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飢餓遊戲VS大逃殺,前者的主角是反抗暴政追逐自由的年輕人,後者的主角才是人性善惡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863

 如果看過日本電影《大逃殺》,再進影院看《飢餓遊戲》,就會感覺很「平常」。

同樣是殺人遊戲,《大逃殺》在人物刻畫上下了很大功夫,而《飢餓遊戲》就像走過場一樣,除了男女主角,其它遊戲參與者鮮有給我們印象深刻的。

為什麼會是這樣?

我個人覺得,一個原因是,《飢餓遊戲》拍得不太成功——如果看了《飢餓遊戲》的書的話,或許會有同感。書上的細節和心理描寫比較多,每個人的糾結,無論筆墨多寡,都有呈現。但到了電影裡,一切都顯得那麼匆忙,匆匆忙忙地戰鬥,匆匆忙忙地死去。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最主要的,就是在東方文化裡,很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權謀,或者通俗來說就是算計。而在西方,反對暴政、追逐自由是第一位的,勇敢和堅毅的品格最讓人敬佩。

所以蘇珊·柯林斯把《飢餓遊戲》的背景,設置成一個國家,這個國家一共有13個區,其中12個區曾反抗統治者但遭到鎮壓。參加殘酷殺人遊戲的,就是 從每個區選出2位、總共24位青少年。每個區的2位參與者,與其它區的人都是素昧平生、無怨無仇。他們後來劍拔弩張,也皆與求生的本能和能力勝過自己的 「對手」的警惕有關。但無論如何,他們真正的隱形的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極權的「國王」。

而深作欣二和深作健太父子,把《大逃殺》的場景,設置成一個小學班級。40多位小學生,他們每個人的性格和身世都不相同,但他們彼此熟悉,甚至親密 無間,他們一開始知道要自相殘殺時覺得很荒謬並同仇敵愾。但很快,遊戲開始,那個叫作人性的「暗物質」出場,人性裡所有關於惡的東西,一幕幕展開。對中國 觀眾來說,至此一定很受感染甚至感同身受。特別是深作父子讓一個女學生死的時候,通過她身世的回顧,呈現出「我自小被母親賣掉,險遭杯人蹂躪,我堅強地活 著,活到現在已屬不易」的一種姿態,悲壯至極。

所以看《飢餓遊戲》,我腦海中閃現過的一個電影是《勇敢的心》;而看《大逃殺》時,我想到了另一部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我有些吹毛求疵。但這並非在討論孰優孰劣,而是比較一下東西文化的差異。好比中國人喜歡《甄嬛傳》,而美國人愛的是《末代皇帝》,道理是一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