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阿里巴巴十年办超大网货交易会打通电子商务生态链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26/20090826023725662.html


9月11日至13日,杭州将首次举办以“网货创世纪”为主题的创新型“网货交易会”,旨在帮助中国制造企业构建网货品牌,开拓内外贸多元市场渠道。

        此 次网货交易会由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浙江省经信委、浙江省商务厅及杭州市人民政府在杭州休博园会展中心举办。本届网货交易会举办时间正逢中国领先电子商务企业 阿里巴巴集团成立十周年,亦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十年。关注电子商务发展的分析师表示,通过网货将彻底打通CbBS的电子商务生态链——C(消费者);小 B(渠道商);大B(制造商)。

“网货”交易吸引10万双眼睛

        相比首届,此次交易会规模更大,将有10万多家参观商和来自浙江、江苏、上海、港、澳、台、日本和印度的1200家参展商,估计本届网货交易会观众规模将达20万人。

        如今网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网上开店也日益火爆,大批的淘宝卖家开始在网上进货,“这就好比把原本位于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上虚拟世界里的商品又搬到了现实,网货在虚拟与现实中又做了次空间转换,将会非常的有意思。”阿里巴巴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本届网货交易会主要锁定江浙沪地区的优势行业,届时将有数千家的优质参展商展示新奇特产品,包括服装、箱包、鞋帽、玩具、礼品、家居、小家电、消费电子、3C产品等。这些都是江浙中小企业生产的优势产品。

行业区域更加多元化

        杭州市政府方面对此次网货交易会极为重视。作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本届网货交易会的举办将具有重要意义,电子商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变革,网货的出现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

        据了解,本届网货交易会专设有日本参展馆和印度馆,为交易会增加了不少国际色彩。

        目前,阿里巴巴日本站已经有12万会员。不到一年时间,阿里巴巴日本站已经跃升成为日本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之一。同时印度也成为继美国以后阿里巴巴第二大国际市场。

        “海外军团的加入将使网货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淘宝上交易的商品更多元化。”市场分析人士表示,阿里巴巴此举不但打通了目前B2B与淘宝的渠道,也使得国内消费者能够真正体会到电子商务带来的便利。(董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64

李宁跨界房地产缺地少钱 400亿生态城尚在“画饼”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15/1818919.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我们并不清楚有什么旧区重建计划。”对于“李宁(02331,HK)旗下公司快意节能(08032,HK)涉资400亿的沈阳和平区旧区重建计划”一说,当地政府有关人士9月14日如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做体育服装的李宁通过新入股的子公司,要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了。但沈阳市和平区政府人士的上述说法,似乎暗示着这家服装巨头进军地产业恐怕并非一帆风顺。
曲线进军
李宁进军房地产,可谓规划宏伟,路线曲折。
首先是复杂的入股方式。今年6月,李宁通过与其兄长的合资公司购入快意节能公司54.79亿股优先股;9月,快意节能收购李宁公司30.9%的股份,对 价为李宁兄弟将此前持有快意节能的可换股票据部分转换为普通股,转换后,李宁持有快意节能63.2%的股份。也就是说,李宁兄弟成为快意节能的控股股东。
其后,快意节能一个公告宣布了李宁将进军地产界。据快意节能的公告称,公司与沈阳卖方签订协议,快意节能将拥有沈阳兆寰产业园99%的权益和沈阳兆寰置业投资100%的权益。
公告中,一个名为“生态城”的项目显示出李宁进军房地产的 “大手笔”。据称,该项目是沈阳市和平区的城市重建项目,初步估计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李宁在随后的记者会上表示,该项目涉及资金400亿元人民币,持续建设时间为5至8年。
“我们并不知道有什么旧区重建计划。”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沈阳市和平区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同时,和平区城建局也表示,不清楚 有大型的城市重建项目。而香港媒体也报道称,沈阳和平区新闻中心发言人透露,目前有关旧区重建连选址都未定案,强调起码两年后才有决定。
快意节能的公告似乎也表示,这个项目还只是在蓝图中。“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政府将协助获得及提供土地发展生态城项目,而此举须进行拍卖程序。沈阳卖方已保证,在使用类似沈阳兆寰产业园提升的技术规限下,该土地将以竞投、公开拍卖或挂牌出售的方式出让。”
“类似李宁这样的企业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一要有钱,二要有地。”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
不过根据沈阳和平区政府的说法以及李宁的公告,土地似乎还没有着落。另据记者调查发现,“钱”对于李宁进军房地产市场似乎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记者从李宁不久前公布的中期财报发现,其手握现金143.6亿元;而根据快意节能中报,公司现金为44亿港元(约38.72亿元人民币)。从两家公司的手持现金情况来看,400亿确实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另一方面,公司还需现金维持原有产业的正常运转。
对此,李宁表示,公司发展新业务所需的资本性开支确实很大,需要大规模融资。融资方式将是多样的,但是具体方式仍在研究当中。
扩张之路
李宁并不是第一家进入地产界的服装企业,在它之前,还有雅戈尔(600177,SH)。早在1992年,雅戈尔便开始涉足房地产开发,这个曾在2007 年以14.76亿元拿下杭州当年首个地块,手捧地王高调进入杭州地产界的服装制造企业,到如今,已经累计开发住宅、别墅、商务楼等各类物业300万平方 米。
不仅仅是服装企业,一些3C企业也早已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2004年,TCL集团(000100,SZ)已试水地产领域,先后成立了惠 州TCL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深圳市TCL房地产有限公司。除此之外,美的、格力(000651,SZ)、海信(600060,SH)等也已经成立房地产 公司,并且运作多年。
“地产业务毛利率一般都会在30%~40%,”上述房地产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目前积极向地产业进军的都是一些低毛利率的行业。
这项准则对于普遍毛利率在20%以下的家电生产企业来说,的确适用。TCL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集团2007年来自房地产的收入达5.6亿元,毛利率水 平在33.89%左右;2008年收入为1.15亿元,毛利率为31.76%;2009年收入1.52亿元,毛利率水平约12.6%。
但这条准则似乎并不适用服装企业,尤其是李宁这样的名牌企业。因为其自身的毛利率从来不输房地产企业,根据李宁上半年财报,今年上半年整体毛利率为47.9%,而2009年同期毛利率为47.8%。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服装行业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像李宁这样的龙头企业一方面面临着特步(01368,HK)等国内同行的追赶,另一方面还需突破耐克、阿迪达斯等世界运动服饰巨头的压力。
“体育产业所牵涉的不仅仅是人们看到的一场比赛、一件运动衣,当中也会涉及到地产、新兴技术的运用等多项产业。”在一个记者发布会上,李宁这样表示。或许,面对竞争,李宁走的是扩张之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3

電視生態沉淪下的文化大危機 電視亡國

2010-11-15 TWM




全球數位電視大戰正式開打,當世界各國紛紛搶奪數位主導權之際,台灣的數位電視普及率至今只有6%,遠遠低於中國的47%,更遑論香港電視已是百分之百數位化。

因此,台灣的青少年躲在房間觀看的,是中國的網路電視PPS,小朋友喜愛的卡通「喜羊羊與灰太狼」也是中國製,向來在科技、文化上自詡領先中國的台灣人,在不知不覺中,逐漸交出華人影視市場主導權。

長久以來,台灣有線電視被財團壟斷,業者荷包賺飽飽,20年都沒有競爭的電視環境,節目品質低落,自製節目愈來愈少,台灣文化逐漸喪失,最後將形同於亡國。

電視數位化嚴重落後、電視節目品質低落,馬總統,您看見了嗎?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楊卓翰你一定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一早坐上計程車,路上司機大罵:﹁現在台灣的電視真難看!﹂進到公司,隔壁同事也在談,﹁昨天晚上電視轉來轉去,就是轉不到一台好看的節目﹂。

類似的抱怨,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

台灣電視節目難看,早已不是新聞,但你不知道的是,台灣電視難看的嚴重性,遠遠超乎你我想像。

在 全球數位電視大戰開打的今天,台灣電視產業至今還是一片數位荒漠。在數位媒體平台的爭奪戰中,台灣完全缺席,在數位影音內容的製作上,台灣也沒有角色。截 至今天為止,台灣的數位電視普及率只有六%,遠遠落後中國的四七%、更遑論香港的一○○%,在全球排名上敬陪末座,只與柬埔寨差不多,以至於台灣電視節目 的水平,在少數財團的把持下,近二十年來始終原地踏步。

台灣數位電視普及率全球倒數

台灣人成地球次等公民

然而,自始至終,看不到政府的角色在哪裡?

這麼多年來,市井小民對電視內容的抱怨,始終沒有被凝聚成有意義的發言,加上一個無能的政府,長期縱容財團的壟斷剝削,打開電視,你還能期待看到什麼?

台灣電視沒有數位化,設備不求翻新,近期就有一個令人難過的笑話,在電視圈流傳。

今 年六月世足賽在南非開踢,年初,年代電視台派人與南非洽談購買轉播權,當年代開出只要買SD(standard definition,標準畫質)影帶時,對方非常詫異,表示﹁現在全世界只有買HD(high definition,高畫質)送SD,早就沒有單買SD的電視台了﹂,主辦電視台還一再向年代確認,是否弄錯了?等到年代電視台明確表示,的確只要購買 SD的轉播權,南非電視台才為了台灣,特別重新研擬一份專為購買SD的買賣合約。

中國政府帶頭作多

PPS搶攻台灣年輕人的心這個小故事的背後,呈現的其實是一個殘酷得令人難過的事實:台灣整體電視環境沒有數位,幾乎要被邊緣化了,以至於台灣人成為地球次等公民,人家看高畫質,我們只能看標準畫質。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為推動電視品質提升而成立的博理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浩難掩憂心地說:﹁台灣是全球電視科技製造最先進的國家,竟然也是電視應用最落後的國家。﹂再看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現象。

如果你也是網路一族,近年來,一定會震懾於PPS(PPStream)的影響力。

PPS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網路電視平台,當台灣還停留在數位荒漠的同時,為了爭取全球數位的發言權,中國早已傾國家之力,支持PPS的發聲,在PPS上幾乎可以看遍兩岸三地所有當紅的電視劇。

最近PPS甚至跨海來台,在台灣︽動腦︾雜誌上刊登廣告,影響力還在快速擴散當中。根據統計,光是台灣,每天至少有三十萬人在PPS上看電視節目,是時下台灣年輕人最常瀏覽的網站之一。

但這個在中國官方默許下迅速壯大的網路平台,上頭有一堆台灣的自製節目,從﹁命中注定我愛你﹂到﹁那一年的幸福時光﹂,全都有,這些台灣屈指可數的自製節目,因為缺乏設備平台和周邊環境的配合,被迫必須藉由中國的數位平台發聲。

無論PPS上內容版權的合法性是否仍存在灰色空間,但PPS的壯大與存在已經清楚證實一件事:相對台灣,中國領導人顯然已經充分意識到掌握數位權的重要性,試圖透過掌握數位媒體平台,成為下一回合華人影視市場的主導者,這就是中國看到的機會。

從 平台到內容,中國的影視產業在官方強力作多下,在華人市場的表現確實越來越亮眼。近三年來,台灣外購自中國的影片數量直線上升,我們的生活周遭,幾乎被中 國影視層層包圍,小朋友每天守在電視機前看的卡通﹁喜羊羊與灰太狼﹂,是中國製的,青少年躲在房間從PPS平台上看電視,父母在客廳看的則是中國連續劇﹁ 蝸居﹂。在這場文化戰爭裡,台灣文化節節敗退,從退出客廳、甚至退出整個家庭,台灣文化的傳承不再,台灣的下一代怎麼辦?

過去許多台灣人一直自詡在科技、文化上領先中國,但今年一月,溫家寶以國務院總理的高度,在常務會議上正式宣布,將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的三網融合,並在二○一五年全面實現。

在﹁計畫經濟﹂主導下的中國市場裡,溫家寶的這席發言,顯然已將這場數位戰爭拉上第一線。

不只中國,日本政府為了積極推動數位化進度,家中還沒有轉換接收數位訊號的電視,開機時螢幕下方就會出現一個方塊提醒,而且隨著二○一○年底的政策大限接近,這個提醒的方塊還會隨著倒數時間不斷放大。

無能的台灣政府

數位政策一片沉默

而英國尤有甚之,直接將數位政策入法,納入︽電信法︾的規範中,明言數位公民權是重要的國民權利之一。

當全世界不約而同以國家領軍,搶進數位進程的同時,只有台灣,悄然無聲。

然 而,在失去數位媒體平台之後,下一步很可能就是失去文化發言權。過去只要打著﹁台灣出品﹂的流行影音文化,幾乎就是縱橫兩岸的﹁領導品牌﹂;但曾幾何時, 這個領先地位不再,從︽亞洲週刊︾的流行音樂排行榜上的消長,可以清楚看到這個趨勢,台灣歌手入榜的人數不斷下滑,這個令人不忍卒睹的現象,是否與逐漸失 去媒體發聲平台有關,答案不言可喻。

數位化其實是一連串的過程,從網路建設、終端設備到內容服務都必須全部更新,如果從公共頻寬的角度解釋,數位化之後,可以讓出更多的頻寬空間,去做更多的利用,因此在頻寬有限的前提下,數位之路是全球必然的趨勢。

對 電視觀眾而言,數位化可以讓電視畫質的解析度更高、更好看,還可以有隨選互動的功能;但除此之外,數位化對台灣而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就是藉由數位 化的過程,一舉打破將近二十年來有線電視把持台灣電視的僵局,重新啟動一個全新的電視世代。這,才是在爭取國際發言權之外,數位化帶給台灣真正的意涵。

「六百元吃到飽」是萬惡之首

數位化是打破僵局的契機

二十年來,台灣電視一直存在一個畸形的現象,就是有線電視普及率居全球之冠,高達八○%,全台擁有四百萬戶的收視戶。而二十年來,這四百萬收視戶只有一套收費制度,就是由頻道商與系統商共同建立、並傾全力鞏固的﹁六百元(至五五○元不等)吃到飽﹂。

如 果以每戶每月繳交六百元計算,台灣一共約五百萬戶收視戶,換算下來,我們一年共繳了二八八億元的有線電視費用,這塊將近三百億元的電視大餅,多年來就由系 統商、頻道商共同分食、壟斷,除了極少數目前仍願意自製節目的電視台之外,其餘絕大多數的業者,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每年可以坐收幾千萬元到數億元不等的權 利金。

多年來,所有的電視觀眾,幾乎都被這個﹁六百元吃到飽﹂所綁架,頻道商與系統商藉此把持、壟斷整個市場,利用黑白兩道的勢力,與層層包圍的政商關係,鞏固自己的利益,抵制外來者的侵入。因為幾乎沒有市場競爭,最重要的觀眾收視權益,完全被漠視。

這就是自一九九三年︽有線電視法草案︾公布以來,台灣電視產業的慘況。

對收視戶而言,每個月花六百元,就可以看遍近一百個頻道,似乎很划算,但陳浩形容,「吃到飽」的興起是破壞美食文化的元凶,因為吃到飽沒有美食可言。同樣的,電視頻道「六百元吃到飽」,則是破壞電視品質與進步的動力,是阻擋台灣電視進步的最大絆腳石。

前金管會主委、研究國內有線電視產業多年的中研院研究員施俊吉更指出,只要政府一天不介入,所有藉此封鎖市場主宰媒體的手段,還會持續下去。

因為橫豎都有六百元,所以大多數頻道商不會去設想,觀眾想看什麼?怎樣製作更精緻的節目?而只是想如何壓低成本,以創造更高的收益,更遑論投入高資本購買數位設備。因此導致了台灣電視節目品質始終停滯不前,也是台灣數位化進程淪為全世界倒數的關鍵因素。

但頻道商與系統商卻在這個寡占市場的保護傘下,坐地分銀,長期享受令人稱羨的獲利。以唯一上市的系統商大豐有線為例,近三年的每股盈餘分別是四.二三元、三.○九元、四.○一元,三年加總已經超過一個股本,獲利穩定、亮眼。

但是,觀眾真的喜歡六百元吃到飽?還是只因為沒有選擇,只能隱忍不發?

為此,︽今周刊︾特別委由一○四人力銀行,做了一個電視收視滿意度的調查,赫然發現,台灣的觀眾對這樣的電視品質和環境,已經隱忍多時。

調 查結果顯示,僅有一四%的受訪者,對台灣的電視節目品質感到滿意,大多數則表示不滿意,其中,又以對不斷重播的節目、以及同質性過高兩項現況,感到最反 感。此外,有將近八成的人對目前﹁六百元吃到飽﹂的收費方式覺得不滿意,並且願意嘗試新的收費方式,例如只要節目品質能提升,但改成﹁四百元只收看三十個 頻道﹂的方式;當然,如果有新的電視台加入競爭,也有七四%的人覺得,這對提升節目品質一定有幫助。

很顯然,觀眾早就對現況不滿,只是缺乏宣洩的出口。前消基會董事長、現任監察委員的程仁宏說,消基會其實經常接到民眾對於電視節目品質不佳的抱怨,台灣政府早就該大刀闊斧及早實施分組套餐制,用市場機制來篩選爛頻道,並取消系統分區限制,讓民眾有選擇的權利。

我 們調查歐、美以及亞洲主要國家的電視產業現況,發現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用吃到飽的方式,他們的消費者擁有選擇權。簡單的說,收視戶可以依個人需求,選擇二 十個或三十個最喜歡的頻道,再針對所選擇的去收費。也就是,觀眾可能每個月付三百元,看三十個頻道,四百元看四十個頻道,如此,頻道業者為了爭取收視戶, 就會努力做出好節目,以吸引觀眾的目光。

然而,台灣在﹁六百元吃到飽﹂的緊箍咒下,衍生電視怪象連連,其中最常見到的怪象之一,就是不斷重播。

怪象一

「唐 伯虎點秋香」重播超過八百次最有名的案例,當然就是已經重播超過八百次之多的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而根據︽今周刊︾的統計,以國內五家綜合台為 例,我們每天收看的電視,至少有八到十小時是重播的節目,等於一天之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段都在重播;而電影台的重播率更高,幾乎接近百分百,觀眾想要 在台灣的電影台上看到新片,得有很好的運氣才看得到(見表)。

另一常見的怪象,則是自製節目的製作成本不斷壓縮、再壓縮,導致﹁二一○○全 民開講﹂、「大話新聞」這類談話性節目大舉出籠,因為這種節目製作成本最低。據一位電視台主管透露,一般談話性節目,若不是請大咖藝人,一集大約十萬元就 可以搞定,以近年頗受年輕人歡迎的﹁康熙來了﹂為例,每集製作成本大約三十萬元,而這個行情在台灣,已屬上乘。

但是,你知道嗎?在亞洲市場掀起一片韓風的韓國古裝劇﹁大長今﹂,讓許多亞洲人包括你我,都因為此劇對韓國的歷史文化與民情有更深刻的了解,甚至還因此帶動韓國的觀光業成長,實質經濟效益難以估算;而這齣戲的製作成本折合台幣,大約是一集五百萬元。

怪象二

製作費相差懸殊 台灣節目節節敗退這場十萬元與五百萬元的遙控器大戰,你認為,台灣的勝算有多大?

製作成本一降再降,連知名節目製作人王偉忠也忍不住在他的新書︽不機車,很推車︾裡大嘆,製作成本不斷下滑,是導致電視節目越來越難看的關鍵。

他說過去在老三台的年代,製作成本高,他製作的春節特別節目裡,可以請來大牌如林青霞,表演擊大鼓等難得一見的精采畫面,讓他每次回到眷村老家,總有鄰居跟他大讚節目好看;但如今製作成本僅剩當時三分之一不到,頻道開放反而品質低落,當年鄰居的讚美聲已經很多年沒聽過了。

施俊吉一針見血指出,電視台採購或製作成本低廉的節目,就是多年來台灣電視節目品質低落的主因。

怪象三

中、 日、韓劇播出量是台劇三倍此外,成本低廉的外購節目氾濫,又是另一怪象。因為平均外購節目成本每集只要台幣十萬元,廣告收益又好,乾脆一路買下去;結果 是,台灣的自製節目比重一路下降,以二○○九年為例,台灣電視台播出的日劇、韓劇與中國劇片數,幾乎各是台灣自製戲劇的三倍之多,民視總經理陳剛信說,這 是頻道商長期在經濟效益考量下的結果。

﹁台灣電視已經落入一個結構性的惡性循環﹂,三立電視執行副總蘇麗媚舉例說,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培養 出來許多優秀的大明星,隨著打開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價碼自然水漲船高,例如F4之首的言承旭,開出一集一萬美元的價碼,﹁依照台灣戲劇節目一集成本八十萬 元的平均行情,誰請得起?﹂最後的結果是,大明星也隨製作人的腳步出走中國,拿別人的劇本,領別人的酬勞,演出的,當然也是別人的文化。

但看這樣電視長大的台灣下一代心中,電視所傳遞的文化內涵會是什麼?不免令人憂心。陳浩強調,台灣在數位內容的競賽中,一定要強調本土文化,否則台灣的本土特質將消失在數位洪流中。

國內傳播學大老、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說,自己家裡不裝有線電視已經快十年,因為電視裡根本沒有太多有用的資訊。

在六百元吃到飽的緊箍咒下,台灣電視節目陷入惡質、僵化的市場環境,而且還在迅速沉淪,台灣的電視文化,在亞洲市場上的發言權,就像電視機上的音量一樣,不斷被轉小聲,也許有一天,就聽不見了。

在這個全球數位競爭的時代,從電視這個黑黑的盒子裡放送出來的,早就不僅止於家庭裡的娛樂效果而已,一個國家的文化、觀光、甚至是國力,透過電視,分分秒秒都在競爭。

如此,台灣的未來會如何?著實令人憂心。

反觀中國現況,如果近期打開中國的電視頻道,無論湖南衛視、江蘇電視台等不同頻道,不斷從不同角度展現對全球通膨議題的關心、對歐巴馬期中選舉的結果分析,報導周延又詳盡。

但同一時間,打開市場機制長期被嚴重扭曲下的台灣電視,﹁大S戀情﹂、﹁偶像明星遭燒傷﹂的新聞,被數以百次計地不斷重播;試想,看著這不同電視長大的兩岸年輕人,將來會有怎樣不同的思辯能力以及國際競爭力?

表面上看,這是一場世界各國的數位內容之爭,但骨子裡,卻是一場國家下一代競爭力的世界大戰,這場攸關國力的關鍵戰役,台灣的勝算正在點滴消失中。

最糟的時代是最好的機會

黎智英看準商機,壹電視強力叩關弱化的市場就是侵略者最好的機會。台灣電視的停滯不前,看在外來競爭者的眼中,反而成了最滋養的沃土,所以,黎智英的﹁壹電視﹂帶著雄厚的資本與數位技術,強力叩關!

壹傳媒旗下的︽壹週刊︾與︽蘋果日報︾,對台灣的衝擊與影響力無須多說,但這一次,他看準台灣電視市場被財團長期壟斷、加上無能的政府、隱忍不發的觀眾,共同培育出的絕佳機會,決定直搗黃龍,挑戰台灣的電視市場。

事實上,在黎智英之前,已有中華電信的MOD挑戰現有的有線電視市場,但中華電信的商業競爭能力有待加強,後續效應還要持續觀察。

生 意腦袋靈光的黎智英卻有不同的戰略思惟,據悉,他已擬妥多套劇本(詳另文),包括與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簽下合約,未來新上映的電影,只要在院線一下片,壹 電視的觀眾第一時間就可以看得到;並從香港借貸超過三十億港元(折合台幣約一四○億元)的雄厚資金,引進先進的數位設備,在台灣建立七百人電視團隊,誓言 打下台灣電視一片江山。

對電視業者而言,一場﹁黎智英時代﹂風暴,眼看即將啟動,但對所有的觀眾而言,只要是可能打破既有壟斷局面的衝擊,帶來刺激節目品質提升的動力,結果都令人期待。

然而,在可能的大破壞來臨之前,我們還是對台灣近年來一路從影視、音樂、文化到網路平台節節敗退,處於落後挨打的局面憂心忡忡,近期︽中國時報︾一篇︿輸掉寬頻布建,就有「文化亡國」之憂﹀的社論,引起許多網友熱烈討論,其中不乏許多父母對於下一代的憂心。

文化亡國絕非危言聳聽,身為教育專家的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政府再不覺醒,台灣文化就要淹沒在這場滾滾數位洪流中,什麼都聽不見了。

電訊盈科now TV 收視戶全球居冠香港12年前的政策,台灣何時能趕上?

台 灣和香港只有一海之隔,但兩地的「數位落差」卻是天壤之別。香港有線電視的數位化進程是全亞洲發展最快的,其中機上盒數位電視(IPTV)更是全世界普及 率最高的地區。在香港二百多萬收視戶中,不但所有的家庭收看的都是數位電視,更有超過150萬戶的家庭有機上盒。而香港最大的電訊業者「電訊盈科」推出的 機上盒「now TV」,就擁有120萬收視戶,居全球之冠。

now TV對香港人而言,不只是電視,更是數位生活的中心。想像你在9點回到家,點選今晚因為上班錯過的「康熙來了」節目來看;當主持人介紹牛排餐廳時,你可以用遙控器查看該餐廳的電話和地址,還可以用遙控器把餐廳的地址存在用電視接上網路的Google地圖。

而且now TV的收費自由,裝機之後就有33個免費頻道,其他高畫質的電影、運動頻道等加值包都在40?80元港幣不等。香港收視戶平均每月花150元港幣(約600元台幣)看now TV,並不比台灣貴,卻能享受完全不同等級的品質。

香 港能夠在數位匯流的競賽中領先世界,最關鍵就是政府的大力推行。曾擔任香港鳳凰衛視副總經理、如今在台灣經營網路電視頻道的王尚智就說,香港政府在上個世 紀就開始積極整合電視產業,1998年的香港廣播局局長鄺其志力排眾議,統合各部會擬定了「電視政策」,奠定往後十幾年的發展。

鄺其志最關 鍵的政策,就是准許「有線電視業者」經營「電信服務」,並允許「固網服務業者」提供「電視節目」。這等同開啟了數位匯流的第一道大閘門,讓網路、電信及電 視領域相互融合。其次是以寬鬆的管制政策來鼓勵競爭,既沒有收費限制,也完全沒有分區限制,交由市場決定。因此2003年才正式從固網進入電視產業的電訊 盈科,才能在已經飽和的市場闖出一片天,並扭轉香港的有線電視發展。

首先,電訊盈科從國外找來有產業融合經驗的經營人才,集團總經理就是澳 洲電信管理局的開山元老艾維朗(Alexander Anthony Arena),港台業務都有經驗的王尚智表示,香港人才國際化是業者能夠發展數位融合的主因。他說,「我和now TV談頻道業務,像和神仙在講話,他們什麼都懂,而且視點很廣;和中華電信MOD談,就像和山洞裡的土道士講話。」另外,電盈還花了大筆的資金買斷如 HBO、ESPN等當紅頻道,以及用15億港幣的天價買下香港人最愛的英超足球賽3年轉播權,讓now TV市占率大舉擴張。

反觀台灣,今年NCC再度將電視數位普及率目標延後到2015年達到50%。「政策沒有方向的一天,台灣就沒有站上起跑線的一天。」公共電視董事兼研究員程宗明道出內心的憂慮。香港12年前就決定的政策,台灣何時能趕上?

(楊卓翰)

數位電視

傳統的電視叫「類比電視」,而數位電視就是將「類比」訊號轉換為只有0和1的「數位」訊號,更省頻寬,並可傳送「高畫質電視」。數位訊號還能雙向傳遞,所以能互動應用,如購物、選片,甚至轉帳、理財等。

台灣電視沉淪Ⅰ

─ 數位化進度嚴重落後

排名國家名稱各國數位電視普及率(%)

香 港100

英 國98

澳 洲95

印 尼66

新加坡66

美 國66

日 本51

中 國47

越 南26

泰 國25

韓 國14

台 灣6

菲律賓4

印 度3

資料來源:亞洲有線與衛星電視廣播協會(CAS BAA)

台灣電視沉淪Ⅱ

─被壟斷的電視產業,業者坐地分銀

每年有線電視大餅

300 億元

頻 道商:東森、三立、八大、TVBS、緯來、中天、年代、衛視等角色:自製節目或向國外購買節目,提供系統商播放,並收取授權費現況:每年坐收廣告收入與數 千萬到億元不等的授權金,根本不想投資數位設備五大系統商:凱擘、中嘉、台固、台寬、台數光角色:取得頻道的授權,透過自己的網路播放節目,並向收視戶收 費現況:掌握每年300億大餅,挾持頻道商、政府和觀眾外來競爭者:PPS、中華電信MOD、壹電視、Google TV、iTV 角色:數位化的電視平台及內容供應者現況:看準既有市場品質低落,有利可圖,挾資本與技術優勢搶占市場政府:國家領導人、新聞局、NCC 角色:擬定國家產業戰略,加強電視產業發展現況:沒有方向,缺乏具體政策,坐視系統商和頻道商剝削觀眾20年

五百萬收視戶:

沒有選擇,每月繳錢、默默接受劣質節目台灣電視沉淪Ⅲ ─政府數位政策一團亂發言人時間發言內容現況

行政院長

吳敦義2010/10數位匯流目標為2015年有線電視數位化普及率達到50%,並將自2012年起補助低收入戶裝置數位機上盒。??

NCC2010/022012年政府要全面回收無線電視類比頻道。跳票

行政院長

吳敦義2009/11準備砸下30億元補助數位機上盒,在2011年回收全台無線電視類比頻道,成為電視的「數位化元年」。跳票NCC2008/11長期的有線電視數位化政策可能從2009年開始推動。??

NCC 2007/062011年要完成四大縣市全面數位化,並在2013年底達成全台有線電視數位化。跳票交通部2002/01 2006年收回無線電視類比頻道,全面數位化。 跳票各國領導人將數位匯流視為具戰略高度的政策美國總統歐巴馬2009年發表「國家級寬頻計畫」美國電信資訊署以13.4億美元預算(約402億台幣), 補助每戶80美元更換數位機上盒。10年內達9成家庭都有每秒100MB寬頻網路的目標。

中國總理溫家寶2010年發表「三網融合政策」溫家寶在國務院會議表示,將「加速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今年7月開始,在12個大陸城市建設IPTV(寬頻電視)、手機、電視和網路視聽節目播控平台。

英國前任首相布朗2009年發表「數位英國報告」目標在2012年,英國每個家庭都擁有傳輸速率至少每秒2MB的網路服務。2015年回收類比廣播,全面轉換成數位訊號。

台灣電視沉淪 Ⅳ

─節目重播率超高

電視台11月以來主要電視台每天重播率(%)

緯來電影台98

LS TIME電影台100

東森電影台92

好萊塢電影台95

東森綜合台67

三立都會台73

中天綜合台71

TVBS64

緯來綜合台68

國興衛視84

八大戲劇台49

緯來戲劇台68

東森戲劇台77

2010年「電視滿意度」調查調查顯示,多數民眾不滿意目前台灣電視節目品質,也對每月600元吃到飽的付費方式感到不合理,希望能有更高品質以及合理的付費收看方式。

1.你滿不滿意目前「台灣的電視節目品質與整體環境」?

非常滿意2.5%

滿意11.7%

普通50.3%

不滿意25.1%

非常不滿意10.4%

2.你覺得目前台灣有線電視以「每個月550?600元吃到飽」的收費方式合不合理?

合理22.2%

不合理77.8%

3.如果打破現行收費方式,例如改成「400元收看30個頻道」,但是給你更高品質、讓你按自己需求選擇自己喜歡的頻道節目,你願不願意試著接受?

願意試試看77.3%

不願意22.7%

4.如果有新的電視台加入競爭,你認為電視節目會不會變得比較好看?

不會74.3%

會25.7%

5.你覺得電視節目好看與否的要件是什麼?(複選)節目類型要更多元49.1%不要一直重播62.5%後面沒什麼人看的頻道不用那麼多39.6%談話性節目太多36.3%新聞的質與量都不足41.5%

其他4.5%

註:本調查由104市調中心調查,有效樣本數2463份,調查時間自10/22至10/29止。

專家憂心台灣的數位未來

博理基金會執行長 陳 浩中國國家媒體內容透過全球平台發聲,建立前所未有的滲透力。台灣數位內容產業將從品牌淪為代工,永遠失去華人文化的話語權。

《工商時報》總主筆 鄭 優韓國電視把盈餘用於投資在製作好節目上,1小時戲劇節目平均340萬台幣,台視目前1小時只有80萬元,談話性節目1小時節目幾萬元就能做起來。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施俊吉落實頻道分組制度(套餐制),不再以劣質低價頻道節目搪塞收視戶,應加速有線電視頭端及用戶端設備的數位化,也使電視節目類型更加豐富多元,讓收視戶擁有更多的選擇和掌控權。

前消基會董事長 程仁宏許多民眾投訴電影頻道節目品質不佳、重播舊片 ,業者每月還照收5、6百元的有線電視收視費,實在可惡。NCC應督促早日實施分組付費,讓消費者可自選想看的頻道和付費模組,才能有效抵制這些爛頻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9

專訪ARM全球CEO沃倫·伊斯特 「ARM生態鏈」更適合移動計算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7/1MMDcyXzM2NTQ1MQ.html

全球移動芯片市場約90%的市場份額,高達90倍的市盈率——來自英國的ARM公司憑藉其獨特的「ARM生態系統」,讓芯片巨頭英特爾在新興的移動市場幾乎無地自容。

不僅如此,ARM公司還引來英特爾的傳統盟友微軟的投懷送抱。9月13日,微軟發佈Windows8之際,也宣佈未來將同時支持ARM架構。

與此同時,ARM的董事和一眾高管正遠在中國,首次在這個全球最具增長潛力的移動應用市場,召開其全球董事會。借此,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ARM公司全球CEO沃倫·伊斯特(Warren East)。

「PC是我們不太感興趣的市場」

《21世紀》:ARM最新財報顯示出了很好的成長性,增長主要來自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這種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沃 倫·伊斯特:當然。但是要看到這只是未來重要趨勢的一部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市場份額正在逐步提高,他們都是移動計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們會看到 還有很多其他不同產品,比如電子書、索尼雙屏手持設備等,這些都可能是未來很好的增長點。但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是最大的增長。大趨勢就是互聯網的消費。

《21世紀》:你如何評價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交易?從專利角度看,這起收購能給Android生態系統帶來怎樣的變化?

沃 倫·伊斯特:我不知道谷歌收購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如果說意圖是為了專利來支持Android系統,那麼這筆交易的意義對ARM來說是非常積極的,對生態系 統也是好事。如果他們是想製造手機,也許會有一些廠商有想法,比如有些可能會轉向微軟的操作系統。但是對ARM來說同樣是好事,企業之間的競爭能夠激發創 新。

這個收購案的影響現在還看不清,也不知道結果是好是壞。我想Android系統仍然會被廣泛使用。ARM將繼續與谷歌進行緊密合作。

《21世紀》:你如何評價目前智能手機領域主流的幾大操作系統?

沃倫·伊斯特: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很大,目前主流的是4-5個操作系統。我想過了五年後,仍會保持這樣的數量,但是會有一些變化。目前這個市場由美國企業佔據統治地位,但是感覺未來可能會給亞洲市場一些機會。

《21世紀》:關於ARM與微軟的合作,有人認為這是為ARM進軍PC市場掃清了障礙,你們會進入PC領域搶奪英特爾的市場麼?

沃 倫·伊斯特:很顯然,Windows系統中ARM架構的缺失對微軟來說是發展移動市場的一個障礙。更長遠來看,未來電子產品發展的趨勢是「互聯」高於「計 算」,這種趨勢不僅出現在消費產品裡,也會同時出在工業應用方面。這是一個「幾十億規模」的市場。我相信微軟也看到了這樣一個趨勢,也看到了ARM在這個 領域佔有絕對比重和優勢。微軟希望在這個市場裡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合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PC市場是我們不太感興趣的市場。它不會死,但是 也不會再大幅增長。我們沒有一個好的理由是一定要在PC領域要做什麼。ARM架構芯片的出貨量2010年60億片,遠遠高於英特爾在PC市場的出貨量,今 年我們預計出貨量可能達到70億片。PC的發展對我們來說是有益的,但是PC市場本身對我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市場。移動計算發展最近幾年發展很快,ARM 有很大優勢。

獨立的ARM對業界更有益

《21世紀》:英特爾最近正在努力研發相關產品試圖搶奪移動計算市場,比如推出「ultrbook」,你對此感到擔心麼?

沃 倫·伊斯特:英特爾對我們當然是很大威脅,因為英特爾是很有能力的公司。但是我們相信,ARM有最好的技術和更好的商業模式。英特爾的商業模式適合PC市 場,但是ARM的業務模式更適合移動計算市場,是帶領整個業界獲利的模式。ARM的商業模式使得製造商有更多選擇。中國前20大設計公司都採用ARM的架 構,獲得了更寬廣的機會。

英特爾看起來總是富有進攻性。這是因為他們擁有更多資源。比如花3億美金做「ultrbook」。但是我們不可 能做這個事。我們更多關注與合作夥伴的互動發展,幫助他們更好製造產品進行競爭。我們的目標也不僅僅在手機,我們關注整個數字世界。我們必須要把錢花在與 更多合作夥伴合作,開發更多市場新產品上。

儘管英特爾花了很多力氣希望說服投資人使得PC和筆記本市場仍有發展,但是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並不這樣認為。在PC市場有一些小型尺寸的東西推出,比如ultrbook,並不代表任何本質變化。對消費者來說,需要更小更輕更便宜的產品。

《21世紀》:外界傳說十多年來你一直在遊說AMD使用ARM的處理器,結果如何?你這麼做是出於什麼樣的戰略考慮?

沃倫·伊斯特:AMD是大型半導體公司中極少數沒獲授權ARM授權的公司。目前換了管理團隊,但是我們不停討論。AMD的業務是和X86聯繫在一起,他們也一直希望在那個市場獲得成功。但是未來是否會成功,由他們的戰略決定,我們等待他們的態度。

《21世紀》:博通最近以37億美金收購了一家多核公司NETLOGIC,你如何評價這個收購行為?

沃倫·伊斯特:併購經常在發生。對我們來說,小公司被收購通常評價都是積極的。因為這樣可以在兩個公司形成一種協同效應。

《21世紀》:ARM現在在業界紅得發燙,但是規模並不大,適合被併購。你認為ARM有沒有可能成為潛在收購的目標?

沃 倫·伊斯特:可能性一直存在。但是我們相信,ARM的獨立對工業界來說是最好的。因為如果一個公司購買ARM,其他使用ARM技術的公司會有牴觸心理。收 購ARM對任何公司來說,並不會帶來真正戰略上的獲益。收購之後,其他合作夥伴很快就會去尋找一個替代技術。ARM獨立的業務模式可以幫助所有客戶和夥伴 非常便捷地獲得技術,成本更低。

《21世紀》:ARM的芯片功耗低,但也有人批評說計算性能弱,針對此你們有何計劃?現在云計算很熱,有計劃進入服務器市場嗎?

沃 倫·伊斯特:這種說法並不確切。我們並沒有限制產品在性能上有更好的表現。我們之前一直關注於手機市場,手機產品尺寸和電池容量都是固定的。消費者不喜歡 使用的時候一直充電。所以我們設計產品要更多考慮功耗。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產品不能跑得更快,我們也能跑到2G、2.5G,但是也帶來了功耗的提升,消費 者能否接受是個問題。

云計算是我們很關注的市場,現在我們也在做服務器產品的投資。

《21世紀》:目前對ARM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沃倫·伊斯特:挑戰還是很多的,電子世界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我們現在所提供的產品,不但能夠覆蓋MCU,同時還要運用在云計算這類服務裡面,還要跟軟件生態系統進行合作,幫助軟件合作夥伴開發出符合未來需求的軟件。

我們的授權從0.5美金到上百美金,要提供很多不同選擇,每個合作夥伴要求不同,我們要提供多樣化服務,對ARM來說就是要投資、要管理。如何更好管理覆蓋面這麼廣的產品路線圖,是個很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3

李兆峰再戰缸湖-中國農業生態(8166)

昨晚10點23分,中國農業生態(8166,前藍帆科技)宣佈透過附屬Prima Target Limited向Lion Legend Holdings Limited認購Kingbridge Investment Limited可轉換債券,作價1,800萬元,該批債券可換為兆峰陶瓷(北京)潔具有限公司6.71%股權,中國農業生態以發行等額之可換股票據支付,換股價3.75仙,最多可發行4.8億新股,佔擴大後股本16.53%,接近一般授權可發行16.67%擴大股本的規定。

據公告資料顯示,兆峰陶瓷(北京)潔具有限公司總部位於北京,並為全套陶瓷潔具產品的領先生產商及銷售商之一,產品包括抽水馬桶、便盆、洗滌盆、浴缸及龍頭。該品牌注重於產品設計,結合當代設計與先進技術,所生產的產品不但功能實用,而且造型美觀。

兆峰的客戶群包括廣州富力、恒基兆業地產、喜來登、萬豪及北京大學。此外,兆峰於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杭州、長沙、南昌、海口、南京、溫州及寧波均設有展廳。

至於持有兆峰陶瓷(北京)潔具有限公司的持有人,因缺乏資料,尚未查得,但工商登記資料卻露出了端倪:


相信有20年股齡的朋友應該認識李兆峰先生。

李兆峰在1984年向父親借100萬元成立兆峰陶瓷,其後快速發展,在1993年正式上市,上市編號為395,因屬中國行業龍頭,且藉對外收購快速發展,股價大幅上升,市值一度超過30億。但因為發展過速,且旗下德國公司無法上市,故公司資金短缺,陷入財務危機,其後旭日國際(393)楊釗先生想拯救,但最終失敗,2001年正式除牌,他亦因在公司財困前大量出售股票,內幕交易罪成,賠款2.2億。

但在兄弟的幫助下,他購回今次這業務,並藉這業務東山再起,從公司資產可看出,其資產2010年大幅增加約7億,但盈利只有約3,000萬,可見他借了不少錢,今次換股目的相信都是借此平台集資一些錢解救危亡了。中國農業生態亦藉此交易製造概念集資。

在此岔開一筆。李氏家族在2002年,把旗下製藥資產組成李氏大藥廠業務在創業板上市,編號8221,並在2010年5月轉主板,編號950。

更多資料可參考這兒: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296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01

房地產開發商的生態圈:有錢不買房是傻瓜?

http://www.infzm.com/content/7

日前,華遠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強在2012年長吉地產春季發佈會上稱負利率時代不買房就是傻瓜,引發網絡熱議。問對網用戶就房地產開發商行業進行剖析,揭露開發商與其他行業的關係,帶引大家理智分析買房問題。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房地產開發是暴利行業。中國社科院近日發佈的2011年住房綠皮書中提到,開發商的平均毛利高達55.72%,絕對是暴利。刨除掉其他成本,前些年的淨利在20-30%之間。而隨著最近房市疲軟,營業收入下滑,存貨激增、現金流緊張,淨利潤大幅下滑,大有寒冬到來之勢。可以說絕對屬於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

房地產開發商的生態鏈 (問對網/圖)

圖中標明了開發商開發單個樓盤的一系列操作,包含產業鏈中的主要玩家,還有些玩家,例如裝修公司、水泥、鋼材等建材供應商沒有在圖中描述,其實這個生態圈可以涉及我們瞭解的大部分行業。開發商開發大致過程如下:

1. 政府城市規劃,劃出一塊地。各開發商各顯神通,最終某家勝出。勝出後要預付一筆首款。地價款的餘款可以後續支付。這筆錢基本是開發商必須提前準備的資金,後續的資金都可以進行資本運作。土地資源不可再生,政府靠賣地賺錢真的很愉快!

2. 政府將土地批文發給開發商。

3. 評土地批文等文件,開發商可到銀行申請貸款。

4. 銀行對開發商進行一些列的評估,如資產負債率等,將貸款發放給開發商。

5. 開發商找建築商開工蓋房子,經常是先蓋房後付款。扯皮拉筋,拖欠工資現象時有發生。沒法子,開發商強勢是大爺,建築師要墊不少錢。

6. 房子修好了,開發商口袋裡有錢了,慢慢和建築商結算。

7. 房子修了一半,差不多可以開始預售了。預售對開發商來說,一是鎖定了客戶降低庫存,而是提前回籠資金。產品沒生產完先手定金,就一個字,爽!

8. 公眾一般都很窮!!!沒幾個人有能力一次付清房款,只好向銀行貸款。看,銀行一頭貸款給開發商周轉,一頭貸款給老百姓買房。而銀行的錢,大部分是存款,多爽!

9. OK,一切搞定了,可以搬進新房羅!有自己的一個蝸居,是多少人的夢想。剛畢業的時候,覺得有套房,有個老婆,一起在沙發上看看電視嗑嗑瓜子,就是人生最大幸福了——其實現在還這麼覺得。中國人都喜歡地,喜歡房,有錢喜歡把自己圈起來,在自己的地盤上細細經營。古代如此,當代還是如此。房到手了,開始裝修,買家居買電器,買各種家居用品,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而我們這樣的小老百姓是消費的源頭。

10. 不好意思,小老百姓的幸福還不徹底,因為還要還房貸!10年?20年?30年?人生苦短,慢慢還吧。

還沒有結束,有一隻絕對不容忽視的力量,這種力量是這一切的號角和催化劑,廣告及媒體行業。他們用心策劃,用心製作,用心發佈鋪天蓋地的廣告,通過各種渠道,通過各種形勢,源源不斷的擴大著我們這群小老百姓買房的慾望。

而單純、要求不高的我們,最終為了自己的並不遠大的夢想,也為了下一代、為了父母,一咬牙就買了一套房子。從現金流的角度,小老百姓是生態圈中,唯一一個現金流負向的玩家。我們通過十年二十年的辛勤勞作,讓很多生態圈中公司和個人率先富了起來。我們付出了一切,獲得的不僅僅是一套單元房,而是一個自己的家。親愛的開發商和他們的親密朋友們通力合作,終於賜予了我們一個自己家。

45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57

蘋果亞馬遜成功啟示錄:創造平台與生態系統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01/226472.html

北京時間5月1日消息,《福布斯》雜誌網絡版撰稿人海頓·薩烏夫尼斯(HaydnShaughnessy)今日撰文稱,蘋果和亞馬遜的成功讓許多公司都竭力試圖找出,到底是什麼東西允許這兩家公司無視管理理論的基本原理,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文章指出,如果企業想要變得像這兩家公司那樣成功,那麼就需要改變理念,構建平台和生態系統,吸納更多的人才。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蘋果和亞馬遜正在強迫分析師改寫規則手冊。在過去,這兩家公司都未遵守線性增長模式。蘋果的業績看起來幾乎令人無法置信,遠遠超出了人們能夠衡量的範疇;而身為實體零售商「破壞者」的亞馬遜則已經涉足生產自己的設備,隨後發展出了一個應用社區和一個內容製作社區。

傳統的理念是,公司應把重點放在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上,而不僅僅是選擇自己希望做的事情。但是,這兩家美國企業中的翹楚正在為我們指示另一條道路,它們所取得的成功讓許多公司都竭力試圖找出,到底是什麼東西允許這兩家公司無視管理理論的基本原理,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在昨天說過,其基石在於平台、生態系統、連接器(如RSS和API等)、云和新的領導形式,這五種動量允許新的事物發生和出現。但是,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無論對大公司還是小公司來說,需要吸取哪些根本性的教訓或是採取哪些正確的措施呢?這當然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但以下是挑戰者需要優先考慮採取的行動。

1、核心競爭力理念已經死亡;如果沒有的話,那麼就殺死它。

核心競爭力的理念是在企業希望成為綜合性大企業集團的時代中成長起來的,這種理念發展的過程伴隨著大量的證據,證明一旦一家公司試圖走出自己真正瞭解的領域以外,一旦試圖利用自身尚未掌握的技能,那麼就會蒙受痛苦。無論是今天還是未來都好,一家公司都需要對交互活動進行管理,而且需要大規模地管理,這是基本的技能。掌握了這種技能以後,亞馬遜式的成功就會變成可能。

想像一下,是那些新的工業/商業經濟學平面帶來了這種改變呢?

a.今日的通信是即時進行的,其間蘊含著龐大的信息,而人們正致力於創造想法、產品、概念和個性。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都創造出了自己的平台,這種平台允許其有能力管理這些大規模的、全球化的以及即時性的通信。至於具體的例子,Siri和Kindle都是大規模交互活動的界面,Facebook也是如此(但在沒有設備或界面創新的情況下,Facebook是否能擁有商業化的未來還有待觀察)。

b.生態系統經常都能創造出終端產品。消費者實際上消費的東西是一個應用或是一本書,又或是一種交互活動。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都創造出了自己的平台,使得這些交互活動能在平台上發生,而交互活動則可以越來越多地縮窄客戶需要的品牌。平台的所有者不需要創造產品或是服務,需要做的僅僅是讓平台能發揮作用。

你可能會說,核心競爭力仍舊活得很好,我們只需要為其找到一個平台即可。但是,這樣做只是假裝已經發生的企業經營體系重大轉變尚未發生,而蘋果和亞馬遜的挑戰者們需要做的事情是,模仿或是自己重新創造這種轉變。在企業經營體系包含什麼內容的問題上,它們需要一種新的感覺,而核心競爭力在客戶關懷或發明或品牌化等方面並不擅長。只有為大規模的交互活動創造和管理平台才能做到這一點。

2.創造平台

高管團隊從四年前就開始希望解答的問題之一就是,蘋果是如何將數十萬名開發者吸引到自身平台上去的?是如何獲得這些免費勞動的?又是如何獲得那些擁護者的?許多目睹了這一切發生的公司作出的結論是:蘋果擁有設計上的優勢,而這種優勢是我們無法複製的。

生態系統業務戰略已經將我們拒之門外。

當然,亞馬遜複製了這種優勢。這家公司利用了開發一個評論社區的經驗,現在已經建立起了一個應用社區以及自身的銷售商生態系統和作者生態系統。確切地說,亞馬遜還已經創造出了一種設備,能像iTunes那樣控制數字版權管理,讓電子出版成為一種可靠的、低摩擦力的業務。

那麼你可能會問,是否需要一種設備和數字版權管理價值鏈條才能運作這一切呢?答案是否定的。圍繞著AdWords/AdSense,谷歌擁有一個充滿生氣的生態系統。在全球範圍內存在一個龐大的社區,這個社區中的人將自己稱為SEO(搜索引擎優化)專家,他們已經圍繞著PR(PageRank)創造了一個教育性的生態系統。有一些機構將會為你創造拷貝、內容營銷策略和思想領導策略,使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谷歌返回頁面上。谷歌並未聘用其中任何人,也根本不向其付錢。它不過是創造了一個機會。

在我看來,有能力為大量小型企業和數量較少的較大型企業創造機會,這就是平台和生態系統戰略的精髓。為了創造一個成功的平台戰略,你需要的是歷史——蘋果已經擁有一個開發者社區。亞馬遜則擁有播種和開發其評論社區的經驗。為了培育一個生態系統,則你需要的是擁有以匿名的方式與更多人群相處的經驗,但這種相處並非通過合同,而是通過各種條款。誰擁有這種能力呢?每一家在公共網站上擁有一個註冊按鈕的公司都可以。

在人們將如何圍繞著一個經濟機會來展開互動的問題上,這種平台是最根本的一套規則——它支持規模很大的互動,因此需要穩健性;最好的平台是無縫的、永遠不會出故障的,因此它需要投資。但是,從一個平台的本質來看,它是一套做生意的規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公司新的企業和生態系統操作系統的規則手冊。

平台和生態系統增長的一個初步要求是一種不同類型的人類能力。

3.以廣闊的視野來看待才能

在X-BoxKinect面世時,首先發生在它身上的事情之一就是適應性。外科醫生開始使用它來模仿手術,動漫家和SpotlessFilms的布萊恩·羅賓斯(BryanRobbins)等電影製作人則利用它創造出了動作捕捉性能。

與人類的自我稱讚相比,實際上人類的能力還要更高一些。我們陷入了一種模式化的精神狀態。工作,朝九晚五,目標,指令,諸如此類。

在過去50年時間裡,最強大的發明就是互聯網,而這種現在我們所有人每天都在使用的東西,在最初不過是由一個人在業務時間創造出來的。

當今我們身邊最意義深遠的改變之一是,人們正在接受良好的教育,聰明而又有能力,但卻擁有高度的挫敗感。大量的人才不得不每天朝九晚五的上下班,然後被強制性的工作更多時間來顯示自己願意這樣做。但他們也想要自己的生活。

蘋果讓編碼員能尋找新的機會,亞馬遜則讓作者們有此機會。但是再看看其他公司吧,MapMyFitness是那些優先考慮健康問題的人提供機會,福布斯是為那些希望成為觀點創造者的人創造機會,銀行能為想要實現財務控制的人們提供機會——如果銀行會考慮其客戶的能力以及如何真正提高這些能力,那該有多好。

事實是,科技正在促進創造力和能力能以更加廣泛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也就是新的生態系統的成長方式。希望採用平台和生態系統策略的公司必須要問一些問題,那就是:我能釋放什麼樣的才能,我將吸納哪些被挫敗但卻具有創造力的人群,我能解放的「經濟殺手」在哪裡,諸如此類。

4.創造生態系統

在通用電氣推出其健康創想(healthymagination)計劃時,這家公司明確地說明了這項計劃的用途,那就是在癌症診斷、護理和治療領域中培育一個新的生態系統。通用電氣曾投入1億美元資金,目的是只是為治療乳癌而培育一個生態系統。其原因何在?原因就是通用電氣承認,就目前而言,該公司正在解決的問題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都太大了。下面是通用電氣計劃的優勢和劣勢,我希望能藉此說明生態系統的現況和未來。

通用電氣的第一輪融資指向五個知名組織,而且該公司與每一個組織都在種子融資的問題上展開合作。大型公司通常不會這樣做,但通用電氣正在嘗試一條不同的道路。

這樣做的優勢是:謙遜、尋求知識以及找尋新的合作夥伴。劣勢則是:這項計劃不會產生能被我認為是範例的結果。

通用電氣的行動可以明確地表明,許多大型公司都有自己的道路。但通用電氣沒有去做的事情是實現生態系統的能量,它的投資大體上來說都侷限在現有的乳癌領域中。

通用電氣已經創造了5個新的合作夥伴,但可能需要5萬個才能構建生態系統。通用電氣需要與成千上萬個組織進行按比例的互動,所有這些組織都需要某種類型的一項計劃,來參與解決重大的問題。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市民科學(CitizenScience)或DIY生物學(DIYBiology)進行投資,因為市民科學和DIY生物學代表著潛在的創造力、受抑制的教育以及我們需要利用的聰明才智和能力。

當通用電氣能與5萬名生物學家按比例地進行交互時,我相信,該公司馬上就能取得進展,粉碎現有的診斷和治療模式。這就是生態系統的構建。

在娛樂領域中,存在有公司(比如說谷歌/YouTube)創造這些龐大的生態系統的可能,但這種策略可能會被更加廣泛地採納。這種策略將會蔓延至內容領域(亞馬遜和福布斯),應用軟件(蘋果、Android),以及醫藥和衛生保健等領域。

在科技讓更多人變得有能力的情況下,構建生態系統將會幫助推翻更多範例。大型公司將會變成一種渠道,創新將在這些渠道中流動,在能讓大規模互動成為可能的平台上得到管理。這種平台和生態系統應該會迫使我們重新考慮人才的工作和作用,事實上已經開始迫使我們這樣做。我們正在等待挑戰者公司門追趕上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08

超極本的邏輯:戰爭升級 英特爾重構生態鏈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6/24/228676.html

英特爾似乎越來越接近它的消費者。一個極微妙的變化是,在這家傳統意義上的絕對上游公司,如今被提及最多的詞條竟是「用戶體驗」!

這當然是拜移動終端所賜,去年的超極本以及今年的X86架構智能手機,讓它瞬間成了和蘋果、Google一樣酷的公司。在今年的CES和MWC上,英特爾高通看起來完全是兩個行業的公司。一個五彩斑斕,滿眼都是超極本的各種應用場景;而另一個同樣人頭攢動,但它的展台僅僅是幾塊前沿技術的展板。

這實在是兩家公司的真實寫照啊。英特爾構建的生態鏈使得它不得不去費力地討好消費市場,的確不是它擅長的;而在ARM的蔭蔽下,高通成了各大手機廠商的座上賓,悶聲發著大財。

從某種角度上講,重歸移動芯片領域的英特爾選擇了一條最靠譜卻又最冒險的路徑。ARM和Android天生的適配性,以及各種在移動互聯上的先發優勢,看起來牢不可摧,英特爾另闢蹊徑肯定不是個壞主意;但即便是相對成熟的ARM陣營,其主導權也掌握在更接近消費需求的蘋果和Google手中,而諸如超極本這樣一個全新的品類卻是由一個上游廠商推動的,它的可擴展性又如何呢?

英特爾已經「遲到」了兩年,不得不說,一個如此重要的player的缺失是整個產業鏈的遺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不缺技術和資源的英特爾,缺的是時間。

戰爭升級

即使英特爾發佈的代號為 IvyBridge的第三代酷睿處理器以及針對移動終端的Medfield處理器好評如潮,但依然入不了ARM的法眼。

其CEO伊斯特的反話充滿了挑釁:「我試用了英特爾在印度推出的智能手機,這是一款好手機。在瀏覽速度、用戶界面等方面,和2008年的蘋果iPhone3G有些類似。」言下之意,英特爾的智能手機比ARM至少落後了三代。

「英特爾會在智能手機市場上獲得一些份額。不過,我們認為份額不會太大,因為它只是向此領域供應芯片的20家企業中的一家。其他企業都在使用ARM架構,並且圍繞著我們建立了強大的生態系統,顯然更具優勢。」他甚至開始覬覦英特爾的「大後方」——PC芯片,「PC和智能手機功能越來越相似,芯片基本相同。我認為我們能獲得這個市場的10%,甚至20%。」

伊斯特的話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因為他此前已經鬆動了所謂的「Wintel聯盟」:微軟將在Windows8中支持Arm架構,順帶著WindowsPhone平台自然也會選擇高通的芯片。ARM也在試圖推出更多基於Windows系統的平板電腦,這看上去像是要切斷英特爾和PC之間的「臍帶」。要知道,Wintel聯盟兩家的關係已經遠遠超出合作夥伴的性質。但當ARM架構的芯片組帶來的更低功耗可以輕鬆地讓一部筆記本電腦待機時間長達3天之時,微軟是否會索性連筆記本芯片也換成ARM授權的廠商了呢?

「我們絕不會讓對方的版本兼容我們的應用程序!」負責軟件業務的英特爾高級副總裁詹瑞妮此前的態度很強硬。但微軟也沒示弱,在它發佈的公告中稱:「我們認為英特爾的表態從事實和道理上都是有錯誤的。」甚至有媒體稱,Win-dows8將更適配ARM,因為能耗是該平台應用評價維度中極重要的一環。

能耗成了英特爾老生常談,但又不得不面對的尷尬話題,這幾乎封死了英特爾進入移動領域的大門。移動應用不像桌面應用,面臨的資源約束非常嚴酷,尤其是對能耗的要求,以至於到了如果不能做到省電,系統開發者可以捨棄功能的地步。但從另一個角度講,能耗的差距也意味著有足夠的市場彈性,英特爾有大把的機會。

在剛剛推出的X86架構的智能手機上,能耗問題得以緩解:待機14天、3G通話8小時,音樂播放45小時,這些參數已經超出了市場大部分基於ARM架構的智能手機。

用戶體驗

但這依然不是英特爾熟悉的領域。如果說PC產業鏈的難度係數是1的話,英特爾中國區總裁楊敘則認為移動終端產業鏈的難度係數至少是5。「PC領域是非常標準化、橫向化的產業,而到了手機上,完全是垂直整合的。從最底層的芯片開始,整合到上層的軟件,最後才能做成一個服務。這種開發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稍微改一個東西,就要做很多的測試。」

英特爾不得不改變原有的合作方式,從橫向的標準化模式轉向了量身定製。「為了達到最佳的體驗效果,硬件軟件就必須做到最好的垂直整合,這樣的集成是完全不一樣的。」楊敘告訴本報記者。

英特爾看起來遠離消費市場,但實際上為了定義超極本,它做了極其謹慎的前期調研。在英特爾的總部,有一個30多人的團隊,他們的職責就是做前瞻性的市場調研。在超極本推出之前,他們在全球調研了3萬個用戶,瞭解各種設備在各種場景下的應用瓶頸。「這經歷了一個非常長的醞釀時間,他們會在整理之後的信息上加上我們的技術,看看能夠實現到什麼程度。」英特爾消費品牌與市場策劃部經理張愛玲稱。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調研過程,因為時下的用戶體驗已經被放在多個維度的坐標系中,使用場景等因素代替了產品形態對一個產品的定義。正如聯想把台式機和智能家居的營銷團隊放在一起,而超極本和筆記本則共用一個團隊。

英特爾的過程則更複雜。畢竟它無法像OEM廠商那樣把一些個性化的需求轉化成商品,它需要從碎片化的需求中提煉出共性的東西。「所以,英特爾的角色是給行業提供一個願景和方向,它不可能給出具體的產品。當然更具體的工作就是幫助廠商理清不同硬件架構、不同品類的處理器所帶來的完全不同的體驗。」張愛玲稱。

這個變化甚至影響到了英特爾產品規劃的過程。首先是反應速度變快,面對著瞬息萬變的需求點入口,英特爾的產品週期大幅縮短。而且正如楊敘所說,高度定製化的產品成為常態,據英特爾市場部某人士透露,英特爾會為一個擁有足夠需求量的手機設計去改變芯片的形狀,「這在之前是根本不可想像的。」

英特爾對產品的感覺越來越好,它在CES上展出的很多參考設計都被OEM廠商採用,印度手機廠商LAVA前段時間推出的全球第一款X86架構手機就英特爾范兒十足。

這個看似比ARM封閉的生態鏈卻很好地平衡了標準和創新。它對產品的定義大多侷限在產品尺寸和芯片性能上,這使得每家OEM廠商都有足夠的創新空間。

以聯想的Yoga為例,這個在今年CES上獨攬多項大獎的產品被業內當做是第二代超極本的雛形。當英特爾和微軟在兩年多前提出這個產品理念時,並沒有太多的限制。「它們都很強調極簡的設計,而這和我們的出發點完全契合。」聯想消費筆記本及平板電腦業務總經理徐正表示。

有一段時間,聯想的研發人員把自己關在「小黑屋」裡,不停地開會。據徐正回憶,「我們很明確未來的趨勢是跨界,所以就嘗試著去窮盡各種產品形態。」他們在牆上寫滿了自己的想法,然後一個個去論證和淘汰。「最後實在沒靈感了,就讓每個人說一個物品,而另一個人去聯想它和超極本的聯繫。青蛙、蝴蝶……什麼動物都有。」最後在至少10個方案裡面,選擇了現在的這個「蝴蝶形」。「其實做270度旋轉毫無意義,當時已有的資源已經足以完成了。而只有360度旋轉,才能真正實現四種主要的應用場景。」聯想團隊定義的這款產品形態也在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上被大多數廠商採用。

實際上,英特爾已經設計了超極本最基本的演進路徑。第一階段實現輕薄,給沉悶的PC以活力;第二階段加入觸控和插拔、旋轉等設計,促成PC和平板的平滑結合;而第三階段,就是實現語音、手勢和肢體語言的控制,讓消費者的體驗趨近完美。伴隨著不同的階段,就會有相應的創新需求被加上去。而諸如聯想這樣的OEM廠商也會有自己的演進路徑,「我們先要把它做得足夠便宜,然後Windows8上市之後,人機交互方式將會極其豐富,再往後,就是如何讓多場景和多種人機交互更好的融合了。」徐正稱。 

產業鏈之惑

所以,英特爾如此在意成本,因為這是超極本和X86架構智能手機的生死線。最新的消息是英特爾將在7月與部分台灣廠商協調成本問題,而它也宣佈了與TPK宸鴻、達鴻、和鑫光電及勝華科技等四家台灣觸控面板供應商擴大產能3-5倍的協議。英特爾此前曾設立了總值3億美元的基金,用以構建產業鏈,這將在下半年大規模使用。

其實英特爾和ARM兩個公司本身並不具備可比性。自1992年起,英特爾一直在半導體廠商中排名第一,而ARM根本不算是一個半導體廠商,也就從來沒有進過排名。英特爾一年的銷售額是幾百億美元,而ARM僅為幾億美元。單獨的ARM顯然沒有辦法與英特爾抗衡,但ARM陣營所積累的勢能卻足以匹敵X86。

這就是英特爾現在的當務之急,如何爭取更多的合作夥伴,並充分激發它們的積極性。一個堅固的ARM陣營:底層是高通、德州儀器、英偉達等芯片廠家,中間有三星、蘋果、HTC、亞馬遜等OEM廠商,而上層是蘋果、Google和微軟這樣的OS提供商和龐大的應用開發者群體。這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硬件+API接口+APP」的產業鏈條,這與時下互聯網最主流的商業模式有異曲同工之處。

而英特爾有什麼?K800是聯想MIDH智能手機研發合作經理王正定義的,「最初經歷了一年多的演進期,那時候的生態系統顯然不夠好。」他所指的生態系統甚至是最底層的硬件生態系統,「配套的成本很高,英特爾的一些元器件電壓很高,它們還是在用PC的角度去思考手機。」

即便是如今英特爾已經聚合了一眾PC廠商,但依然屢屢受到ARM陣營的質疑。「英特爾控制了一切,會讓所有產品都變成一樣的,廠商很難有更多創新,當然你可以用不同的顏色給產品做外殼。」ARM全球總裁布朗如此調侃英特爾。

其實英特爾也曾嘗試過ARM授權的那種商業模式,但事實證明,比起PC或者服務器業務的利潤率,ARM芯片的利潤率實在太低了。甚至ARM陣營裡幾個重量級玩家都不能完全靠自己的ARMCPU賺錢,它們都有利潤率更高的業務:高通有3G,而英偉達有圖形芯片。

「你的平台上最終需要更多的開發者,而對於他們來說,ARM顯然太碎片化了。」張愛玲表示,「這麼多基於ARM的內核,最後出來了不同廠商的芯片,然後是不同OEM廠商的產品。而碎片化讓每一個參與者佔的份額非常小,尤其是開發者,他賺取的商業效益也很低。」

這反而形成了一個極妙的組合,ARM是Android陣營的天堂,而英特爾則是老牌PC廠商的避難所(它們很顯然錯過了移動互聯的第一波)。「業內有點低估英特爾的號召力了,它們總會認為英特爾在這個生態鏈中,有太多無法掌控的環節。」張愛玲稱。也難怪,尤其是在更新的超極本領域,英特爾甚至需要去和做轉軸和外殼材料的廠商溝通。

「而你看看我們去年8月開的那個合作夥伴的閉門會議,深圳和台灣各一場。」張愛玲頓了頓,「完全超出我們的想像,它們太需要英特爾了。」但她同樣清楚,市場留給英特爾的緩衝期,時間並不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71

Twitter完了!產品改變將背離生態系統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03/230653.html

科技博客網站Massive Greatness近日刊載文章稱,Twitter的未來前景令人感到擔心,其原因並不在於開發者生態系統的騷亂狀況,而在於Twitter產品本身的方向。文章指出,令人擔心的並非生態系統的問題,也不是商業化的必要性,而是產品的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會讓Twitter變得不再是Twitter。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從表面上來看,Twitter似乎只不過是進入了似曾相識的另一個年頭。開發者滿腔怒火,所有人都威脅要離開;或者說,至少有數百人如此。還有傳言稱,開源競爭對手將浮出水面。Twitter完了,可能。

在過去幾年時間裡,同樣的基本情節已經不斷重複了很多次,以至於我已經感到麻木。所以,當最新一輪的故事情節來襲時,我幾乎不願多看兩眼。但在這一次,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我感覺到有些事情確實已經變得不同。

所有一切都正開始指向某種重大的事情。抱著這個想法,我閱讀了邁克·艾薩克(Mike Isaac)的文章,這篇文章讓我感到擔心。

在過去幾年時間裡,除了Twitter公司本身及其投資者以外,很難找到比我更加死忠的Twitter支持者。在早期的日子裡,大多數還抱著「這是有史以來最呆瓜的東西」的想法,而那時我就已經傾倒於Twitter的潛力。在Twitter宕機故障看起來永無休止的年頭裡,我仍舊看好它。甚至是在Twitter改採取的行動被某些人視為「懷有敵意」的時候,我還是在為Twitter辯護。

但是,我再一次感覺到情況已經變得不同。

很明顯,Twitter正在進行重大的轉變。很長時間以來,這是我第一次不確定Twitter是否正朝著正確的方向進發。開發者生態系統的騷亂狀況並不讓我感到十分擔心(雖然這與我的擔憂情緒有著直接的相關性),產品本身的方向才更加令人擔心。

Twitter把重點放在所謂的「Cards」上,這使其面臨著一種風險,那就是這項服務將在最基本的層面上發生改變。豐富的內容看起來將與140個字的文本內容具有平等的地位,而且在Twitter為商業化而付出的努力中,前者甚至會受到更多的強調。

需要說清楚的是,我知道為何Twitter要這樣做。實際上,所有人都應該這樣做。情況非常明顯,以至於本來不應作出解釋。但為了以防萬一,我的朋友亨特爾(Hunter)在上週以非常明確的措辭做出了說明。Twitter不是什麼非營利組織,它需要賺錢。而且,Twitter已經選擇了一條道路來這樣做。

我所擔心的問題是,這種選擇會影響到核心產品決策,引領Twitter走上錯誤的道路。當然,我所處的位置讓我無法肯定這一點。很明顯,這家公司正在採取它認為是最好的行動。我確定,我們將會聽到Twitter說這種行動對於更加「主流」的使用來說是多麼有意義。

但還是那句話:我無法做到十分肯定。

對Twitter來說,我認為變得複雜不是件好事。Twitter生來就是簡約的,是明信片、文本短信和狀態信息的自然延展。這是一種全世界所有人都應可以擁有的服務,無論人們所擁有的是什麼設備。

Twitter Cards聽起來則像是朝著相反方向採取的行動。富媒體最好是在電腦和智能手機上瀏覽。閃閃發光的東西,讓人分心的東西,還有廣告。這聽起來就是不像Twitter。

Twitter不是報紙,不是遊戲平台,不是電視網絡,它可能比所有這些東西都要更加強大,因為它是如此簡單。就現在而言,它不像Facebook那樣「性感」,通向用戶人數達到數十億的道路可能也會走得慢一些,但它擁有變得永恆的能力。但前提是,Twitter堅持走原來的道路。我是說,如果。

所有這些所帶來的不幸的副作用是,看起來這是系統性地背離Twitter的生態系統。毫無疑問,正是這個系統幫助Twitter到達了現在的位置。過去幾年時間裡,Twitter已經變成許多服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結果是,種種理由已經讓Twitter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Twitter已經變成網絡「織物」中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它被編織到了所有東西中去,你無法做到在撤出那些「線頭」的同時不扯破這塊「織物」的一個良好組成部分。如果你非要這樣做,那麼結果是這塊「織物」就會變得不那麼好看。

但是,Twitter想要向前邁進,變成一個擁有更強控制力的樞紐,一個更加緊密的「紗線球」。Twitter想要變成另一種服務,將許多「線頭」引向自身。也就是象Facebook那樣。

然而,Facebook不需要作出將近180度的轉彎來就能做到這一點。用另一個比喻來說,Twitter看起來正試圖把魔鬼重新推回到瓶子裡去。就這種程度的轉變來說,我不確定這種做法行得通。

當然,在科技業者對此作出抱怨的同時,公眾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意見。但是,如果這個產品本身變成了另一種東西,那麼他們也會變得在乎起來。如果他們所熱愛的其他服務由於Twitter的政策變動開始消失或是變得不那麼有用,那麼他們也會在乎起來。這種情況看起來確實會發生,這還是第一次。

與此同時,我還回想起了2009年11月份,當時Twitter正計劃推出轉發Twitter消息功能,時任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的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在其博客上闡述了Twitter要這樣做的原因。就那時來說,這是一種重大的改變,是Twitter越過140個字範疇的第一個重大步驟。當時我曾指出,Twitter此舉會帶來一種風險:複雜性會勢不可擋地壓倒這種極其簡單的服務。

不過,Twitter通過了那項考驗——而且可以說是非常成功地通過了考驗。現在這個網站的規模已經擴大了幾倍,轉發Twitter消息功能的使用量也很可能是其保持較老的「RT」功能所無法達到的。

因此,Twitter的未來還是存在一些希望的。但是,我總是會想起那種不好的感覺。我看到過當前的Twitter Card服務,並且對其提不起什麼興趣。我不明白為什麼要有新聞摘要;內聯圖片是不錯,但我不覺得我會想要在Twitter平台內部玩微型遊戲;當然,我也不想在那裡觀看長格式的視頻內容。因此,我再一次擔心所有這些「額外」服務將會壓倒性地讓Twitter分心,使其偏離一直以來真正關注的東西,那就是信息。

我不會假裝自己知道Twitter應採用什麼商業模式,但我認為不會是大型的、豐富的數據流內贊助內容。我覺得,這樣的模式對其他網絡來說可能行得通,但對Twitter來說則並非如此。

這就是我感到如此擔心的原因所在。我擔心的並非生態系統的問題,也不是商業化的必要性,而是產品的改變。我的想法是,Twitter可能會變得不再是Twitter。

我很清楚自己就像是一個大聲驅趕孩子們離開草坪的老頭子,但是他們有理由想要在我的草坪上玩耍。我所擔心的是,庭院設計師會把我的草坪變成一片沼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54

150噸膠珠生態政治大災難

2012-8-9  NM




十號風球「韋森特」襲港期間,七個貨櫃被吹倒落海,六十億聚丙烯膠珠散落本港西南水域,漂浮至沙灘,堆積如雪;更漂到魚排,不少養魚疑因進食膠珠而死亡。事發後,環保團體發起執膠珠行動,市民一呼百應。生態大災難擺在眼前,政府卻束手懶理,只一味愚民指膠珠無毒。生態、政治災難夾擊本港,署理特首林鄭月娥週一召開跨部門會議,展開「慢半拍」救災行動。

珠新聞在這個星期鋪天蓋地,一眾師奶圍在賣魚檔前七嘴八舌。「我驚食咗啲膠落肚呀!」本週二,家庭主婦李女士圍在牛頭角街市的魚檔前,向記者坦言擔心「膠珠魚」影響人體健康,決定暫時「罷吃」,不買任何種類的魚,「等政府做完嘢,真係無晒事先食啦。」另一名家庭主婦袁女士同樣決定短期內不買海魚,以免誤食「膠珠魚」,「我就唔係好驚,但煮俾屋企人食都係穩陣啲好,呢排點都唔買(本地海魚)啦,深水魚又貴,惟有揀淡水魚啦!」市民聞魚色變,不少魚檔檔主大嘆倒霉,檔主葉先生向記者大吐苦水︰「希望你哋(記者)幫我哋澄清吓啦,啲街坊以為依家咩魚都唔食得,但其實好多魚檔平時入好少本地魚,我就賣深水魚,紅衫、大眼雞嗰啲,全部都唔係本地魚,但係大家都唔敢買魚,生意跌咗兩、三成喇,我今日都入少三、四成貨,驚賣唔出。」另一檔主鄧先生的魚檔生意亦跌兩至三成,「好多街坊問我哋,啲魚有無膠珠,我惟有同佢哋澄清啲魚係喺南海運嚟,平時我都有賣本地魚,大概佔一至兩成,但我諗住入少啲啦。」

魚排受災

膠珠災難,禍起上月廿四日颱風韋森特襲港,在十號風球下,載有合共一百五十噸「聚丙烯」膠珠的貨櫃,被強風吹落海,貨櫃毀爛,六十億粒膠珠隨水漂浮,威脅馬灣、長沙灣、芝麻灣、蒲台等多個西南海域一帶的魚類養殖場。「我哋要請人嚟打撈膠珠,近呢幾日批發商見唔對路,又唔肯收魚,日日都蝕緊錢o架啦。淨係講我魚排啲魚,已經有四至五成嘅魚食少咗嘢,都唔知係咪食咗啲膠珠!」在大嶼山長沙灣養魚的離島區養魚業協進會主席鄭少華慨嘆,膠珠事件令他與其他養魚戶蒙受損失,估計小戶每天損失數千元,大戶每日損失一至兩萬元。他批評政府未有通報,令養魚戶未能及早防範,「之前見啲膠珠係咁漂埋嚟,都唔知咩事,係呢幾日睇新聞先知咁大鑊,搞到依家都唔知餵唔餵魚好,驚佢哋食食吓連啲膠珠都吞埋。」他希望政府盡快釐清膠珠對魚的影響,並協助他們向有關方面追討賠償,「搵人清理膠珠、賣唔到魚,樣樣都係錢,啲魚又唔食嘢、唔死但係養唔大,最後又係要蝕錢,希望有得賠啦!」除了西南海域一帶的養魚戶,其他區域的養魚戶亦相當擔憂,吐露港養魚戶羅先生指,夏天吹東南風,膠珠隨時流向新界東北區的養殖場,「暫時未見到有膠珠,最驚係十日八日後先漂埋嚟,但大家已經丟淡咗件事,到時我哋就唔知點算啦。」

膠珠襲港

上月廿四日凌晨,貨輪「永信捷一號」途經香港附近海域,船上七個貨櫃被十號風球吹落海,當中六個貨櫃載有膠珠,有貨櫃更被發現在蒲台島灘頭擱淺(黃圈)。膠珠其後散落海上,並漂浮至南丫島、大嶼山、馬灣、芝麻灣等地。

環保團體揭發

首先發現膠珠的是關注本港沙灘清潔問題的環保團體DB Green成員Tracey Read。「我第一日見到都嚇親,成個沙灘都俾膠珠覆蓋,有半隻小腿咁高,從來未見過。因為我知道膠珠留喺沙灘上嘅後果,所以我即刻通知政府同要令人知道。雖然政府無公布,但大家今日都知道了,一起來清潔。」上月廿五日,來自澳洲、在本港住了七年的Tracey發現愉景灣附近的三白灣有三十袋印有「中國石化」字樣的聚丙烯,散落一地的膠珠多如積雪。她即時聯絡中石化及多個政府部門,但政府卻一直對事件「放軟手腳」,直至上週六,傳媒廣泛報導,政府才於本週一急召跨部門會議,商討對策。記者連日來到訪愉景灣、南丫島、東澳、石排灣等多個沙灘,見到不少市民自發到來清理膠珠。他們坦言,是從網上得知消息,部分人更互不相識,「我哋都係喺高登組團過嚟,因為睇過啲相知道呢度嚴重先嚟!」一班在東澳沙灘執膠珠的年輕人說。「最衰都係政府封鎖消息,係靠人傳人先知道,我明白政府唔夠人手處理得慢係正常,但係common sense嚟講政府應該公布件事!」

不通報

膠珠襲港,全城哄動。根據《船舶及港口管制條例》,凡香港水域內有人、貨物或裝備墮海,須立即向海事處報告,並須於廿四小時內,以書面提交事故全面詳情,不過,上月廿四日當海事處知悉有一百五十噸膠珠墮海,卻沒有通知其他政府部門,亦沒有着手處理。出事的貨輪「永信捷一號」是屬於廈門永信捷海運有限公司,原由廣州開出駛往汕頭,打風當晚途經果洲群島附近水域,其間有七個貨櫃被吹落海,當中六個載有「聚丙烯」膠珠,其餘一個載有玻璃樽。

各自為政

事發後三日,食環署和環保署才收到報告有海灘受膠珠污染,卻各自為政,亦未有向公眾公布事件,而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則分別在事發後八日及十日才獲悉事件,不過,仍然不察覺事件的嚴重性,更從無打算向外公布事件。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週日到沙灘視察,結果被市民當面斥責太遲公布事件,叫他「執膠」!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被傳媒問到有關事件時,只不斷強調膠珠無毒,不會危害市民健康。在群情洶湧下,特首梁振英仍然在本週休假五天,對事件不聞不問,政府見事態越演越烈,本週一上午署理特首林鄭月娥主持跨部門會議。

政治災難

林鄭月娥仍然死撐政府部門溝通機制沒有問題,當中只有公布機制需要改善,又不承認政府故意隱瞞。高永文則辯稱事件有演化過程,當初評估並不嚴重,所以由各政府部門根據原有機制自行處理,到有需要時才向上級匯報。面對已經造成的生態大災難,政府各部門完全缺乏溝通,環保團體不斷炮轟。「遲做好過唔做嘅,但嘈咗咁耐,政府先郁一郁,真係似補鑊多啲。」世界自然基金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批評政府透明度低,又於事發兩週後才召開跨部門會議,是「慢半拍」的行為。她更不滿政府只重視食物安全,忽視今次事件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淨係講有無毒,人食咗落肚會唔會有問題,但係除咗俾人食用嘅魚類,喺附近海域有海龜,又有中華白海豚,希望政府長期監察呢批膠珠對海洋生物嘅影響,現階段最緊要就係盡快清走啲膠珠。」對於漁民的損失、今次清理膠珠的費用,以及一連串追究責任問題,海事處指由於現時仍未確定貨櫃被吹落海時貨輪是否在香港水域內,所以無法確認能否追究,即使貨輪當時在香港水域內,亦要先與律政司商討。中石化發言人回應查詢時承認膠珠是由他們生產,事發時正託運給買家,所以即使有責任問題都應在船公司,不在中石化身上。理工大學物流及航運管理學系教授閻洪指出,船公司在運貨途中,貨櫃墮海,對香港造成污染,港府可依據國際慣例,向有關公司追討賠償。「係咪船公司嘅設施有問題?定係有人為錯誤?如果對方用颱風係天災作為抗辯理由,咁究竟係船公司定係貨主決定喺十號風球下都要出海?只要證明有人或者公司出錯,成功追討賠償嘅機會就會大啲。」他認為,貨櫃墮海位置是否在本港水域並非重點,關鍵是當日貨櫃為何墮海,所以港府可以據理索償。

究竟膠珠有無毒?

浸會大學生物系系主任黃港住指,聚丙烯本身無毒,常用作製造食物容器,而有關膠珠屬惰性物料,不會主動吸收海中毒素,「大部分有機污染物,好似致癌嘅多氯聯苯(PCBs),會積喺淤泥中,但啲膠珠係喺海水漂浮,除非啲海水真係好污糟,有機污染物就會黐住膠珠,但都要累積好長時間,先會變成高濃度嘅污染物。魚類食咗被污染嘅膠珠,大部分毒素會積喺魚肝、腸、腎等內臟。」但他認為政府絕不能忽視有關問題,「膠珠留喺個海越耐,風險就越大,應該盡快打撈膠珠,亦要拎啲魚去驗一驗,長期監察膠珠造成嘅影響。」黃港住認為,大量膠珠流向海面,的確會影響海洋生態,「唔覺意食一粒半粒或者無事,但今次數量咁大,萬一啲海洋生物誤食大量膠珠,又消化唔到,積咗喺腸,隨時會食唔落嘢而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9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