20多個海外上游投資的國 家和地區中,巴西的投資環境較好,」武洋說。「中石化會繼續把巴西作為投資的重點,進一步擴大投資規模,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

  中石油和中化集團也分別在巴西建立石油設備公司和收購油田權益。巴西聯邦政府預計今年年底重啟停止了四年的公開招標,更多油氣資源將投入市場。

當個資本家

  巴西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收入分配和消費結構正是中國經濟努力的方向:中等收入人群佔總人口50%以上,消費在GDP中佔比60%以上。盧拉 推行的縮小貧富差距計劃,更為國內市場持續增長提供動力。汽車業是中國製造業進軍巴西的範例。作為世界第四大汽車市場,巴西的關稅保護措施讓進口車價格畸 高。對在國內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廠商而言,巴西的市場與利潤空間十分可觀。繼奇瑞2010年投資建廠之後,重慶力帆集團、江淮汽車、吉利控股的沃爾沃等也 先後在巴西投資建廠。「巴西公交建設嚴重滯後,而中國車確實價廉物美。巴西人可能比中國人更愛買中國車,」 卡拉姆盧說。

  格力電器同樣是在國內市場飽和的情況下,開拓包括巴西在內的海外市場。從上世紀90年代末向巴西出口空調開始,1999年格力在該國惟一的自由貿易區,亞馬遜叢林腹地的馬瑙斯(Manaus)開設海外首個分廠,幾年間成為巴西最大空調製造商。

  格力董事長董明珠曾公開講述,2002年雷亞爾大幅貶值30%時曾考慮從巴西撤資,因格力用美元進口零部件,售出產品則是雷亞爾結算,虧損嚴重。幾番考量之後,她給了格力巴西3000萬美元虧損額度,等到了幣值回升。

  巴西是開放市場,憲法規定境內外國獨資企業或合資企業,均被視為民族工業,享受國民待遇。除少數行業外,海外投資無需審查。但在匯率和利率波動方面仍有風險,而外資退出、爭端解決機制等方面,巴西不完全公平。

  2004年後,巴西對中國的懷疑升溫。一方面民眾認為中國投資速度未達承諾,而且沒有支持巴西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努力。另一方面,由於來到 巴西的中國企業已從以礦山和油氣為主的資源能源企業,拓展到紡織業、製造業企業,這引起巴西相關行業組織的不滿,多項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性措施出台。

  2009年,幾家中國國企在巴西買地,希望種植大豆等農產品運回中國市場,引發巴西政府重新強調對外資的限制,國會計劃修訂土地法。周志偉認 為,「購地事件成了當地情緒的一個宣洩口。之前美國、日本也在巴西有較大規模購地行為,但巴西並無反應。對中國反應強烈,主要是因為2009年到2010 年中國投資大幅增長,對巴西的經濟,尤其本地工業部門造成很大衝擊。」他認為海外購地行為不可持續。應有更高級的合作方式,比如與本地農業集團合作或投資 農產品加工。

  「原則上說,修改土地法不是針對中國。」阿馬拉爾說,「換個角度,如英、美政府到中國大量買地,中國會如何反應?」「巴西環境確實複雜,但新興 市場都是:規則變化快、稅務複雜、行政效率低,但增長潛力巨大。中企在國內賺錢越來越難,走向海外是必然選擇。」在華多年的卡拉姆盧對有意去巴西的中企提 出幾條建議:做自己擅長的事,別被初期複雜手續嚇跑,找個好律師,當個資本家。「資本不僅產生回報,還能幫你找到夥伴,打開大門。」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