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峰﹕ETF不等於低風險
1 :
GS(14)@2017-11-12 16:43:13【明報專訊】看報章見有所謂財經專家說:ETF(Exchange-traded Funds,交易所買賣基金)是低風險投資產品,值得擁有。看罷啼笑皆非,擲筆三嘆。金融從業員應該正確認識投資風險這個概念,不應該犯這種初級錯誤。
ETF的特點,是像股票那樣在交易所即時買賣的基金,只此而已。嚴格來說,ETF這名字只反映它的二級市場特質。ETF還有一級市場交易,但交易金額大,不適合散戶參與。一級市場交易可以是現金或一籃子基準指數的成分股票交換ETF的基金單位。
傳統的ETF,多是被動投資的股票指數ETF。原因很簡單,指數是即時報價,指數ETF價格也就即時知道,沒有信息不對稱、從中套利的爭議。因此傳統ETF有着傳統指數基金的特點,包括低收費、高透明度、分散投資、指數追蹤誤差低、沒有基金經理風險等等。指數基金與市場同步升跌,亦步亦趨。指數基金需要承受市場風險(又稱系統風險),但沒有個股風險(亦稱非系統風險)。股票市場的投資風險從來不低,我們不能說ETF是低風險投資。
槓桿ETF 可大上大落
ETF歷史頗短,世界第一隻ETF是在1990年面世的多倫多35(TIPs 35)。世界最大的ETF標普500蜘蛛基金(蜘蛛是從SPDR一字而來)則是1993年面世,是美國第一隻ETF。本來標普500蜘蛛基金是可以在1989年面世(當時叫Index Participation Share),但芝加哥聯邦法院認為這種產品是和一籃子股票掛鈎的衍生產品,類似期貨多於股票,應該在期貨交易所買賣。從這點歷史,已啟示ETF與低風險投資沒有關係。
現在的ETF,已經不止股票指數,還有商品ETF、貨幣ETF、槓桿ETF、反向ETF等等。而股票指數也從大市發展到行業、主題、投資風格、公司市值等等細分市場。債券也有ETF,但不流行,成交量低、基金規模也小。2008年見證主動投資的ETF上市,但只屬異類,難成為主流。
智慧投顧帶旺美ETF
成熟的股票市場是信息有效市場(efficient markets),投資者和基金經理難以長期持續跑贏大市,因此投資這些市場的簡單方法(懶人包)就是買該市場的ETF。全球ETF規模是3.5萬億美元(2016年底資料‧下同),其中2.5萬億美元是在美國上市的ETF。美國互惠基金規模是16.3萬億美元,ETF只是互惠基金的15.3%,對互惠基金威脅有限。
美國ETF近年受歡迎,一個重要推手是智慧投顧(Robo-advisor)的興起。美國多家智慧投顧都強調低成本、低收費,投資組合以ETF組成。現在美國有10%家庭是持有ETF(相對44.4%家庭持有互惠基金)。相比只持有互惠基金的家庭,持有ETF的家庭通常有較高的學歷、收入和家庭資產、較豐富的投資經驗、並願意承受較高的投資風險。這個現象印證,ETF的最大賣點,是收費低和可以隨時交易,與投資風險無關。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陳茂峰博士 峰哥EQ]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015&issue=20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