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治療師不足 一對百患者
1 :
GS(14)@2017-04-15 23:25:08■強仔(左)在言語治療師蘇家穎協助下,透過吹笛訓練口部肌肉。
【本報訊】平常人吃一碗飯只花15分鐘,嚴重殘疾人士可能要用多3倍時間。大腦麻痹或智障等患者,往往因為口部肌肉張力偏低,導致吞嚥或進食困難,嚴重可引發肺炎。有復康機構逾半服務使用者約500人有說話、吞嚥或進食障礙,惟言語治療師人手不足,平均一人要負責100名患者。機構促政府增撥資源,讓更多患者接受復康治療。
逾半患者有進食障礙
大腦麻痹症患者強仔(化名)自幼有口肌功能障礙如流口水等,但仍能進食正餐,只是較平常人用多3倍時間。惟2011年他隨家人外遊後患上肺炎,身體和吞嚥機能轉差,尤其肺功能受影響,進食時未能配合呼吸,出現嗆喉情況,也難以咀嚼。即使康復出院後,強仔亦要減少跟朋友外出用膳,因一般餐廳較少提供糊餐,連他最愛吃的薯片和薯條也不能享用。後來強仔接受評估及訓練,如透過說話、吹笛和按摩控制口肌和舌頭協調等,逐步提升吞嚥功能,經過半年治療已可進食兩厘米體積食物。言語治療師蘇家穎表示,大腦麻痹、智障或身體缺損患者,或會出現臉部肌肉張力偏低,舌頭協調不勻,影響進食及吞嚥,導致部份食物未能進入食道,可能錯誤落入氣管甚至肺部,嚴重會引發肺炎。香港耀能協會成人服務總主任許文娟表示,該會約1,100名成年服務使用者中,約一半人有說話、吞嚥或進食障礙,惟現時只有5名言語治療師輪流服務轄下18個單位,每個單位平均每周僅一天有治療師駐診。她坦言復康機構都面對人手不足問題,以耀能為例,需額外多5名言語治療師才能應付所需。她促政府增撥資源予復康機構,讓更多患者接受治療,改善吞嚥和進食功能。■記者王家文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15/199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