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避稅教室-資金轉移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531

今次演出者係展鴻的手下,福建福旺金屬製品同山西展鵬金屬製品,假定福旺稅率15%,展鵬25%,兩者財政獨立,各自稅前盈利5000萬,展鵬的原料由福旺提供,原來稅額福旺750萬,展鵬1250萬,展鴻共交稅2000萬

做法可以咁,展鵬出成本雙倍價錢向福旺買罐蓋,,於是展鵬的利潤下降福旺利潤上升,假如展鵬向福旺利益輸送3000萬

福旺稅額 (5000+3000)x15%=1200(萬)

展鵬稅額 (5000-3000)x25%=500(萬)

展鴻交稅 1200+500=1700(萬)

咁就可以慳返300萬,不過買貨價錢定得太離譜稅局會罸錢,雙倍當然有問題,不過差幾成是冇問題的

我立即發覺了利益輸送另一個用法:

今次演出者係牛奶公司同文華東方,假設兩者互相持股,而且都係上市公司,每股盈利1蚊,兩者的市盈率都係15倍,即15蚊

做法可以咁,文華出雙倍價錢向惠康買食物,令牛奶公司盈利上升而文華東方盈利下降,牛奶公司因為盈利急升,每股盈利升至1.5,市盈率增至20,股價30蚊,文華東方盈利大跌,每股賺0.5,市盈率縮到10,股價5蚊

此時牛奶公司低息向文華貸款(羊毛出在羊身上),文華用貸款回購5蚊的股票,同時牛奶公司以30蚊配售新股

下一年,文華出半價錢向美心買西餅,,令牛奶公司盈利下降而文華東方盈利上升,牛奶公司因為盈利大跌,每股盈利跌至0.5,市盈率縮到10,股價5蚊,文華東方盈利急升,每股賺1.5,市盈率增至20,股價30蚊

今次輪到牛奶公司用貸款回購5蚊的股票了,文華東方則以30蚊配售新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5

五粮液过亿巨资私存两券商8年 被疑转移利润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309/05165947229.shtml


  该公司存于中科证券和亚洲证券资金过亿元。五粮液(14.75,-0.71,-4.59%)财务部长罗军说:“存于亚洲证券的钱已冻结”

  理财周报记者 黄莹颖/文

  “我只是希望有人来管管他们变相理财的事情。”袁明(化名)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袁明是浙江的一位投资者,他在给理财周报的信函中声称,他发现五粮液(000858.SZ)披露的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资金一直保持着数亿资金的水平。

  袁明怀疑,这其实是五粮液将利润转移走的渠道之一。他告诉记者,他在调研后还了解到资金从五粮液流出的其他渠道:通过代理商或者广告费来转移利润。

  数亿资金长期“冻结”

  事情的起源是一则公告。2009年2月18日,五粮液在年报中披露了五粮液控股95%的子公司四川省宜宾五粮液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投资公司”)存于中科证券资金的损失。

  “2006年2月24日,中科证券被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托管,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公司存放于中科证券宜宾营业部的存款金额为 8294.60万元,中科证券清算组口头认定保证金为‘非正常客户保证金’,并划入不予投资者保证基金收购之列。投资公司于2008年2月向宜宾市公安局 经侦支队报案,并拟通过司法部门取回保证金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其案由是,2008年中科证券宜宾营业部总经理被宜宾公安以涉嫌诈骗罪逮捕,称其为获取总公司的“业务拓展费奖励”而诈骗五粮液投资公司。

  袁明整理了五粮液投资公司与五粮液的资金往来及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资金情况。

  “五粮液投资公司在证券市场上运作的远不止中科证券这点资金。”

  五粮液财报公布的数字是存于中科证券的那笔资金,但五粮液到底有多少钱以这种形式在证券市场上仍是个谜。2008年期末五粮液存于券商的存款加上投资公司与上市公司的往来款余额合计约3亿元,袁明认为可以此估算五粮液在证券市场上运作的资金。

  最让袁明不解的是,这些五粮液存在证券公司的大部分资金却长期处于闲置的状态。

  “在2001年最多的时候投资股票的资金也就1900万元,而存于证券公司的资金达到4亿多,买股票的资金仅为总资金的4%。2002年之后买股票的投资成本最多也只有800万,而存在证券公司的资金始终维持1亿以上。”

  袁明总结出,“在2000年-2005年期间(中科证券案件曝光之前),五粮液实际投资股票的资金占资金账户总额的比例一直仅为1.45%-5.59%之间。”

  “正常的保证金存款只能获得极低的活期存款利息,五粮液投资公司长期从事这种没有收益的投资,图什么呢?”

  资金流出渠道?

  袁明继而质疑,“投资公司一直在利用五粮液公司的管理漏洞,将大量资金放在证券公司,没有收益或仅有极低收益,但实际上是在搞变相的委托理财。由于其不正常的运作,五粮液多年来一直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中科证券案正好暴露出这一隐藏得很深的问题。”

  袁明从成都、上海几地代理商,以及五粮液相关子、孙公司调研得到了更多的情况。“根据我的调研,五粮液的子、孙公司也通过往来款等形式通过五粮液投资公司以隐蔽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这些资金难以通过五粮液披露的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看出来。”

  “一般来说,资金从五粮液这边出去可以有几种渠道,比如,他把货发到代理商,压一段时间后,货款的钱便滞留在外头了。另外,通过广告费的支出,几十亿的投入,主动把钱送到代理商那边,钱出去后就去开户炒股。”

  “除了中科证券的资金外,前段时间亚洲证券那边又爆出来五粮液有几千万在里面,上海这边调查的已经认定这也是“非证券保证金”,亚洲证券成都的营业部也被抓了人。”

  五粮液财务部长罗军向以投资身份致电咨询的理财周报记者称,“亚洲证券那笔钱不是股份公司的,应该算是集团的,所以在年报上也就没说了。”但袁 明坚称,其从亚洲证券该案的辩护律师齐汤国(音)处了解到,亚洲证券一案涉及的资金来自于五粮液的子公司,其中涉案的向姓经纪人已被宣判。

  3月5日下午,理财周报记者曾就此事发采访函到五粮液董事办,3月6日上午,五粮液证券代表肖祥发在电话中向理财周报记者解释,“公司方面也在 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五粮液投资公司是经公司董事会批准成立的,上市公司履行了相关的义务,母公司不干涉子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

  此外,袁明还认为,存于中科证券的巨额资金实际上已经造成损失,而五粮液并未进行公告或者进行财务处理,这实际上虚增2008年近9000万元利润。

  罗军则表示,“这个钱已经冻结了,那个钱还不是有收益吗,都没亏钱,买那个中国联通(5.04,-0.22,-4.18%)还赚了点钱。”他还补充说,“中科证券破产那件事情,法院不是没有弄完吗,从程序上来说,没有正式的文件,那笔保证金就不算认定为非正常保证金,会计上也就没必要做计提了,会计师那样做账还是很合理的。”

  看不懂的毛利率变化

  市场对于五粮液隐藏利润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是:2008年五粮液年报显示其白酒整体毛利率上升至54.69%,但中高档酒毛利率反而下降至66.73%。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猜测,“这可能是五粮液把利润转移出去,是大股东和其他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另一位分析师也指出,“通过隐瞒利润,摊薄每股利润,就可以起到打压股价的作用,低股价,大股东就可以从五粮液整体上市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2008年,五粮液高端酒的成本上升,同比上升幅度达到42.5%。东兴证券分析师刘家伟在研报中直陈:“高价酒成本增幅远高于收入增幅,低价酒成本不增反降耐人寻味。”

  民族证券也表示“2008年高端酒成本上升幅度超过20%,这一点我们感到非常困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0

比亚迪套现2.8亿港元被疑转移资金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090520/08416249336.shtml


 昨日,中国汽车新贵、新能源电动车代表性企业比亚迪(29.6,2.90,10.86%)(01211,HK)公布其创始人兼总裁王传福以每股25港元抛售1120万股H股,涉及资金达2.8亿港元,至此王传福已经把个人所拥有的所有H股股票全部抛出。

  早在5月13日比亚迪出现此笔匿名巨额交易时,就已经有人预计到可能是王传福套现。如今证实确为本人后,坊间对于其为何在此时巨额套现猜测重 重。甚至有人表示,王传福是为了转移资金,因为即将开庭审理富士康对比亚迪的51亿港元索赔案。但比亚迪方面表示,这一举动仅为应对内地监管部门要求,王 传福本人对公司前景仍看好。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明星,王传福最近的举动备受关注,而这一切均源于台湾首富、IT业代工大佬郭台铭对“富比案”翻了旧账。

  郭台铭何以怀恨比亚迪

  所谓“富比案”,是指郭台铭的富士康诉讼王传福的比亚迪窃取商业机密的案件。郭王两人的恩怨始于2006年,当时富士康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由在深圳法院起诉内地代工厂比亚迪。双方已就此交锋3年,已有4位比亚迪员工被判刑。

  富士康方面始终认为比亚迪的做法令富士康损失了51.3亿元人民币的生意,今年年初富士康中断了“富比案”在深圳的进展,而改为在比亚迪上市所 在的香港继续诉讼。预期下半年就可正式开庭,索赔金额高达51亿港元。面对如此巨额索赔,难怪有人把王传福套现2.8亿港元和为诉讼案转移资产联系在一 起。

  实际上,尽管“富比案”索赔金额巨大,但是真要进入诉讼程序恐怕要旷日持久,对比亚迪耿耿于怀的郭台铭便想断了王传福融资的根本。

  两周前,郭台铭借“富比案”将在香港开庭之际,除对公众公开一部分证据外,还突然对投资比亚迪的“股神”巴菲特发难,质问巴菲特“为何要对一家窃取商业秘密起家、缺乏企业道德的公司投资”。甚至隔空向巴菲特喊话“敢不敢坐比亚迪的汽车上下班”?

  有分析认为,郭台铭此举在某种意义上是打击比亚迪的融资渠道。这一令外界诧异的“过激”举动把王传福送到了公众的瞩目之下。而在这样的聚光之下,王传福突然套现2.8亿港元。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真相

  “股神”巴菲特为什么投资比亚迪?我们不妨把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事件稍微做下梳理。

  去年9月,“股神”巴菲特所属的巴郡-哈撒韦公司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与比亚迪签署策略投资及认购协议。根据协议,中美能源控股公司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2.25亿股(占扩大股本后的9.89%)比亚迪股份,交易的总金额约为18亿港元。

  此消息令中外震惊。因为外界从未想到“股神”巴菲特会对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投资。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此事乃巴郡-哈撒韦公司副主席、巴菲特的老拍档芒格一手促成,而芒格之前已投资比亚迪,算是比亚迪的股东。看起来似乎和巴菲特本人没多大关联。

  不过天不遂人愿,尽管香港联交所已原则上批准相关协议,但中国证监会及相关监管机构的许可却一直没下来。3月26日,比亚迪单方宣布将有关中美 能源控股公司认购新H股方式进行策略投资的最后期限延至今年9月26日。由此看来,此前媒体报道的“巴菲特已靠投资比亚迪狂赚48亿港元”成了天大的玩 笑,因为入股还没最终成行。但对于比亚迪来说,这却是歪打正着的好消息,一直表现平平的比亚迪股票大幅蹿升,成为港股中耀眼的明星。

  比亚迪目前问题重重

  实际上,比亚迪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非郭台铭紧追不放的“富比案”,而是自身财务和运营方式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个月前比亚迪公布的2008年年报显示,其全年净利润约为10.2亿元,为最近三年中最低的一次。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08年底,比亚迪手 中所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17亿元,而2007年年底时,这一数据约为55亿元,下降幅度近70%。而公司销售及分销成本、研究与开发成本、行政开支、 融资成本均大幅增长,其中,研究与开发成本出现约67%的增长。

  在比亚迪最重要的现金流数据中,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约18亿元,较2007年增长约7000万元。而其截至2008年底银行总贷款却高达91.62亿元,其中一年之内必须偿还的贷款高达43.71亿元。

  在这样的情形下,比亚迪的融资能力正显著下降。其融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从2007年时的约72亿元大幅降为约3亿元。

  正因为此,王传福把期望寄托于A股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A股市场去年表现不佳,2008年9月A股IPO大门关闭。比亚迪未能完成发行A股的 计划,同时,股东大会对回归A股的批准已于2009年3月19日到期。王传福指望近期在A股上市以输血“比亚迪汽车”已无望实现。

  更为糟糕的消息是,预计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能于3月26日前给比亚迪带来的18亿港元却因相关部门的审批没完成而延期交付了,双方将审批完成的最后期限推迟至9月26日。从以上迹象可以判断,比亚迪近期在资金上是有不少问题的。

  富士康抄比亚迪后路

  如果说郭台铭一句“巴菲特,您敢不敢坐比亚迪的汽车上下班”仅是其意气用事指责比亚迪汽车的话,那么郭台铭的另外一句话应该戳中了比亚迪的软 肋,他质问巴菲特“丰田、本田、福特、通用等国际大车厂投资油电混合车领域很久才开始赚钱,巴菲特是用何种专业知识判断的比亚迪的潜力”?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汽车行业专业人士的质疑。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电动车专家陈全世表示:“虽然比亚迪一再强调双模动力与混合动力的区别, 插入式充电是处于世界前沿的技术。但双模动力其实就是混合动力,而插入式充电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已经研发出来,90年代便有样车问世,归根结 底,比亚迪的技术还是落在了欧美和日本一些汽车企业的后面。”基于此,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比亚迪电动车的市场化还需要至少20年。

  专家们在肯定比亚迪进入电动车领域勇气可嘉的同时,又对比亚迪是否真有电动车领域的世界级技术表示质疑。

  现在看来,王传福首当其冲需要应付的是“宿敌”郭台铭进入电动车领域。上周末,有消息曝出郭台铭旗下正崴集团将和美国知名电池制造商 Boston-Power合作,将涉及电动车核心部件的制造,以自身的行动向王传福宣战。据悉,美商Boston-Power是电池领域的新锐,凭借环保 高效锂电专利和4500万美元的投资短短两年间一跃成为电池行业里的宠儿。这样郭台铭就可以在比亚迪最核心的电池领域向“冤家”喊话。商报记者 罗添/文

  后记

  业绩持续下降、A股上市短期内无望、巴菲特投资落实疑云重重、“富比案”的巨额赔偿、郭台铭搅局核心电池领域、资本市场对于2.8亿港元套现的疑虑……这一切都困扰着中国新能源电动车的新锐比亚迪。

  记得王传福曾立下的豪言——“2015年做中国汽车第一,2025年做世界汽车第一”。现在看来这似乎有点模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5

产业话语权转移 柳传志掘金“云设备”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31/0NMDAwMDE3OTc0NQ.html
“你给联想过去一年的表现打多少分?”“98分吧!”5月27日,联想集团(0992.HK)发布其 2009-2010财年(2009年4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业绩后,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如此回应本报记者的追问。在很多联 想内部人看来,一向喜欢有所保留的“老柳”此次给出的近乎满分的评价,意味着他对自己复出后的第一份年报“非常满意”。期内,联想集团营收达166亿美 元,净利润达1.29亿美元,不仅走出了亏损的阴霾,而且其营收和销量均创历史新高。穷途末路与柳暗花明的交替往往在瞬间逆转。事实上,在 一年前,联想集团正面临着被很多内部人士认为是“公司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营收、利润、销量三项指标齐头向下;除中国大区外,其余区域市场全部亏损。 柳传志当时对记者评价说:“联想正处于悬崖边上。”联想悬崖边上的新生,显然与全球经济复苏和PC市场趋暖不无关系。以今年第一季度为例,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的调研数据,全球PC出货量同比增长了27.4%至8430万台,惠普、宏碁、戴尔等主要PC厂商亦分别取得了同比 19.9%、54.3%、21.4%的亮丽成绩。然而,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很多联想人还是坚持认为,联想的业绩逆转的“关键在于老柳”。 正是这位悬崖边上的舞者给联想带来了危机时刻至关重要的“战略与信心”。联想大逆转柳传志说,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联想集团收购IBM PC业务后的关键一年,一年前,联想集团磕磕碰碰,而现在则已经踏上了高速列车。为柳传志“联想正处 于悬崖边上”做注脚的则是其利润、营收、销量三降。在该财年,联想营收约149亿美元,与上一财年164亿美元的水平相比大幅下降了15亿美元;其亏损 2.26亿美元的数字与上一财年高达4.85亿美元的盈利放在一起,更是让很多投资者为之扼腕。除了营收、利润大幅下滑外,其电脑出货量也出现了明显下 降。“对联想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年,不仅仅业绩表现突出,更因为这一年是并购IBM的PC业务之后的转折点。”柳传志对本报记者说。经 过一年的艰难盘整,联想正在走出低谷。2009-2010财年,其全年营收达16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净利润达1.29亿美元,尽管与高峰时相比尚有差 距,但与上一财年的巨额亏损相比,已是天壤之别。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引以为傲的地方还包括:连续两个季度成为全球前五大电脑厂商(惠普、 宏碁、戴尔、联想、索尼)中增长最快的厂商,并连续三个季度取得盈利;联想全球市场占有率创下历史新高,达8.8%。联想集团已经从悬崖边 上走了回来,而实现这一逆转与行业整体趋暖不无关系,更与中国因素息息相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推出了包括“四万亿”、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在 内的多项经济刺激措施,推动中国经济和消费市场在全球率先复苏。而中国市场正是联想集团的大本营。根据联想财报,在2009-2010财年第四季度,联想 在中国区实现综合销售额20亿美元,同比增长67%;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28.7%;中国市场营收占总营收的45.3%。而从整个财年来看,联想来自中 国市场的营收则占到其总营收的47%。当然,更大程度上,创造这一成绩的是“悬崖边的舞者”柳传志。悬崖边的舞者柳 传志于去年2月宣布复出之后,迅速制定了被称为“两个拳头”的战略——右拳是新兴市场与交易型业务,左拳是成熟市场与关系型业务,左拳护右拳,重在进攻新 兴市场与交易型业务。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与消费类市场率先复苏。柳传志说:过去一年已经证明联想“两个拳头战略”的成功,这 是联想将踏上高速列车的理论基础。从董事长职位改任CEO的杨元庆亦极力推崇柳传志在联想渡过危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柳总过去一年为联想 做了很大贡献,领导董事会,制定战略、保障联想管理执行策略时所需要的资源之外,他也亲自抓公司的文化”。杨元庆说:经过一年的锤炼,联想 已经在企业内部实现了“说到做到”,“‘说到做到’是老联想文化的基因,它与柳传志一起复出了”。在杨元庆看来,“说到做到”基因的复出改 变了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后的傲慢基因。IBM是全球PC业的开山鼻祖,联想并购后,其一切仍按惯性运转,固有的傲慢基因亦被传承。并购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联想一直在东方 文化与西方文化、老联想与新联想的诸多冲突之间犹豫不决。杨元庆说,傲慢基因的一个表现即是“慢”。客户一个订单涉及到不同的零配件需求,这些需求会按既定流程提到产品部门。中国的高管奇怪地发现,整个过 程没有固定的流程,耗时漫长,没有确定的截止点,也找不到谁来承担责任,从而使得客户不能按期拿到产品,最后丢失订单。复出后的柳传志强 调,联想生存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主张快速学习与主动变革;主张持续改革与流程优化;主张说到做到。为推行联想“说到做到”等老联想文 化,柳传志做了一系列变革。首先是在管理层上动刀,换掉原CEO阿梅里奥,杨元庆走上前台;其次是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再者是进行公司管理架构的调整;最后 是业务模式的调整。联想原来的组织架构按地域分别划分为大亚太区、美洲区、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中国区,沿袭其他跨国公司的区域 设置。柳传志复出后,将公司划分为中国区、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等业务单元。与此同时,公司管理层架构相应调整,联通将销售前端整合为消费类 市场与成熟市场,分别由高级副总裁陈绍鹏与Milko Van Duij负责,产品后端整合为Think与Idea两大产品集团,分别由高级副总裁Frances K. O`sullivan与刘军负责。在 战略上,联想“两个拳头”中的“左拳”保护头部与心脏,包括保护住联想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在成熟市场实现止血。“右拳”用来出击,在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 消费类业务大力投资,在这快速增长的市场赢得市场份额和销售的增长。为强化公司执行力,杨元庆决定恢复老联想传统的方法——在做决策前内部 充分讨论,一旦做出决策就不能打折扣。经过上述调整后,联想实现了组织架构、业务模式、战略之间的匹配。移动互联“弯道”让 联想摆脱悬崖是柳传志复出的任务之一,但对于这位66岁的掌舵人而言,为联想制定一个新的未来,更为重要。柳传志为联想选定的未来是互联 网,而其互联网战略的突破点则是移动互联网,承载这一突破的重要载体就是联想刚刚推出的乐Phone。一说起乐Phone,柳传志就显得尤 其兴奋,“有几个企业家朋友,都是很大的集团企业负责人,我送了他们每人一个乐Phone,他们玩了几天之后,非要集体订购,都是3000人到8000人 的企业。我说你们得等一段时间,这样大的出货量,会影响联想的市场销售”。柳传志的目标是,在中国市场乐Phone要比iPhone卖得更 好。杨元庆说:“柳总已经下了指令,我有信心比iPhone卖得好,如果你可以拿iPhone的数据,往上再加一点就是我们的目标。”与 iPhone相比,乐Phone性能相当,但有更多本地化应用,更有价格优势,用户预存2899元就能以“0元”价格使用乐Phone。柳 传志相信,面对未来,联想能实现弯道超车。他认为,计算终端设备的发展已经处于弯道,过去计算终端设备主要为个人电脑,随着移动互联网与芯片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计算设备将包括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电视等。同时,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让云计算成为可能。未来,上 述设备统称为云设备,他们是用户获取云服务的窗口。云计算为设备商提供的新的发展空间,联想弯道超车的机遇已经来临。柳传志说,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联想已 经下定了决心,要坚持长期投入。事实上,乐Phone的定价也体现了联想长期投入的决心,其目前的价格水平只及iPhone的一半。柳 传志说:IT行业依然处于高速发展中,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特别留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发展以及应用的日趋成熟,在中国三网融合的趋势也会引导IT行业的 生产制造以及服务新发展。除了推出乐Phone之外,联想还计划推出其它移动上网设备。杨元庆表示:不久之后,联想将推出平板电脑,“品质 会让消费者惊喜”。在柳传志看来,未来的无限可能,在于产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以及话语权的重新分配。5月27日,联想的重要 竞争对手宏碁的董事长王振堂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云设备时代,计算芯片不是唯一,操作系统也不是唯一,过去产业上游垄断话语权的局面不复存在,品牌计算 设备制造商将拥有更多话语权。柳传志则认为,在弯道时代,在这样一个颠覆传统秩序的时代,联想一切皆有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40

富士康: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从A迁到B”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5/5NMDAwMDE5MDQ5Nw.html


富士康关于媒体近期iPhone生产线搬迁至郑州、PC搬至武汉等种种搬迁猜测、无端图解,已经深感无奈。8月4日,富士康集团就此对本报作了电话回应,其意总结如下:

其一,产业迁移是全球产业的发展规律,也是富士康从80年代始台湾迁至大陆以来一直在发展演变的事情,是一个产业链重新整合布局的过程,不是今天才发生,而是持续在发生,并且产业迁转关系到产业链的整体布局,不是简单的“从A迁到B”的关系;

其二,河南基地注册才30天,不可能有大规模生产。并且产业链重新布局后,一个产品的生产、出货可能是在成都,也可能在深圳、也可能在烟台……这些都要根据客户和产业布局的需要,不能简单理解为手机就搬到A生产,PC就搬到B生产;

其三,搬与不搬,要根据产业链重新布局后的需要,也不可能都往一个地方搬,媒体不要妄加猜测,并要客观、严肃地看待产业迁移。

同时,富士康强调,即便减少生产制造部分在深圳的比重是一个远景目标,但也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多久,五年?六年?七年?我们也不知道。”

被放大的远景,被忽略的现实

从“A搬到B”,这个关于代工巨人富士康产业转移的最新故事主角,A还是其中国大陆的总部及第一基地——深圳,B则是劳工输出大省河南:8月4日,有消息称,富士康已经开始着手将位于深圳的iPhone生产线,搬迁至河南郑州新的生产基地,并已经开工生产。

而事实的真相,或许已经被大大的放大。据本报记者8月4日在郑州本地了解实情为,富士康位于当地的生产基地建设仅处于开工建设状态,所谓的“开工生产”只是有小规模被富士康租用的厂房有生产迹象,生产什么,不得而知。亦无证据证明,富士康在当地已启动大规模生产。

本报记者查阅当地的工商注册资料获悉,富士康郑州生产基地也是在富士康母公司台湾鸿海旗下,注册名为富泰华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生产基地”)

该公司于7月5日正式注册成立,生产经营范围包括:第三代及后续移动通信系统手机、基站、核心网设备以及网络检测设备及其零组件、新型电子元器件;从事金属与非金属模具的设计、制造。郑州生产基地注册资金3400万元,投资规模1200万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这家设立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九大街河南郑州出口加工区的代工厂,从注册成立到生产线开工仅30天时间。

“目前部分开工的生产线,是在原有的厂房上改造建成的。”一实地探访富士康郑州工厂的人士说,尚不清楚已经开工生产线的具体业务,“但从外部看,规模并不大”。

该人士作出判断,所谓的“开工”,可能最多是 “一边建厂房,一边搞生产”。

郑州当地媒体称,富士康郑州厂房“将在2011年8月份以前分三批交付使用,届时将达到日产20万台苹果手机的生产能力,年出口额将达130多亿美元。”——富士康官方对此不以为然。

一个基本事实是,按照富士康过往烟台等基地的进度,一个基地成熟过程至少为4-5年。

对深圳的影响?

据本报了解,在5月底举行珠三角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工作会议上,广东省某官员曾直言,富士康要把低端产业链转移到外国或其他地区,把在深圳的规模由40多万人降到10多万,从而为深圳和广东的产业升级腾出发展空间。

这个持续多年的言论(事实上,早在数年前,深圳市政府亦与富士康达成共识:深圳将来将发展成为富士康以研发为主,少量生产的基地,员工规模控制在15万人以内)或许加重了媒体的猜测。

然而事实是,数年前的预期进展到今天,富士康深圳员工规模仍达40万人——产业转移之艰巨、之复杂,由此可见。

“我不能简单回答你,iPhone生产线是搬还是不搬。”富士康深圳人士回应记者说:“任何做产业的人都知道,这涉及一个产业链布局的问题,手机将来出货有可能是深圳,也可能在浙江,也可能在西部,这些都涉及和客户需求和产业布局的问题。”

富士康为苹果代工的生产线,此前主要落地深圳,有iPod、iPhone、笔记本电脑等终端产品,基地主要集中在深圳龙华和观澜两大基地内。

基于大客户苹果公司近年如日中天的行业地位,iPhone产品线被当然地视为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最重要的代工业务之一。一位熟悉富士康业务的业内人士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iPhone从深圳的搬离,代表着富士康制造业务重心的内迁。

但这只是一个远景。富士康深圳人士说,富士康这些年一直在华东、华北、华中、西南等地布局新的产业基地,但并不代表深圳基地会被瞬间“掏空”,事实上深圳至少在富士康全球近80万的大军布局图中,仍然是体量最大、比重最重的一个。

“iPhone作为富士康最重要的产品线,其产业配套极为讲究。”一富士康离职员工告诉记者,从显示屏到内部原材料,iPhone都是专门的供货渠道和物流配送。

“富士康的生产流程设计,从物流配送到供应链管理都极为精细。”上述人士认为,iPhone产品线的搬迁,还涉及到其配套物流供应链的变更:“因为苹果产品的配件都是专供,搬迁后其供应链能否及时补缺,很关键。”

也就是说,产业转移,不仅取决于企业和承接地政府的意志,还取决于交通、配套、人才、客户服务半径等经济要素,缺一不可。

(本报记者丘慧慧、刘涌对此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95

何鸿燊再诉“二房”:禁制转移股份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17/2OMDAwMDIyMDc2OQ.html

“我们今日代表何鸿燊博士向‘二房’提出了诉讼,并且申请了资产禁制令。”2月16日下午3时许,赌王何鸿燊的代表律师Gordon Oldham所在的高李严律师行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根 据该所向本报提供的呈交香港高院的法庭文件,何鸿燊将“二房”何超琼、何超凤个人以及“二房”五名子女和“三太”陈婉珍控制的两间空壳公司Action Winner、Ranillo Investment,以及已经被转移控制权的控股公司Lanceford均提出诉讼,要求禁止何超琼、何超凤“转移或不适当地影响”包括信德船务在内的 5家公司的股份,又要求“二房”和“三房”尽快归还澳娱的股份予何鸿燊手上。

截至发稿时止,代表“二房”与“三房”的公关公司博然思维没有对Oldham发起的诉讼作出回应。

再次起诉

事实上,这已经是何鸿燊的代表律师在不足一个月内第二次对“二房”与“三房”提诉——1月26日,Oldham就起诉了这两房成员和前文提及的空壳公司,要求后者向何鸿燊交还Lanceford的全部股权,但这一诉讼在1月27日又遭撤销。

这 次发起的第二轮诉讼,根据高李严律师行上述内部人士的解读,除了继续要求归还Lanceford的全部股权,还提出了三点新要求。这首先包括申请禁制令, 禁止何超琼与何超凤对何鸿燊享有权益和投资的公司实体的股份转移或施加不适当影响;同时,又要求何超琼与何超凤由于违背承诺没有将Lanceford归还 而作出赔偿;最后,要求将何鸿燊原本在澳娱中的直接持股自Lanceford重新剥离,回归本来状态。

引人注意的是,何鸿燊所申请禁制令所 牵涉到的5家旗下持有股权的公司,除了信德船务,根据香港公司注册处的信息,还包括兴利嘉地产有限公司(注册于1980年)、方强有限公司(注册于 1984年)、快进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以及经典精华有限公司(注册于2006年),这些均为私人公司。这揭开了何鸿燊如何持有其庞大私人财 富的冰山一角,而申请禁制令这一举动,亦曝光了“二房”与“三房”自2月8日陷入沉默后可能继续采取的财产转移举动。

而关于“违约”的指控,则曝光了1月27日何鸿燊撤诉的背后原因。根据有关法庭文件,“二房”与“三房”在当日对何鸿燊“口头承诺”将把澳娱的股权交还赌王手中。

不 过根据何超琼在1月30日向本报提供的声明,她否认1月27日在澳门举行的聚会为家族会议。她表示“这只是一个由第三者相约供有关人士讨论 Lanceford事件的机会,在场人士只就Lanceford事件各自发表意见与提出询问,不属于任何谈判,遑论达成任何更新协议,更绝对不能构成本人 已原则上同意将Lanceford的股权均分。”何超琼的理由是,当时“三太”陈婉珍没有获邀参加会议,亦应得到一个表达意见的机会。

至于 对何鸿燊在澳娱的直接持股进行“还原”,则牵涉到Lanceford在1月24日公布的股权转移安排。当时在将Lanceford(彼时持有26.8%的 澳娱股权)的100%股权转移到Action Winner、Ranillo Investment前,先对何鸿燊以个人名义持有的4.84%澳娱股权进行吸纳,令Lanceford对澳娱的持股达到31.6%。

磋商失败

“很 遗憾何(鸿燊)博士被迫采取第二次法律行动,他曾衷心希望避免这一举措,但考虑到何超凤与何超琼对于以归还何博士的股份来解决问题的不情愿,他没有其它选 择。”Oldham说,“毫无疑问我们会看到阻挠或干预有关预订法律程序的尝试,这可能表现为更多的承诺和异想天开(希望能得到宽免),但除非他的股权能 得到归还,否则有关行动将会继续。”

他亦表示,不排除未来会对更多“二房”、“三房”的成员提出个人诉讼,这要视乎有关成员是否愿意在未来合作。被问及这次诉讼会否一如1月27日再次被撤销时,Oldham表示在吸取了上次仅仅听到了承诺就撤销不同,何鸿燊这次将坚持至真正收回股权方会考虑撤销。

在这一最新变局下,博弈的天平似乎再次向在2010年11月已经获得超过7%澳博股权的“四太”梁安琪倾斜。

根 据Inside Asian Gaming在16日提供的分析,在澳博进行IPO之前,“有半个公司向(公司执行总裁)苏树辉报告,而另外的一半则向苏树辉报告”。在澳博进行IPO时 公开发售的25%流通股中,又绝大部分被与苏树辉、梁安琪关系良好的VIP博彩中介人所认购,这一点,此前苏树辉承认,大量VIP中介人手握澳博的股份, 令澳博每日成交量低迷。

苏树辉与“二太”之女何超琼不睦在港澳并非秘密,一般认为他会倾向“四太”梁安琪。

这一力量天平暗含的意味是,即使香港 高院最终裁定Action Winner、Ranillo Investment可以享有澳娱的投票权,“二房”与“三房”亦难以真正掌控澳博,因为在梁安琪与苏树辉加起来合共一成的澳博股权之外,持股可能高达 20%甚至更多的VIP中介人(这些分散的中介人持股均没有达到5%这一上限,因此毋须对港交所作出股权持有的申报),亦很大可能会倒向“四房”。在这一 最坏的博弈结局下,澳博作为上市公司的规则约束,亦难以避免最终的彻底分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51

財富轉移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22.html

       坊間有句說話叫做有買貴無買錯,當然你點左對既公司只係時間問題最終都會獲得回報,不過你天價買進好公司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受害多過受惠,雖 然公司不斷發展,而你獲得的收益都會不斷增加,不過就如十蚊買進九倉和六十蚊一樣都是相同的公司和權益比重,可是收益率就大大地分別開來了。如果高價買進 好公司叫做投資的話,我認為呢個世界就沒有所謂的投機了,真正既投資係關心回報率和回報的可獲取穩定性衡量的,上述例子好明顯回報率已經跑輸銀行存款,咁 仲有乜理由相信這是一筆好的投資呢。

        這件事是我自己買進青啤以後再重新獲得認知和認同的,對上一次知道的是2008年,好公司卻估值太高了,失敗,相對於低估值可是公司不好 的情況,故然是比較優勝,可惜相對於最理想的投資而言,這是很大的敗筆。結果如何呢,單是青啤一隻已經令我虧損了近六萬元,真係雖然相對整體而言只是很輕 微的跌幅,可是我認為自己根本不應該犯下這樣的錯誤呀,現在我將錯誤告訢大家,這可花了我六萬元而買進的教訓,相對價值不菲呀。 我認為當巿場整體估值開始相對提高了,投資者便要有所戒備,寧願持有現金,也不要因為擔心現金會眨值而降低自己的投資標準,以高價買進好公司,到最後一定 會傷得很重,千萬千萬不要以此為藉口令自己提高收購價格,再好的標的一旦價格過高而會令收益變差。

        每一次巿場的起伏都會做成財富的轉移,真正出現投資的時間是非常之少而明確的,其餘八成時間股巿都已經反映或超乎想象地過份反映了事實, 這些情況只適合持有和拋售,看來持有現金都不失為一個好的投資,當巿場高估了,現金也無不妥。你如果今日用十蚊買進並企圖下一秒以後用十一元或更高價錢拋 售,這只是一個博傻的遊戲,每一個參與者都有機會成為傻瓜,重要的投資時機好明顯是人人都拼棄之時,而如果有人想自己挑戰自己不是傻瓜的時候,你應該成全 別人,將股票以高於價值拋出,然後靜待傻瓜競賽的結果公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5

化斷鏈危機為轉機 台灣應趁機爭取關鍵技術轉移 日本強震 加速台日電子產業結盟

2011-3-28  TWM




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後,台灣踴躍捐 輸,顯示台日深厚的關係。未來台日如何進行聯盟,授權或移轉更多關鍵技術到台灣,並進占全球更大市場,將是此次電子業將斷鏈危機化為轉機的新方向。

撰 文‧林宏文

日本大地震引發全球關注,尤其是日本掌握眾多關鍵零組件及材料,從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液晶電視等產品,都已感受到生產線中斷 的危機,這項新變數,將是觀察今年電子產業榮枯的關鍵因素。

斷鏈衝擊多大?

台灣下半年恐爆發缺貨潮

以 面板產業關鍵材料異方性導電膠(ACF)為例,由於主要業者日立化成及索尼化學的廠房位於災區,全面復工期仍未定。目前國內面板廠的ACF庫存只剩一至兩 個月,友達執行副總彭雙浪甚至預言,ACF供應吃緊,將促使面板漲價時間提早至第二季。

ACF是一種具備單向導電及膠合固定的化學材料,應 用在不適合以高溫鉛或錫焊接的製程,廣泛使用在軟板、LCD模組、觸控面板到驅動IC等電子線路的連接,由於技術難度高,長期掌握在日本業者手中。

資 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預估,日立與索尼兩大ACF廠商合計占全球九成市占,兩大廠目前均遭限水限電,索尼化學的多賀工廠亦遭水患,短期內恐怕難以 全面復工。

除了日商壟斷九成,南韓LG Micron與三星Cheil為主,合計市占率僅五%,同時僅供集團內部使用。至於台灣則有瑋鋒科技,是國內唯一有能力生產ACF的廠商。

類 似ACF這種關鍵材料及零組件,過去大家都很少聽聞,但在這次日本強震後,幾乎每個產業都發生類似斷鏈的情況,從印刷電路板產業中的關鍵材料BT樹脂及壓 延銅箔,面板產業需要的TAC膜,各種電子產品必備的高階被動元件、電池芯、光學元件,到關鍵IC如電子羅盤,半導體上游的曝光設備、玻璃基板、矽晶圓、 IC基板等。

在這些產品項目中,日本業者從占有全球四成到九成市占率不等,幾乎都是關鍵供應商的角色,也難怪日本大地震後,原本有人樂觀預 期會有轉單效應,但卻發現所有電子股都先跌一輪再說,顯示日商在全球電子業已具備無可替代的關鍵角色。

到底這個斷鏈危機,會對台灣產業造成 多大衝擊?產業情報研究所預估,由於今年第一季,電腦產業因為英特爾的Sandy Bridge瑕疵問題,導致消費者觀望,使得買氣遞延,因此目前廠商備料約為四到六周,第一季尚可撐過去。至於第二季本來就是傳統淡季,因此供給出現問 題,應該也不會產生非常大的缺口。

不過,下半年的旺季來臨,產業就有可能面臨較大的壓力,中小型廠商就會有較大的缺貨問題。雖然預期下半年 才會產生,但大廠仍積極提前預做準備,因為使用替代產品可能導致良率降低,甚至影響產品表現及品質。

台灣如何應變?

﹁台日聯 盟﹂及﹁聯日抗韓﹂此外,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也指出,今年至今全球3C電子的需求不如預期,也沖淡斷鏈可能帶來的危機。他說,儘管最近有蘋果 iPad2造成搶購風潮,但其他平板電腦就遜色很多,至於中國前兩個月的電視銷售只成長九%,比預期的兩成要差很多,加上歐洲也不好,如今日本市場又受到 衝擊,﹁今年電子業景氣,可能要延後到第三季及第四季才能好轉了。﹂詹文男說,在這次斷鏈危機中,業者都積極爭取料源,有的甚至用現金下單,由於大廠擁有 較佳的談判籌碼,預料小廠受到的衝擊會比大廠高很多。此外,產業情報所也建議政府及民間應該積極透過聯盟方式,與日商交涉,若日本短期內無法解決限電的問 題,應積極爭取日商技術授權到台灣生產。

詹文男也說,從這次危機可以看出,台灣與日本的資通訊產業是﹁合作多於競爭﹂,因為在許多關鍵零組 件上,台灣倚賴日本的比率極高,也凸顯台灣產業脆弱的一面。因為當日本這條供應鏈發生危機時,許多關鍵零組件訂單有可能轉向南韓,讓台灣廠商面臨更嚴峻的 競爭威脅。

的確,日本不像美國是全球金融中心,一向以產業立國,過去對於技術授權的策略是採取﹁雁行理論﹂,將利潤最高的關鍵技術留在日 本,利潤次之的技術就轉移到南韓與台灣,至於最後組裝及成熟的工作則移至中國或東協等國家。

如今,日本依舊掌握最關鍵的技術,但近幾年南韓 地位提升,不論是品牌的經營或產業上下游的垂直整合,都已逐漸逼近日本,演變成台灣在後面追趕,並與日本進行結盟,以對抗共同敵人南韓。

過 去一年在台灣最積極布局的日商,非日本第二大商社三井物產莫屬。三井先是入股冠捷兩成股權,接著又宣布投資璨圓一五%股權,由於兩個案子規模都不小,總投 資額近一三○億元新台幣,也讓三井成為最積極在台灣產業界尋找策略夥伴的日商。

三井物產台灣董事長澤田真治郎表示,三井從一八九六年就已來 台灣,至今超過一百年,台灣的產業強項在電子產業,如今延伸到綠能產業,這與三井的發展方向吻合,加上兩岸ECFA(兩岸經濟協議)從今年起生效,對於未 來進入中國市場有很大的加分效果,也促成三井與台灣企業的聯盟關係。

我方優勢何在?

管理力強可與日技術互補

三 井投資冠捷與璨圓的緣由,前者是因早在十餘年前,雙方就有生意往來,加上經營理念接近,投資案很順利就談成。至於璨圓的發光二極體(LED)業務,正好是 三井想要切入的新產業,加上璨圓也有資金需求,並計畫進軍中國場,讓雙方合作談判進展非常迅速。

澤田真治郎說,台灣和日本企業是很好的合作 夥伴,日本有研發與技術,台灣則擁有生產管理能力,以及快速靈活的應變能力,彼此互補關係很強,加上雙方文化也很容易理解,這是三井加速投資台灣的原因。

眾 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說,他很早就主張台灣除了與中國結盟,也就是China加上Taiwan,成為所謂的Chiwan之外,台灣更應積極與日 本結盟,Japan加上Taiwan,也就是Jawan。過去Jawan的結盟在食品、通路及汽車等都很成功,例如康師傅、統一、旺旺、裕隆等,未來這個 成功模式會繼續發揚光大。

黃日燦說,台灣過去與美、日及中國有深厚的歷史關係,台灣人相對於中國人,可以說是﹁最了解老外的老中﹂,但相對 於美、日等國家,台灣人又是﹁最了解老中的老外﹂,此刻日本面臨限電及輻射等威脅,台灣若能與日商進行更深度的結盟,或許可以因禍得福,化危機為轉機。

日 本大地震後,台灣企業與民間踴躍捐輸,也顯示台灣與日本的關係,明顯與南韓及中國有差異。這次的大地震,不僅震出日本企業的高度競爭力,也震出日、韓、 台、中四地的競爭力高下,台灣電子業發展三十餘年,雖然產業日益壯大,但仍有不少瓶頸需要再突破,斷鏈危機是否可以化為轉機,如何利用與日商的合作契機, 將考驗所有經營者的智慧與決心。

日本面板相關產業受創概況▼ACF▲擴散膜◎玻璃

全面停工

NEC 秋田

▼ Sony Chemical多賀城工場,なかだ工場,豊里工場▼ Sony Chemical鹿沼工場▼日立化成工業株式會社(2工場)

◎旭硝子鹿島工場

局部受損

東北 Pioneer米澤工廠Toshiba Mobile Display 石川

TMD 深谷工廠

Panasonic LCD茂原 (G6, 82k/M)

◎旭硝子千葉工場

雙葉電子工業

◎旭硝子京浜工場(橫濱)

▲ 旭化成

Sony Mobile Display 愛知資料來源: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日強震重創關鍵材料供應,台灣業者遭殃關鍵技術與材料(所屬產業)供應商微曝光設備(面板) Nikon、Canon 壓延銅箔(印刷電路板)JX日鑛異方性導電膠ACF(面板)日立化成、SCID BT樹脂(印刷電路板,IC載板) 三菱瓦斯、日立化成矽晶圓(半導體)信越、 SUMCO 積層陶瓷電容器MLCC(手機)村田製作所黃光、蝕刻設備(半導體) 東京電子(TEL)NAND Flash(半導體)東芝中小尺寸面板(面板)Hitachi Display、NEC、TMD、Epson 鋰電池負極材料(筆電)日立化成資料來源: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工業技術研究院、拓墣產業研究所

製表:翁書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38

5.14 激光轉移談印刷行業 哈迪斯整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0qo4c.html

 

哈迪斯—上尉激光兄,請教一下,印刷行業整體利潤率怎麼樣啊?

 

 

激光轉移—印刷:規模以上企業(銷售額在5億以上,數量約佔行業的1%)的利潤率不超過20%,其餘企業會更低

 

 

激光轉移—印刷這個行業沒有誕生過世界500強,最好的日本凸版,曾經在世界500強上閃過1年。個人感覺印刷行業極為零散,我以前在勁嘉股份——國內最好的印刷企業。

註:深圳市勁嘉彩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1996年10月14日,公司主營業務定位為高端包裝印刷品和包裝材料的研究生產,主要產品是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煙標、高端知名消費品牌包裝及相關鐳射包裝材料鐳射膜和鐳射紙。點擊進入公司主頁

 

 

激光轉移—印刷首先,我和我的一個行業內朋友曾經多次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們的一致看法是:不看好印刷這個行業;

 

 

2.印刷行業是一個兩頭在外的行業,:既不是靠近資源的始端,也不靠近消費的終端。由此決定了這個行業即沒有資源壟斷,也不存在窗口收費,是一個純粹的中間製造業.但凡這種即不例如中國石油的資源壟斷,也不例如中國平安保險的窗口收費的中間製造業,現金流都是非常脆弱的;

 

 

3.印刷行業的產品極其個性化,眾所周知的原因,不同的客戶使用的印刷圖文,印刷色彩,印刷材料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這樣決定了,印刷這個行業很大,但集中度很低,即使是國內煙包印刷的龍頭上市企業——勁嘉股份,其在煙包行業的市場佔有率也不到5%.在世界500強中印刷企業極少出現,即便有,其地位也很不牢固;

 

 

4.在煙包印刷行業,煙廠是絕對的客戶。印刷企業與其相比,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同時由於煙廠國有的關係,這個行業的營銷普遍是關係營銷優先。很多企業是這樣,煙廠在,什麼都有煙廠不在,什麼都沒有;

 

 

5.凌通董寶珍先生曾經發過文章,其觀點是明確的:作為投資,不看好製造業,尤其不看好印刷行業。儘管董先生並沒有從事過印刷行業,但很多生活常識與基本規律完全可以作為我們的投資指導,並不需要複雜的模型與繁複的計算。對此,我深以為然;

 

 

6.印刷行業的投資價值不高,但由於印刷的個性化,所以主要屬於經驗型技術,對人的經驗要求比較高,與一般製造業比較,印刷這個行業的薪酬普遍較高。這個方面,部分與航空行業雷同。

 

 

激光轉移—印刷勁嘉股份,國內煙包印刷行業龍頭,市場佔有率也不到5%。

 

 

激光轉移—印刷我早年做客服的時候,主要工作就是陪客戶打麻將。

 

 

激光轉移—印刷在製造業,勁嘉的薪酬是有競爭力的因為印刷行業,目前沒有能完全代替人眼的對顏色判斷的儀器,愛色麗也不行那這麼看的話經驗就相當重要了因為機器代替不了。註:愛色麗是一家致力於開發,生產,營銷和支持包括色彩測量系統,配套軟件,色彩標準及服務在內的創新顏色管理解決方案的公司。下圖為愛色麗X-Rite SP系列分光光度儀——專用於測量金屬表面或含鏡面反射的印刷品或塗料、塑料、紡織品等其他材料。

5.14 <wbr>激光转移谈印刷行业 <wbr> <wbr>哈迪斯整理
 

 

 

激光轉移—印刷:煙廠那些鳥客戶,說有色差,後來叫2個公關,就沒色差了。

 

 

激光轉移—印刷是的,經驗極為重要,這是印刷行業薪酬高的主要原因。

 

 

激光轉移—印刷勁嘉的老闆從理念上不允許搞關係營銷,要我們做質量營銷,品牌營銷,標準營銷,但我們做了10年,還是關係營銷好辦事。

 

 

哈迪斯—上尉老闆的理念是好的可惜被現實糟蹋了啊。

 

 

激光轉移—印刷是沒有辦法,理念是好,但實在是做不下去,一個煙廠就是3億的訂單,誰敢得罪。

 

 

龍龍—上尉僅僅招呼一次估計不夠吧。

 

 

哈迪斯—上尉除了關係營銷外勁嘉本身的產品競爭力怎麼樣啊?

 

 

激光轉移—印刷哪夠,你能想到的各種花樣我們都試過,視不同的對象區別而已勁嘉產品競爭力:國內最好,第二是虎彩,為暫未上市。

註:虎彩成立於1989年,是一家以印刷業務為核心,業務涵蓋包裝、安全印務、書刊印刷、激光材料、文具、啤酒的綜合性產業集團,旗下現有9家子公司,5000餘名員工。點擊進入公司主頁

 

 

哈迪斯—上尉最好的產品還不得不這麼的陪客,命苦啊。

 

 

激光轉移—印刷印刷行業的產品極其個性化,眾所周知的原因,不同的客戶使用的印刷圖文,印刷色彩。

 

 

激光轉移—印刷印刷行業不存在國標,國標是垃圾。

 

 

金槍魚—物聯網勁嘉的一二股東之爭,你怎麼看?

 

 

龍龍—上尉招呼客戶的費用是自己出還是單位報銷?

 

 

激光轉移—印刷這些費用單位報銷,白紙後面備註:例如:長煙WU。

 

 

激光轉移—印刷WU=吳,不能直接寫上大名的。或者:紅煙LI,就是紅塔山煙廠李。

 

 

激光轉移—印刷勁嘉是個很不錯的企業!他在深圳主板是有理由的!

 

 

哈迪斯—上尉剛才粗看一下勁嘉的財務報表覺得確實不錯。

 

 

金槍魚—物聯網現在主要問題是幾個股東在打架,核心競爭力:1,壟斷賽魯迪在國內的使用權;2,與各大煙廠合作煙包印刷。

 

 

哈迪斯—上尉煙廠換包裝印刷公司的難度好像不大啊勁嘉是怎麼能一直粘著這些煙廠的呀。

 

 

激光轉移—印刷粘性不大。主要就是以上2點:1,壟斷賽魯迪在國內的使用權;2,與各大煙廠合作煙包印刷

 

 

激光轉移—印刷賽魯迪適合高速長單柔版印刷,交期快,質量穩定,出貨大。

 

註:賽魯迪公司(Cerutti)是輪轉凹版印刷機和柔性版印刷機製造行業的國際領先的企業。

 

 

金槍魚—物聯網激光兄對他的成長性怎麼看,好像這兩年業務有點停滯不前?

 

 

激光轉移—印刷我個人判斷:不會很快的成長了。因為幾乎所有煙廠的業務已經基本合營瓜分完畢

 

 

金槍魚—物聯網只能靠兼併了?

 

 

金槍魚—物聯網如果向其他非煙的業務轉移,公司還有這些競爭優勢嗎?

 

 

激光轉移—印刷無任何競爭力!

 

 

激光轉移—印刷印前激光信息產業,無任何競爭力!

 

 

金槍魚—物聯網市場給出的20倍的PE,看來是對的。

 

 

激光轉移—印刷在勁嘉的幾年我還是學到不少東西的,我曾經發過一份長信感謝老總。

 

 

龍龍—上尉學到哪些東西?

 

 

激光轉移—印刷房地產我就不說了,印前激光信息產業最好的是台灣以及庫爾茲,庫爾茲掌握歐元印刷的20項防偽技術。防偽技術,就是印前激光信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註:庫爾茲是世界上熱燙工藝最主要的供應商,公司擁有3,500個多名員工, 

9個生產基地分佈於歐洲、美國和亞太地區,19個分支機構和70個專屬的經銷商,能夠因應每個客戶的不同需要,提供全方位服務及解決方案。

 

 

激光轉移—印刷台灣光群是產業化做的最好

註:中國光群秉承台灣光群雷射的技術優勢和 先進的管理模式,在2000年正式成立,先後於江蘇無錫及廣東東莞設立生產基地,產品行銷全中國,並持續擴大外銷市場,成為中國雷射防偽包裝材料的領導品 牌。如今,光群在全球(包括台灣、大陸、美國、泰國、日本、印度等地)擁有9個生產據點、14個營業所,員工總數1200多人。
點擊進入公司主頁

 

 

激光轉移—印刷學到哪些東西?我目前能看懂70%的《巴菲特至股東的信——股份公司教程》。

 

 

金槍魚—物聯網企業發展遭遇瓶頸期,不知道將來的方嚮應該向哪裡?

 

 

激光轉移—印刷利用中國煙草行業的不斷整合,擴大地盤!從客戶端倒推。

 

 

金槍魚—物聯網抓住大客戶,利用大客戶的兼併擴大而擴大?

 

 

激光轉移—印刷:是的。

 

 

激光轉移—印刷煙草印刷行業,只有防偽技術才是核心競爭力。

 

 

哈迪斯—上尉目前勁嘉的主要競爭對手有哪些呢?煙草行業兼併的時候,勁嘉能去兼併掉印刷包裝的對手才行啊。

 

 

激光轉移—印刷所以我們經常感慨「中國印鈔總公司」。

 

 

激光轉移—印刷勁嘉的主要競爭對手:虎彩集團。

 

 

激光轉移—印刷我在虎彩集團也做過6年。

 

 

激光轉移—印刷:虎彩集團的管理更嚴密,我認為勁嘉不能干掉虎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02

支付宝转移真相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6286&time=2011-06-04&cl=115&page=all

支付宝股权转移真相浮现,就是马云单方面行动。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重要模式受到根本冲击
财新《新世纪》 记者 王姗姗

 

  过去两周,阿里巴巴三大股东雅虎、软银和马云(管理层)之间围绕着支付宝发生的争吵、和解与背叛,如同一出高潮迭起的美剧,总有出人意料的情节颠覆观众的想象。

  最新的戏码有二:

  其一,马云首度承认管理层股东单方面实施了支付宝股权转移事宜,但强调是在告知股东后股东不置可否的情况下,“总要有人出来负起责任,将事情推进下去”。

  马云所指的事情,是为获得牌照将支付宝股权从外资公司转移至内资公司。这已经付诸实施,且支付宝也已于今年5月获得央行颁发的首批支付业务许可 证(即第三方支付牌照)。通过2009年6月和2010年8月两次转让,支付宝的全资控股股东已经由阿里巴巴集团全资子公司Alipay e-commerce corp(注册于开曼群岛)变成了浙江阿里巴巴商务有限公司(下称浙江阿里巴巴)。两次交易对价总额约为3.3亿元人民币。

  其二,阿里巴巴与雅虎已经初步达成一个补偿方案。数目和方式不明。阿里巴巴两大外部股东之一、一直保持沉默的软银,态度强硬。

  软银总裁孙正义是马云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2000年阿里巴巴最困难的时候投资2000万美元入股,2004年又追加了6000万美元投资。

  据一位阿里巴巴人士向财新《新世纪》透露,在支付宝申请牌照期间,面对“外资企业”这一资质瓶颈,孙正义的确曾提出“协议控制”的方案——即成 立纯中资持股的公司持牌,通过商业协议安排,将持牌公司收入转入外资公司。但马云以风险过高为由拒绝了孙正义方案。此后,软银就不再参与有关支付宝补偿问 题的谈判。

  如果孙正义坚持不表态,补偿方案是否能够实施?如果马云与雅虎达成一致,即使孙正义反对,方案也可以获得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通过。但孙正义在强硬“不合作”之后,会采取什么行动?支付宝是否还有走回协议控制的可能?

  很多互联网人士和法律界人士对于支付宝事件的影响深表忧虑。中国公司在国外信誉受损。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魏君贤认为,通过“协议控制”来 满足中国政府的监管要求,原本是中国大部分海外上市公司的通行做法,在互联网领域尤其普遍。支付宝的事件开了一个坏头,加大了外资在中国公司投资的法律风 险,也破坏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信任。

颠覆“协议控制”的行动

  这是一次颠覆性的行动,对于阿里巴巴,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公关危机。马云对此心知肚明。他选择应邀赴美参加《华尔街日报》第九届数字大会,并于前一天与其团队精心准备了40个问题,目的都是希望外界能够善意理解管理层这次行动的动机。

  在6月2日当天,马云用英语侃侃而谈。对此次支付宝股权转让事件,他称:其一,“股东大会不知道这个事情是完全不可能的”;其二,“雅虎考虑的是雅虎股东的利益,软银考虑的是软银的股东利益。总要有人出来负起责任,将事情推进下去。”。

  中国人民银行将网上支付纳入监管范畴是从2005年6月出台《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草案(下称《办法》)对外征求意见开始的,五年后,该《办法》才正式出台,但有关准入资格的申请审批流程等细则仍未明确。

  按照阿里巴巴集团的说法,公司是在“一条条跟央行沟通求证”后明确,获得牌照的惟一可靠途径是由外资转内资。在此过程中,管理层股东多次将相关情况报告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

  “早在2008年,董事会就对支付宝的股权问题做过讨论——如果准入门槛涉及公司内外资属性时,公司应该怎么做。”到2009年《办法》改到第 六、第七版时还没发牌,管理层又再次将情况告知董事会。而董事会的态度,据阿里巴巴集团方面透露,是“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回避表态”。

  孙正义提出用传统的“协议控制”模式解决外资身份问题,但遭到了马云的拒绝,他的理由是央行不会同意。

  雅虎和软银并没有与央行沟通的渠道,更何况是如此敏感而又最具中国特色的牌照问题。他们只能通过管理层来探知中国监管当局的底线,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为了牌照牺牲在支付宝的权益。他们选择了沉默和观望,希望等待事情自动出现转机。

  但显然,马云和管理层不愿再等下去。而雅虎和软银仅仅在阿里巴巴集团层面持股,而未在相关子公司持股的局面为管理层的行动提供了操作空 间,2009年6月和2010年8月,阿里巴巴分两次将支付宝股权转移至浙江阿里巴巴,这家公司由马云和阿里巴巴18位创始人之一的谢世煌分别持股80% 和20%,转让价是象征性的3.3亿元。

  “在迎合相关的监管政策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支付宝可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做出这样一个决定。”上述接近高层的阿里巴巴内部消息人士表示。

  但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行动。

  马云将支付宝转移做成既成事实,然后与雅虎谈判补偿问题 。补偿将主要通过现金方式,也包括管理层回购阿里巴巴集团股权的问题,但进展不详。据阿里巴巴内部人士称,如果回购,管理层意在从雅虎回购15%-20%左右的股权,加上管理层现在持有的约30%的股权,管理层将重获控股权。

  根据雅虎2005年入股阿里巴巴集团时签署的协议,雅虎和软银分别拥有阿里巴巴集团约39%和29.3%的股权,集团董事会的席位由雅虎、软银和管理层按1∶1∶2的方式分配。

  由于原中国信息产业部不允许将ICP(内容资产)海外上市,从1999年新浪通过“协议控制”方式解决了上市难题以来,在过去十多年中,“协议控制”成为希望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满足监管要求的标准模式。但现在,支付宝先转后谈的做法正在颠覆这个传统模式。

软银的抉择

  但在很多市场人士看来,这是一个坏榜样。

  “这个事情太过分了。马云要做一个‘合乎中国监管政策’的公司,这个可以理解。如果为了遵守中国的法律而必须把股东的拥有权置换掉,那也不是不 可以,但必须得在股东同意后才能做,一定要先谈妥补偿,做好股东利益分配再转嘛。”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这是破坏游戏规则的做法,现在海外对这件 事的评价糟透了,很多报道直接用“偷”来形容。

  “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利益第三。”早在2010年9月22日,马云在参加美国知名主持人查理·罗斯(Charlie Rose)的脱口秀节目时,就曾如此介绍他的企业哲学,并称之为“他的信仰”。也是在这样的信仰下,马云在员工持股问题上表现相当慷慨,在支付宝的问题上甚至曾有过随时可以“献给国家”的说法。

  这样的企业哲学建立在阿里巴巴集团独特的企业治理结构基础上。从2000年引入软银到2005年与雅虎换股,马云在多次融资中都表现出对控制权 的重视多过对股权的在意。由此形成的结果,是马云及其管理层目前只是阿里巴巴集团的第三大股东,马云个人在集团持股不到10%。但根据阿里巴巴与雅虎和软 银签署的协议,马云在阿里巴巴即使只有一股,也要在董事会有一席之地。

  “对那些有意愿投资的人,马云的回复总是——‘你要买我股份没问题,但一定要我来掌控这家公司,否则的话我不也需要你这样的投资’。”一位曾经 与马云进行过投资谈判的市场人士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评价说,马云的原则就是“把投资者纯粹看成财务投资者”,“你可以做股东,但对公司什么也不要管”。

  以这样的方式,马云及其管理团队一直牢牢掌握着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由此形成了弱势董事会强势管理层的格局。这为马云在支付宝股权上的操作提供了空间。

  这种控制权并不安全,尤其是按照协议,第一大股东雅虎从2010年10月起已经有权要求增补一个董事会席位,与管理层股东在董事会投票权环节分庭抗礼。 为了消除这种不安全感,马云近两年来一直在为回购控股权而努力,并为此寻求其它外部投资者和PE的帮助。据福布斯网站5月25日报道,有消息人士透露,马云曾在2011年初提出以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雅虎手中15%的阿里巴巴集团股权。

  据前述接近谈判的消息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透露,阿里巴巴集团在去年与雅虎两次讨论过回购的问题。两次雅虎都在最后一分钟放弃。现在,正是 支付宝的问题将双方又重新拉回了谈判桌,客观上增加了管理层股东在集团股权争夺战中的筹码。也因此,马云的一些支持者认为,若马云为此选择“铤而走险” ——以牺牲公司对外名誉为代价,也是相当值得的。

  美国时间5月25日,雅虎在其年度“投资者日”活动中对外表态称,所谓补偿方案,将是针对支付宝在其“非淘宝业务”板块的价值现状以及未来增量的评估而做出,并透露杨致远等人此前一周已赶到中国与马云面对面谈判。

  在一家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负责人看来,此事大局已定。“雅虎没有更多的好牌可打,因为它的股价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阿里巴巴的价值在那里撑着,所以豁不出去。马云最多就是名誉受损,但他知道两大股东都不太敢撕破脸。”

  摆平了雅虎之后,现在横在马云面前的最后一道障碍是孙正义。这位长得很像《大富翁》游戏中的“阿土伯”的风险投资巨擘,并不像他的长相那样亲善 和无害。据阿里巴巴内部人士透露,孙正义并不满足于在阿里巴巴的财务投资者角色,比如淘宝去年进军日本的行动便是在他的主导下完成。现在,他正以沉默的不 合作挑战马云试图构建的权力新格局。

  不过,沉默的下一步是与马云刀兵相见,启动法律程序维护股东权益,还是获得更理想的商业利益偃旗息鼓?答案将在争夺阿里巴巴的第三季中揭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