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也說亮話:受埋我玩?

1 : GS(14)@2017-03-22 00:30:32

筆者兒時在公共屋邨長大,家裏地方小,整日流連遊樂場,一句簡單、直接的開場白「可唔可以受埋我玩?」總能讓互不相識的孩童打成一片、蹦蹦跳跳。曾幾何時,香港的遊樂場設計走在世界潮流的尖端。早前閱報發現(詳見〈50年前港有超前衛遊樂場 美建築師:香港比美國更開放〉一文),在60年代,馬會曾捐款15萬在葵涌石籬興建過一個色彩斑斕、融合雕塑及幾何圖案元素的遊樂場。從圖片看來,遊樂場不落鞦韆、滑梯、搖搖板之俗套,更像著名西班牙建築大師高第(Antoni Gaudi)吸引全世界的名作Guell公園(Park Guell)。優質的遊樂空間不但能提供孩童所需的活動空間,更是學習社交、建立友誼、自信及探究世界的好地方。近年,世界各地更有將「共融」的概念套用在遊樂設施上,設計出趣味盎然兼無障礙的遊樂場。例如,美國加州興建了一個由無障礙遊樂場專家、家長及幾位成年殘障者共同設計的Magical Bridge Playground,充分把「Everyone Can Play(人人可玩)」的精神實踐出來。設施包括方便輪椅人士的地面物料和可使用的樹屋及滑梯,讓視障兒童感受的互動音樂體驗區,更有讓自閉症孩童因應需要躲起來的休息處。看到外國的例子,身處香港的我們又希望小朋友在甚麼樣的遊樂場成長呢?在去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宣佈屯門公園引入「共融遊樂場」概念,以沙和水作主體玩樂元素。除了刺激好玩的元素,該遊樂場更會加入能照顧到不同年齡、能力兒童的設施,例如方便輪椅人士使用的搖擺旋轉設施、滑梯、攀爬架、敲擊和觸感活動組件,讓健全與殘障的小孩都能一同享受到感官刺激、社交學習。大家都期待屯門公園這個升級遊樂場於今年的啟用。香港是我們的家,公共空間是我們家的一部份,公共空間的設計在在反映出我們的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和精神追求,60年代可以有放在今天還是大膽創新、不落俗套、香港可以(can do spirit)的設計,今天呢?敢嗎?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20/199636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0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