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四天、橫跨美國五千公里的製造業之旅,我們深入美國人、韓國人、印度人、德國人,甚至是中國人的生產第一線,見證美國不僅是民族融爐,依然還是世界第一的製造強國。若非親眼所見,我很難相信,台灣的雙B休旅車竟來自美國,就連輪胎也是。 到了美國南方,州長、州政府官員、企業,甚至連警察,總會跟我提起台灣,我才知道台灣人曾在這裡走路有風,整整比德國人、韓國人早了近二十年。在阿拉巴馬州投資第一個汽車產業相關工廠、南卡第一大外商都是台灣人。 台商壓寶中國時德、韓正建構美國製造夢 但二十年過去了,當我們穿越喬治亞、阿拉巴馬州界,路上韓國人的工廠竟串成了綿延近百公里的聚落;阿拉巴馬的旅館,每一餐都特別供應韓國食物,因為旅館裡都是韓國人。 台灣人到哪裡去了? 三十年來,中國廉價的成本與人力,讓台商跟中國經濟攀上頂峰,但突然間人力成本上漲了,外銷補貼政策消失了,年輕人不願走進工廠當機器人時,利潤也沒了。 就在台商仍孤注壓寶中國時,韓國、德國卻悄悄建構了他們的美國製造,連南卡的高速公路上,都看得到高掛中國五星旗的工廠。 如今美國製造再起,卻看不到台灣人新設的工廠。就連問台商何時鮭魚返鄉,答案總是:「回不去了。」除非降稅、補貼、更多的外勞。但,這是台灣人要的製造業嗎? 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小鎮,我想起了東莞大嶺山,一樣都是生產家具業,這裡卻沒有木屑、粉塵瀰漫,工人油漆不用穿防護衣,連裝著義肢的工人也可以做家具;但在 東莞,工人進出要排隊,密密麻麻像是一條長龍,每人專責一項工作,並設定流水線的運轉速度,日復一日讓工人熟練像機器。 一時的不平等競爭終究會消失,低廉勞力、政策保護,只能讓中國成為一時的廉價工廠,但第一大製造國還是美國,因為只有比效率、比研發、比先進製造才是真的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