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年營收五百四十億美元(約合新台 幣一兆六千億元)的英特爾(Intel),打算將觸角延伸到運動器材領域時,會找怎樣的廠商合作? 答案是,今年營收挑戰五十億元、來自台灣 彰化的小公司,岱宇國際。它是台灣第二大運動器材公司,僅次於去年營收一百三十六億元的龍頭喬山。但論獲利能力,岱宇二○○九年與一○年的淨利率都比喬山 多出約三個百分點。 美國著名脫口秀節目《艾倫愛說笑》的主持人,在電視上拿著搖擺鈴(shake weight),做出帶有性暗示的另類「示範」,惹得觀眾哄堂大笑;這款一○年熱銷近五百萬支的電視購物運動器材,就出自岱宇之手,並貢獻岱宇該年度約兩 成營收。 今年,英特爾計畫進入運動市場,也找上岱宇。今年三月簽約合作開發「行動健身房」,產品最快第三季就緒。而岱宇正緊鑼密鼓開發的另 一款產品,是將運動器材結合蘋果(Apple)公司iPhone、iPad的應用程式(App),預計八月可以出貨。 買美國品牌花八年重 整,轉回台製造 未來,你一邊健身跑步,一邊會看到iPhone螢幕上的胖子也逐漸變瘦,激勵你運動的決心;當天運動紀錄,還會透過臉部辨識 技術,以無線傳輸技術上傳到英特爾雲端中心,下次你不論在哪裡使用同一款器材,都有先前紀錄做參考。 能被國際大廠看上,岱宇國際董事長林英 俊依靠的心法是:不求快。 目前,台灣做運動器材的廠商,除了喬山與岱宇外,其他小廠營收規模多小於十億元,並以代工為主,岱宇堅持台灣製 造,走的卻是不同的路。 林英俊一九九○年成立岱宇時,從採購運動零組件的貿易商轉型為製造商,但產品定位以售價三百美元至一千美元的低階電 動跑步機為主。為了拉抬產品品質與售價,二○○三年林英俊以個人名義投資美國品牌廠Spirit Fitness。 但這條品牌路卻走得辛 苦,Spirit堅持美國製造,但未達經濟規模,「做一台虧一台,」林英俊說。他入股之初沒有決策權,之後以兩、三年取得所有持股並拿下經營權,立刻把製 造移回台灣彰化,前後重整就花了八年時間,約五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 磨研發品質推新品比同業多一倍時間 品牌建 立只是第一步,他也花時間去磨研發品質。多數台灣運動器材廠每半年就推出新機種,靠機海戰術快速衝營收,林英俊卻願意一樣產品花一年研發,每年投入上億元 開發,還效法電子公司設置技術長(CTO),研究新技術。 前年,岱宇推出全球第一台,結合飛輪與電動跑步機優點、免除缺點(如傷膝蓋)的 「飛輪橢圓機」,研發期間長達一年,售價高達新台幣五萬至七萬元,在美國熱銷,今年將貢獻近一成營收。英特爾看上岱宇的,就是這種創新力。 這 當然也給予岱宇豐厚回饋,岱宇旗下兩大品牌,Spirit Fitness是全美前三大專賣門市品牌,Sole則是量販通路中高價第三大品牌;兩者合計今年營收貢獻度達七成至八成。投入品牌前,岱宇連三年營收停滯 在十七億元,今年卻將達五十億元(非合併為四十億元),比去年成長五六%,每股稅後盈餘(EPS)則逼近四元。 林英俊看長不看短,也讓供應 商願意挺他。 推低價品牌供應商犧牲毛利,挺到底 今年,岱宇針對歐洲推出一千美元以下、小體積的新品牌Fuel。推出後,以英 國為首的歐洲訂單比預期多了一倍。 Fuel瞄準中低價市場,少不了供應鏈的價格配合,當林英俊找大家溝通時,「二話不說,統統支持,」聖豐 螺絲董事長蔡添枝說。這代表供應商必須犧牲五個百分點的毛利率,幫助岱宇把新品牌做起來。 供應商相挺,源於一九九三年。當年還是貿易商的岱 宇,碰到客戶倒閉,應收帳款全成呆帳不說,還有大筆貨款得付,負債將近四千萬元。但他跟供應商說明狀況,展延付款期限一年,最後把該給的錢都給了。從那時 起,他就有一票死忠的供應商班底。 「人家倒我,我沒倒人家,」在台大公衛系求學時,就立定志向要做生意的林英俊說,「生意要做長,就是要這 樣。」 「他不貪眼前的快錢,」合作十餘年的寶元軸承董事長張清泉說,「供應商最重要的,就是抓對一個會成長的客戶。」蔡添枝說,供應商力 挺,是希望岱宇走出大格局後,大家跟著賺大錢。 為了「一起賺大錢」,林英俊正計畫購併一至兩個品牌,並跨入老人健走機與復健醫療器材領域, 在年底股票上市後,提供新一波成長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