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大唐電信集團副總裁陳山枝:5G將使萬物互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9507.html
專訪大唐電信集團副總裁陳山枝:5G將使萬物互聯
一財網 重華 2015-09-22 17:54:00
5G時代什麽樣?既是通信專家,也是“中國制造2025”信息通信設備專家組組長的大唐電信集團副總裁陳山枝向《第一財經日報》描繪了一幅以5G通信為基礎的物聯圖景。
2015年,中國《5G無線/網絡技術架構白皮書》發布,5G 在2020年之後有望大規模商用的前景已然確立。
相較2G、3G、4G移動通信技術,5G這一新的通信革命將讓物聯網變得觸手可及。
5G傳輸速度更快、接入密度更高的技術特點,使得這一技術可以被廣泛應用到高速鐵路的穩定通信、工業4.0中高速流水線下的個性化生產、任意角度的賽事轉播等多重領域,將目前的移動互聯擴展到“萬物互聯”。
在專訪中,既是通信專家,也是“中國制造2025”信息通信設備專家組組長的大唐電信集團副總裁陳山枝向《第一財經日報》描繪了一幅以5G通信為基礎的物聯圖景。
5G將把人人通信擴展到物物互通
《日報》:作為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5G所具備的哪些特點奠定了其在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發展的基礎技術地位?
陳山枝:從3G到4G,移動通信主要解決的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通信的問題,而到了5G,還包括物與物的連接以及工業控制與智能制造,為實現這個巨大的改變,5G需要為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廣泛連接提供更快的帶寬速率、更短的端到端業務時延體驗。
大唐電信集團高度關註和重視5G應用場景和關鍵技術指標的研究。與前幾代移動通信系統相比,5G系統支持更多的應用場景、具有更多的技術指標要求,但不同應用場景可對應不同的技術指標要求,例如移動互聯網應用場景下需要滿足移動數據業務爆炸性增長所需的更高速率和更高流量密度,大連接物聯網應用場景下需要滿足海量終端接入的要求,低時延高可靠物聯網應用場景下需要滿足極低時延和高可靠的要求。5G的最關鍵技術指標體現在速率、流量密度、連接數、時延這四方面。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未來的移動寬帶應用場景,在體育場館和繁華商業街等熱點區域,每平方公里流量密度超過數十Tbps,每個用戶的峰值速率能夠達到數十Gbps以上;在未來的智慧城市中對建築和橋梁等基礎設施進行監控等低速物聯網應用,在1平方公里範圍內,有超過100萬個設備的連接;而未來的車聯網或遠程作業,需要端到端的傳輸時延僅有1毫秒,可靠性達到99.9999%。這對於每個人和物來說,是信息通信技術跨時代的變化。
在更高速率、更大容量、更低時延的5G網絡上,人們可以進行虛擬現實應用與物聯網、機器人和工業控制技術的有機結合;精密的遠程操控、全息影像數據傳輸為人們帶來了360度立體的浸入式感受。5G虛擬現實、5G智能車聯網、遠程遙控、緊急救援……這些常出現在科幻電影里的高能片段,已不再是夢。
.png)
(國際電信聯盟ITU的 5G路線圖)
按照國際電信聯盟(ITU)目前安排,全球5G標準化工作計劃於2020年完成。在2015-2018年期間,主要進行技術研究和需求論證,ITU將在2018年開始征集標準提案,2020年正式完成5G全球標準並發布。
大唐電信集團基於自身關鍵技術研發優勢和基礎,在5G關鍵技術指標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目前來看,我們能夠實現的5G關鍵技術指標完全達到甚至超過了ITU對5G的願景描述。一旦5G技術得到應用,會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
5G包含六大標誌性技術
《日報》:具體而言,在未來的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發展中,5G可能有哪些標誌性的技術和應用場景?
陳山枝:目前我國針對5G技術的應用場景分析,基本可以歸納為四類:連續廣域覆蓋(如無縫的寬帶移動互聯網)、熱點高容量(如體育場館)、低時延高可靠(如車聯網)和低功耗大連接(如工業控制)。
能夠滿足以上需求的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技術路線正在快速收斂,大規模天線、非正交多址接入、超密集組網、低時延高可靠、高頻段通信、靈活頻譜共享等關鍵技術已經成為5G的標誌性技術。在以上技術方向中,大唐在前4個方向已經取得重要技術突破,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特別是在大規模天線技術上,大唐在多天線理論和產業方面有首屈一指的積累和優勢,從3G到4G,再到5G,大唐始終引領著多天線技術的發展方向,並得到了工業界的認可。其中,大規模天線使用多天線技術充分發掘空間資源,提升傳輸效率和系統容量,已經成為5G公認的關鍵技術方向。

(大規模天線技術應用場景)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術主要是用來突破正交多址接入技術的容量極限,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益稀缺的頻譜資源。大唐提出的自主創新的PDMA圖樣分割多址接入技術,能夠普適地應用於5G系統的典型場景,目前,大唐正在開發PDMA技術的原型系統,將於2016年初向業界進行PDMA技術的多場景應用驗證。
5G將解決熱點高容量的關鍵問題
《日報》:熱點高容量是移動互聯網業務應用的重要場景,未來要用怎樣的5G技術來解決?
陳山枝:要實現熱點高容量應用,關鍵是要掌握支持熱點和室內高速數據傳輸的小基站超密集組網技術。
傳統的宏蜂窩基站塔在提供大面積覆蓋方面表現出色,而小型基站的部署則提供一種更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小基站密集部署可發揮高頻段、高密度組網、大容量、小覆蓋、低成本的獨特優勢。目前,LTE-Hi小基站密集組網技術成為5G研究的重要方向,預期5G的基站數量相比當前網絡提升10倍以上。
大唐在2012年就提前啟動了3.5GHz頻段LTE-Hi小基站的研究,在2014年召開了“LTE-Hi標準技術與產業發展研討會”,獨家發布了動態TDD、U/C分離等特色技術,引領了小基站的未來熱點應用。在5G超密集組網研究中,大唐提出了以用戶為中心的超密集組網架構和新型幹擾管理、新型移動性管理、接入/回傳鏈路聯合設計等關鍵技術,並仿真驗證了超密集組網的性能增益。
5G將解決車聯網的關鍵問題
《日報》:車聯網是大眾關註的物聯網重要領域,未來5G技術在車聯網上會有哪些應用?
陳山枝:要實現車聯網系統應用,關鍵是要掌握5G技術中的低時延高可靠技術。
從車聯網應用看,當前車聯網技術主要包括Telematics和V2X兩大類,前者主要提供遠程信息服務及管理,而V2X則主要通過短距通信技術提升環境感知能力,改善車輛主動安全。
在具體應用中,車聯網要解決車車協同環境下的諸多通信難題。比如,在車車協同環境下車輛換道、跟馳時如何實現危險辨識、預警和輔助駕駛,在無信號交叉口如何實現車車協同條件下車輛避撞控制,車路協同環境下如何通過信號燈控路口對車速進行自動引導等。
大唐在國內率先提出利用LTE-V技術作為支持未來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的關鍵技術,來滿足未來V2X應用乃至自動駕駛的需求。
2014年6月,大唐率先研制出全球第一臺LTE-V車聯網設備。2015年4月,在南京亞太智能交通論壇期間,大唐進行了基於LTE-V技術的車聯網應用系統社會道路實景演示,在社會道路環境下展示了包含9輛車和3個路測節點的智能交通應用,這也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家提供社會道路環境車路協同系統實景演示的企業。
目前,大唐電信集團正在加速推進V2X產業化進程,積極參與國內V2X示範建設工作,聯合產業鏈各方,推動開展V2X示範應用和規模試驗,拓展面向自動駕駛的5G創新應用,如輔助駕駛、車隊自動駕駛等。
實現“5G引領”要突破三個短板
《日報》:中國無線移動通信發展經歷了3G“追趕”到4G“同行”,將實現國家提出的“5G引領”的跨越。您認為5G“引領”意味著什麽?我國如何實現“5G引領”?大唐在5G上如何布局?
陳山枝:我認為,5G引領不僅包括技術標準和系統設備的引領,還包括核心芯片、關鍵器件等基礎工業以及車聯網和工業控制領域的同步應用,這三個方面同步突破才能稱之為5G全面引領。
實現我國5G引領的戰略目標,需要采取技術突破、標準引領,產業領先、率先示範,產業帶動、突破瓶頸的整體戰略。
在技術突破、標準引領方面,國內學術界和產業界經過多年積累,已經具備系統全面創新的能力。在5G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是取得5G引領地位的基礎。基於技術創新,形成具備先進性的關鍵方案,把握標準方向並掌握話語權。在業內領先、率先示範方面,我國需要在進度上領先,率先啟動技術實驗,提升國際影響力。在突破瓶頸、產業帶動方面,我認為5G引領的最終目標是通過產業和市場的帶動,突破核心器件和關鍵應用領域。當前我國通信產業仍存在核心芯片和關鍵器件的短板,需要突破。另外拓展5G的應用場景,做到車聯網、工業控制的同步應用,可為5G未來的發展開拓更大的空間。
大唐作為國內移動通信領域的領軍企業,針對5G做好了由技術到標準到產業的全面布局,為我國在5G全面引領提供關鍵支撐。我們擁有這樣的科技自信,也源自於我國在TDD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TD-LTE的成功無疑為TDD的後續發展增強了信心,截至2015年6月底,我國TD-LTE基站占全部4G基站比例超過75%,用戶數占全部4G用戶比例超過85%。
我認為,在5G中,相比FDD,TDD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實現“5G引領”的關鍵點在於依托我國在TDD領域長期積累的技術和產業優勢,在5G中進一步深入研究TDD的特色技術,實現突破與創新。
可以預期,面向5G,TDD傳輸方式將獲得全球移動通信業界更多的關註、研究以及商用。
編輯:汪時鋒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4G尚未遠 中歐聯手制定電信業5G市場標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2294.html
4G尚未遠 中歐聯手制定電信業5G市場標準
一財網 馮迪凡 2015-09-28 18:28:00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歐盟駐華代表團處獲知,中歐28日就未來通信網絡技術5G簽訂重要夥伴關系協議,雙方承諾加強在5G技術科研經費、市場準入以及中國及歐盟5G協會會員資格獲取等方面的互惠互助和開放合作。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歐盟駐華代表團處獲知,中歐28日就未來通信網絡技術5G簽訂重要夥伴關系協議,雙方承諾加強在5G技術科研經費、市場準入以及中國及歐盟5G協會會員資格獲取等方面的互惠互助和開放合作。
在今天於北京召開的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上,中歐雙方就5G技術這一全球熱門領域的發展簽訂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歐盟方面認為,中國是對歐洲公司至關重要的5G市場。
赴華簽約的歐盟數字經濟與社會委員袞特爾·厄廷格(Günther Oettinger)表示:“5G技術將會成為整個世界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的核心,因此我們大力支持該項技術的發展,並致力於在該領域達成國際共識,促進國際合作。”
“今天同中方的簽字儀式,標誌著歐盟將與其最重要的亞洲合作夥伴齊心協力,力爭在2020前將5G技術投入使用。今天是5G技術取得成功前的關鍵性一步。”他表示。
中歐五大領域加強合作
歐盟方面認為,未來5G技術這一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將無處不在。預計2020年的移動互聯網流量將超過2010年水平的30倍。5G技術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網速的提升,它還將成為人類未來數字時代的核心以及物聯網的基礎。
其中,物聯網將會帶來包括智能汽車和智能家居在內的新功能和新應用,目前其歐盟市場總額已達1萬億歐元。
據本報記者獲悉,中歐雙方將在以下五領域加大合作:首先,在2015年底前就5G技術的概念、基本功能、關鍵技術以及發展進度表達成國際共識;其次,探討在5G技術領域進行聯合研究的合作及實施可能性,並促進企業在中歐5G技術研究項目的雙邊參與;第三,共同促進5G技術的全球標準化,支持包括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和國際電信聯盟(ITU)等相關組織的標準化工作。第四,通過合作,促進對最符合標準的無線電頻帶的識別,以滿足對5G技術的最新頻譜要求;第五,共同探討5G技術的相關服務和應用,尤其是在物聯網領域進行共同研究的可能性。
此外,中歐雙方承諾加還強在5G技術的科研經費、市場準入以及中國和歐盟的5G協會會員資格獲取等方面的互惠互助和開放合作。
對歐洲公司至關重要的中國5G市場
歐盟認為,今天簽署的協議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中國有可能成為5G發展的一個主要參與方,也極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5G技術、產品和服務市場。 中國也將在建立5G全球標準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根據本協議,歐盟企業,特別是電信和信息通信技術企業,將更容易地進入中國市場。
歐洲公司在參與中國政府支持的5G研究、發展和創新項目時,能享受中國企業目前在歐盟5G研究項目中享受到的同等條件。隨著歐盟-中國5G協議的簽署,相應的行業協會、歐盟5G 公私合作聯盟、以及中國IMT-2020(5G)推進組也已起草並即將簽署一份行業協議。
此外,5G標準化的競爭將於2016年拉開序幕。各方將討論5G的頻譜要求,這些討論將於2019世界無線通信會議達到高潮。商用5G預計將於2020年面世。
在本聯合聲明發表前數月中,歐洲委員會已與韓國和日本簽署了相似協議。
而在“地平線2020(Horizon 2020)”計劃下,歐洲委員會將投資7億歐元以支持5G領域的科研和創新。
歐盟委員會並在今年5月發表的數字單一市場戰略(Digital Single Market Strategy)中宣布,將致力於提高歐盟內部的頻譜協調性,並著重考慮未來5G發展的需要。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4G還沒用上,5G就要來了 庫克再次叫板FBI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23/154366.shtml
導讀 : 蘋果CEO蒂姆·庫克周一再次致信員工,呼籲美國司法部撤回法庭之前做出的“要求蘋果幫助FBI解鎖iPhone”的裁定。
公司新聞:
1.5G成運營商和科技公司新戰場
2月22日,《紐約時報》周末刊文稱,全球各大電信運營商、設備商,甚至科技公司正在專註於5G技術的發展。5G已成為這些公司競爭的“新戰場”。
在2016世界移動大會上,華為輪值CEO郭平在做主題發言時表示,“5G的真正大規模部署還需要更多時間,我們不應該在等待中失去機會。”
他提出,華為應該從增強聯接,聚焦垂直行業和重新定義網絡能力三個方面來做好準備,從而避免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帶來的不確定性。
對於5G,諾基亞高管表示,5G將會提早進行部署和使用,這種提前甚至會讓消費者吃驚,諾基亞也會在2017年開始銷售5G網絡設備。
黑馬哥點評:4G時代一夜房子歸移動,難道5G要一秒了?現在還在用2G、3G的請在評論區舉個手!
2.庫克再發備忘錄:呼籲司法部撤回破解iPhone裁決
2月22日消息,蘋果CEO蒂姆·庫克周一再次致信員工,呼籲美國司法部撤回法庭之前做出的“要求蘋果幫助FBI解鎖iPhone”的裁定。
在致員工的備忘錄中,庫克重申了“不會應政府要求而為iPhone預留後門”的立場,同時對蘋果員工、客戶和其他公司對蘋果立場的支持表示感謝。庫克表示,蘋果的立場不是在同情恐怖分子,而是因為政府的要求將危及上億遵紀守法公民的數據安全。
因此,庫克希望政府能撤回之前的要求,鼓勵執法部門、科技公司和隱私專家對該問題所引發的隱私問題而展開公開的討論。
黑馬哥點評:對於手機系統該不該留後門,的確是一個可以值得討論的話題。你們怎麽看?
3.超150名投資人擬組團起訴聚美優品
2月22日消息,記者從一個關於聚美小股東維權的微信群群主張先生處獲悉,加入這個維權群的投資者已經超過150人。他們準備在聚美優品的上市地美國以及註冊地開曼群島兩地進行訴訟工作。
不過,對於中小股東的質疑,聚美優品比較淡定。2月22日,當《國際金融報》記者再次撥打聚美優品CEO陳歐的電話仍處於無人接聽狀態。其公關部人員則表示,目前能對外公布的只有私有化公告,其他不予置評,“有消息會第一時間通知”。
黑馬哥點評:為什麽聚美優品面臨如此多的質疑,陳歐歐巴還在娛樂節目中頻頻露臉?
4.樂視起訴百度索賠百萬:視頻被抓取,廣告被屏蔽
2月22日消息,因認為百度視頻通過抓取播放窗口的方式,嵌套樂視網視頻資源到百度視頻客戶端,屏蔽了樂視網網頁、網址、廣告,造成公眾混淆,構成不正當競爭,樂視網經營者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將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起訴至法院,要求其停止不正當競爭行為、賠償損失100萬元。記者22日從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獲悉,法院已受理該案。
黑馬哥點評:人家樂視做“薯片”容易麽?
5.紫光與TCL合作設立產業並購基金 規模100億元
2月22日消息,TCL集團今日公告稱,將與紫光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一支目標規模為100億元的產業並購基金。
該並購產業基金擬以有限合夥企業形式組建,名稱擬定為西藏東偉興華投資中心,基金首期募集金額為人民幣18.02億元,其中TCL全資子公司新疆TCL股權有限司擬與紫光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西藏紫光清彩投資有限公司作為有限合夥人各認繳出資9億元人民幣,西藏東偉基金管理中心作為普通合夥人及基金管理人出資人民幣200萬元。
6.中興曾學忠:2016年銷量翻番
2月22日消息,在MWC會後,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終端CEO曾學忠表示,2016年中國市場銷量翻番,未來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面對國內市場的短板,曾學忠表示,國內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但是中興通過過去幾年在國外市場的摸索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在未來的2016-2018三年,中興的目標是在中國市場重回前三。
中興通過產品聚焦打造出AXON天機和blade兩個精品系列,加上未來三年中興將在中國實施市場和品牌倍增計劃以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曾總也坦言,中國跟全球其他國家不太一樣,作為本土市場,中興的決心更大,投入力度也會更大。
7.索尼發布高顏值無邊框新機XA
2月22日消息,MWC2016展會上索尼官方正式發布最新產品-Xperia X/Xperia XA/Xperia Performance,官方宣布這三款手機將於今年夏天正式開售。
索尼這次發布的三款X系列新機遠看似乎沒什麽太大的區別,都配備了5英寸的屏幕,尤其是Xperia X和Xperia Performance這兩款產品在外形設計上幾乎完全一致,而僅在部分核心參數有所區別。而配置稍顯低端的Xperia XA不僅采用近乎無邊框屏幕的設計,同時圓形金屬電源按鍵也與另外兩款X系列的長條形按鍵不同。
8.金立發布新LOGO 推新手機
2月22日消息,在2016 MWC上,金立發布全新LOGO,並推出最新產品金立S8手機,手機價格為449歐元,合人民幣3200元。
金立S8手機搭載聯發科Helio P10八核處理器,4GB RAM+64GB ROM,配備5.5英寸1080P AMOLED屏幕。
攝像頭方面,金立S8搭載前置800萬像素攝像頭+後置1600萬像素攝像頭金立表示,拍視頻是金立手機的核心主打。視頻拍攝方面,金立S8還具有美顏功能,同時具備六套模板可以自行編輯。
黑馬哥點評:三星S7、金立S8、索尼XA…在MWC上這麽多新款手機,你最喜歡哪個?不過金立的新LOGO看著好眼熟啊!
9.谷歌圍棋挑戰李世石詳情公布
2月22日消息,谷歌旗下DeepMind今日公布了人工程序挑戰李世石比賽的詳細情況。3月9日至3月15日,AlphaGo將在韓國首爾與李世石進行5場挑戰賽。比賽完全平等,獲勝者將得到一百萬美元獎金。如果AlphaGo獲勝,獎金將捐贈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STEM教育,以及圍棋慈善機構。
10.紮克伯格現身三星發布會,大談VR的未來場景
2月22日消息,在舉辦的三星“UNPACKED 2016”發布會上,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神秘現身,大談虛擬現實的未來,風頭大大蓋過三星發布的新款手機S7。
之所以紮克伯格肯為三星站臺,是因為這兩大巨頭早已在VR親密結盟。三星在2014年就推出的Gear VR,其深度合作方便是被Facebook砸重金收購的Oculus。
紮克伯格在現場說到,“虛擬現實是下一個重量級的計算平臺,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創造和體驗任何想要的東西。雖然目前,虛擬現實技術更多被用於遊戲,但很快就可以被應用到各種各種的領域了。”
黑馬哥點評:對於本次合作預示著VR將在不久迎來小範圍的爆發期,VR+手機或將為手機行業帶來一定變革。
行業新聞:
1.中移動1月凈增4G用戶2328萬 總數達3.36億
2月22日消息,中國移動公布了2016年1月份運營數據。數據顯示,中國移動用戶總數達8.28536億戶,4G用戶本月新增2328.1萬戶,4G用戶總數達3.35563億戶。3G用戶本月再減少638.1萬戶。4G用戶達3.36億戶, 3G用戶向4G轉移趨勢明顯。
2.中國電信公布1月運營數據:4G終端用戶達6356萬
2月22日消息,中國電信公布了2016年1月運營數據。移動用戶方面,當月凈增110萬至1.99億。其中3G/4G用戶凈增220萬至1.4533億;4G終端用戶凈增510萬至6356萬。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常皓靖,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5G研發組織首會北京 中國謀求主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2048.html
從3G、4G到5G,中國正在從通信技術跟隨者成為引領者。
6月1日,第一屆全球5G 大會(The 1st Global 5G Event)落下帷幕,這次由中歐美日韓5G推進組織首次跨區域合作召開的大會,第一站選擇在北京舉行。
選擇在中國召開首次會議,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具有里程碑意義——既是中國通信技術實力的展現,也意味著中國在積極謀求5G領域的話語權。
“在國際電信聯盟(ITU)、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等國際組織、國際標準組織框架下,形成全球統一的5G國際標準”成為大會上中歐美日韓五大5G研發力量凝聚的共識。中方過去一直是該理念積極倡導者。
根據ITU時間表,到2017年,ITU將完成5G標準候選技術征集。“目前,統一標準化制定方面還存在困難,但最終標準會統一,”中興通訊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在這個領域是後來者,但中國從政府到企業都在積極參與規則的制定。”
對通信標準的爭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廠商專利技術寫入標準後,將成為全球共同使用的技術,不僅可能改變技術廠商在全球競爭中進行專利防守和進攻的能力,控制大量標準和必要專利的廠商,也可獲得授權收入,而未寫入標準的競爭性技術,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研發投入打了水漂。
中國有優勢
技術領先性、技術標準的演進軌跡、全球產業化可行性,將影響到未來5G標準制定及各國無線連接相關產業的發展軌跡。
“一個國家要想在5G時代領先,需要先進技術的積累、行業領先的公司和足夠的市場。中國廠商在5G技術領域已進行大量儲備,此外中國在市場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用戶規模其他國家難以匹敵,為中國加快進入5G時代奠定了基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員向記者表示。
全球通信發展史上,中國移動通信網絡設備曾經全靠進口,2G時期,中國在設備制造上獲得一定份額,但在通信標準競爭方面仍然落後3G時期,中國另起爐竈發展了TD-SCDMA標準,但其全球產業化卻並未成功4G時期,中國在3GPP框架下成為TD-LTE標準倡導和獲益者,GTI陣營實力逐步和LTE FDD陣營並駕齊驅。
從3G到4G,全球通信國際標準實現三變二,到5G時期,“形成全球統一的5G國際標準”的理念將標準體系推向二變一。由於3GPP主導了TD-LTE、LTE FDD標準,而中國廠商此前提出的“5G是對4G的持續改良而非革命”理念獲得全球主要5G推進組織認可,基於3GPP平臺實現4G+向5G的改良,事實上將有利於當前4G標準主導者。
由於TD-LTE、LTE FDD是4G兩大國際標準,3GPP、ITU是4G標準化的核心標準組織和國際組織,對“全球統一5G國際標準”的堅持,事實上鞏固了4G標準主要貢獻方在5G的地位。基於“5G是對4G的持續改良而非革命”,則進一步鞏固了現4G標準貢獻者在未來5G標準中的權重。
當前,TD-LTE是中國用戶最多的4G制式。和3G時期TD-SCDMA標準全球只有中國移動使用不同,4G時期的TD-LTE因為擁有同行者而成為事實上的國際標準,GTI(TD-LTE全球發展倡議)和FDD陣營在全球組網數量上有差距,不過憑借中國TD-LTE用戶規模,在影響力上直追FDD陣營。
業界已公認,在5G技術研發上,中國和歐洲是主角。第一屆全球5G 大會上,中國再次宣布將劃出200M頻段進行實驗,頻譜問題是制約5G發展重要瓶頸,中興通訊CTO向際鷹認為,中國的行動在全球5G研發組織中再次釋放了積極信號。
目前,ITU針對5G標準候選技術的征集正在進行,全球對於公認的5G技術也逐漸凝聚了更多共識。在今年巴塞羅那全球通信展上,中興通訊憑借Pre5G技術Massive MIMO獲得業界公認含金量較高的CTO選擇獎,將這一5G關鍵技術應用於對4G網絡的演進,也意味著從4G開始持續技術演進步入5G的理念獲得普遍認同。
國際電信聯盟(ITU)定義了5G的三類典型應用場景,分別是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大連接物聯網mMTC和超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上述三種典型應用場景對終端上網峰值速率、單位面積終端鏈接數量、高可靠低時延通信均提出了相應技術指標,從而滿足增強虛擬現實、視頻直播、海量物聯網設備接入、遠程醫療、自動駕駛等5G時代的典型應用。
大唐電信在ITU擔任5G評估組主席,並在3GPP標準化組織擔任多項重要職務。第一屆全球5G 大會上,大唐電信也展示了PDMA、車聯網等技術。其中,PDMA是一種非正交多址接入技術,1G到4G分別采用了FDMA、TDMA、CDMA和OFDMA的正交多址接入。
在大規模天線、非正交多址接入、超密集組網、低時延高可靠4個方向上,大唐電信相關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作為我國IMT-2020(5G)推進組核心成員該公司取得了技術突破。
5G並非單人遊戲
工信部部長苗圩5月31日在大會致辭中建議,5G發展需要深化務實合作。
“各國的條件不同,優勢各異,我們需要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合作共進,我們要繼續在政府、產業組織和企業建立更加廣泛和深入交流合作的渠道,加強各有關國家和地區在科研項目、5G推進組織的對等開放。”苗圩說。
去年9月,中國和歐洲就5G簽訂重要夥伴關系協議,共同致力於5G技術全球標準化。“據說,中歐目前在識別無線電頻帶方面加強合作。”一位接近IMT-2020(5G)推進組的5G研究者對記者表示。
2015年初,歐洲電信設備商愛立信同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CAICT)簽訂了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表示將聯合開展5G研究和開發,涵蓋無線接入技術、核心網架構及5G應用場景等關鍵領域,針對電信和各種垂直行業融合、轉型、應用以及生態體系等開展合作、學習及信息共享,並共同推動3GPP和ITU組織的5G標準化和頻譜開發。
此外,2014年,華為與歐盟及產業界各方共同推動成立了歐盟5G公私合作聯盟(5GPPP),當前,5GPPP是歐盟重點投入的5G旗艦研究項目群,華為在5GPPP歐洲技術平臺委員會中獲得了一個董事會席位。
“我們期待著國際合作,合作可以給我們提供一致前進的方向,”,歐盟5GPPP的一名負責人伯納德·巴拉尼(Bernard Barani)表示,“我們覺得5G和之前幾代通信技術大有不同,我們會看到不同的商業模式、不同垂直行業的要求,這要求我們統觀全局、統籌發展,也會有新的利益相關方加入進來,比如說醫療行業、能源行業,這會給我們帶來非常複雜的挑戰。”
不僅歐盟正在開始加強和不同利益相關方合作,中國也鼓勵不同垂直應用行業企業在5G研發時期參與其中。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WWRF、沃爾沃、富士康等都出現在了這次的全球5G 大會上。
“幾乎每個區域都可以看到5G的試驗,我想這些試驗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我們開發5G的標準,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試驗應該是通過開放和合作的方式來進行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表示。
“全球的一個頻段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高效的一種推進5G發展的方式。”日本5GMF秘書長Kohei Satoh表示。美洲5G Americas主席克里斯·皮爾森(Chris Pearson)則表示,協作可以發生在每一個層面,“可以是社會的層面、政府的層面,還可以是私營公司的層面。”
美國5G要領先全球:周四分配頻率資源 2018年商用
全球運營商都在準備部署5G網絡,而美國可能搶占先機。當地時間周四,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將為5G網絡分配頻率資源。
據今日美國報網站報道,通過分配頻率資源,FCC準備讓美國進入5G網絡時代
本周四,FCC將舉行月度會議,屆時各委員將會進行表決,為5G網絡的部署統一分配無線電頻率資源。這將是全世界第一個國家為5G分配頻譜資源。據悉,FCC將會分配28GHz、37GHz和39GHz三個頻段,用於獲牌照運營商的5G網絡建設。
另外,64GHz到71GHz的頻段,將用於5G網絡的非牌照用途。
5G是4G之後的下一代移動通信網絡標準,其上網速度將比4G高出一百多倍,運營商的服務能力也將極大增強,5G網絡將會對家庭現有的寬帶連接形成有益的補充。
美國多家移動運營商將會爭取獲得5G網絡的運營牌照。目前,AT&T、Verizon等公司已經開始進行5G網絡的測試。在全球市場,一些國家的運營商也已經進行前期試驗和測試。
本周二,FCC主席維勒(Tom Wheeler)在出席美國國會眾議院的一個聽證會時表示,針對5G網絡分配頻率資源將會讓美國、本土制造商、企業家和創新人員獲得“主場優勢”。
維勒表示:“我真的相信,我們周四做出的決定,將會是FCC今年以來所做的最重要決定。”
據悉,此次分配的頻譜過去不能支持移動設備通信,但是通信技術進步使得這些頻譜變得更有價值。和低頻頻段相比,這些高頻頻段的空間多出了四倍,能夠更快速傳輸數據。
美國運營商的5G網絡測試仍然在初期階段,大規模測試將會在明年進行,運營商最早提供5G商用將是在2018年。
另據媒體報道,Verizon今年初已經開始測試5G,實驗中的網速能達到光纖通信水平。
5G競爭又添新成員 諾基亞已完成加拿大首次5G測試
據外媒報道,諾基亞近期與加拿大運營商加拿大貝爾合作,完成了加拿大的首次5G技術測試。此次測試利用了73GHz頻段,而數據傳輸速率達到加拿大4G網絡的6倍。
上述兩家公司預計,在未來5至7年內,5G技術將得到廣泛運用,提供比目前的4G網絡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以滿足移動用戶播放視頻音樂的要求;它還將提供產能,以更快的網絡速率幫助近期物聯網和互聯汽車的發展。
“第一次5G試驗的成功意味著我們已做好準備,來引領下一代移動技術的方式,”加拿大貝爾的首席技術官和執行副總裁斯蒂芬·豪說,“貝爾與諾基亞和其他合作夥伴將進行密切合作,在北美和全球創建網絡、設備和應用生態系統,確保加拿大人可以在全球充分利用5G。”
貝爾成立於1880年,是加拿大最大的通信公司,為消費者和商業客戶提供領先的無線、電視、互聯網、家庭電話等一系列的通信服務。貝爾媒體是加拿大首屈一指的多媒體公司,主要業務在電視、廣播、數字家庭媒體的。
而在5G發展方面,中國也在奮力追趕,希望奪得主導權。據了解,大唐電信已經完成北京市“5G無線傳輸與網絡關鍵技術研究”相關成果,發布了綜合驗證平臺及大規模天線等。而華為聯手沃達豐在英國紐伯里的沃達豐Emerald House完成了5G毫微波現場測試,這也是全球首次在E-Band微波上對5G進行室外現場測試。根據我國通信發展的總體規劃,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正式邁入5G時代。
5G要來了!中國移動完成世界首例5G無人機現場試驗
據中國移動微博消息,近日,愛立信與中國移動合作在無錫完成世界第一個無人機5G無人機現場試驗,也是全球第一例無人機在運營商蜂窩網絡上通過5G技術的驗證。
據了解,此次試驗驗證了端到端延遲可從LTE網絡中50ms降低到15ms的可能性,愛立信和中國移動無錫分公司進行了無人機在基站小區間的切換測試。
試驗結果表明,無人機可和手機一樣在不同的小區間切換,且能和手機和諧共處、共享基站資源,充分證明了無人機網絡的商用可行性。
今後,無人機有望用於公共安全、應急救災等方面的工作。

各大廠商都在爭分奪秒 愛立信將於2017年交付5G組件
8月31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愛立信周二表示,將於2017年開始交付推出5G移動通訊網絡所需的全部組件,之前跨政府機構設定的就這一新設備的頻率和標準達成一致的最後期限是2020年,愛立信足足提前三年完成既定目標。
愛立信表示,已與26家願意推出5G技術的電信運營商達成合作夥伴關系。支持者稱,5G將推動自動駕駛汽車和其他依賴連接網絡的項目。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移動網絡供應商之一。
愛立信網絡產品負責人班薩爾稱,5G現在正成為現實。公司方面表示,有信心通過軟件升級使該公司的5G產品符合這一技術的最終標準。
最終的5G標準將由聯合國下屬機構國際電信聯盟(簡稱ITU)在考慮了行業諸多提案後制定完成。向ITU提交提案的最重要機構是電信行業組織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該組織開發了目前使用的4G移動通訊標準。
通過向客戶提供5G樣機,網絡設備生產商尋求獲得對標準制定過程的影響。與愛立信一樣,諾基亞公司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表示,也在對未來設備進行客戶測試。
此前諾基亞與加拿大運營商Bell Canada合作,完成加拿大首次5G網絡技術的測試。隨後又與英國電信合作,進行了如4*100MHz載波聚合技術的測試。而在今年7月華為聯手沃達豐在英國完成了5G毫微波現場測試。這是全球首次在E-Band微波上對5G進行室外現場測試,並實現單用戶設備達到20Git/s的峰值傳輸速度,大大地提高了高頻譜效率。
中國5G關鍵技術已通過驗證 7家公司參與了技術研發
9月22日,據工信部消息,首屆5G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於2016年9月22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利召開,IMT-2020(5G)推進組隆重發布了中國5G技術研發試驗的第一階段測試結果。
作為本次論壇的焦點內容,IMT-2020(5G)推進組隆重發布了中國5G技術研發試驗的第一階段測試結果,並向參與該階段試驗的華為、中興通訊、大唐電信、愛立信、諾基亞上海貝爾、英特爾、三星共7家國內外企業頒發了證書。
在剛剛結束的第一階段試驗過程中,IMT-2020(5G)推進組與各參與單位密切合作,完成了主要5G無線和網絡關鍵技術的性能和功能測試,具體包括:大規模天線、新型多址、新型多載波、高頻段通信等7個無線關鍵技術,以及網絡切片、移動邊緣計算等4個網絡關鍵技術。
第一階段試驗充分驗證了上述關鍵技術在支持Gbps用戶體驗速率、毫秒級端到端時延、每平方公里百萬連接等多樣化5G場景需求的技術可行性,進一步增強了業界推動5G技術創新發展的信心。
第二階段試驗將重點開展面向移動互聯網、低時延高可靠和低功耗大連接三大5G典型場景的無線空口和網絡技術方案的研發與試驗,並計劃在2017年底前完成。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會上表示,5G標準化工作已全面拉開序幕,研發與試驗工作也進入到攻堅階段。
此前,中國移動介紹,5G技術相比4G技術,峰值速率增長數十倍,從4G的100Mb/s提高到10G/s。也就是說,1秒鐘可以下載30余部電影,可支持的用戶連接數增長到100萬用戶/平方公里,可以更好地滿足物聯網這樣的海量接入場景。業內普遍認為,5G網絡一旦正式商用,將有望撬動規模達萬億元的車聯網、物聯網等產業。
中國5G突破無線傳輸核心技術 最早2020年商用
9月26日消息,從科技部網站獲悉,國家863計劃啟動實施了5G移動通信系統先期研究重大項目(以下簡稱5G重大項目),目前該項目取得了五方面重要階段性進展,在技術、架構等多方面均獲得了突破。
5G重大項目一期課題的主要技術目標包括:研究5G網絡系統體系架構、無線組網、無線傳輸、新型天線與射頻以及新頻譜開發與利用等關鍵技術,完成性能評估及原型系統設計,開展無線傳輸技術試驗,支持業務總速率達10Gbps,空中接口頻譜效率和功率效率較4G提升10倍。
5G重大項目二期則重點圍繞以下5G關鍵性技術展開研究:研制可靈活配置且吞吐率達10-100Gbps的5G基站軟試驗平臺;探索毫米波頻譜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不同體制環境下的無線網絡虛擬化技術;探索5G網絡安全新機制;研究面向5G的新型調制編碼技術,提升鏈路性能。5G是面向2020年移動通信發展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
目前,該項目已取得如下重要階段性進展:
一、完成了5G系統需求與願景、典型應用場景與KPI、及頻譜需求分析研究,為我國參與5G標準的制定打下了技術基礎。
課題組完成了5G願景與需求研究,提出了5G典型場景和關鍵能力指標體系,核心研究成果輸入到ITU;明確了5G的技術演進路線和5G核心關鍵技術,提出了5G無線技術框架及網絡框架;完成面向2020年的5G頻譜需求預測,提出了我國5G潛在候選頻段建議,對6-100GHz重點候選頻段開展信道測量與建模研究;有效組織開展5G研究及國際合作,逐步形成我國在5G研究方面的引領地位。
二、在5G新型無線網絡構架研究方面進行創新,在無線網絡密集組網、高通量協作組網、CU分離超蜂窩構架、無線接入網絡虛擬化等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
提出了支持高密度聚合的無線網絡架構——協作2.0網絡架構,完成了基於軟件定義的接入網與核心網的接口設計,實現了高密度聚合異構網絡的靈活配置和統一管理;研究了高密度異構聚合網絡的幹擾抑制、高效協作以及能效提升的方法,解決了存在多類業務時的業務網絡按需匹配;研究了支持5G高密度聚合異構網絡組網場景的系統級仿真評估方法,開發了系統級仿真平臺;搭建了支持5G網絡高密度異構融合的室內試驗環境,完成了原型系統設計,並已經開展了部分關鍵技術的測試驗證。
開展了高通量5G無線網絡架構及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究,包括高密集網絡分層模型與頻率複用機制、數據與控制分離架構、分布幹擾協調與異構資源聯合調配、無線自回傳、自組織組網以及統一承載技術;初步完成了5G高通量無線網絡架構的仿真平臺的設計;初步搭建了5G高通量無線網絡架構概念驗證平臺,實現了數據面和控制面分離的基本功能。
開展了面向5G 的無線組網、接入網處理的虛擬化技術研究,形成了完整的5G超蜂窩網絡架構。設計了超蜂窩無線組網體制,研發了YaRAN接入網基礎設施虛擬化平臺。提出了非棧協議虛擬化網絡架構、基於雲計算的無線接入網架構、半靜態基礎設施編排機制與雙層資源映射方法、一種基於網絡功能虛擬化的LTE和WiFi融合網絡架構,降低了異構網絡信令開銷及業務響應時間;開發了5G超蜂窩無線組網仿真平臺以及4種原型驗證系統,並對上述關鍵技術進行驗證。正在形成統一的大型原型驗證測試床,對任務總體性能指標進行驗證,包括5G網絡的域效、譜效、能效和彈性等指標。
提出了5G無線融合網絡虛擬化系統架構模型、控制信令與業務承載分離技術及協議棧功能虛擬劃分方法、多元異質無線通信資源虛擬化模型、多域資源的認知協同技術;完成了5G無線網絡虛擬化試驗系統的設計方案,初步搭建了5G無線網絡虛擬化軟硬件試驗系統和仿真平臺,理論分析和數值仿真結果表明所提信令簡化方案較4G系統可降低信令開銷。
三、突破5G無線傳輸核心關鍵技術,在大規模無線天線陣列和高效協作傳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為實現項目擬定的總體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開展了適用於5G需求的大規模協作傳輸關鍵技術研究,針對大規模MIMO和密集分布式無線傳輸系統,完成了信道建模與信道狀態信息獲取、空分多址傳輸、鏈路自適應傳輸、幹擾信道下高性能接收機、多用戶調度、系統同步與控制信息傳輸以及大規模MIMO陣列天線、緊湊多天線、以及低功率可配置射頻技術的設計與開發;初步完成了仿真驗證平臺的構建,開展了關鍵技術的性能與評估;開展了支持64天線大規模MIMO以及128天線密集分布式無線傳輸原型系統的構建和關鍵技術的研究。
開展了大規模協作傳輸高能效和高譜效基礎理論、信道建模、傳輸技術、高效協作傳輸、節能傳輸技術的研究以及大規模有源陣列天線的設計與開發;完成了基於大規模實測3D-MIMO的鏈路與系統仿真平臺開發,並開展了關鍵技術的性能評估與驗證;開展了支持大規模128天線MIMO陣列、基站處理池、終端實驗平臺的軟硬件開發和試驗驗證任務。
完成了PDMA發射機與低複雜度接收機、低時延的多元LDPC編碼及聯合編碼調制、FBMC多載波系統的叠代信道估計方法和針對超奈奎斯特預編碼的低複雜度檢測算法的研究,形成了以“PDMA非正交多址接入+多元LDPC編碼”為代表的5G譜效提升的總體技術方案。形成面向5G系移動通信的非正交傳輸技術方案;完成了高密度用戶接入典型場景下SCMA傳輸仿真驗證;完成了面向小流量數據包頻繁交互的NB-LDPC編碼仿真驗證;搭建了5G移動通信“協作多點傳輸CoMP”典型場景下的FBMC傳輸實驗驗證平臺並進行了部分測試驗證。
提出了以波束分多址(BDMA)為基礎的大規模MIMO完整傳輸方案;已完成基帶子系統的開發及固定頻段射頻單元的開發,系統可支持64-256天線通道,搭建了5G大規模MIMO外場試驗環境;天線規模、系統帶寬和處理能力具有可擴展性。
四、突破限制我國產業未來發展的毫米波射頻芯片關鍵技術,並在國際上上首次驗證了物理層安全技術在5G移動通信系統應用的可行性。
完成了毫米波無線接入架構、物理層關鍵技術、媒體接入控制技術研究;完成了毫米波CMOS 60GHz射頻單通道系統芯片和42-48GHz芯片模塊設計與流片;完成了基於自主研發芯片的60GHz頻段模擬前端硬件的設計與實現,使我國在這一薄弱環節的研究迅速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面向我國主導的IEEE 802.11aj無線局域網協議標準的制定,在45GHz毫米波MIMO設計、調制解調、信道編譯碼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已向IEEE國際標準組織提交一系列提案,完成了IEEE802.11aj技術標準草案的擬定。
提出了未來寬帶無線接入安全體系架構與網絡安全模型,驗證了面向5G物理層安全的無線傳輸技術、密鑰生成技術及輕量級加密和無線安全認證技術的可行性;搭建1套大規模天線實驗驗證系統,具體包括2套模擬基站的32天線通信系統、2套模擬合法用戶和竊聽者的32天線通信系統,完成對物理層安全傳輸技術進行功能驗證和性能自測試。
提出了支持多種業務需求的多級安全架構、基於物理層的“無條件”安全傳輸和跨層安全傳輸方案、一種新的基於物理層接入認證方法和基於MIMO的密鑰分發方案;研制了支持5G無線接入安全傳輸和組網仿真平臺;搭建了支持5G安全傳輸、認證等關鍵技術驗證的試驗環境,包括2個8發8收,1個4發4收和2個2發2收的節點。
五、超前部署5G新技術的測試與評估研究,支撐我國5G技術研發走在世界前列。
根據 5G 總體目標、業務需求和技術需求進行測試需求分析,完成了測試需求分析報告、評估測試系統指標分解和定義,初步形成了評估指標集;完成了典型應用場景下的用戶和業務分布模型建模;完成針對5G網絡的系統及仿真評估方法研究;提出MIMO近場測試方案,搭建了大規模陣列天線軟件仿真評估平臺和大規模陣列天線測試環境;開發了5G候選頻段共存評估仿真測試平臺並完成了評估分析;初步完成外場測試環境建設,包括測試終端和幹擾設備的設計和基本模塊的開發;完成多核並行計算仿真平臺,支持大規模天線和超密集組網技術的仿真。
根據工信部總體部署,我國的5G基礎研發試驗將在2016年到2018年進行,分為5G關鍵技術試驗、5G技術方案驗證和5G系統驗證三個階段進行。之後將進入5G網絡建設階段,並有望最早在2020年正式商用。
業內人士指出,在全球著手開展5G研發的初期,我國產業鏈各環節尤其是縱向細分領域的企業應當積極介入,共同推動5G技術標準研究,通過5G的標準和產業的研究,能夠在核心器件取得突破,擺脫核心器件對外依賴的局面。保障我國產業在未來5G標準體系當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國預計2020年啟動5G商用 最高可達20GB每秒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通信標準研究所所長王誌勤日前在香港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目前已進入到標準制定階段,中國預計於2020年啟動5G商用,而大規模應用將會在2022年或2023年。
王誌勤表示,中國希望同其他國家一起制訂全球統一的5G國際標準。今年3月剛剛啟動標準的研究工作,預計到2018年6月完成第一個版本的5G標準。
關於國際合作,王誌勤介紹,目前推進5G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已經從政府、推進平臺、企業各個層面打造了合作框架,比如歐洲、美國、日本、韓國都建有相應的推進組平臺,中國推進組跟他們有相應的合作框架。
王誌勤一頭短發,顯得特別幹練。由於長期從事技術方面工作,她說話言簡意賅、邏輯分明。
關於5G相對於4G的突破,王誌勤表示,過去的4G體系架構主要面向移動互聯網,服務對象主要是人,而5G主要是向物聯網拓展,實現萬物互聯。
據介紹,從速率來看,4G的峰值可達到1GB每秒,而5G可達到10至20GB每秒,可以實現一平方公里上百萬傳感器的連接。
“5G是特定為物聯網設計,為了適應它的發展而應運而生的技術。”王誌勤表示,物聯網這麽多年發展並不理想,主要是由於碎片化的市場和技術標準的分化,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市場分化很難形成規模化發展。
5G的推進離不開拓展垂直行業的應用,她舉例,未來要實現真正的汽車自動駕駛,就好比給汽車裝上一只“千里眼”,不僅可以通過雲端數據來知曉前方的事故與擁堵,還能在高速行駛狀態下實現防止碰撞的自動控制,這就需要一個低於0.5毫秒的低時延才能實現。
王誌勤表示,中國預計在2020年啟動5G商用,並不是說馬上就大規模應用,可能是在四五個城市先進行試點,預計要到2022年或2023年才會逐漸大規模應用。4G還會有一個相當長的生命周期。
關於大眾普遍關心的資費問題,王誌勤坦言,從技術本身來說,頻譜效率的提升,5G每比特的成本應該會比4G更低,因此從單位流量的角度來看,5G應該要比4G更便宜。
“但是資費的最終確定還是取決於運營商,因為是一個市場行為,我們還是要客觀地來看提速降費的問題,要保證單位流量成本的適度下降和所享受的業務體驗的提升。”她說。
三星與中國移動完成5G樣機技術試驗
11月9日消息,今日,三星電子宣布和中國移動研究院一起完成了5G樣機技術試驗。
本次測試對低頻段3.5GHz的關鍵技術進行了測試和驗證,包括空間調制以及新型多載波技術,具體的測試指標包括誤碼性能、吞吐量和帶外泄露。 本次聯合測試還包括三星高頻5G樣機系統和終端,支持先進的波束賦形功能。本次測試旨在對毫米波技術的性能,包括移動性、峰值吞吐量、多用戶調度能力等,以及高頻段無線信號在室內的傳播、穿透特性進行充分驗證。
除了5G領域,三星還將在下一代通信技術包括物聯網、車聯網、工業互聯網以及智能機器人、AR/VR等領域展開研究。
據中新社報道,中國三星研究院院長張代君表示,“多年以來,三星在5G技術和產品研發上,積累了很多技術和經驗;未來三星也將繼續加強和中國政府、中國運營商的合作,共同推進相關技術產業的標準化和商用化。”
從2014年開始,三星致力於5G技術和產業的商用,並已經在多個5G技術研發領域實現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包括基於毫米波的多小區切換演示,開發毫米波的信道模型用以提高5G網絡規劃效率,致力於基站和終端產品小型化必要的射頻技術研發,並於2015年完成基於3.5GHz 的FD-MIMO演示。
三星期望在2018年完成第一個版本的標準制定。
5G標準2019年正式發布 中國將在2020年進入商用
為期四天的“國際電信聯盟(ITU)2016年世界電信展”14日在泰國曼谷拉開帷幕。“中國軍團”是由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構成的三大運營商陣營;而除了國家參展,獨立參展或贊助的國際企業還有華為、中興、Cisco、Intel、Nokia、Ericsson、NTT Group等。
ITU世界電信展於1971年由國際電信聯盟創辦,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6屆,據介紹,這是全球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信息通信展覽會之一,也因其權威性、大規模和廣泛代表性而被內業喻為信息、通信和技術(ICT)領域的奧運會。
在本屆展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很多中小企業都帶來了與5G有關的模擬產品。據央廣網,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透露,在電信市場上,3G、4G、5G,所有的這些先進的通訊標準都是由國際電聯統一制定的。3G的標準是2002年制定發布的,4G的標準是2012年發布的。雖然中國官方已經發布,5G在中國商用是在2020年,但是世界範圍5G的標準,將會在2019年發布。
趙厚麟介紹說:“現在5G大的路子已經基本上定下來,希望為將來5G提供技術服務和產品設備的主要廠商進行測試,能夠讓標準化組織覺得這個標準將來能夠在市場上站住腳,大家都能夠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大概還需要一定時間。我們現在還在請各個主要廠商繼續提供這方面的產品技術要求,希望他們提供一些測試的驗證報告,讓大家互相之間有比較統一的認識。”
趙厚麟在接受采訪時稱,過去和國際上其他的通信展一樣,他們的主要精力也僅僅集中在前沿技術之上,但2014年開始,他們將重點有所偏移,今年他們希望能夠關註全球中小企業在電信市場上面所發揮的作用。趙厚麟說:“為了中小企業能有更好的創新發展,為中小企業更好的在電信產業界發揮作用,也為中小企業,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發展機遇,所以我們想把現在的平臺從以往的,只為國際上面的大小設備制造商和運營商提供舞臺,轉為為中小企業獲得聯系或在這個市場上能有更好發展的溝通平臺。”
除了5G,本屆展會上另一個亮點則與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有關,很多國家都在本屆展會上帶來了他們與通訊有關的前沿技術產品——VR、雲計算、物聯網等。而這些技術產品大多都是基於互聯網而產生的。
擺脫亦步亦趨 華為打入5G核心標準
美國時間11月17日淩晨,在3GPPRAN187次會議關於5G短碼方案討論中,中國華為推薦的PolarCode(極化碼)方案獲得認可,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的最終解決方案。
在此之前,美國高通所提出的LDPG確定為5G中長碼編碼解決方案。此次短碼決定Polar碼解決方案讓法國主推的Turbo2.0則再次失落5G方案規則。
雖然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擺脫3G、4G時代亦步亦趨的技術形式,在5G規則制定上擁有更多話語權,但這並不代表華為已經可以左右5G技術發展,更不代表華為技術已經碾壓高通。

打入核心標準
“一流公司做標準,二流公司做品牌,三流公司做制造。”通信技術標準制定一直是業內具有研發實力企業必爭之地。
此次華為Polar碼的競爭對手包括美國高通為主導的LDPC編碼以及法國主導的Turbo2.0編碼。而這兩個陣營所代表的是此前在3G、4G技術的主導力量。
第三代通信技術包括CDMA2000、WCDMA以及TD-SCDMA三種標準。其中前兩者占據最大市場,歐美以及日本為主要技術主導國。無論是3G還是4G技術,高通在標準制定上一直處於主導地位。
“這次是以華為為首的中國廠家推薦的方案第一次獲得編碼級別標準認定,代表華為地位獲得國際認可,”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道。“2G時代華為跟著跑,3G時代能夠看到,4G時代參與一部分,到了5G成為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華為在5G技術上的布局很早就開始。2009年,華為展開了相關技術的早期研究,並在之後的幾年里向外界展示了5G原型機基站。2013年11月6日華為宣布將在2018年前投資6億美元對5G的技術進行研發與創新,並預計在2020年用戶會享受到20Gbps的商用5G移動網絡。
在此次會議中,對於短碼標準選擇上,具有競爭資格的三家企業是來自美國的LDPC方案,法國的Turbo2.0方案,以及中國華為推薦的Polarcode方案。LDPC方案為麻省理工學院RobertGallager於1962年提出,Polar為土耳其畢爾肯大學ErdalArikan教授在2008年提出。最終,支持華為公司提案的公司達到了59個,Polarcode最終成為控制信道上行和下行的編碼方案。
根據記者了解,此次Polar解決方案中興等中國公司也有參與其中。據內部人士介紹,此次中興對於Polar方案亦有較深入的研究與貢獻。
在此之前,中國技術一直尋求在全球通信網絡標準制定中的突破。在3G、4G中所出現的TD-SCDMA和TD-LTE中,都不乏中國通信技術身影。但是其中的核心長碼編碼Turbo碼和短碼咬尾卷積碼領域,中國技術介入較少。
道阻且長
11月15日在泰國曼谷舉行的“國際電信聯盟(ITU)2016年世界電信展”上,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透露5G標準將在2019年發布,中國5G商用將在2020年開展。
雖然華為拿下了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的最終解決方案,但這並不意味著華為就能完全碾壓高通,也並不能說明中國在通信技術領域已經超過美國,事實上,在推行5G技術上,華為以及國內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次華為所拿下的eMBB不過是5G應用的其中一個場景。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定義了5G三大場景:eMBB、mMTC和URLLC。其中,eMBB對應的是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mMTC對應的是大規模物聯網業務,而URLLC對應的是如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時延高可靠連接的業務。較之3G、4G只有語音和數據業務,5G應用場景更多所涉及業務範圍也更廣。
在eMBB之後,後續還將決定URLLC場景下的信道編碼方案,最後再決定mMTC場景。
對於物聯網信道連接上,中興提出了MUSA多址接入技術或許也將在明年進行討論。
而在核心的5GeMBB場景上,Polar為信令信道編碼方案,LDPC碼為數據信道編碼方案,兩者平分秋色。
“這兩個協議談不上非此即彼,可以同時存在,只是應用場合不一樣。中國廠家確實第一次進入核心標準,但是核心標準有很多方案、領域,單項勝利並不能說明中國通信技術已經超越美國。”王艷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道。
對於兩種技術而言,現在談優劣為時過早。無論是高通還是華為,下一步應該是對基於自身技術的產品開發,爭取更大的市場。
“規則提出需要實現,這考驗企業對於高端通信技術的這種理解與相應的研發能力。”通信行業人士孫燕飈說道。
曾經,高通公司在其擁有的CDMA、WCDMA和LTE無線通信標準必要專利組合的國內市場份額為100%;CDMA、WCDMA和LTE無線通信終端基帶芯片的市場份額也超過了50%,具有了絕對的市場支配地位。
盡管華為力推的Polar編碼已經獲得肯定,但是在5G時代到來之前,高通所掌握的3G、4G核心技術依然在市場發揮重要作用。“(從運營商角度出發)做5G的同時也不可能放棄4G、3G,這樣還是用了高通專利。”王艷輝說道。
目前,在4G核心專利數量上,美國依然領先於中國。而國內企業也出現趕超勢頭。未來5G技術將覆蓋更多領域,而在這些領域的布局上,中美之間差距在縮小。
11月14日,工信部發布《關於組織“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7年度課題申報的通知》,5G研發作為其中重點項目列入。根據計劃,2017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之中的5G研發項目,總數達到24個。未來,在5G核心技術上,中國將發出更多聲音。
5G標準設立 智慧城市還有哪四大挑戰?
5G技術在起步階段,而其除了能夠加快上網速度之外,還將帶來物聯網以及智慧城市技術的進一步提升。
在3GPP最近的5G短碼方案討論中,將華為推薦的PolarCode(極化碼)確立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的最終解決方案。在此之前,高通的所提出的LDPG確定為5G中長碼編碼解決方案。
較之3G、4G只有語音和數據業務,3GPP定義了5G三大場景為其所涉及業務開拓了更廣的範圍,從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到大規模物聯網業務以及無人駕駛再到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時延高可靠連接的業務,都能夠通過5G技術輕易實現。 作為基礎技術之一,物聯網發展將促進智慧城市發展。
探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最早由IBM所提出,2008年,IBM公司業務重點從硬件轉向軟件和咨詢服務,並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也就是通過裝備感應器,實現橋梁、隧道、公路、電網等設施的物物相連。
愛丁堡龍比亞大學教授Mark Deakin與鄧迪大學教授Husam Al Waer指出,智慧城市的定義應符合四個方面:將廣泛的電子和數字技術應用於社區和城市、利用ICT技術改變區域內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將ICT納入政府系統以及將ICT技術與個人結合增強創新意識。
但對於“智慧城市”的準確定義,一直處於摸索階段。目前,對於“智慧城市”較為一致的理解是通過ICT(信息通信技術)以及IoT(物聯網)技術對醫院、食品藥品、票證等城市設施以及管理程序進行優化,構建全新的城市形態。
“智能城市首先是要把城市服務變成高效率智能的體系,這不是一個APP或者WiFi覆蓋就能解決的。”通信專家項立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作為整體體系建設,智慧城市需要技術層面的完善和打通,這些需要大規模企業實現。“在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針對物聯網的技術都是局部性的,類似過去搞的小靈通這樣的技術一樣,最終都會死,華為會按照標準方向去走。” 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部總裁張順茂表示華為在智慧城市的布局將聚焦在ICT技術上。
主要從新ICT平臺以及窄帶物聯網技術切入行業。華為在全球推廣窄帶互聯網技術,利用180K赫茲的頻率資源減少開放頻道帶來的幹擾和不穩定性。“這個技術除了窄的頻率以外,相對於大家使用的3G網絡、4G網絡來說,都能提供100倍的連接速度。” 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部總裁張順茂告訴記者。
據了解,華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目前已經在全球40多個國家,100多個城市建設智慧城市。根據不完全統計,在2016年,華為在中國中標了20多個智慧城市項目,與43個城市簽署了戰略合作, 落地實施的智慧城市應用涵蓋了智慧政務、平安城市、智慧醫療、智慧園區、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能制造、智慧路燈等領域。華為雲數據中心解決方案為全市40多個委辦局的業務提供虛擬數據中心服務。
四大挑戰
2015年,住建部和科技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加上前兩批公布城市,目前,國家智慧城市試點達到290個。
數量不斷增加的另一面,是實際進展深度卻不如人意。有學者指出,目前國內智慧城市正在從2.0時代步入3.0,然而,指揮體系在實際落地中卻遇到不小挑戰。
從技術上來說,智慧城市如今面臨極大挑戰主要就是城市感知、數據融合、應用構建和安全保障等四個方面。
近年來,華為投入研發的比例加重,研發投入的30%用於冰山下的工程技術的探索,包括芯片算法、材料、散熱、全鏈接。
根據工信部、中國IMT-2020(5G)推進組工作部署以及三大運營商的5G商用計劃,我國將於2017年展開5G網絡第二階段測試,2018年進行大規模試驗組網,並在此基礎上於2019年啟動5G網絡建設,最快2020年正式商用5G網絡。
“以往的3G、4G,我們都在解決一件事情,就是讓網絡速度越來越快,而5G除了速度快,還能達到較廣較深的覆蓋,具有低時延、低功耗特點,能夠進一步推動物聯網技術發展。”項立剛對記者說道。
在智慧城市建立中,中國與歐美方案有所區別,國內主要從頂層架構開始改造,而歐美則先從小處做起,逐步改造。
因此,國內在智慧城市實際落地中,往往因為協調難度大,成本高推進過程受到影響。
記者了解到,目前智慧城市往往涉及對於城市管理體系重新進行技術性的改造,這些改造需要耗費較大的資金以及風險成本。
《國家智慧城市試點2014年度工作總結報告》指出,我國智慧城市試點工作中還面臨著創新不足、資金籌措困難、評價體系和標準缺乏等問題,部分試點城市對智慧城市的認識高度不足,還停留在單純城市信息化建設層面。
在智慧城市的統一建設和協調共享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部分試點建設項目缺乏頂層設計和總體統籌,協同對接難度大,重複建設和信息孤島現象依然存在。
項立剛認為企業在這其中能夠發揮一定的推進作用。 “讓環保部門一下投50億建立空氣全國檢測系統是有難度的,但是企業將監測產品推向市場,從而收集相應的大數據做預測,這樣就能解決技術落地問題。”
華為將在東京設立尖端技術研發基地 推進5G技術實用化
據日經中文網報道,華為技術副總裁兼輪值首席執行官胡厚崑透露,華為技術將在日本設立尖端技術的研發基地。華為計劃與日本企業開展合作,推進使所有物體都聯網的“物聯網(IoT)”和“5G”技術實現實用化。
華為預定2017年內在東京設立研發基地。最初以20~30名技術人員的規模啟動,之後根據開發的進展再擴大規模。
目前,華為除了主要面向進駐地市場開發產品的開發基地外,還擁有名為“X Lab”的尖端技術研究基地。除總部所在的深圳和上海外,在德國慕尼黑也設有X Lab。東京將是華為在海外的第二個基地。
胡厚崑表示因為日本擁有可用於物聯網領域的最新技術,而且光纖網的普及率高。
在物聯網中,高速低延遲的5G也是重要技術。作為將5G應用於產業領域的研究對象,胡厚崑列舉了“交通、能源、金融、公共安全”。
此外,華為技術還希望日本企業和認證機構等也加入新設立的研究基地。在5G領域將與軟銀和NTT DoCoMo加強合作,此外在VR技術領域打算與索尼合作,在產業領域希望與東芝和安川電機等合作。華為技術2016年在日本舉辦了國際通信技術展覽會。介紹了無線尋找空地的智能停車場的演示等,對汽車領域也表現出了興趣。
除便攜基站外,華為技術在便攜終端領域也投放高功能產品,向日本發起了攻勢。據日本的MM總研介紹,華為2016財年上半年(4~9月)在日本的平板電腦出貨量僅次於美國蘋果,為17.7%。另外,隨著移動虛擬運營商(MVNO)的普及擴大,在智能手機市場上也提高了影響力。
華為與英國電信啟動5G研究合作 探索“網絡切片”等技術
據華為官方微信,近日,華為與英國電信宣布啟動5G研究合作。通過這一新的合作夥伴關系,雙方將進行開創性的5G研究,探討如何更快地應用移動通信技術,以及部署5G的技術和商業可行性。
據悉,雙方將在位於英國伊普斯威奇等地的英國電信實驗室一起探索網絡架構、新空口(用於連接終端和基站)、“網絡切片”(運營商將更有效地將網絡資源分配給特定服務)、物聯網機器通信、安全技術等5G技術。
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EO胡厚崑表示:“華為與英國電信已合作十多年,對此我們深感自豪。雙方在研發方面的合作促成了新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我們希望在5G領域深化這一卓有成效的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探討5G網絡的潛能,更好地應用這一關鍵技術。這也表明華為將繼續在研發領域與英國領先的商業和學術機構合作。華為在英國開展業務已達15年,我們希望繼續與英國電信一起建設更加美好的全聯接英國。”
5G研究項目將在華為與英國電信現有的合作基礎上展開。前不久,雙方宣布在英國電信核心網上進行3Tbps數據傳輸試驗,並探討在Openreach接入網上實現40Gbps網速的可行性。
中國5G時間表提前 2017年開始大規模外場測試
在廣州舉行的中國移動合作夥伴大會上,中國移動總裁李躍宣布,將於2017年開始5G大規模外場實驗。
盡管中國進入4G只有3年,三大運營商4G的全面高速發展只有2年,但5G的加速部署預期似乎已經形成。
“各方對5G標準的制定事實上是互相妥協的心態,再加上我們看到一些運營商著急部署5G,特別是美國的因素,我們看到5G發展的確比想象中的要快。”12月20日,愛立信中國CMO常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移動明確5G部署目標
最早在MWC2015上,中國移動對中國規模部署5G預期的時間節點是2024年左右。
“ITU(國際電信聯盟)計劃2016年到2020年完成技術方案的征集和標準制定,我們也希望在這個階段實現標準化和測試,在2020年向ITU提交一個技術版本並獲得通過,2020年底開始實施外場測試,在2024年步入商用。”彼時中國移動參展的專家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如果按照這個時間表部署4G,意味著中國移動可能擁有10年左右寶貴的4G發展時間,同時保持10年左右的優勢。
ITU的時間表沒有變化,2015年10月,ITU正式將5G技術命名為IMT-2020,並預計到2017年完成技術征集,在2020年完成標準制定。但部分國家計劃對5G的部署卻要早於這個計劃。
作為全球擁有最多4G用戶的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的計劃在5G全球發展路徑更為明晰時也出現了一些微調。2016年2月,中國移動董事長尚冰在MWC2016的GTI(TD-LTE全球發展倡議)峰會上表示計劃在2018年進行商用化產品的研發試驗和試點,並“力爭在2020年啟動5G網絡商用”。
不過在剛剛舉行的2016中國移動合作夥伴大會上,5G的商用時間節點已經沒有“力爭”,而是更為明確的“2020年實現全國範圍的5G商用”,同時,計劃在2017年即開始大規模的5G外場實驗,在2018年開始5G的試商用,相比2015年提出的目標大約提前了三四年。
美國、歐洲和日本加入競賽
中國移動計劃的調整並非沒有緣由。中國在全球4G的競爭中展現優勢,成為全球4G網絡最發達、用戶最多的國家。不過,部分電信業發達國家將關註重心集中到了5G,並期望更早部署5G。
多個國家似乎正在開展一場5G的競爭。早在2014年,韓國即宣布將在2018年部署5G;日本運營商NTTDoCoMo也曾宣布,將在2017年在東京地區推出一個5G試驗網絡,2016年已啟動大規模外場測試。還有美國和歐洲,今年,美國最大的無線運營商Verizon宣布對5G技術開展了外場測試,歐洲運營商也蠢蠢欲動。
而據媒體報道,中國的5G推進主導機構——IMT-2020(5G)推進組在上個月也曾表示,我國將於2017年展開5G網絡第二階段測試,2018年進行大規模試驗組網,並在此基礎上於2019年啟動5G網絡建設,最快2020年正式商用5G網絡。我國IMT-2020(5G)推進組確定的時間節點,基本和其他國家的時間節點同步。
但也有專家提出質疑,“業界的共識是5G在2020年商用,對於這個時間表,我認為是比較激進的,最大的困難是缺乏核心技術儲備。”值得一提的是,確實根據ITU提出的5G需求和技術目標,目前最先進的技術,也只是接近,特別是在時延方面,依舊難以達到ITU提出的1毫秒時延要求。
“5G要成熟,時間確實會很長。從北美部署的(測試)場景來看,我們可能一開始並不是在手機上部署5G。在多場景應用起步時,我們可能首先在某一些場景先達到成熟。另外,根據一些芯片公司的研發時間節點,推出5G芯片的時間可能是在2018年,在2019年上半年,也可能會出現5G終端。”常剛對記者說。
根據愛立信的預計,到2022年,全球會有29億聯網終端,同時5.4億來自5G終端。愛立信方面表示,這個數字是根據幾個月前更多考慮北美率先部署5G情況下做出的預計,而如果現在預計包括中國在內東亞地區在5G部署上加速,實際的發展要超過上述速度。
5G窗口已打開 運營商有了更多競爭對手
“能力開放”是這幾天在中國移動合作夥伴大會上聽到最多的詞,它的高頻出現,極力表達著移動轉型的決心。
“三年前我曾經做過一個很簡單的預測,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除了手機以外,會和周邊的很多事物發生聯系,包括汽車、冰箱、各種各樣的控制平臺和控制網關。如果一個人所聯系的東西是10個點,在中國有10億移動客戶,就會有100億個連接等著我們去解決,而到2020年我們在這100億連接中找到10億個連接並非難事。”在現場,中國移動總裁李躍表示,5G將以萬物互聯的模式推進所有垂直行業的深度整合。
言外之意,未來的通信不再是解決人與人的通信問題,而是解決人與物的通信問題。而移動轉型後的角色就是希望承擔起“大連接”的責任。李躍給出了一個目標,即2020年中國移動的連接總量要超過17.5億個,比現在翻一番。
此番言論贏得了產業鏈夥伴的支持,在萬物互聯時代來臨之際,各種企業都在找尋自己的定位,以謀得先機,抱著“運營商”這棵大樹顯然又將成功的概率增加了幾分。
但能否為物聯網破局可能還言之過早。
對於運營商來說,雖然有著天然的網絡和用戶優勢,但體制的牽制與既得利益的羈絆讓自己總在和互聯網廠商的競賽中顯得慢了那麽一拍。

“和OTT公司相比,我們最大的差別是什麽呢?是業務的敏捷度,簡單地說我們現在有很多的業務開通的時間太長,規則非常的複雜,也許OTT幾分鐘能開通的業務,在我們那兒可能需要幾天,甚至更長,比如說企業開通一個國際專線可能需要兩三天,比如說租一個2G的帶寬可能最少租期要半年。”華為輪值CEO郭平在現場直戳通信企業的痛點。
而讓運營商可能更為緊張的是,在更多的領域企業之間的合作已經開始跨越運營商網絡通信的屏障。
比如一些通信設備企業已經在和歐洲主要汽車廠商討論五到十年以後汽車要裝8根天線,而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垂直行業的前期介入、生態範圍內的聯合創新慢慢已經成為了生態。這些在生態鏈上的廠商不需要再等5G的到來,等運營商搭建好網絡,在目前的生態模式下,已經可以驗證各種新的商業模式了。
而互聯網企業更是高歌猛進,阿里巴巴此前發布了自身的物聯網平臺,該平臺融合了雲上網關、規則引擎、共享智能平臺、智能服務集成等產品和服務,打通了從端到雲再到APP之間的“任督二脈”,創業者能夠在這個平臺上輕松實現全球快速接入、跨廠商設備互聯互通,從而快速搭建穩定可靠的物聯網。

對於運營商來說,轉型的時間窗口已經打開,但跑道上的競爭對手已經不再只有熟悉的那幾家。
不過,李躍強調,運營商在大數據領域仍具有服務、連接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塊金礦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中國移動未來將致力於把這些優勢變成新服務、新產品和新價值:“我相信雲計算、大數據特別是未來的人工智能,一定為我們產品的推出和創新、用戶的服務和企業價值提升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
以通信能力為例,移動已經可以通過通信線上化,為用戶提供全新的通信升級和基於手機號的實名制社交體驗。
移動目前的通信開放平臺已經累計調用API量達20億,合作夥伴數量超過5萬家。此外,移動也在大會上宣布在統一認證、OneNET物聯網以及智能家庭網關上開放自己的關鍵能力。
那如果遇到和自身業務競爭的情況呢?
“這事兒,夫妻吵一架還得有點冷戰時間呢,更別說我們各自利益不同,競爭是你死我活,你拿了我就沒了。所以這可能是一種心態的挑戰,要能過坎兒,要有氣度。”一名通信行業的高管如是評價。
“十三五”信息化規劃印發,加快推進5G技術研究和產業化
27日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目標到2018年,開展5G網絡技術研發和測試工作。加快推進5G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加快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與融合,推動下一代互聯網商用進程,加強未來網絡安全保障,積極防範未來網絡安全風險。
規劃指出,到2018年,要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提供基本服務,到2020年,建成由35顆衛星組成的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加強北鬥核心技術突破,加快北鬥產業化進程。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衛星導航產業國際化發展綜合服務工程,加快海外北鬥衛星導航地基增強系統建設,推進北鬥在亞太的區域性基站和位置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建立國際化的產業技術聯盟和專利池。
規劃還指出,要積極推進物聯網發展。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布局,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實施物聯網重大應用示範工程,推進物聯網應用區域試點,建立城市級物聯網接入管理與數據匯聚平臺,深化物聯網在城市基礎設施、生產經營等環節中的應用。
到2018年,還將形成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的法規制度和政策體系,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共享交換和開放平臺,跨部門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實現民生保障服務等領域的政府數據集向社會開放。
到2017年,80個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初步實現政務服務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形成方便快捷、公平普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信息體系;到2020年,全國範圍內實現“一號一窗一網”目標,服務流程顯著優化,服務模式更加多元,服務渠道更為暢通,群眾辦事滿意度顯著提升。
建立完善統一身份認證體系。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標識,探索運用生物特征及網絡身份識別等技術,聯通整合實體政務服務大廳、政府網站、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服務熱線等不同渠道的用戶認證,形成基於公民身份號碼的線上線下互認的群眾辦事統一身份認證體系,實現群眾辦事多個渠道的一次認證、多點互聯、無縫切換。
此外,規劃還就美麗中國信息化專項行動、網絡扶貧行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行動、網上絲綢之路建設行動等方面明確了行動目標。
附件:“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