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舊文】大配角與小臨記 香港仔公國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5509

跑了去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呃錢帝國》(Inside Job),回來重讀了一次自己於2008年10月寫的網誌。紀錄片提到金融海嘯的各個關節,自己的文中也大致說及了,當然不及影片解釋得那麼詳實,但起碼在兩年半後重新檢視,當初的理解能力還是可以的。

金融海嘯影響深遠,對全球經濟的破壞,禍及我們每一個人,但對大部分普羅大眾來說,傳媒的報道其實很混亂。紀錄片要煽情不難,《呃錢帝國》卻能做到深入淺出,是功力的表現。

什麼都可以受保

這場金融海嘯的主角當然是投資銀行,但當中有一個大配角我本來是不太了解的,也有一個小臨記我是走漏了眼的,紀錄片卻提點了我。

大配角是保險公司,一直以來我都沒有很明白為何像AIG這類保險公司會在金融海嘯中股價大跌九成半,然後錄得130多億美元的天文數字虧損。在我過去的刻板印象,華爾街的金融大鱷犯下滔天大惡一點都不出奇,可是保險公司理應跟傳統商業銀行都是保守行業,否則股神畢菲德不會一直有投資保險行業。保險公司只要夠大,什麼都可以受保,就算AV女優作為生財工具的胸脯都可以獲開保單,只不過保費要跟賠償率掛鈎。一買一賣就如馬會或者賭場接受賭注,做莊的是不會死錯人的,除非發生像日本東北地震那樣百年一遇的爆大冷,否則斷不可能會把生意輸得一光二淨。

《呃錢帝國》把我的疑惑解釋得很清楚,原來保險公司受保的是那些由質量極差(次級)的按揭所組成的「創意」產品CDO(債務擔保證券,亦是雷曼迷債所含的主要毒素)。受保不是問題,但很明顯保險公司開出賠率時並沒有認真做好「精算」。若有做好的話,結果應該有如一個百歲老翁來叩門買人壽保險,保險公司只有兩個反應:一是拒絕受保,二是收取超高的保費(最極端就是保費相等於賠償額)來防止莊家賠本。

AIG當然沒有這樣穩健,它把精算賠率的工作交托了所謂獨立的信貸評級機構。那些根本是置身事外的評級機構當然順着劇本給予皆大歡喜的AAA最高評級,保險經紀便心安理得地賣出保單,多賣多賺經紀佣金。紀錄片還點出了一個更可怕事實,那些炮製CDO出來的銀行家因為深明CDO實情是件必賠無疑的爛東西,當紙快要包不住火時,更瘋狂地向保險公司投保,而且不是投保一次,而是對同一筆爛賬投保千百次,讓蒙着眼做莊的保險公司最終輸個乾淨。當然,輸光的是正當百姓的保險金(所以政府要出面包底),還有股東真金白銀的資金。至於經紀和公司高層在混亂當中所撈到的佣金,事前事後甚至到今時今日,仍是袋袋平安的。

騙局愈大愈安全

金融海嘯說穿了就是全球最聰明、最貪婪卻又最有權力的一小撮精英,把大眾的財富用帽子戲法轉移至自己口袋裏的騙局,所謂呃錢就是這個意思。騙局愈大反而愈安全,正如導演在得獎時說,海嘯過了三年,卻沒有一個人因此被問罪,那些「主謀」全部生活愉快,騙到的錢不用回吐,部分人更一直掌權,繼續升官發財,左右大局。

至於當年我走漏了眼的小臨記,則竟然是今次在片中最醜態畢現的教授學者。細想起來也夠荒謬的,以騙局所涉的百億計金額,學者專家所分到的一杯羹實在是微不足道,和銀行家或者政客甚至評級機構的那份比較,簡直是超小巫見特大巫,但那些「主謀」至少有自知之名,不會再露面出醜,頂多讓導演贈慶一句「此人拒絕受訪」就算。可悲的那些學者只要用一點點顧問費和銜頭就可以出賣專業為騙局抬轎吶喊,事後仍要繼續出鏡獻世,沒有全身而退的條件。

世事本來就不公平,只能說句,要麼做大鱷食大茶飯,要麼當個兩袖清風的知識分子,否則只會裏外不是人。

原文刊於2011年5月6日信報副刊〈城市智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