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八月八日早上,台大醫學院生化所助理教授林育誼被發現在實驗室裡自殺身亡,震驚社會,也留下無數謎團。 「我們完全不能理解,他是院裡的super star(超級巨星),是絕對的winner(贏家),聲望如日中天,我們都望塵莫及……,」隔天,台大醫院一位主任兼教授級的同事如此評論他。 今年二月,台大才以高規格召開記者會,介紹林育誼以及由他領銜的「長壽基因」研究,這份研究被刊載在國際權威期刊《Nature》上,是台灣醫界的大事; 林育誼這位三十八歲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博士,也成為同事眼中「最有希望獲選為中研院最年輕院士」的明日之星。然而,掌聲尚未停歇,主角已永遠退出舞 台。 自殺,不是久病厭世或窮途潦倒的人,迫不得已的選擇嗎?為什麼世人眼中的「贏家」,竟也會走上這條絕路? 林育誼不是特例。六月,台大就一連失去兩位學生,其中一位來自香港的獸醫系僑生,連續兩年蟬聯全系第一名,是台大書卷獎得主;另一位則是台大哲學系一年級女生。在那之前,建國中學也才剛剛失去了兩名優秀的高材生。 再看看國外,過去幾年,企業界自殺頻傳,包括美國電子支付大廠PayPal副總裁薩瓦帝拉 (Eric Salvatierra)、日本鐵道公司社長(相當於台灣總裁)中島、日本華納音樂(Warner Music)公司社長吉田敬、香港滙豐銀行分區總監劉學斌等。 關於他們的死,媒體有著各種揣測。 有人說,林育誼成名後,部分醫界「大老」藉他的光環申請研究計畫,林育誼掛名出力,不堪負荷;而尋短學生,則是因為感情失利、課業壓力;中島社長是為了北海道鐵路事故自責道歉。 「自殺是一件太複雜的事情,請不要用單一理由去簡化自殺、誤導大眾,」國內自殺研究權威、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醫師質疑,如果久病就會厭世,失戀、失業、挫折、冤屈就要尋短,那世界上還有誰能活下來? 媒體披露的自殺理由,只是導火線,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問題不在「星星之火」,而在積累已久、在各種壓力下日益凋萎的心靈荒原。如何辨識、協助受困者,甚至,如何營造一個有滋潤感的社會,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失落「珍惜信念」正是成功者自殺關鍵原因 曾經訪談自殺者親友超過千人,攤開一份又一份的研究數據,鄭泰安指出了自殺最關鍵的兩大危險因子,也就是「精神疾病」(如憂鬱症、酒癮等),和「失落的生活事件」。 「若非身處憂鬱陰影,幾乎沒有人會選擇自殺,」鄭泰安引英國衛生部健康白皮書的話表示,在台灣,高達九八%的自殺者,死前曾經出現「失眠、食欲不振、無法專注」等典型憂鬱症狀,但很可惜的,只有不到一五%的自殺者,曾在生前看過精神科醫師。 至於「失落的生活事件」,是指有八四%的自殺者,曾在死前不久經歷過重病、失去所愛,或失去工作等。值得注意的是,高達六○%的自殺者,失落的是很抽象的「珍惜信念」(loss of a cherished idea),像是自我價值感、個人尊嚴、理念或名譽等。 這種「珍惜信念」的失落,正是成功者自殺的關鍵原因。一個人擁有的「珍惜信念」越多,越有可能驅策自己走上顛峰;一旦無法維持,卻也可能將成功者推入失落深淵。 你有這些賴以成功的「珍惜信念」嗎?檢視一下,它們往往是父母和社會灌輸給你的。做為成功工具,剛剛夠用就好,別讓它們凌駕你的真實人生! 「我必須是完美的」怕「輸不起」而選擇逃避 「唯有偏執狂能生存」(英特爾前總裁葛洛夫的名言)、「魔鬼藏在細節裡」(鴻海總裁郭台銘的名言),堅持不懈,力求完美,幾乎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質。 「不是一百分,就是零分!」精神科名醫王浩威指出,成功者不僅要求自己達成任務,而且要達成「完美任務」,因為表現傑出,他們很快就能得到師長或老闆的肯定。然而,完美主義者常會過度放大自己沒做好的那一點,對小事耿耿於懷,對自己和別人都構成莫大壓力。 帶過許多企業中高階主管的資深「企業教練」兼諮商心理師陳茂雄也表示,這種完美個性不是天生,而是後天學習來的。許多父母對孩子過度期望,只有要求、沒有 讚美,孩子長大後,即使再成功,內心還是戰戰兢兢、缺乏自信。「完美個性」再加上「自責型人格」,就很容易導向「我真沒用,都是我的錯,算了,讓一切都結 束吧!」的危險思想。 科技紫微網創辦人張盛舒,曾披露自己長達十五年「天天都想自殺」的心路歷程。張盛舒在彰化偏鄉長大,從小到大一直是天才生,考進台大數學系後,碰上一堆天 才怪咖,他不能接受自己不再輕鬆考第一的事實,也厭恨自己要為了拚成績去讀書。他開始質疑人生的意義,藉著逃避來免除自己「原來這麼平凡」的挫折,最後他 沒考畢業考,讓學歷停留在高中。 「我一直是第一名,沒有失敗過,才會那麼害怕失敗,」張盛舒剖析。 甚至,在擔任捷鴻總經理、為公司賺進大錢的那幾年,張盛舒還是無時無刻不被「說不定下一次接案就會失敗」的恐懼所縈繞。 張盛舒在辭職不成、留書不告而別後,又機緣湊巧獲得前東家宏?硍偎峓賳穈絢漵R網站。 結果這一次,失敗真的來了。 他在四年內賠掉八千萬元,更慘的是,在網路上蒐集超過十萬張命盤後,他才發現自己過去所學、網站設計方向,通通是錯的。 但因為算命,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生,他終於明白自己到底在怕什麼。 「我怕的,是想像中的失敗,結果真正失敗了,才發現失敗也沒有那麼可怕。」他說,每個人想像中「不能承受」的東西不同(例如沒考上好學校、配偶外遇、破 產、失能殘廢等),可惜這個社會一向只教大家如何追求成功,卻很少教導如何處理失敗、「享受」失敗帶來的人生蛻變,才會讓完美主義者因為「輸不起」而選擇 逃避。 「我很堅強,不須幫助」以為求助就是示弱而硬撐 成功者自殺,除了親近者早有「預感」外,周遭的人通常都很錯愕,「他很正常,完全看不出來啊!」或是「他EQ很好,很少看到他沮喪或發怒……。」殊不知,這正是問題所在。 「這是一個要求你死命硬撐,還要強顏歡笑的社會!」建中駐校醫師之一、過去三年固定到校輔導學弟的精神科醫師希雅特.烏洛表示。 從孩童時代,抱怨功課太多,父母會說「怎麼這樣就喊累?將來怎麼跟別人競爭?」或是「再加油一下,你一定可以的。」如果追問,「為什麼我要做這些?」答案通常是,「該做就做,不要想太多!」 這樣的態度內化後,許多成功者即使工作遇到瓶頸,也很難開口跟上司說,「這種KPI(關鍵績效指標)超過我的能力,請再給我一點人手或時間。」他們以為「求助」就是「示弱」,不僅損傷自尊,還可能在老闆心中留下壞印象。 在鄭泰安研究中,絕大部分自殺者在死前都有「失眠、吃不下東西、注意力無法集中、提不起精神」等症狀,成功者因為不能示弱,也沒有勇氣放棄現有的成就,即使長期焦慮失眠,他們也只能靠藥物或酒精壓制,這些東西容易成癮、又有副作用,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雖然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然而「看精神科」、特別是病情嚴重時的住院治療,仍是一大禁忌,父母怕孩子過早留下烙印,影響將來前途;企業主管怕消息走漏,會影響領導威信。個人的自尊、長官的期許、公司的名譽、社會的關注……,成功者擁有越多,枷鎖也越多,越難走出來。 那該怎麼辦呢? 陳茂雄認為,「時時察覺自己的情緒,知道這些情緒是從哪裡來的,然後好好的處理它,」這是最根本,代價也最小的一種方式。 他曾遇過企業主管以鋼鐵意志為傲,不容許自己「悲哀」,看悲劇電影時,身邊的太太哭成淚人兒,他卻「抽離」出來剖析編導和攝影的催淚手法,還以此沾沾自喜。 這其實是危險的。 人生喜、怒、哀、懼各種情緒都很正常,找機會讓自己大哭、大笑、大怒,並且探索自己痛哭或憤怒的原因,允許自己自在表達情緒,才能避免壓力累積到崩潰。「我要更進步,更成功」 高階主管是吃安眠藥大戶 不曾攀上顛峰的人,常會感嘆「要是我能像××一樣成功,我就一輩子心滿意足了。」可惜這個邏輯對成功者不成立。 「成功是一種addiction(癮),要一直加重分量,才能維持同樣的滿足,」王浩威表示。 王浩威觀察,在成功過程中,大量的名利和吹捧,會使一些人越來越自信、自戀甚至自大。「我很少聽他們說『或許』、『可能』、『這樣好不好』,他們講話都是 斬釘截鐵,不容挑戰的。」他表示,自戀、自大會讓成功者在關鍵時刻選擇「賭一把」,一旦不順利,就有可能「像滾雪球一樣,直接墜入谷底。」 除了個人的心理素質外,社會也逼迫成功者不能停在原地,一定要拉開領先距離,以免被競爭者超越。 「現代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風火輪,為了不摔下來,你只能拚命踩。一面踩,一面要推擠別人,並且防備別人射來的暗箭!」希雅特.烏洛觀察,這種可怕的「社會壓 力傳遞鏈」很容易讓身處其中的人產生焦慮、憂鬱;台灣每年要消耗掉好幾億顆安眠藥,中年人、中產階級、中高階主管更是吃藥大戶。 提倡多元成就感是阻止贏家否定自己關鍵 怎麼辦呢?他認為,社會應該提倡多元的成就感,不應把成功單一化;王浩威則會詢問病患,「為什麼你覺得只有死亡才能達到你的目的?」 多一點選擇、多一些出口,是阻止贏家否定自己的關鍵,因為人生不是只有一條路,成功也不是只有一種定義。這扇門關閉,那扇窗開啟,窗外永遠有藍天,只要你願意抬頭看一看! 【延伸閱讀】誰最有可能自殺?——自殺跡象表自殺由以下3股力量糾結形成,並容易被一些外在因素誘發。1.有精神疾病者:症狀有睡不著、吃不下、注意力渙 散、情緒低落、酒癮、藥癮、躁狂等2.有僵化性格與扭曲認知者:包括一直纏繞某些話題、怨恨某些人、覺得被羞辱、沒有價值、身體不好、自責後悔等3.有失 落的生活事件者:包括失業、事業失敗、失戀、配偶外遇等4.被外在因素誘發者:包括季節(如春夏)、名人之死(稱為「模仿性自殺」)等資料來源:各自殺防 治網站 【延伸閱讀】如何阻止自殺?——對有自殺跡象者的正確做法近6成自殺者會發出「求救訊號」,適當回應就有可能挽回生命1. 透露死意: 如來電訴苦,說自己不想活、好無能;或語帶威脅,如「你不答應,我就死給你看!」或在高樓等危險處徘徊,並讓人看到2. 特地告別:來電說對不起,或是交代一些事情3. 開始善後:把房間整理乾淨、理髮,把心愛的東西送人4. 行為反常: 探視久不見面的親友;或迴避親友,把自己封閉起來等↓開始救援行動盡快找到對方,展開對話1. 用同理心:引導談話,切勿用避諱或否認的方式應對錯誤說法:「你又來了!」「沒那麼嚴重啦!」正確說法: 「怎麼了?你聽起來好累喔!」「你還好嗎?我等會去看你。」2. 正面開導: 每個人想死理由不同,有人沮喪、有人憤恨,先認同感受,再為他找出活下去的理由3. 說服就醫: 自殺念頭往往伴隨重度憂鬱,不管有無精神科病史,都應盡快就醫。適當且足量的投藥,有時遠比話語有力4. 小心防範: 自殺念頭來來去去,急性期過後的鬆懈期反倒是最危險的,須小心收藏藥物、刀具、農藥或煤炭等,避免自殺工具被輕易取得資料來源:各自殺防治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