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麻煩大了】混凝土江湖的影子金融

http://www.infzm.com/content/77047

砂石、水,當然少不了凝膠材質的水泥,依照94年前艾布拉姆發明的水灰比理論,混凝土就這麼誕生了。現在,它的用量可被視為測量一個國家經濟景氣的溫度計。

兩個月前,一位香港分析師來到江蘇考察,這裡佔據著中國14%的混凝土市場。在經歷GDP增長僅8.1%,外貿單月出現罕見赤字的冰涼一季後,他希 望在這裡尋找某種信心的萌芽。顯然,分析師失望了。不過令他驚奇的是,中聯重科,一家2011年營業額高達463億,淨利同比增長72.8%至80.6億 元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其2012年頭三月出售於該地的主打產品混凝土攪拌機,竟有一半並未投入使用。

在他看來,一些原只需購置兩台的用量,現在卻成了八台。關鍵是買家並沒有為此付出實質性的金錢。「儲備機器只是為了現金流,以支付工資、電費和原材料款。」他說。

更大的新聞還在後面。2012年6月4日,中聯重科對外宣稱,公司擬向有關銀行申請不超過1400億元規模的授信,其中包括流動資金貸款、按揭、融資租賃及各類保函等相關業務。

消息出台前後資本市場反應迅疾。6月1日中聯重科H股大跌4.3%,6月4日再跌5.7%,6月7日仍是大跌。儘管大股東之一的貝萊德以942萬港幣增持82.78萬股,但仍難以對沖另一股東摩根士丹利價值1.44億港元的減持。

一季度末手中還持有177億現金的中聯重科,為何還要獅子大張口?

事實上,這只是10年前註冊資本僅1.7億的北京中聯新興建設機械租賃公司成立時埋下的種子,而3年前註冊資本已擴張為8000萬美元的中聯重科融資租賃公司開張時,加碼的信號已然出現。

現在回想4月份行業雙雄兩位高管——中聯副總裁陳曉非和三一重工副總裁梁林河——就此爆發的微博口水門,便可明白,從銀行到機械設備製造者,再到混 凝土生產商,一個不算複雜卻在陽光下不斷拖長倒影的鏈條,已深綁在每個參與者身上,而中聯重科不過是被資本市場與媒體推上示眾台的第一個。

其實遊戲本該是這麼玩的:以一台報價46萬的混凝土攪拌車為例,買家先正常付20%-30%的頭款,然後還要辦理牌照費、擔保費、GPS設備費,在辦理後續款項貸款手續後,交易完成。

但現在,最低首付的20%款項即9.2萬元,得先由賣家墊付並予以免息,而買家只需承擔36.8萬的後款並付息。雖說是「零首付」,這種融資租賃的安全性倒也無需擔心,由於使用權和所有權的分離,再加上GPS定位,萬一買方想賴賬,只消遠程鎖機便可保障資產的安全。

工程機械商大幅加快售機速度,混凝土生產商僅需不多的啟動資金便能極大提升產量,而資產的保全也讓銀行樂得介入其中,反正相比於那些小工頭,資產數百億的「大傢伙」們總歸令人更放心的。

這並非是中國人的首創,或者說這更像是山寨來的金融創新。年銷售600億美元的全球工程機械龍頭卡特比勒,50年前就已對這一手法了然於胸,且迄今 已在全球開出八千餘家租賃公司。而榮毅仁1980年代將這一經營思路引入中國後,由於過度的金融管制,除了少數央字號國企,甚少有企業涉獵其中。

但到了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一眾工程機械公司相繼登場之時,融資租賃業務成了他們攻城略地的重要武器。甚至,包括柳工、徐工、山推,一干從國企衍生來的上市公司也樂此不疲,只不過受限於自身體量和身份,沒有過度擦槍走火罷了。

從數據看,前十年三一重工收入增長了85.49倍,中聯重科更是增長了驚人的130.48倍,兩家企業最高年淨利增幅分別是186%和176%。哪 怕到經濟增長已明顯乏力的2012年一季度,中聯的營收仍同比增8.1%至116億,淨利同比增3.2%至21億,而三一重工的營收同比增49.3%至 149.78億,淨利同比增5.3%至28億。然而,一直習慣其高成長而寧可選擇性忽視其高負債的投資者,卻突然忐忑不安起來。

先看看三一重工一季度短期借款,同比上升13.57%至78.05億,長期借款更是翻番至39.16億,同時,3個月應收未收賬款增加了88億至 201億,而當期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出高達43.89億。梁穩根不知現在是否該為2011年赴港上市融資33億美元未果而慶幸,至少海外投資者目前還不能用 沽空表白自己的擔心。

而三年前高調赴港上市的中聯重科就沒那麼好運了。且不說股民們早已適應動輒兩位數乃至三位數的成長,10%以下?實是失敗中的失敗。更重要的,他們 不關心誰在零首付,誰在亂市場,關鍵是如果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放緩,大型工程又隨著部分地區部分行業整肅行動而停工,再加上房地產業在宏觀調控下的積 弱,以混凝土攪拌機為主場的中聯已不是考慮增長的問題,而是那些應收未收款會不會不斷「黃」掉?

畢竟銀行不需要攪拌機,這可比房產更難二次變現。現在,你又不知好歹放話要求1400億的授信,就算是瞅準三一重工H股上市失敗且購買「大象」後現金流告緊,想通過類金融手段奪取更多市場份額,但這是否過於冒險了?

一度被看好的以供應商融資帶動企業銷售的模式,現在成了定時炸彈。愈來愈多的海外投資者毅然選擇融券沽空。據稱,幾個月來至少有價值30億港幣的中 聯重科股票處於借出狀態,相對於其147億港元的市值,這一比例在港股中位列冠軍。而鑑於H股和A股的聯動效應,此前表現不錯的中聯A股也承受了不小賣 壓。

現在,無論是企業自身還是投資者,都將眼光轉向「穩增長」及之後出台的一系列拉抬經濟的手段。或許在他們看來,北京三里河國家發改委門口的長龍,才是「救命稻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